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区域活动 按区域设计游戏区域活动方案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924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区域活动 按区域设计游戏区域活动方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设计区域活动 按区域设计游戏区域活动方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设计区域活动 按区域设计游戏区域活动方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设计区域活动 按区域设计游戏区域活动方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设计区域活动 按区域设计游戏区域活动方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计区域活动 按区域设计游戏区域活动方案设计.docx

《设计区域活动 按区域设计游戏区域活动方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区域活动 按区域设计游戏区域活动方案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计区域活动 按区域设计游戏区域活动方案设计.docx

设计区域活动按区域设计游戏区域活动方案设计

设计区域活动按区域设计游戏区域活动方案设计

下面是“设计区域活动按区域设计游戏”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

教案分类:

幼儿园小班游戏教案,活动教案

表现内容:

区域游戏和活动划分好以后,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游戏。

设计区域活动

【教案设计】

区域活动时间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时间,区域活动的设置改变了原有的游戏模式,游戏改为认为创设自然情景,幼儿自主选择游戏。

同时使游戏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主题,幼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充分自主小班区域活动设计方案。

由于我们班孩子人数少,年龄小,动手操作能力相对中大班是比较薄弱的,所以,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共开设的区域有:

搭建区、操作区、阅读区、美工区、自然角,小吃车。

按区域设计游戏

一、积木区

目标:

1、在搬运搭建的过程中,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获得理解空间的关键经验。

2、学会合作和谦让

3、发展孩子的结构能力

材料:

1、成品积木:

雪花片、塑料拼插积木、穿线球等。

2、自制积木:

废旧的易拉罐、奶盒、纸盒等。

3、教师和幼儿搭好的图形样品。

游戏规则:

1、制作进去卡和小脚丫进行人数的限制

2、张贴游戏规则的简笔画,让孩子学习画中的小朋友做到不打闹,不争抢。

二、操作区

目标:

1、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

2、认识颜色和作物。

3、锻炼孩子的耐心。

材料:

1、纽扣和衣服扣口

2、黄豆,红豆,黑豆,绿豆,纸杯,勺子,摁扣,扣板(捡豆乐)

3、教师自制小动物纸箱和不同颜色的纸团(小动物吃果子)

规则:

1、捡豆子一次只能捡一个豆子和一种颜色的豆子

2、区域外也设置的小脚丫和进去卡,限制人数

三、自然角

目标:

1、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

2、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和热爱劳动的思想

材料:

1、各种植物、花卉

规则:

1、一天适量的浇一次水

2、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

四、阅读区

目标:

1、养成物归原处的良好习惯

2、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读书经验

材料:

各种各样的图书,贴好标志的书架和图书

规则:

1、正确安静认真地看书

2、爱护图书

3、图书要放在相同标志的书架上

五、美工区

目标:

1、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耐心

2、认识图形和颜色

3、使用胶棒和双面胶

4、会画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图形并用其进行装饰

材料:

胶棒、双面胶、橡皮泥,蜡笔、彩笔、概轮廓、彩色A4纸,废旧的瓶子、糕盘和石头穿线板、线、剪好的纸屑

【指导要点】

1、会正确使用材料进行活动

2、活动过程中注意卫生

更多小班游戏教案分享给大家。

延伸阅读区域活动材料的设计与投放

区域活动材料的设计与投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和质量。

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结构系统地设计与投放材料,从而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准备的学习环境。

这种准备基于教师对课程目标、内容的了解,对各学科领域核心经验和幼儿学习路径的认识,以及对幼儿学习兴趣、需要和能力的把握。

这样的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不断推进幼儿通过区域中的自主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一、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依据

(一)班级主题课程

开展区域活动是实施主题课程的一个重要形式。

在班级主题课程中,并不是所有活动都适合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依据班级主题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筛选出其中适合幼儿个别化学习的内容放到区域活动中进行。

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幼儿个体间在兴趣、需求和能力方面差异较大的内容;二是幼儿通过看图片、看视频、操作材料等就可以自主学习的内容;三是幼儿必须在不断探索、反复操作中,通过与材料的充分互动,才能获取经验的内容。

上述三类课程内容如果放在相应的区域中,由教师提供多元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开展自主学习,则能更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

如,在大班关于“秋天”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将美术活动“画秋天的树”放到了美术区,原因是教师经过分析认为,大班幼儿对于树的经验已经相当丰富了,能够自己感知、欣赏各种关于树的美术作品了,也会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艺术表现了。

再者,幼儿之间能力水平有差异,绘画所需时间大不相同,集体教学活动会导致有的幼儿难以尽情发挥,而活动一结束,所有颜料和工具都要收掉,既浪费材料,又浪费时间。

如果将此活动放到区域中进行,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教师只需提供三类物品:

(1)将各式各样关于秋天的树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张贴于美术区桌上或墙面上,便于幼儿自主欣赏、学习。

(2)各种颜料、画笔、画纸等绘画工具和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

(3)架子、夹子等展示用具,便于幼儿自己将绘画作品及时展示出来。

又如,在大班开展主题活动“祖国”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了学习民族舞的内容。

教师将各民族舞蹈视频投放到音乐区,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欣赏或学习。

有些幼儿能力强,每次进区学习一种舞蹈,很快就将几种舞蹈全学会了;有的幼儿特别喜欢蒙古舞,每次进区只学习这一种舞蹈。

再如,中班幼儿在探索“泡泡”的活动中有一项学习用吸管吹泡泡的内容,幼儿必须亲身实践、多次尝试,才能慢慢建构起关于如何吹出泡泡、如何吹出大泡泡、如何长时间地保留泡泡等经验。

为此,教师将这一内容放到科学区,让幼儿自主探索。

这些做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幼儿差异化学习的需求。

(二)学科领域内容

教师在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要确保幼儿通过与材料互动所获得的经验不是零散的、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且有前后联系的。

为此,教师可依据每一学科领域的内容,系统地来设计与投放材料,保障每一学科领域的内容有层次地在区域活动中得以落实,避免遗漏。

这样做还可以促使教师对每一学科领域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梳理,使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更敏感,指导更灵活,支持更有力。

为此,我们在数学区按“数与量”“图形与空间”两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健康区按“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科学区按“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三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音乐区按“歌曲”“舞蹈”“打击乐”“欣赏”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美术区按“绘画”“折纸”“泥工”“手工制作”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语言区按“倾听”“表达”“阅读”“书写准备”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

在小、中、大班,同个区域同一系列的材料会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内容上也会有不同的侧重。

如,小班阶段在语言区虽然也有“书写准备”方面的内容,但更侧重于“倾听”“阅读”和“表达”方面的内容,且“表达”也更侧重于口语表达。

在“书写准备”方面,教师只是会提供一些纸笔,一方面满足幼儿用涂涂画画的方式来表达的兴趣,另一方面满足幼儿模仿成人书写动作的兴趣,为中大班的“书写准备”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到了大班,“书写准备”就成了语言区的重点内容,教师会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提供相应材料,创设前书写环境,引导幼儿逐步学习用图画、符号等来“写”《好书推荐》《读书笔记》《学习计划》《班级日记》等。

由于每个学科领域的每个系列都包含丰富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还要注意每个系列中内容的全面性和多元性。

如,在语言区的“倾听”系列中,教师提供的材料既要有故事,又要有儿歌、儿童诗、语言游戏等。

“表达”系列既要有前书写表达,也要有故事、儿歌表演等;既要有经典的故事、儿歌等,也要有幼儿自己创编的故事、儿歌等。

“阅读”系列既要有故事书,也要有科学类图画书、百科全书和适合幼儿阅读的杂志等。

(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教师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一个重要依据。

只有满足幼儿当下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才能吸引幼儿主动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实现自主化发展。

1.时刻关照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

(1)了解幼儿的兴趣。

采取定期讨论的方法了解幼儿喜欢什么内容、什么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

如,教师在一次和大班幼儿讨论时,了解到他们最近对“怪兽”非常感兴趣,想要在美术区画怪兽,做怪兽玩偶和面具。

在和幼儿讨论要用到哪些材料时,幼儿提出,怪兽就是要怪,所以什么材料都可以。

他们说:

“蛋壳、小球、饮料瓶子、罐子、纸袋、纸盒都可以,这些材料我们可以自己从家里带来。

”第二天,孩子们就将家里的废旧材料都带来了,教师又提供了画笔、浆糊、双面胶、透明胶和各种颜色的纸等。

那段时间,男孩们几乎每天都到美术区利用这些材料创作各式各样的“怪兽”。

(2)采纳幼儿的建议。

幼儿常常会期望表现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或内容。

如,有幼儿在观看元旦运动会上一位家长表演的太极拳后,向班上教师建议将表演视频放到音乐区供他们学习。

教师立刻采纳了这一建议,还和幼儿一起从网上搜索并剪辑了一套更适合他们的太极拳视频投放到音乐区,跟他们学习。

(3)发现幼儿的新兴趣。

教师要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使用材料的情况,由此发现提供的材料是否合适,幼儿有什么新的兴趣,从而调整现有材料或投放新材料。

如,教师在观察大班科学区活动时,发现幼儿已不满足于按多米诺骨牌原有的玩法玩,而是喜欢将多米诺骨牌向上叠加,还自发地和同伴比试谁叠得高。

由此,教师在科学区投放酸奶罐、面包盒等更多“叠叠高”游戏材料,满足了大班幼儿不断接受挑战的愿望。

2.根据本班幼儿发展需要提供材料,弥补幼儿发展中的不足

(1)依据本班幼儿在阶段性发展评估中的不足来投放材料。

如,小班的一位教师根据幼儿在上学期末的健康评估中呈现出的整体运动能力较弱的情况,调整健康区的材料,不仅安排了锻炼手部小肌肉的活动,还专门设置了大肌肉运动区:

利用大纸箱做了一个长长的转弯的“隧道”,引导幼儿带着自己的玩具小车钻隧道;利用矿泉水桶和PVc管制作“蹬架机”,引导幼儿躺在垫子上通过用腿踢蹬使水桶转起来,从而吸引幼儿每天主动到健康区进行锻炼,发展运动能力。

(2)依据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展情况的观察诊断来投放材料。

如,小班的一位教师在语言区投放了和集体活动中学过的儿歌、故事相匹配的纸偶等操作材料,希望幼儿边讲述儿歌或故事边操作。

可是教师观察两周后发现,大多数幼儿只摆弄材料不讲述。

教师分析,幼儿并不是不想讲,而是对这些儿歌或故事的内容不够熟悉,不知道如何讲述。

于是,教师又提供了若干播放器,一个播放器播放一首儿歌或一个故事,这样,幼儿可以跟随录音一起讲述,由一开始的只讲自己熟悉的句子和对话,到后面可以完整地讲述。

正是由于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需求,及时提供支持陛材料,才推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

(3)关注不同群体幼儿的发展需要。

如,教师发现,音乐区中提供的舞蹈方面的材料有点偏女性化,无法满足那些对舞蹈感兴趣的男孩的发展需要。

于是,教师在提供民族舞视频材料时,特别搜索并剪辑了适合男孩学习的粗犷、阳刚的舞蹈,从而吸引了男孩积极地进音乐区来学习舞蹈。

二、教师对于材料投放的几点疑惑

(一)材料是一次性投放还是累加式投放

依据我们的实践经验,两种方式都可以,但要注意,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保证每个区域中的活动材料是充足的,班级所有区域的活动材料总的数量和种类也是充足的,要让每个幼儿都有选择的余地。

一般来说,我们会以全班幼儿平均分到每个区域参加活动为前提来准备材料。

如,我园一个班幼儿是30~35人,每个班有数学、科学、语言、美术、音乐和健康六大区域,这样,每个区域至少应能容纳6名幼儿同时参与活动。

我们会依据活动内容的新旧程度,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以及材料准备的难易程度等,决定是先投放某种材料,然后逐步加入新的材料,还是一次性将不同种类的材料同时投放下去。

如,在大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一般采取一次性投放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等不同内容的材料,然后逐步替换和增加材料,以满足不同兴趣、需求和能力的幼儿进行差异化学习的需求。

当我们希望所有幼儿近期都能够去探索一种新材料、获得新经验时,我们会投放足够数量的这种新材料,但不会撤掉其他材料,这样,幼儿探索过新材料后,还可以进行其他感兴趣的科学探索活动。

而对于中班语言区故事表演的材料,我们是累加式投放的。

幼儿学过一个故事后,教师就将相关的头饰、道具等投放到语言区,随着幼儿学过的故事越来越多,语言区始终有新材料不断加入,既满足了有些幼儿对新材料的渴望,又延续了有些幼儿对旧材料的兴趣。

(二)教师辛辛苦苦做的材料孩子不喜欢怎么办

许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准备的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后,幼儿一点儿都不感兴趣。

这时,要把材料撤掉吗?

我认为,教师先不要感到沮丧,也不必立刻撤掉材料,可通过观察和询问,了解幼儿为什么不感兴趣:

是因为难度太大还是难度太小,是不是游戏性不强……了解了原因就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了。

如,小班一位教师在数学区墙面上制作了一块“海底世界”游戏板,板上画了大小不同的鱼吐出大小不同泡泡的场景,每个泡泡都是教师截取不同口径瓶子的瓶口粘在板上做成的。

教师提供了与之匹配的瓶盖,引导幼儿将其一一拧上以形成完整的“泡泡”。

谁知,该材料投放后去玩的幼儿不多。

教师观察发现:

由于材料置于墙面上,与幼儿平时习惯的拧瓶盖的角度有差异,使得幼儿感到很难拧,不容易获得成功体验,而且,幼儿似乎更喜欢往瓶口里塞东西,而不是拧上瓶盖。

于是,教师将游戏板移至桌面上,在保留一部分瓶盖“泡泡”的同时,增加了嵌入式“泡泡”和不同形状的嵌入式“礁石”,降低了幼儿拧瓶盖的难度,加入了幼儿喜欢的嵌入式操作,使活动更适应幼儿当前的小手肌肉动作发展水平,满足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发展的需求。

(三)孩子对材料厌倦了怎么办

如果发现幼儿厌倦了原有的学习材料,教师可对其进行升级改版。

一是改变规则,以增加难度。

如,中班数学区游戏材料“瓶盖滑滑”,教师在底板上由里到外画了红、蓝、黄三个同心圆,最初的玩法是两名幼儿分别将瓶盖由外圈向内圈滑,比比谁能将更多的瓶盖滑入中心的红圈。

一段时间后,幼儿不感兴趣了。

于是,教师改变游戏规则,增加了骰子,谁掷的骰子点数大才可以滑瓶盖,点数小的停一轮,最后数一数各自滑入红圈的瓶盖数,多者为赢。

骰子的投放改变了规则,增加了难度,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二是调整部分材料,以增加难度。

如,中班科学区“打气球”的活动材料,在开始阶段,教师提供的气球“口”刚好能套住打气筒的“嘴”,大小一致,在幼儿熟练后,教师加入了大口径的气球和小口径的打气筒,这样幼儿打气时要将气球口子捏紧以防漏气,操作难度增加了,对于幼儿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

,同时,用不同口径的打气筒给同样的气球充满气所需时间是否一样,也引发了幼儿新的探究兴趣。

(四)未设目标的非结构化材料怎么投放

平时,教师会和幼儿一起收集一些非结构化材料,这些材料平常可以放在哪儿以及如何投放到区域活动中,是需要教师研究和思考的。

教师可以和幼儿讨论将这些材料按照其用途投放到哪些区域。

如,夏季蚕豆丰收了,幼儿剥的蚕豆除了吃还可以做什么呢?

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

有的说:

“可以放在美术区,利用牙签制作不同造型的动物、植物和建筑物。

”有的说:

“可以放在科学区,观察它们如何由软变硬,由饱满变干瘪。

”教师就采纳了幼儿的建议。

教师也可以根据各个区域的活动需求逐步投放。

小班时一般由教师有计划地投放这些非结构化材料。

如,将块茎块根类蔬菜、纸简、瓶盖、纸团等作为幼儿印画的工具,将纸盘、纸盒等提供给幼儿用作粘贴、涂画等。

到了中大班,幼儿逐步学会有意识地使用各种非结构化材料了,教师可以和幼儿讨论,从而明确平日里收集到瓶盖、纸盒、纸筒等废旧物,要分类后放到美术区,以便根据需要随时使用。

教师还可以将一些非结构化材料作为结构化材料使用。

如,在大班引导幼儿将各种纸盒拆开还原,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转换过程;在小班引导幼儿将纸盒、瓶子、瓶盖分类、按一定方式排序,组合成一定模式等。

综上所述,区域活动的材料必须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之构成一个系统化的内容序列,将每一个学科领域固有的逻辑、结构在区域活动中加以体现和落实,以保障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的关联性,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实现循序渐进的、全面的发展。

区域游戏:

互换空间

也许您对电视节目《变形计》不陌生,互换生活空间的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变化之大令人惊叹。

也许您知晓西方流行的sleepOver活动,孩子们经常三三两两去同学或朋友家过夜,以慢慢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针对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玩伴的特点,我园借鉴以上两种做法,与家长沟通,形成共识,放手让孩子到其他家庭生活、搞派对、在幼儿园合宿等,适度变换幼儿的成长环境,培养幼儿懂礼仪、乐分享、善交往、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互换空间”活动的由来

妈妈出差了,天天寄住在亮亮家。

一大早,他俩拿着一起制作的贺卡在小朋友面前显摆,大家很好奇。

于是,教师请他们第二天带来两人共住的录像。

录像中,亮亮夹菜给天天吃,天天帮亮亮修机枪,他们一起玩打仗的游戏……孩子们羡慕极了。

“我也要去豆豆家玩。

”伟伟按捺不住喜悦,嚷了起来。

“你来我们家,我们一起玩擎天柱变形金刚,好吗?

”豆豆显然十分欢迎伟伟来他家做客。

“我的好朋友是小米,我也要去他家玩。

我们住在一个小区。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谈论开来。

“那好哇!

如果爸爸妈妈同意,我们可以去朋友家住一住、玩一玩。

”孩子们热切期望到朋友家去住一住、玩一玩。

然而,家长们的态度如何呢?

我们向家长发了一份活动倡议书,“互换空间”活动得到了多数家长的支持,也有少数家长表示担忧。

在家长动员会上,点点妈妈代表家长发言:

“要说困难,一定会有。

但是,只要我们做家长的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在教育方式上注意鼓励和引导,配合老师,相信孩子,一切困难都不是问题。

”言简意赅的几句话说服了犹豫的家长们。

家长们还对如何结对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孩子选择住得比较近的伙伴,既避免交通拥堵和安全事故,也便于及时处理突发事件;选择性格特征互补的伙伴,以便取长补短……

与家长统一认识之后,“互换空间”活动进入准备阶段。

家长各自填写了“串门结对登记表”,表上记载着幼儿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特殊喜好等以及父母的联系电话,供孩子随身携带。

主人家庭可以根据这些更加贴心地招待小客人。

而教师则为“互换空间”活动提供多项活动建议。

二、层层递进的“互换空间”活动

●“串门”

孩子们翘首期盼的串门活动如期而至。

早上,他们像欢闹的小喜鹊,带着行李来到幼儿园。

傍晚时,他们手拉手,肩并肩,来到好朋友的家。

当天晚上,班级QQ群里热闹非凡,家长们分享了很多有趣的照片,渐渐消除了心里的担忧。

有位家长在QQ群里说:

“儿子平时比较小气,好东西不愿与人分享,还有一丝任性,可这次他把最心爱的玩具、图书都拿出来了,令我吃惊。

看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活动空间,增加交流机会,比家长的说教强许多倍。

相比之下,杰杰到茜茜家串门的经历比较“坎坷”:

刚到茜茜家,杰杰一不小心放跑了宠物狗,害得茜茜妈妈出门追了好久。

后来杰杰又不小心弄坏了茜茜制作的陶泥小人。

几件事情之后,茜茜不太欢迎杰杰了。

她悄悄对妈妈说:

“明天把杰杰送回家,我不喜欢他来我们家。

”杰杰受到茜茜的冷遇,哭闹着要回家。

教师得知这个情况后,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契机,杰杰的鲁莽和不懂礼仪需要耐心加以引导,茜茜独立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要锻炼。

教师建议家长先不要着急,一方面相信孩子的交往能力,等一等,看他俩自己如何处理矛盾,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伺机采取适宜的方法,帮助他们化解矛盾。

机遇来了,茜茜爸爸新买了一套难度比较大的大型拼接玩具。

茜茜开心得不得了,可是怎么也搭不起来。

爸爸提议让杰杰教茜茜搭,杰杰看着图纸,和茜茜有商有量,一艘大轮船终于搭好了。

爸爸说:

“是杰杰帮了茜茜的大忙。

”茜茜脸上洋溢着笑容,拉着杰杰的手说谢谢,两个孩子和好如初了。

两周的串门活动在各种快乐和感动中结束了。

虽然孩子们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每个孩子在尝试融入另一个家庭或接纳一个朋友时都作出了努力,收获了成长。

●“派对”

串门过后,孩子们热情高涨,想邀请更多的朋友来家中作客。

几个活动能力强的孩子开始招募小伙伴来自己家中参加多姿多彩的派对活动。

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准备食物和活动材料,与朋友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享受自由交往的快乐。

有一组派对活动是参观家乡的洋口港。

孩子们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列出物品清单,打印成表,分头准备。

活动那天,他们有的带来风筝,有的带来玩沙工具,有的准备了套鞋……家长们都感叹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孩子自我服务、自主管理、合作互助的能力。

在拣文蛤、泥螺的时候,海滩上不时传来铜铃般的笑声。

“菲菲,快拿袋子过来。

我捡到泥螺了。

”“乐乐,我们一起用力踩,文蛤就会爬上来了。

”“雯雯,我们加油,多踩些文蛤。

我奶奶最喜欢喝文蛤汤。

”这次别开生面的“海之旅”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组派对活动是骑童车。

在美丽的公园中,孩子们在家长带领下举行骑童车大比拼,一路追赶一路欢笑。

骑得有点累了,他们就坐在自带的帐篷里分享食物、分享快乐。

还有一组派对活动是去城郊姥姥家做客。

几个好朋友一起帮姥姥挖红薯,再一起摘红薯叶喂羊,别有一番乐趣。

“嗨!

小羊围在羊妈妈的肚皮下抢着吃奶,太好玩了。

”这里的一切都令城里的孩子感到惊奇。

●“合宿”

“互换空间”活动像滚雪球一样,互换人数越来越多,活动范围越来越广。

来一次幼儿园集体合宿怎么样?

晚上不回家,大家都住在幼儿园。

孩子们的心被这个想法搅动了,他们迫不及待地带上合宿用品,等待那一刻的到来。

露天晚餐、集体电影、电简光束、树林“寻宝”、集体洗漱、合宿睡觉……各种美妙的体验所带来的快乐在孩子们中间流淌。

可是,小妮子出了点状况。

洗漱好后,刚躺上自己的小床,她想妈妈了。

听到外面下起了雷阵雨,她悄悄地流起了眼泪。

教师注意到了,抚摸着她的头安慰她,她忍不住大声哭起来:

“我要回家,我要妈妈………”“今天,我们和小朋友一起在幼儿园过夜,你也可以和老师睡在一起……”“不要,我要回家。

”教师拗不过她,拨通了小妮子妈妈的电话。

雨中,小妮子被接回了家。

可是,半个小时之后,小妮子又让妈妈把她送回了幼儿园。

这一次,在教师的臂弯里,小妮子安心地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家长来接孩子时,孩子们眉飞色舞地向家长讲述着合宿的感受。

看着孩子激动的笑脸,欣赏着合宿活动的录像,家长惊讶于孩子们的进步,心中充满了感激。

他们感谢幼儿园为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感谢老师们的辛勤劳动。

三、与“互换空间”活动配合的各类活动

在“互换空间”活动进行的同时,幼儿园配合“互换空间”活动,开展了相关的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活动、环境布置活动,等等。

●集体教学活动有声有色

“互换空间”活动期间,幼儿园围绕做客、分享、礼让、互助、独立、自我保护等方面生成了生动有趣的五大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

如,好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会怎么做?

独自去好朋友家做客需要注意哪些?

“大熊的拥抱节”“金色的房子”“小客人来我家”等活动帮助孩子们梳理了经验,找到了答案。

“好朋友的家”“我和小伙伴”“寻宝”等美术活动,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孩子们在“互换空间”活动中的趣事。

●区角活动自由开放

顺应孩子们的兴趣,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持他们进行自主游戏。

因为“互换空间”活动,孩子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游戏中也常常反映出互换生活的情境和经验。

如,在烧烤店、十元超市、老街特色小吃等角色游戏中,孩子们叫卖兜售、收银提货、招待打理,显得落落大方、礼貌得体。

在大型纸管建构区,孩子们合作运玩具、协商分配材料等,搭建了好朋友的家以及与小朋友一起游玩的大桥,显得和谐默契。

●班级主题墙精彩纷呈

活动中,班级主题墙上展示着孩子们的绘画手工作品、照片、共同研究的话题:

我的房间,山芋发芽过程,一起去洋口港,骑童车比赛,十元超市集体购物,等等。

看着照片上的笑脸,欣赏着孩子们稚拙的作品,我们犹如亲临现场,感受到了他们的欢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