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临床路径.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427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吸内科临床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呼吸内科临床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呼吸内科临床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呼吸内科临床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呼吸内科临床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呼吸内科临床路径.docx

《呼吸内科临床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吸内科临床路径.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呼吸内科临床路径.docx

呼吸内科临床路径

呼吸内科临床路径

肺脓肿临床路径

一、肺脓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肺脓肿(ICD-10:

J85.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多有吸入史及口腔疾病。

2.畏寒发热,咳嗽和咳大量脓性痰或脓臭痰。

3.血白细胞升高或正常(慢性患者)。

4.胸部影像学肺脓肿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积极控制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

2.痰液引流:

体位引流,辅助以祛痰药、雾化吸入和支气管镜吸引。

3.支持治疗:

加强营养,纠正贫血。

(四)标准住院日为3–8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J85.2肺脓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气分析;

(3)痰病原学检查及药敏;(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

血培养、其他方法的病原学检查、胸部CT、有创性检查(支气管镜)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预防性抗菌药物: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症状缓解,体温正常超过72小时。

2.病情稳定。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无效或者病情进展,需复查病原学检查并调整抗菌药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有手术治疗指征需外科治疗者,转入外科治疗路径。

二、肺脓肿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肺脓肿(ICD-10:

J85.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D–10:

J80)。

(二)诊断依据:

根据《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

1.急性起病。

2.氧合指数(PaO2/FiO2)≤200mmHg(不管呼气末正压水平)。

3.正位X线胸片显示双肺均有斑片状阴影。

4.肺动脉嵌顿压≤18mmHg,或无左心房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

如PaO2/FiO2≤300mmHg且满足上述其他标准,则诊断为急性肺损伤(ALI)。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

1.呼吸支持治疗:

氧疗、无创机械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

2.保证组织器官灌注前提下,实施限制性的液体管理,对症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病情复杂多变,4–8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J8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血型、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4)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

胸部CT、B超、纤维支气管镜、右心漂浮导管等有创性检查。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原发病治疗:

如全身性感染、创伤、休克、烧伤等治疗。

2.呼吸支持治疗:

氧疗、无创机械通气、病情加重时及时使用有创机械通气。

3.限制性的液体管理,对症支持治疗。

(八)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病情稳定。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因明确,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治疗无效或者病情进展,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和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

4.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转入相应路径。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D–10:

J80)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

一、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ICD-10:

A15.6,A16.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症状:

可有发热、干咳、胸痛,可伴有呼吸困难。

2.体征:

有胸腔积液体征。

3.影像学检查:

X线表现、超声波检查显示胸腔积液征象。

4.胸腔积液检查:

(1)为渗出液,白细胞数增高,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

(2)腺苷脱氨酶(ADA)大于45U/L,胸液ADA与血清ADA比值大于1。

(3)胸液涂片和/或培养结核分支杆菌阳性可确诊。

5.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反应。

6.胸膜活检:

胸膜组织有典型的结核性病理改变即可确诊。

内科胸腔镜检查可直接窥视病变部位,可明显提高胸膜活检的阳性率。

7.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抗结核治疗有效可以诊断。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抗结核治疗,疗程一般为6–12个月。

2.胸腔穿刺抽液:

应尽早积极抽液,每周2–3次,每次抽出胸液量一般不宜超过1000毫升。

3.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者中毒症状较严重,胸腔积液较多,可在化疗和抽液治疗的同时应用泼尼松治疗,每日15–30毫克,每天1次口服,待体温正常,全身中毒症状消除,胸液逐渐吸收后逐渐减量,一般疗程不超过4周。

对胸膜炎已转为慢性者,不宜使用激素治疗。

4.对症支持治疗:

退热、止咳、吸氧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A15.6,A16.5结核性胸膜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沉、血糖、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D–二聚体、结核抗体(ATA)、腺苷脱氨酶(ADA)、血气分析、血肿瘤标志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痰病原学检查:

痰涂片找抗酸杆菌×3、痰培养分支杆菌;

(4)PPD皮试;

(5)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胸部B超;

(6)胸液检查:

常规、生化、结核抗体(ATA)、腺苷脱氨酶(ADA)、肿瘤标志物、乳糜试验、涂片找抗酸杆菌、培养分支杆菌、普通致病菌培养+药敏、细胞学检查、TB-DNA噬菌体法(血性胸液除外)。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痰普通致病菌培养、痰找癌细胞、细胞免疫指标、风湿性疾病检查、肺功能、脏器超声波。

(七)出院标准。

1.症状好转,体温正常。

2.胸部X线提示胸液明显吸收。

3.胸部B超提示胸液基本吸收或液性暗区

1.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胸膜炎已成慢性者,胸膜增厚、或为包裹、分房分隔积液,或结核性脓胸、脓气胸并发支气管胸膜瘘者等转入相关路径。

3.抗结核治疗后出现严重副作用。

二、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ICD-10:

A15.6,A16.5)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

一、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ICD–10:

I27.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

主要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胸廓疾病等病史。

2.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衰竭的相应表现。

3.辅助检查:

胸片、心电图或超声心电图显示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及/或右心房增大表现。

具有以上1加2条或1加3条,并排除其他心脏疾病即可作出诊断。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治疗原发病。

2.降低肺动脉高压。

3.纠正心力衰竭。

(四)标准住院日为15–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I27.9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疾病编

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血沉、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病原学检查;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胸部CT、B超、心肌酶学检查、双下肢静脉超声等。

(七)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临床稳定72小时以上。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延长住院时间。

2.病情严重,需要呼吸支持者,归入其他路径。

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ICD-10:

I27.9)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一、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ICD-10:

J42.x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慢性或反复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至少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者。

2.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亦可诊断。

3.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如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鼻炎等)引起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预防措施:

戒烟和避免烟雾刺激,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控制感染。

3.祛痰、止咳。

4.解痉、平喘。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J42.x02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

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

血气分析、胸部CT、肺功能、有创性检查等。

(七)选择用药。

1.抗感染治疗。

2.祛痰、止咳药物。

3.解痉、平喘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