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基础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925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艺美术基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工艺美术基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工艺美术基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工艺美术基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工艺美术基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艺美术基础教案.docx

《工艺美术基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艺美术基础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艺美术基础教案.docx

工艺美术基础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

《工艺美术基础》课程教案

课题名称

工艺美术基础

任课教师

骆亚男

授课类型

专业基础课

任课班级

2009级美教1班

学时数

140节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三个部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图形能力创造训练)的学习启发学生对图形图像的组合创造及抽象理解。

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与微观范围内的宽泛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创造繁衍图形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解决面积、空间、肌理、节奏与韵律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使学生能够较好的认识创造图形的规律。

提倡视觉的开发、心智的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的审美认识,主观地把握点、线、面、形、色、质的组织关系,将常态事物的物质形态转化为具有审美表现力的画面语言形态。

教学方法

讲授、举例、引导实践。

教学手段

:

多媒体教学讲解、课堂引导实训。

作业

或思考题

第一部分平面构成

(1)点、线、面的练习各4张。

(15X15CM)

(2)点、线、面综合练习2张。

(20X20CM)(3)形态构成(渐变、放射、近似、特异)练习4张。

(20X20CM)

第二部分色彩构成

调色练习1:

(1)用红,黄,蓝三原色加白与黑色的调色练习,合理地调节这五个色彩的比例关系,配制出尽可能多的色彩。

(12-15个色阶)

(2)从三原色中选择两种颜色进行相互间的渐变调配。

(12-15个色阶)色阶调配中要注意色彩三要素的变化。

练习2:

色彩配制(不择手段地多色调配)练习3:

在感受色彩的同时,从100多个调配出来的色彩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感受选择60个色彩来做色纸。

(10x10cm)练习4:

找一张自己喜欢的色调明确的图片,从中提取可借用的色谱,再用所取的色谱进行色彩组合的面积练习。

明度九基调练习:

(1)任选一纯色,加白加黑,调9个阶段。

(2)按照明度对比关系构成9种色调。

(3)选择一幅图案,调配明度。

(规格:

24x24cm)

冷暖对比练习:

以冷暖为主构成的四种色调练习4张。

(10x10cm)

形与色的练习:

运用不同静物造型的构图和不同组合的色彩关系构成2幅

系列化的形与色练习。

(15x15cm)

色彩质感练习:

1用不同的笔触肌理与不同的色彩媒介做练习4张。

(10x10cm)

2用一种色彩和不同视觉质感组成色彩的折页并置练习,观察不同

材质色彩的表现。

(4页每页10x10cm)

第三部分图形创造能力训练

图形的平面表述练习:

(1)尝试点、线、面综合形态的有效表达

(2)黑白灰的提取与表述(3)肌理的变化(大小要求:

每张1/4A4)

半立体材质表现练习:

(1)用宽泛多样的手段以半立体的形式,塑造对象,如采用线团、别针、玻璃、废纸等材料去表现,这是更近一步的“转译”过程,要比“写生”阶段的形态走得更远。

(2)在获得写生成果的基础上,改变比例、结构、肌理,可能形成异义的新图形。

(3)关注“形、色、质”的综合应用。

所表述的图形必须简明、概括,及具备物体的主要特征,又有特殊的图形魅力及表现效果。

(数量:

6件每件 不小于1/2A4纸)

图形创造练习:

精选前期的作业,结合电脑做图形处理。

用软件处理图形,充分表达图形的个性化语言,是本阶段的重点。

教学后记

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学生的艺术潜质。

图形创造能力无论是从艺术造型基础,还是设计基础来看,均是一种必要的能力。

本次工艺美术基础课程安排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围绕三个部分展开练习,在学生的创作实验过程中要求我们面对自然形态作出更多的、抽象的形式思考。

新的教学方式是为了激发了学生“发现”意识的醒悟。

因为“发现”是创新和创造的前提和母体,也是创新和创造的生命。

单调的构成创作变成内容丰富、主题明确,有情趣的创造性游戏,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拓展,不满足视觉常态与常规思路,思路更加开阔。

相信这些丰富的亲身体验,一定会成为潜意识的能量,为艺术实践和设计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案续页

时间

安排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第一周(3月21日~27)

周一和周五

 

第二周

(3月28日~4月3)

周一和周五

 

 

第三周

(4月4日~10)

周一和周五

 

第四周

(4月11日~17)

周一和周五

 

第五周

(4月18日~24)

周一和周五

 

第六周

(4月25日~5月1日)

周一和周五

 

第七周

(5月2日~8)

周一和周五

 

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的定义将几个以上的单元(包括不同的形态、材料)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力学上的概念。

学习构成其实就是学习设计的方法。

平面构成的三大要素点、线、面

一点

在数学上,线与线相交的交点是点的位置。

点的确立与其形态的大小有关,点的概念是以面积大小来界定的。

从面积大小来看,越小的点,点的感觉越强,反之则感觉减弱。

点是相对的,它是与周围的关系相对比较而存在的。

如在茫茫大海中,一只船是一个点,但人站在一只船前面也可能如同一个点。

圆点的最典型、最理想的点。

在平面设计中任何形态都可能成为点。

A.点的表现

a、一个点在画面中,单个点的特征突出,单个点能迅速成为画面的中心,吸引视线集中。

单个点在画面中的位置决定了画面整体的构图形式。

b、两个点两个点或多个点会使视线在点与点之间来回移动,视觉具有运动感。

c、虚点如果四周被某些形包围,中间留下的空白则变成虚点。

虚点的真实感比较弱,但可以表现细致的感觉。

d、点的线化靠近的点会形成线的感觉。

距离较近的点会比距离较远的点更强。

较小的点会被较大的点吸引过去。

e、点的面化点的移动产生线,许多点的聚集有形成面的效果。

点的大小或摆放的疏密将面带来凹凸感。

叠纹在印刷等情况时,由于网点的重叠,会产生干涉条纹般的花纹。

f、光点当我们长时间注视发亮的的灯泡时,就会看到光拖着一个长长的尾巴。

B.点的心理效果

大小——将微小的圆或矩形放在广大的空间时就出现点的效果,如果将大型的圆或矩形置于狭小的空间中,则会产生面的效果。

形态——由于圆形本身就是一种不具外张力的造型,因此点的效果很强;至于正方形和三角形由于其内聚力从角落外张出去了,故造型意识强烈,易于处理为平面。

点能使空间更紧凑——之所以要有点的存在主要是籍着点使空间更加紧凑,并在视觉上产生张力。

点的大小与位置产生立体感和透视感。

二线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

线有长度、方向和形状

直线不相交的线:

平行线

相接线:

包络线、折线、集中的线

交叉线:

正交格子、斜交格子等)

曲线开放的曲线:

弧、旋涡线、正弦曲线、波形曲线、抛物线、双曲线、垂线等

封闭的曲线:

圆、椭圆、有机形、无机形等

关于线的四个问题

1.线的粗细粗线有力,细线则尖锐神经质还具有速度感。

2.线的浓淡明度一样则粗线比细线显得近些,同样粗细的线则深色比浅色显得近些。

3.线的间隔当粗细、明暗、长短等一切条件相同的线配置在一起时,间隔狭窄的线群比间隔宽松的显得远些,可表现强烈的近远感和立体感。

4.线的方向性这四个问题其实是关于线本身通过粗细、间隔、明暗、方向来表现三维的效果。

三面

1线围合成面

2点扩大成面

3线连续移动形成面

面的种类

定形(可复制、分类、规范)——几何形:

具有数理规则结构的形特点:

明快、单纯、规整、秩序

非定形(难以规范、复制和整理)——

(1)有机形:

有机性的形态,它经过整理,接近几何形态。

(2)偶然形态:

非合理形态具有一定的情态、情趣。

图与底的关系在谈论图像时,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图”的本身,然而与图像密切关系的还有“底”。

所谓“底”,就是支撑“画面”的部分。

图与底的关系是互补互存的关系,“图”是正像,“底”是负像。

点线面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四形态的构成

形的分类:

具象与抽象

1基本形——构成图形的基本单位,也可称为单位形。

点、线、面是纯抽象的、最简单的基本形。

基本形的建立A分离B接触(相遇)C覆叠D透叠E减缺F联合

五构成法则

1骨骼骨骼分规律性与非规律性两大类。

骨骼是图形元素构成的基本秩序与规则。

2重复构成在构成中,相同的基本形被再次或多次使用的方式叫重复。

重复的骨骼的构成形式是使用框架线把空间划分为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单元格,然后在单元格内进行处理。

基本形在重复时要始终保持形状、大小、色彩、机理的相同。

重复构成通过呈现出连续性和秩序性,具有整齐划一的美。

3近似构成近似构成中对基本形的要求是同中求异,使画面在规律中含有变化,在秩序中呈现活泼。

基本形的近似A相加或相减B变形C关联

4渐变构成基本形的渐变——形状、大小、方向、增减、位置、色彩的渐变。

渐变构成表现出形式规律中的节奏和韵律之美,即有规律变化的秩序之美。

5放射构成重复的基本形或骨骼线围绕一个中心,并逐渐向四周发散的构成形式。

放射构成把握两个基本要素:

放射中心和放射方向。

放射构成比渐变更具运动感和节奏感,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视觉吸引力。

6特异构成在构成中对次序和规律的突破。

是构成要素在众多的规律性基本形中,有意出现少数不规律的基本形。

特异是在有序中求变化,有意识地制造特殊视点,起到“画龙点睛”或是“聚焦”的作用。

是二维设计中常用到的重要手段,能变呆板、单调为灵活、生动。

特异分为:

形态特异、位置和方向特异、大小特异。

六形式规律

1变化与统一

“变化”是世界万物生命的本质,变化促进了事物的多姿多彩。

“统一”是各因素所体现的一致性。

变化与统一是矛盾的双方,变化是求差异,统一是求协调。

两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变化过分,画面各部分零散、琐碎;统一有余,又会出现单调呆板。

在具体设计时,我们常常以某一点为主,某一点为辅,在变化中寻求统一。

2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以中心轴或中心点位依据,在中心轴或点的上、下、左、右配置相同等量的形象和色彩。

均衡通过对不同形象的精心调配,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平衡感受。

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形象在连续的重复运动中的分节,具有周期性重复排列规律。

韵律节奏在规律性运动变化中所呈现出的特征。

如:

平缓、激烈、轻快、沉稳。

节奏与韵律规律产生的美感,来自于人们在生活中的体验。

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设计中各形式要素之间的差异在整体画面中形成的关系。

形态的大小、方圆、直曲,构成的远近、疏密,色彩的色相、明度等这些要素的相互对比,是画面生命力的源泉。

调和是让各要素具备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关系的方法。

调和是统一原理的体现。

对比与调和是相互依存的两个规律,在设计中,对比是基础,没有对比画面会失去活力,调和是控制对比的方法,但过于调和的画面又会给人单调、呆板、沉闷的感觉。

 

色彩构成

一色彩的基础知识

每个物体都能连续不断地放射出很多微粒,人眼看到微粒便感觉到色彩,还能感觉到物体的存在。

亚里斯多德认为,物体放射出的粒子不是别的而是光,只有光的存在才能看到色彩。

他是世界上最早指出光与色彩有关系的科学家。

17C中期,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色彩是光刺激眼睛再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而产生的一种感觉。

色彩的知觉——眼睛

光线进入眼睛,遍布在视网膜上的视觉神经感受到色彩,并被大脑知觉。

感受色彩的是视觉神经,然后变换成生物电流信号,通过神经细胞传送

给大脑。

二色彩的分类

自然色彩: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又不受人的力量所影响的色彩。

人为色彩:

由人力影响的色彩。

写实色彩:

以自然色彩关系为依据,创造出接近自然有真实感的色彩关系。

设计色彩:

改变物体原有色彩,使之更适应人在不同情况下的视觉

要求,心理精神上的享受等。

三色彩的混合

1原色不能用其它色混合而成的色彩叫原色。

色料三原色:

品红、黄(柠檬黄)、

天蓝

2混色把2种以上的色彩相互混合称为混色,最基本的混色是原色之间的混合。

通过色彩混合,色彩数量也就增加了。

3色相色彩的相貌,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

色相环——表示色彩的方位奥斯特瓦德色相环,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德把所指定的色彩符号化,为美术家的实际应用提供工具,形成一套配色理论。

4明度指色彩的明暗关系。

任何色彩都可以还原成明度关系,明度最适合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与空间感。

白色颜料属于反色率相当高的色彩,在其它颜料中混入白色可以提高混合色的明度,也就是说白色混入越多,明度提高得越高。

黑色颜料属于反色率相当低的色彩,在其它颜料中混入黑色可以降低混合色的明度,也就是说黑色混入越多,明度降低得越多。

5纯度色彩的鲜艳程度,也可以说鲜艳浑浊程度。

色彩的鲜艳程度取决于每个色彩的相互混合的次数。

在颜料中,红色是纯度最高的色彩,橙、黄、紫的纯度比较高,蓝、绿色的纯度最低的色彩。

第一阶段练习:

调色

作为色彩入门的第一步,目的是不停留在空洞的关于色彩的理论上,而是面对面地直接与色彩碰撞,接触色彩,掌握色彩的基本调配能力,一步步感受色彩。

经过这样的调色训练,学生应该具备准确地调配出指定色彩的能力。

调色

色彩配置与选择

练习1:

(1)用红,黄,蓝三原色加白与黑色的调色练习,合理地调节这五个色彩的比例关系,配制出尽可能多的色彩。

(12-15个色阶)

    (2)从三原色中选择两种颜色进行相互间的渐变调配。

(12-15个色阶)色阶调配中要注意色彩三要素的变化。

  

练习2:

色彩配制(不择手段地多色调配)由两色的调配过度到三色

的调配,以及色彩加灰的调配。

重点:

不仅要调配出尽可能多的色彩,而且还要学会调配出自己想要的色彩,以及要了解某一个色彩源于哪些色彩,同时学会去感受它。

练习3:

在感受色彩的同时,从100多个调配出来的色彩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感受

选择60个色彩来做色纸。

60个色块(9x9cm)  

色彩调性

一个色彩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色与色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

在众多影响色彩的因素中,色相,艳度(纯度),明度是几个较重要的方面。

练习4:

找一张自己喜欢的色调明确的图片,从中提取可借用的色谱,再用所取的色谱进行色彩组合的面积练习。

四色彩的视觉效果

1同化相互临近的色彩究竟接近其中的哪个色彩的性格称为同化。

2辨认性在某一个底色上的图(字),随着色彩的不同,分辨的清晰度会发生变化,这种性质被称为辨认性。

3诱目性色彩可以分为吸引人目光和不吸引人目光的色彩。

这种能够吸引人目光的色彩特征被称为诱目性。

4色彩适应如果从明亮的地方突然进入昏暗的地方,会从最初看不清楚周围的一切直到慢慢地适应。

5面积效果要让色彩给人深刻的印象还要依靠色彩的亮度和面积大小。

6恒常性

7主观色对色彩的感觉因人而异,这是因为每个人对色彩的控制能力是不同的。

五色彩的心理效果

1暖色与冷色2膨胀和收缩3轻和重4远和近5前进和后退6兴奋和镇静7软和硬8华美和朴素

小结感觉前进膨胀的色彩有红、橙、黄。

感觉后退收缩的色彩有蓝、蓝绿、蓝紫。

六色彩的情感表现

色彩的联想与象征色彩的联想是通过过去的经验、记忆或知识而取得的。

色彩联想可分为具体联想和抽象联想。

第二阶段练习:

色彩心理分析

色彩世界是丰富多彩,色彩在心理上具有最强烈作业的元素。

不同的色彩,都能够有力地、清楚地表现人不同的心理。

色彩对人的头脑和精神的影响力是客观存在的,色彩的知觉力、色彩的辨别力、色彩的象征力及情感,这些都是色彩心理学上的重要问题。

练习1:

通过以下词汇做色彩的心理分析6张(10X10)CM

童话——成熟朝气——颓废怀旧——现代

作业提示:

尽可能的在一个平面里使用多种色彩搭配,使用的色彩不少于6种色彩,切割与重组的色块要考虑形与形的关系,可以借鉴平面构成的知识,重组的核心是要体现词汇的含义。

步骤一:

从准备好的100多块色块中选取色彩。

步骤二:

用多种颜色的色纸进行切割与重组,寻找与研究色彩之间的搭配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面积、空间与心理感受。

七色彩的对比

两个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能比较出明显的差别时,它们的相互关系就称为色彩的对比关系。

如果我们用对比的眼光来看色彩世界,就会发现世界上的色彩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

以对比构成为主的色彩构成法

1明度对比为主构成的色调明度对比就是因为明度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为明度对比。

色彩的层次、体感,空间关系主要靠色彩的明度对比来实现。

配色的明度差在3个阶段以内的组合叫短调,为明度的弱对比。

明度差在5个阶段以上的组合叫长调,为明度的强对比。

高明度基调给人联想到晴空、清晨、清水、纯净等。

中明度基调给人以朴素、稳静、老成、庄重、刻苦、平凡。

低明度基调给人感觉沉重、浑厚、强硬、刚毅、神秘、阴险等色调。

练习2:

同色相以明度对比为主构成的九种色调

步骤:

1任选一纯色,加白加黑,调9个阶段

2按照明度对比关系构成9种色调

3选择一幅图案,调配明度

规格:

24x24CM(注:

9小块图形可相同也可不同。

2色相对比为主构成的色调因色相之间的差别形成的对比各色相由于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远近不同,形成不同的色相对比。

同类色对比——是最弱的色相对比

邻近色对比——是色相的弱对比

对比色对比——是色相的强对比

红—蓝红—黄蓝—黄橙—绿

互补色对比——是色相的最强对比,凡在色相环上的两色相混为黑灰色时两色相就是互补色相。

红—绿紫—黄蓝—橙

练习3:

每组3张,8x8CM,共12张。

1同类色的高、中、低纯度对比构成

2邻近色的高、中、低纯度对比构成

3对比色的高、中、低纯度对比构成

4互补色的高、中、低纯度对比构成

每组3张,8x8CM,共12张。

3冷暖对比为主构成的色调

从物理角度:

物质的温度是能量的动态现象,动态大,波长长的色彩称为暖色,如红、橙、黄、动态小,波长短的色彩称为冷色,如蓝、蓝紫、蓝绿、绿。

从色彩本身的功能:

红、橙、黄能使观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所以使人产生热的感觉。

蓝、蓝紫、蓝绿能使人血压降低,心跳减慢产生冷的感觉。

色彩的冷暖感觉是物理、生理、心理及色彩本身综和因素所决定的冷暖的极色对比为冷暖最强对比,中性微冷色与中性微暖色为冷暖最弱对比,以冷色为主可构成冷色基调,以暖色为主可构成暖色基调.

练习4:

以冷暖对比为主构成的四种色调.规格:

15x15CM

1冷调冷暖弱对比

2冷调冷暖最强对比

3暖调冷暖弱对比

4暖调冷暖最强对比

八色彩的调和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有秩序,协调和谐地组织在一起能使之心情愉快、欢喜、满足的色彩搭配。

最常用的色彩调和方法:

1混入白色调和在强烈刺激的色彩双方或多方,混入白色,使之明度提高,纯度降低,刺激力减弱,混入白色越多调和感越强。

2混入黑色调和在强烈刺激的色彩双方或多方,混入黑色,使之明度、纯度降低,刺激力减弱,混入黑色越多调和感越强。

3混入同一灰色色调和在强烈刺激的色彩双方或多方,混入灰色,使之明度、纯度降低,刺激力减弱,混入灰色越多调和感越强。

4混入同一原色调和如红与绿加原色调和,从三原色红、黄、蓝中分别在红绿中混入黄或蓝当红混入黄使红偏向橙,绿偏向黄绿。

5互混调和在强烈刺激的色彩双方,使一色混入其中的;另一色,如红与绿,红色不变,在绿色中混入红色,使绿色叶含有红色的成分,使之增加同一性。

九形与色彩

形色关系并非是有其形必有其色.一个统一的概念的表达并非意味着一种形只能配一种色;而再现一个具象的事物,也并非一定要用它的原色来表达,并非是有其形必有其色,而在于利用有意义的形色关系创造生动而且有活力的设计。

练习运用不同静物造型的构图和不同组合的色彩关系构成2幅系列化的形与色练习(15x15cm)

十 色的质感构成

一个色彩面积、大小、位置不同的色相、纯度、明度的变化以及相对应的心理影响,这些相对抽象的色彩元素共同组成色彩的量感,而与之相对应的色彩的视觉质感也是客观存在的,感受质感有助于深入认识色彩。

练习:

1用不同的笔触肌理与不同的色彩媒介做练习(10x10cm4张)

2用一种色彩和不同视觉质感组成色彩的折页并置练习,观察不同材质色彩的表现.(4页每页10x10cm)

图形创造能力表现

概述

1图形创造的意义 一种大的艺术造型基础;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大设计基础;一种真正从接触设计角度设立的专业基础。

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学生的艺术潜质。

图形创造能力。

无论是从艺术造型基础,还是设计基础来看,均是一种必要的能力。

图形创造能力训练重在将物象转化为有意味的视觉语言的可能性,提倡视觉的开发、心智的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图形表达是一种可以不受国度、文化、语言限制的行之有效的传达信息的手段。

在艺术实践中,将常态事物的物质形态转化为具有审美表现力的画面语言形态,是重要的艺术技巧。

“从无到有,当然是创造,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

培养学生创造繁衍图形的能力是本课题的目的。

2课程展开 认识对象,描绘对象,表现对象;用图形语言规律,创造个性化的图形。

举例:

同艺术家和设计者充满想象的作品展示了着他们个性化语言和情感的表达设计家出色的作品从哪里来呢?

从常态到非常态中,从有意味的形式中来。

当然出色的设计脚本来自于每个设计家的大脑地图,来自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的训练怎样展开?

1用速写,素描的发法描述对象。

2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所描述的物体。

3运用多种语言,技术再重塑对象。

(大小要求:

每张1/4A4)

举例:

苹果核

第一部分 图形的平面表述

自然从来都不缺少情趣,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表象,要真切地感受它并不容易。

首先是确定所要表现的对象,一旦选定目标,便要对这个物体进行深入观察,所有能反映这个物体的形状、材质、色彩及其所处的环境,所有与这个物体有关的能够加强对它的表现的元素,是需要收集、选择、记录的内容。

在进行具体的写生与图形表现时(以水果剖面为对象进行多种方法的图形表现)改变我们常规的观看方式,力图多角度、多侧面、别出心裁地去表达。

避免简单的“写生”或“再现”,摆脱写实素描重复对象的惯用方法,强调以抽象平面的方式构成图形的途径与方法。

先要观察“外形”与“内部结构”。

仔细观察基本型、形中形,把复杂的形单纯化,把模糊的形明确化。

关键在于要把自然的物理结构要转化为造型的语言结构。

在整个观察与选择的过程中,强调主动地介入。

表现方法:

[1]尝试点、线、面综合形态的有效表达。

强调主观性和平面性。

一个对物象写生的过程。

就是转译与生成的过程,最终呈现是与我们常规认识有距离的带有陌生感的图形。

关注形象曲直方圆的特征以及形与点、线、面的结合关系生发出的偶然效果和视觉错觉。

(写生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应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表现,可以从整体把握,也可以从某个局部特征入手概括归纳。

[2]黑白灰的提取与表述。

强调明度意识,主观地用黑白灰去填充画面中的平面图形,强调图底关系与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重新编排画面秩序。

[3]肌理的变化。

肌理一词的英文texture源于拉丁语textura,有“编织”或“织物”的特征之意。

肌理具有生理与心理功能。

不同肌理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与联想。

在对水果剖面图的实像肌理模仿中,将其剥离转移,增加视觉感染力,最终获得独立存在的表现价值。

第二部分 半立体材质表现

用来做半立体的材料非常丰富,方法也多种多样,如何表达出有意味的形式是关键。

这个意味是思想意识,是视觉经验。

尽管图形本身是平面的,但是可以通过半立体化造型的手段重新塑造图形。

我们可以借助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对所做的半立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