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讲记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891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字文讲记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千字文讲记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千字文讲记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千字文讲记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千字文讲记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千字文讲记3.docx

《千字文讲记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字文讲记3.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千字文讲记3.docx

千字文讲记3

千字文讲记(三)

 

在上一讲中,我们留了作业,希望大家悟什么是心?

有没有悟出来呢?

我当初悟这个心字,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可费了苦心了。

恍然大悟以后,才明白了什么叫修行,才真正脚踏实地,不再好高骛远了。

 

现在告诉诸位,不要惊讶。

什么是心?

念头就是心,平常稀松吧!

不下功夫,你想破头也出不来这个答案,即使你想到了,也不敢肯定地说念头就是心。

当然这个心,还不是《楞严经》中“七处征心”的心,那个心指的是人的本体,叫做“心性”。

心性之心是宇宙的本体,是形而上的道。

形而下的心,说的是人的心理活动,是念头、心念的生灭。

说“人心险恶”是说人的心念凶险,恶念不断;“人心贪婪”是说人的贪欲念头不绝。

佛法说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说的统统都是念头。

有念头就现出这个物质世界,这是有为法;停止了这个念头,物质世界就消失了,进入无为法。

 

总之,念头就是人心,统称为心念。

所以中国文化中所说的心,既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而是人的念头,它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要素。

心之所发就是念之所动,就是意念,简称为意;心之所往就是念之所聚,念聚就是志。

 

念头忽生忽灭,如梦幻泡影,根本控制不了。

心意志都很难控制,学打坐的一上来就学空杂念,你就上当了,一辈子也空不了。

因为念头本身就是空的,没有实体,忽生忽灭。

不去理睬它,反而没有了,就是如此奇怪。

因此在这六个字中,最好入手的只有第一组的“性情神”。

神是生命活动的表现形式,精化气、气化神,是自然的过程,我们暂不去管它。

性是人心理活动的本体,是中枢,是常住不动的,但是没有形质,看不见摸不着,对它也没办法。

我们能做的就只有从情一字入手,所以子思才告诉我们: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发而皆中其节谓之和”,则是不得已而为之。

能控制住自己的情感、情绪,不动性,才是我们修心修身的根本大法。

 

今天这一讲,我们开始讨论《千字文》的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讲述了与上层建筑,也就是国家、政权、政治、政令等有关的内容,最后用几句话赞美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山河和秀美的景观。

这一部分内容,行文流畅、语言优美、气势磅礴,如能随文入观的读去,实在是一种真善美的教育和享受。

 

下面看原文:

 

都邑华夏,东西二京。

 

这里从国家的首都开始谈起,介绍与国家上层建筑有关基本知识和常识。

这一段文字介绍了中国最古老的两个都城,以及都城里面精美的建筑。

 

中国最古老的两个都城,一个是东京洛阳,一个是西京长安。

洛阳号称是九朝古都,历史上前后有九个朝代在洛阳定都。

洛阳建都的历史,比长安还要早,是在西周的时候开始建立的。

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没有几年武王就病死了,由十四岁的儿子成王继位。

成王幼小不能理政,就由他的叔叔周公辅政。

殷商的政权虽然被推翻了,但前朝的遗老遗少等贵族还在,他们并不甘心服气。

为了安全起见,就在西周首都亳之外的洛阳建立了洛邑,然后把前商朝的贵族都迁到洛阳,以防他们捣乱。

 

周平王的时候,西部的少数民族犬戎入侵中原,扰乱周朝,连“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也被杀死了。

继任的周平王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国都东迁到洛阳,史称“东京”。

以后的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以至唐朝初期也都将国都设在洛阳,所以才称洛阳为“九朝古都”。

 

西京长安,简称西安,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中国的中心,所以是“十一朝古都”。

最早在长安建都的是西汉,之后有秦魏北周隋唐等多个朝代均定都于此。

西安周边有多处历史遗迹,如东边的半坡村,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离现在有7000年了。

一个东京洛阳,一个西京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最宏伟的两个都城。

 

什么叫做“都邑”呢?

“天子所宫曰都”,天子住的地方叫都;“诸侯所都曰邑”,诸侯住的地方叫邑,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和省会的概念。

 

中国的文化灿烂光华,故此称为“华”;中国的土地辽阔无边,因此叫做“夏”,华夏就代表了中国。

京字甲骨文字形为高大的土堆,以后成为一个国家首都的专用词。

 

背邙面洛,浮渭据泾。

 

这两句话描述了东西二京,长安和洛阳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背邙面洛”描述的是洛阳,洛阳城背靠北邙山,南面是洛水。

在古汉语中一提到背,在方位上就是指北方,一说面就是南方。

中国人讲究面南背北,我们尚南,以面南为正位;西方人尚北以北为正位,同样的罗盘,我们叫指南针,他们叫指北针。

古代的地图都是上南下北,与现代欧式的地图反着,所以我们的居室也要坐北朝南,历来的衙门口也都是朝南开。

 

为什么非得坐北朝南不可呢?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面南背北是九五之尊的天子之位。

天子既居乾位有九五之尊,天子的一举一动就要正大光明,经得住南方丙丁火(阳光)的直射,阳光下的影子要正,政者正也,自己正了,才能施政,所以“天子无私事”。

 

“背邙”的邙指的是洛阳城北的邙山,北邙山海拔250米,方圆200公里,既不雄伟也不高大,但是由于水低土厚、气候温和,是理想的风水宝地。

山上古代帝王的陵墓多得数不胜数,历史上素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之说。

在邙山几十公里的主地段内,仅皇家陵园就有五处,分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个皇陵区,埋葬着汉光武刘秀、蜀后主刘禅、南陈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等帝王,以及贾谊、班超、李密、薛仁贵、狄仁杰、杜甫、石崇、孟郊、颜真卿等名流。

古人有诗说,“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一点也不假。

此外,“洛阳牡丹甲天下”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洛阳牡丹出邙山”,北邙山又叫牡丹山,这个典故就不是人人皆知了。

 

洛阳城的南面是洛水,此水起源于陕西的洛南县、流经洛阳城南,然后汇入黄河,所以“背邙面洛”是洛阳城地理背景的描绘。

 

“浮渭据泾”,说的是西京长安的地理位置。

西安的左面有渭水,右面有泾河。

渭水发源于甘肃,泾水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这里汇合后流入黄河。

在流入黄河以前,泾水清、渭水浊,水质完全不一样,所以有“泾渭分明”的成语。

浮是漂流、漂浮的意思;据是据恃、凭据、靠着的意思。

 

这两句话的白话译文,就是:

 

中国古代的都城雄伟壮观,最古老的有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

洛阳背靠北邙山,面临洛水;长安左横渭水,右据泾河。

 

宫殿盘郁,楼观飞惊。

 

这两句话描绘了都城中帝王宫殿的雄伟和壮丽。

天子所居之室叫宫,天子所议之堂叫作殿,本来在上古时期宫室通称,以后宫字才专为皇家所用。

殿的本义是泛指高大的房屋,以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厅堂。

 

一般来说,殿是议论公事的地方,宫是帝王的生活区。

例如北京皇宫紫禁城的布局,分为前朝后廷、左庙右稷。

紫禁城前半部分是三大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属于外朝;后半部分是后三宫:

乾清宫、坤宁宫、交泰宫(殿),那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地方,属于内廷。

紫禁城的左面是皇帝的家庙,太庙(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面是祭地神和谷神的社稷坛(中山公园五色土)。

 

“宫殿盘郁”是形容都城里面的宫殿,盘旋曲折、错落重迭。

盘是盘旋、逶迤,郁是重叠茂盛的样子。

 

楼观是古代宫殿群里面最高的建筑,飞是形容建筑物之高,有凌空欲飞之势。

惊是让人看了触目惊心、舌拱不下。

说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又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非常了不起,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亭台楼阁。

亭子只有顶没有四壁,是供游人、行人小憩的地方。

台是用土石垫起来的高而平的方形建筑,便于瞭望。

阁是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楼是两层以上的建筑,《说文》里说,楼者重屋也,是重重叠加的屋子。

观是宫廷大门外面两层的细高的建筑,是朝廷张贴公告的地方。

两观之间有一个豁口叫做阙,也就是通往皇宫正门的缺口,后世的观楼已经与皇城的正门融合在一起了。

故宫紫禁城午门前面有一个小广场,广场的两侧是宫墙和门楼,这就是早先的观楼,现在上面有五座阁楼式建筑叫五凤楼。

 

楼观都高入云天,让人看了触目惊心。

记得李白有一首诗《夜宿山寺》,述说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他登上去了。

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曰: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后人有好事者,将自己家的楼,取名“摘星楼”,以言其高。

 

图写禽兽,画彩仙灵。

 

上面谈了宫殿的外表,那么宫殿里面又是何种景致呢?

 

“图写禽兽”,宫殿里面雕梁画栋,梁柱檐井、墙壁匾额上面,画满了飞禽走兽;还有用“青黄赤白赫,黑红紫绿蓝”,五彩十色绘画的天仙和神灵,真是绚丽多彩,目不暇给。

这种情景就是此地讲的“画彩仙灵”。

读古书要学会随文入观,要随着文字的展开,进入文字中所描写的那种情景与状态,脑子里要像看电视剧一样。

此处的《千字文》就是剧本,你自己是摄影师,你的镜头先从远方的背景处开始拍摄,也就是“背邙面洛,浮渭据泾”。

然后将镜头慢慢拉近,“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再将镜头拉向宫殿里边,对彩绘装饰的特写镜头,“图写禽兽,画彩仙灵”,这样读书才有意思,才活灵活现。

 

两句话连来的意思,就是:

 

宫殿盘旋曲折,重重迭迭;楼台宫阙凌空欲飞,触目惊心。

宫殿里面画着飞禽走兽,还有彩绘的天仙神灵。

 

丙舍傍启,甲帐对楹。

 

镜头再拉向宫殿的两侧,“丙舍旁起,甲帐对楹”。

 

 

丙舍是古代王宫中正室两旁的别室,后世叫做偏殿、配殿。

古人认为:

“亥为天门,巳为地户”。

亥是十二地支的最后一位,后面接着又是子时一阳生,新一轮的生命又开始了,所以亥主生,为天门。

巳是阳尽之时,巳的后面就是午,午时一阴生,生命体的负面过程开始了,所以巳主死,为地户。

”丙舍于巳”,故凡地户皆称丙舍。

 

地户就是与专死人打交道的地方,都称为丙舍。

例如寄柩所、祠堂、陵园内的房子等等。

钟繇有著名的《丙舍贴》传世,内有“墓田丙舍”的话。

唐代诗人温庭筠有诗称:

“帘间清唱报寒点,丙舍无人遗烬香”。

 

因为丙舍不是正房,而是配房、别室,其门户自然也都是朝东西方向开启的,故称傍启。

傍是旁的通假,傍启就是旁启。

 

“甲帐对楹”的意思,是豪华的幔帐对着高高的楹柱。

甲帐是汉武帝时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中记载:

“武帝以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汉武帝的幔帐用珊瑚、宝石翡翠、珍珠镶嵌,是第一等的幔帐,故称甲帐。

 

楹是堂屋前部的柱子,此处指宫殿中的第一排柱子。

楹柱上面通常都挂上木头镌刻的对联,叫做楹联,例如光绪皇帝题故宫后殿的楹联:

 

修身先谨懔幽独,

读书在培养本源。

 

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这两句都是出自《诗经》,述说了宫殿里面正在进行的活动。

肆与设是一个意思,都是放置、陈列,“肆筵设席”就是摆设筵席。

《诗•大雅•行苇》中有“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的诗句。

 

筵和席都是古代的坐具,中国上古时期没有椅子,椅子叫“胡凳”,是从西域胡地传进来的。

中国传统的叫凳子,没有靠背。

在唐朝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地上铺个席子,然后跪坐在地上,今天的日本人还是这个传统。

筵席就是铺在地上的坐具,紧贴地面的那层席子就叫作筵,筵上再设座席。

席有大有小,有单人席、双人席不等。

“肆筵设席”现代意思就是在宴会开始之前,桌椅的排摆和陈设的准备。

 

“鼓瑟吹笙”,是宴会中助酒兴的音乐歌舞,《诗•小雅•鹿鸣》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诗句。

 

鼓是弹奏的意思,瑟是二十五弦的琴。

古代七弦的叫琴,二十五弦的为瑟。

笙在这里代表了管乐,瑟在这代表了弦乐。

鼓瑟吹笙就是管弦乐合奏,丝竹之声四起。

 

这四句话联来的意思,就是:

 

正殿两旁的配殿从侧面开启,豪华的幔帐对着高高的楹柱。

宫殿里大排筵宴,弹琴吹笙,一片歌舞升平。

 

升阶纳陛,弁转疑星。

 

中国古代的建筑无论厅堂屋舍,还是亭台楼阁都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之上,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有升堂之称。

升阶是一阶阶登上去,纳陛也是用脚蹬着一步步走上前。

阶和陛都是台阶的意思,普通的台阶就叫阶,帝王宫殿的台阶就叫陛。

皇室宫殿的台阶,通常九阶为一组,所谓“天子之陛九级”,陛之上的平台都用朱砂涂成红颜色,叫做丹墀。

紫禁城太和殿前的丹墀转圈九层,以示九重之天。

 

臣子站在陛阶之下向天子奏事,自称陛下,意为“在陛下者告之”就是站在台阶底下的我有事要奏报,并不是称皇帝为陛下,他是陛上。

“升阶纳陛”的意思,就是一步步拾阶而上,登堂入殿了。

 

弁是古代的官帽,有爵弁和皮弁之分。

爵弁是没有旒的冕,冕是黑色的礼冠,近似西方的硕士学位帽。

天子、诸侯在祭祀大典的时候戴冕,以后规定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所以有“冠冕堂皇”的成语。

冕的上面有块长方形的搓板,叫延。

延的前后沿都挂着一串串的玉石珠子,叫做旒。

天子挂12串,诸侯挂10串。

挂旒的目的是提醒天子,对待臣子要宽容,谁能没有过失呢?

该闭一只眼的时候就闭一只眼,象隔着帘子看人一样,不要总是明察秋毫。

 

皮弁是文武百官戴的皮帽子,用白鹿皮缝制,样子象现在的瓜皮帽。

鹿皮拼缝之处,缀有一行行闪闪发亮的小玉石,光映下其烁如星,看上去就象闪烁的星星一样。

 

“弁转移星”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戴着官帽,上面的玉石转来转去,在灯光的映照下,就象星星一样明亮。

这句话语出《诗经•卫风•淇奥》,诗中说: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右通广内,左达承明。

 

这两句话是描述西京长安皇宫里面的建筑,向右通广内殿、往左达承明殿。

上古时代没有高大的宫殿建筑,殷商的遗址上至今也没有发现瓦片,甚至禹王住的所谓宫室,也是半地穴式的,出入口有两级的土阶,屋顶都是茅草的,就是《诗经》中描写的“茅茨土阶”。

直到战国时代的遗址上才发现了空心砖,还是用于墓穴,住人的房子还是用干打垒的土墙。

 

秦始皇开始大规模的营造宫殿,象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三个月的阿房宫。

汉朝的长安城里面有著名的“汉三宫”:

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曹植、曹子建的诗文里面,就有一篇赋专门描写建章宫多么的豪华。

刘邦就住在长乐宫,未央宫是在公元200年的高祖七年,由丞相箫何主持修建的,营造得极为豪华。

建章宫的规模更为庞大,殿宇楼阁林立,号称千门万户,宫殿比未央宫还要高大。

仅东西两个观阙就有20多丈高。

 

《三辅黄图》这部汉朝的著作中就描写,“建章宫中,西则广内殿”,“未央宫有承明殿”。

建章宫右通广内殿,未央宫往左去就是承明殿。

古代东为右,西为左,上为南,下为北,与西洋地图相反。

广内殿是皇帝收藏图书典籍的地方,承明殿是皇帝会见文武大臣的地方。

 

这几句话联起来的意思,就是:

 

文武百官上堂入殿,帽子不停地转动,好像满天的星斗。

建章宫右面通向藏书的广内殿,未央宫左面到达群臣聚集的承明殿。

 

既集坟典,亦聚群英。

 

“既集坟典”说的是广内殿,因为它是收藏图书的地方,收藏了古今的图书典籍。

 

“亦聚群英”说的是承明殿,承明殿既然是皇帝接见文武百官的地方,所以承明殿里亦聚群英,文武百官、群英荟萃。

 

坟指的是三坟,典指的是五典。

三坟指的是三皇,即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的著作;典指的是五帝:

少昊氏、颛顼氏、帝喾、尧、舜,记载五帝事迹的书,叫作五典。

三坟五典是中国最古老的书,早已经失传了。

坟的本义是指高大的土堆,不是说死人的坟头是坟。

人死了埋在一个地方,要弄一个标记,防止以后再来扫墓找不到了,就在地上堆一个土堆,叫作坟头,但这并不是坟的本义。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才子,叫袁枚、袁子才,诗作得相当好。

袁枚中过进士,做过两任知县,他把《红楼梦》里边描写的大观园,也就是南京隋织造的隋园买了下来,重新装修以后住在里面。

他在随园门口挂了一幅楹联。

上联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下联是,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八索就是八卦,九丘是九洲的洲志。

当时还有一位才子赵翼,也是很有名的诗人和史学家。

他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书到今生读已迟”,这辈子再读书其实已经晚了,这辈子用的是上辈子读的书,你这辈子读的是给下辈子准备的。

 

赵翼看到了这幅对联,很不服气。

三坟五典早已绝迹,孔老夫子都不一定读过。

你袁枚口气太大了,得修理修理他。

于是拿了自己的名帖来访袁枚。

刚好袁枚不在家,管家很客气地招待赵翼,并问有什么事。

赵翼说我也没什么事,只是来借两部书看。

管家问借什么书,他说,三坟五典就可以。

袁枚回来听说此事,知道赵翼是来找麻烦的,赶快叫人把门口的对联摘了。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广内殿里面除了三坟五典以外,还有什么好东西呢?

还有古玩字画的真迹,例如有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汉朝有一个叫杜度的人善写草书,中国历史上写草书的第一人是杜度,不是唐朝的怀素。

杜度草书的手稿,就是杜稿。

三国时代的钟繇,写隶书是天下第一的,他的隶书真迹,就是钟隶。

 

除此之外,还有“漆书壁经”。

漆书是在上古时期,笔墨都还没有出现以前,用树脂漆书写在竹简上的大头小尾的文字,现代称为“蝌蚪文”。

 

元代吾丘衍在《学古编》里面解释说:

“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

”现代出土了商代用玉石制作的漆书笔,可见漆书既是中国最早的硬笔书法文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书。

《晋书•束皙传》记载。

晋时有一个名叫不准的汲都人(今河南新乡),盗掘战国时魏襄王的墓得到13篇漆书的古籍。

 

壁经是指在孔子旧宅墙壁中所藏的经卷。

秦始皇焚书坑儒,把所有的儒书都收缴上来,孔子的八世孙怕儒学从此失传,就把一部分经卷藏在了夹壁墙里边。

汉武帝的弟弟,鲁恭王,想侵占孔子的旧宅修花园。

在拆墙的时候发现了里边的竹简,内有《孝经》、《尚书》、《论语》等。

 

我看到有文章介绍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活埋了儒生461个是事实,这又是李斯帮忙干的。

那些儒生每每在下面指责他,他本来出身就不好,母亲又不太正经,这些人天天嚼舌头,最后把他逼急了,把这些人坑于山谷之中。

至于焚书,他只是象征性地烧了一部分,其余的都堆放在阿房宫。

项羽火烧阿房宫,烽火连三月,所以李斯坑儒、项羽焚书。

二人是罪魁祸首,秦始皇一直背黑锅。

 

到了汉惠帝刘盈当政,发现天下没儒学经典了。

于是昭告天下,看谁还藏有儒家的经典。

谁家敢藏,书是没有了,只能靠背诵的功夫默写下来。

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个名叫伏生的九十岁老头,他默写了整部《尚书》。

以后把壁经里发现的《尚书》与他默写的《尚书》对比,一字都不差,可见古人背书的工夫真是一绝。

一但爆发战争,书烧了,你没有背诵的功底,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四句话联起来的意思,就是:

 

这里既收藏了古今的名著典籍,亦汇聚着成群的文武英才。

里边有杜度草书的手稿和钟繇隶书的真迹,还有漆书的古籍,以及从孔府墙壁内发现的壁经。

 

府罗将相,路侠槐卿。

 

上文说了广内殿,这里再说说承明殿。

承明殿里面聚集了文武百官、公卿将相。

府是聚集的意思,例如将国家的仓库叫做府库。

朝廷的里面,文武百官,群英荟萃。

朝廷的外面,道路两旁站立的都是三公九卿。

侠是夹的通假字,就是夹道欢迎的夹字。

 

“槐卿”是三槐九卿的简称。

古人最崇敬槐树,槐树能生存数千年,且不怕旱涝、不畏寒暑,生命力极强。

槐树花、槐树皮都可以吃,可以在饥年救人性命,所以槐树是中国的国树,叫国槐。

三槐就是三公,代表国家最尊贵的三个职位。

 

每个朝代,对三公的称谓都不同,秦汉以前,将太师、太傅、太保叫作三公。

这三太公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头,虽然没有具体的职务,但一句话就能将皇帝的意见否了,与今天的中顾委差不多。

西汉的三公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这三公都是宰相,都有实权,大司马掌管全国的兵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大司徒专门管钱、管人,相当于丞相;大司空主管国家的基本建设。

 

九卿是秦汉时代,中央政府的行政长官,包括:

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政、治粟内史、少府,共九卿。

九卿中只有三卿主管国家的行政,其余的六卿主管皇帝的私人事务。

廷尉又称大理,是全国最高法官;典客又称大鸿胪,主管少数民族和外交事务;治粟内史又称大司农,主管全国的租税赋役。

 

九卿中的少府是宫廷总管,下设属官尚书。

由于事务越来越多,尚书变成尚书省,从隋朝开始尚书省下设六部,也就是直到清朝都沿用的“兵刑工、吏户礼”六部。

六部的正部长称尚书,副部长称侍郎。

 

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这些公卿将相的待遇,都是异常的丰厚。

简单地形容一下,就是“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每户的封地都有八个县那么大,每家的亲兵卫队都有千人以上。

这里的八和千起形容词作用,不是数量词。

 

历史上根据功劳,受封地最多的是羊祜。

羊祜是西晋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傅、征南大将军,是使西晋灭吴战争胜利的关键人物。

羊祜一生清廉仁慈,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周济族人、奖励将士。

他死后,武帝司马炎亲着孝服,痛哭流涕。

羊祜如此大的功绩,封地不过五县。

可见这里所说的“户封八县”是形容封地之多。

 

封是分封土地,即帝王把爵位及土地赐给王室成员和有功的臣子。

封字在六书中属会意,从土、从寸,字象是植树于土上,以明疆界。

周朝建立后开始分封建国,设立800诸侯国,秦时被废除,汉朝又开始封爵食邑。

诸侯自己采邑内收缴的赋税,除了向天子进贡以外,均归自己调度,象上面说的羊祜就是食邑六千户。

 

给是配给、供给的意思,国家对有功勋的重臣,配以护卫的兵卒,类似现代首长家中的警卫人员。

晋朝的大书法家卫瓘,因平蜀之功被封为征北大将军、尚书令,朝廷派给千兵。

卫瓘的女儿卫铄,即众所周知的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是王羲之学书法的老师。

 

如果将这四句话连起来,意思就是:

 

宫廷内聚集着百官将相,宫廷外候列着大夫公卿。

他们每家都有八县之广的封地,还有上千名的亲兵卫队。

 

高冠陪辇

 

这些将相公卿,个个都带着高高的官帽,陪伴着帝后的车辇。

 

冠是古代贵族男子戴的帽子,古人将长发挽为发髻,再用冠套住,不象后世的帽子将整个头顶都盖住。

为了将冠固定住,冠的两旁就有两条可以在颔下打结的小丝带,叫缨。

 

辇字是会意字,上边两夫下边一车,表示是两个人拉着一辆车。

古代宫中用的一种轻便的人力车叫辇,后世专指帝王与后妃专用的车乘。

皇上坐的叫龙辇,皇后坐的叫凤辇。

 

驱毂振缨

 

古代的车轮是木制的,车轮的边框叫辋,中心的轴孔叫毂,连接辋和毂的木制轮条叫辐。

《老子》说:

“三十辐共一毂”,毂就代表车轮子,驱毂就是驾车之义。

 

古人乘车尚左,尊者在左,御者居中,护卫的人在右,又叫车右。

战车就不同了,是御者居中,持弓箭的甲士居左,持长矛的甲士居右。

 

振是抖动、摇动的意思。

缨有两重意义:

一是系在颏下的冠带,如《史记•滑稽列传》记载:

“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

淳于髡仰天一笑,帽子带断了。

古人乘车都是站在车厢里,叫作“立乘”,车马一跑起来,帽带就会随风摆动,所以叫做振缨。

二是马的缰绳也叫缨,古人把请战叫做“请缨一战”,因此抖动马的缰绳也叫振缨。

 

两句话的意思联起来,就是:

 

他们戴着高高的官帽,陪着帝后的车辇出游,车马驰驱,彩饰飘扬。

 

世禄侈富

 

古代贵族的爵位是世袭的,只要后代子孙没有违纪犯法,爵位没有被削去就可以世袭往替。

禄是根据爵位的等级不同,政府予以的配给和补贴。

古代的俸和禄不是一个概念,俸是薪俸,相当于现代的工资、薪水,你得干活才有薪俸。

禄是配给,相当于现代的福利,只要你有爵位或名分,不干活也有禄给。

例如满清初期,只要你是满人,就可以每个月领一斗禄米、二吊铜钱,什么也不用干,像新西兰的毛利人一样,坐享福利。

所以后代满人除了提笼架鸟,什么都不会做,爱即是害这句话一点也不错。

侈是奢侈、豪华、奢靡过度;富是富足、财物殷实。

这些人世代享受国家的供养,生活奢侈富足,无忧无虑。

 

战国以前,车马是连用的。

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上古时代驾车就是御马,乘马就是乘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