关于农村综合改革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8156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农村综合改革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农村综合改革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农村综合改革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农村综合改革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农村综合改革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农村综合改革问题.docx

《关于农村综合改革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村综合改革问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农村综合改革问题.docx

关于农村综合改革问题

关于农村综合改革问题

一、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村税费改革经过六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效。

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专门面向农民的各种税费,初步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关系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目标是:

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或用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总体要求是:

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解决遗留问题,扎实稳步推进;加强调研总结,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实践,实行重点突破。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并做好农村综合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之间的配套衔接。

  二、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当前,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以此带动农村的各项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的总要求是:

坚持因地制宜、精简效能、权责一致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

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原则要求,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县乡政府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加大对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

  三、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政策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执行和落实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各项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取消农业税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取消农业税后,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对地方减少的收入给予适当补助,省级财政和有条件的市(地)、县(市)也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四、稳妥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

  各地要继续按照中央要求,高度重视和扎实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健全和落实对县乡领导干部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考核制度。

要在合理划分债务类别、加强监察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审计、规范乡村财务管理的基础上,清理核实债务底数,锁定旧债,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化解债务的优先顺序,区别轻重缓急,注意优先化解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基层矛盾比较集中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把确因用于乡村公益事业而造成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的化解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债务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

  五、创新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

  各地要继续坚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和“谁主管、谁负责”的部门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强化约束机制,深化改革,创新制度,不断推进基层民主,不断健全法制保障,做到预防与查处相结合。

要严格规范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等的管理,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文件出台、项目公示的审核。

深入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建房、殡葬、计划生育等方面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的专项治理,重点加强对农业灌溉水费电费、排涝排渍收费等经营性收费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生产性收费的监管。

加强对村级组织收费的监管,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开支范围和标准。

  六、加强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加强领导和协调,统筹规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

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

民工荒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工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以及城乡二元传统体制所造成的种种身份歧视,其具体原因包括:

  一、由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而趋向于世界人力资源一体化,作为中国,很大程度上的优势就是廉价劳动力,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承担着世界加工厂的角色,世界对于中国的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长而劳动力的生产速度远远慢于投资热潮所带来的用工发展速度的变化。

  二、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老龄化的趋势以及人口出生率的逐年下降,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呈反方向发展。

这是“民工荒”出现的必然。

  三、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中国的教育制度以及就业观念的变化,愿意做一线工人的人员比例必然减少。

新生代的民工有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无论是对工资还是对权利的要求,无论是以离职还是谈判的方式,都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他们更期望以平等而有尊严的方式成为劳动者,而非仅仅是生产线上的一环。

  四、政府部门在政策与管理上的短视与限制。

管理部门在民工潮期间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为了便于管理民工,时有歧视性条款出现,令民工缺乏归宿感,缺乏安全感,甚至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怨恨.长期下来,必然使外地民工望而却步,甚至掉头而返。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观念十分淡薄,从政府部门到用人单位只注意到高层人才的吸引,却忽视了一线与基层工人的重要作用,这样,势必会影响民工的流向。

  六、民营企业主及其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偏低,用工制度不够科学和不规范,欠缺人性化的管理,不少企业环境差,工作时间令人难以接受,工资水平低,工人的付出与收获不一致,抗拒的心理势必会令民工流失。

  七、劳务中介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常常是想找工作的他找不到。

一方面,劳务中介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非法劳务中介坑害民工的事件时有发生,恶化了人们对于劳务中介的认识,从而在民工与用工方间没有起到应有作用。

  八、我国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存在三大弊端:

一是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化管理;二是迁徙不自由;三是户籍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权利挂钩,被认为赋予了太多的附加值。

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化管理,进一步强化了城乡人口的界限和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结构”,使两种户口性质、两类地域人口在获得个人发展机会上不能享有平等的机会,也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随之而来的便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

户籍制度改革已经不能再拖,否则会进一步加剧当前日益突出的城市“民工荒”,甚至会影响城乡的协调发展。

  三、措施对策

  1、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

  我国将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清理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和行政收费,不得以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为由清退和排斥农民工。

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向农民工开放。

要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2、农民工须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

  《意见》要求,所有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都必须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劳动合同试用期的规定。

劳动保障部门要制定和推行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

企业必须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对从事可能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从事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的农民工要专门培训并持证上岗。

发生重大职业安全事故,除惩处直接责任人和企业领导人,还要追究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责任。

还要切实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权益,严禁使用童工。

  3、本上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

  《意见》要求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工资发放要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约定执行。

对发生过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须强制在开户银行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实行专户管理。

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情节严重的,可依法责令停业整顿、降低或取消资质,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并依法对有关人员予以制裁。

各地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制定相关岗位劳动定额的行业参考标准,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

用人单位不得以实行计件工资为由拒绝执行最低工资制,不得利用提高劳动定额变相降低工资水平。

延长工时以及休息日和法定假日工作的,要依法支付加班工资

  4、有步骤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农民工的户籍问题

  《意见》规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适当放宽农民工落户条件;大城市要积极稳妥地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户籍问题,对农民工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高级技工、技师以及其他有突出贡献者,应优先准予落户。

同时,必须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

招用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可在依法取得的企业用地范围内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

有条件的地方,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可缴存住房公积金。

  5、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意见》要求所有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

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由用人单位按工伤保险规定的标准支付费用。

4月中旬劳动保障部已宣布,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全部煤矿企业和大部分建筑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目标。

即在高风险农民工工伤保险3年覆盖计划——“平安计划”中,2006年实现全国国有大中型煤矿企业农民工全部参保,2007年半数以上小煤矿、非煤矿山企业农民工实现参保,2008年全部合法煤矿、非煤矿山企业、大部分建筑企业农民工参保。

截至去年底,全国农民工参保人数达1252万人,占全部参保人数的15%。

  《意见》还要求,各地区要采取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办法,解决农民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并完善医疗保险结算办法,为患大病后自愿回原籍治疗的参保农民工提供医疗结算服务。

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农民工也可自愿参加原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6、公办学校不得向农民工子女加收任何费用

  农民工输入地政府要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按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

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收费、管理等方面要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输入地政府要把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7、不得收回进城务工农民的承包地

  农民外出务工期间,所承包土地无力耕种的可委托代耕或通过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但不能撂荒。

农民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或限制,也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土地流转收益。

现代农业建设

一、存在的问题

  1.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2.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的投入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等部门事业费,而这些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只有2.4%。

  3.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8.3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

  4.农民问题,核心是收入问题,它包括农民经济收益和政治权益两方面。

  5.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增长方式相当粗放。

  6.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有四个突出特点:

从农业分工分业看,发达国家已形成产前、产中和产后紧密链接的现代农业产业系统。

  8.目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户生产规模偏小且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二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二、原因分析

  1.在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一是农业多种功能开始凸显。

二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转变。

三是农村经济结构深入调整。

四是农村社会结构快速变动。

五是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2.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基于以下四点考虑:

  

(1)新农村建设尚处在起步开局阶段,各地新农村建设总体健康,但也确定存在重视生产不够、改善生产条件不力等问题。

把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工作重点,表明了中央的政策导向,有利于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生产上来,确保各地按照中央既定的方向推进新农村建设。

  

(2)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

这个阶段必然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这就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3)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同时,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建设现代农业,既有利于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也有利于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从2004年到2007年中央连续发了四个一号文件,这四个一号文件都有着自己的主题。

2004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2005年的一号文件是提出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2006年的一号文件是全面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方面工作。

在此基础上,今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不仅明确了现代农业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而且继续坚持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样一个方向。

  3.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面临更加有利的条件。

进入新世纪,我国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

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一个新台阶,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4.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手段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既有利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也有利于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引导到生产发展上来确保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确定的方向顺利进行。

  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三农”工作的重大课题。

发展现代农业,既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又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

  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农产品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不但扩大出口的难度越来越大,国外农产品进口的冲击也越来越大。

因此,必须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在应对国际竞争中拓展发展空间,在促进国际贸易中分享更多的利益。

  发展现代农业,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要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

  5.一号文件提出: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这意味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发展现代农业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三、对策与措施

  1.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应在认真汲取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和国际市场三大前提,着力提高农业资源产出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努力做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

贯彻落实“三个继续高于”的原则,即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

加大农业投入重要的是要完善国家农业投入法律法规体系,硬化农业投入的约束机制。

应该建立农业建设发展基金,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格局。

  3.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走农业结构调整规模化市场化的路子。

  

(1)做好两个“流转”工作,为结构调整开辟广阔道路。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结构调整提供扎实基础。

  4.优化农业结构,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

(1)保持和提升种植业优势,稳定发展粮、棉、胶、糖、种等优势产业和基地;

(2)大力发展养殖业,从规划、资金、生产、技术和销售的结合上制定政策和办法,兼顾农场和职工利益,调动各方面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3)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集成创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实现农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

(4)现代农业是商品率很高的农业,所需投入品主要靠市场购入,所出产品主要靠市场销售,健全的市场流通制度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

  5.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1)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2)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投入。

(3)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

  6.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

  7.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8.加快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9.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10.深化改革,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1)土地实行家庭经营制。

(2)农户实行合作制。

(3)农业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

  11.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现代农业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经营者,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农民、专业农户。

  12.加强农业风险防范制度建设。

  四、参考文选1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并对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和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出发,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要素利用率和科技贡献率为核心目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水平,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努力走出一条顺应客观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从当前看,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贯彻落实“三个继续高于”的原则,即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

  其次,着力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

先进的物质装备和良好的设施条件,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必须下决心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抓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大粮食主产区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

另外,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农机购机补贴资金投入,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第三,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就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就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应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第四,加大科研力度。

现代农业是科学农业,国家应该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整合优化农业科研资源,切实提高国家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的创新能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扶持措施,鼓励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技术研究,力争取得新突破。

  最后,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现代农业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经营者,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农民。

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我们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