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信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652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农业信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浙江农业信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浙江农业信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浙江农业信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浙江农业信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农业信息.docx

《浙江农业信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农业信息.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农业信息.docx

浙江农业信息

浙江农业信息

政务通报

第7期

浙江省农业厅办公室二〇〇九年二月十八日

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努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赵兴泉副厅长在全省畜牧兽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2月11日)

一、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应对挑战,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推进畜牧兽医事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

我省畜牧业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和创业,已经从家庭副业转变为大农业的主导大产业,2008年,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畜牧业占24%。

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畜牧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传统散养为主要特点的自然经济阶段(建国到1978年)。

改革开放前,畜牧业主要以家庭副业形式存在,利用多余的农副产品、泔水、饲草等为饲料,畜禽品种以地方品种为主,畜牧业生产方式完全是一种小农生产的自然经济格局,实行“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生产模式,人畜混居,即便有一些国营或集体畜牧场,生产技术水平也很低,畜牧业发展缓慢,畜产品供给短缺。

第二阶段:

以数量型增长为主的传统规模养殖阶段(1979-2004年)。

这一阶段,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建立和农业市场化改革,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4年后,农户粮食开始出现富余,饲料粮可通过市场从省外调入,加上配合饲料、畜禽良种和动物防疫三大技术提高,养殖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和养殖场不断涌现,传统的一家一户为代表的散养逐步向规模化养殖发展。

到1998年,全省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46%;2004年,上升到63%,率先在全国进入规模化养殖为主的新阶段。

第三阶段:

以农牧结合、生态安全为科学理念的现代畜牧业初级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2004年,我厅召开全省现代畜牧业暨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现场会,率先在全国提出推进生态化养殖模式;2005年,省政府启动为期三年的“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把治理利用畜禽排泄物列为重要内容,畜牧业开始进入以农牧结合生态化建设为主的新阶段,更加兼顾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与种植业、林业及农村能源开发、有机肥加工等结合更加紧密,初步呈现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发展方式。

畜牧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才能有效解放畜牧业生产力,不断推进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只有坚持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的发展路子,才能有效破解发展瓶颈,不断提升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不断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生态的和谐共存,才能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推进畜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投入驱动型向效率驱动型转变,才能不断创造畜牧兽医事业的新业绩。

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异常复杂,畜牧兽医工作的内外情况发生许多变化,政府和社会切希望畜牧兽医事业在保障食物安全、维护公共卫生、保护农村生态、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此,我们要顺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履行新使命,提高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认识。

第一,政府对畜牧业“稳供给”要求更加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

浙江人多地少,保障全省6000万以上人口的畜产品消费供给,过度依赖省外大范围活畜禽调入,不仅靠不住,还会带来巨大的疫病风险。

只有立足浙江实际,通过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突破瓶颈制约,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并提高生猪等主要畜产品的自给率,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等畜产品消费刚性增长的需求。

第二,公共卫生安全对“强防疫”要求更加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疫情流行范围不断扩大,病原变异迅速,家畜布病、狂犬病等明显抬头,对畜牧业健康发展带来极大威胁。

只有通过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小规模、低水平和高密度、开放式的传统养殖向科学的、规模化的健康养殖方式转变,推进动物防疫由传统的应急型阶段性防疫向程序化、科学化的长效综合防控方式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公共卫生安全的要求。

第三,消费者对畜产品“保安全”要求更加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广大消费者对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加关注,要求更加严格,食品安全问题敏感性更加凸显。

但是我省畜牧业仍处在生态健康养殖的初级阶段,传统落后的散养方式还占较大比重,导致畜产品兽药残留、病死畜禽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方面隐患依然较大,威胁着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健康养殖,强化全程质量监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对畜牧业“护生态”的要求更加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

畜牧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链,也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规模养殖进程中,种养业相对脱节,畜禽排泄物放错地方而造成环境污染。

新形势下,畜牧业必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型畜牧业,推进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治理,实现畜牧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第五,广大农民对畜牧业“增效益”的要求更加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

畜牧业是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但国际金融危机对消费信心和购买力的影响,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人禽流感病例对畜产品消费影响仍然存在,多方面因素导致畜产品消费增长比较困难。

加上去年以来,全国包括我省能繁母猪增幅较大,产能明显过剩,预计今年上半年生猪出栏将进一步增加,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很大。

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畜牧业很可能面临新的生产波动。

因此,在历史和现实两个客观背景与条件下,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努力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按照“稳供给、强防疫、保安全、护生态、增效益”的要求,牢牢把握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继续发扬畜牧兽医系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借势登梯、造势发展,率先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二、奋力创业图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打造畜牧业强省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以及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的要求,要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做强畜牧产业,做大畜牧行业,做精畜牧工作,努力打造畜牧业强省。

做强产业,就是要充分发挥浙江资本优势、科技优势,提升畜牧业良种化、规模化、生态化水平至全国领先,重大动物疫病有效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畜牧业的亩产值和亩效益居农林牧渔各业领先水平;做大行业,就是要立足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行业的组织化、产业化、品牌化和外向化水平至全国领先,行业综合竞争能力强;做精工作,就是要综合运用法制、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提升企业化运行,法制化监管,社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水平,主要环节重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初步构建起畜牧兽医事业科学发展的新秩序。

到2012年,全省畜牧业规模化、良种化、生态化水平分别提高5-10个百分点,重大动物疫病有效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猪肉等主要食用畜产品自给率达到80%以上,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左右,含畜禽养殖、饲料兽药和畜产品加工业的行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比2008年提高40%以上,农民收入来自畜牧业的贡献份额稳步提高。

实现这一目标,今后一个阶段,重点要抓好四个转变。

1.以提升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推进畜牧业与人、自然环境友好发展为目标,加快转变畜牧业养殖方式。

一是推进区域化合理布局。

在从全省层面上,要坚定不移推进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根据资源禀赋,优化畜牧业的区域布局,杭嘉湖绍地区按照“控量、提质、增效”要求,加快提升产业档次;甬、温、台、金、衢、丽的丘陵山区按照“拓展、转变、提升”要求,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生产能力。

在市县层面上,要按照畜禽排泄量与外部消纳量相适应的原则,全面科学制定畜牧业用地规划,确定畜牧业用地的选址和面积,把畜牧业用地纳入乡镇土地综合利用规划。

二是推进规模化科学饲养。

各地要根据当地资源条件、科技水平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适度规模养殖标准,综合运用准入门槛、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大力推广适度规模养殖标准,逐步压缩小规模散养,控制改变超大规模场,大力发展适度规模饲养。

大力推广龙游半爿月小区的经验,走“卫星小区集群规模养殖”路子,即在一定区域内单体养殖场区按照环境承载能力控制适度规模,养殖场区之间保持必要间隔,若干个养殖场区组合形成卫星小区集群规模场,创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

同时,继续推进科学饲养,大力推广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分段式饲养、相对封闭式饲养等先进的饲养方式,大力推进机械化设施化养殖。

三是推进良种化快速提升。

浙江是全国畜禽种业大省,地方遗传资源丰富,畜禽种质资源的生产性能和生产水平也居全国前列,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

第一,继续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以生猪和奶牛为重点,充分发挥人工授精补贴政策的调控作用,提高人工授精的覆盖面。

第二,加快改良能繁母猪。

近两年,能繁母猪大幅增长,达136万头,但种质水平、染疫情况不尽理想。

下一步,生猪产业走入相对低谷期,能繁母猪必然会有大量的淘汰和更新,各地要抓住机遇,加强引导,帮助养殖场户引进和改良能繁母猪的质量。

第三,继续推进畜禽种苗工程建设,加大优良品种引进力度,加大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力度,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良种的选育力度,培育一批上规模的种畜禽企业,提高畜牧产业竞争力。

充分利用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规划,尽快公布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省级投入在做大做强畜禽种苗产业上给予倾斜。

四是推进生态化良性发展。

第一,加快推进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发展。

按照畜禽排泄量和作物消纳量相匹配的原则,制定生态畜牧业建设规划,种植业规划中也考虑畜牧业布局,做到园中有场,场在园中,畜禽上山,肥水利用,实现畜牧业与种植业的循环共生。

第二,抓好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节能减排。

按照新811工程的要求,不折不扣按时完成治理任务,切实加强已建3957个规模养殖场和100个收集处理中心的运行监管,加强后续服务,确保正常运转,避免二次污染;综合运用法制和政策杠杆,提高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借鉴上海、江苏等省经验,集合畜牧、农村能源、农机和环保等政策优势,从有机肥生产、使用和推广应用三方面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充分调动有机肥生产厂家、种植业主和科技推广部门的积极性,用产业化的方法来推进排泄物资源化利用,使之真正成为一种资源,成为种植业的财富。

第三,按照“零排放”的要求,抓好模式创新。

因地制宜,抓点示范,科学推广自然发酵养殖法等“零排放”生态畜牧业新模式,加快畜牧业生态化进程。

2.以提升畜牧业综合竞争能力和推进畜牧业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为重点,加快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

现代畜牧业竞争已不单是生产资源和科技的竞争,更是经营管理的竞争。

一是大力推进企业化。

加快推进畜牧业自然农户向法人农户转变,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合作组织,培育龙头企业,不断提升畜牧业企业化水平。

二是大力推进合作化。

把加快发展合作化经营作为转变经营方式的重要内容,在规范、拓展和提升上狠下功夫。

规范,就是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法规要求,全面组织开展以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安全化和社员技能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建设。

拓展,就是针对畜牧兽医事业发展的新需求,积极发展动物疫病诊疗服务、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生猪屠宰加工等合作社,拓展服务范围。

提升,就是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与养殖户联系紧密,有效实现产销衔接、利益联结的合作社,加强生产要素流转互补,开展合作社资金互助,加强示范性合作社建设。

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同类合作社跨区域联建。

三要大力推进产业化。

按照做强畜牧业经济的总体思路,突出围绕规模场联办屠宰场、加工型龙头企业办基地、合作社办加工等多种产业化经营形式,继续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一批优势产业链和产业带。

第一,以生猪业为重点,扶持建立一批优势产业链。

借鉴丹麦的模式,通过规模场的联合,组建畜禽屠宰合作社,或以屠宰企业联合养殖场户兴办专业合作社,形成一批紧密结合、利益联结的优质产业链。

在家禽、蜂业等行业,也要以加工和营销企业为龙头,联合养殖场户形成优势产业链。

第二,以饲料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

引导饲料企业与养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降低养殖企业饲料成本。

鼓励大型饲料企业延伸发展畜禽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业,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

第三,大力发展现代畜产品流通业。

加快发展冷鲜畜产品交易,逐步改变活畜禽大范围长距离调运流通模式,逐步推行“禽类定点屠宰、白条禽上市”等现代交易方式,有效减少防疫风险。

四是要大力推进品牌化。

各地要在加快提升畜产品品质基础上,以冷鲜肉、火腿、蜂产品、优质家禽和饲料兽药为重点,既重视历史传统畜牧品牌的挖掘、保护和继承,又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的作用,合理整合中小品牌,培育和创制一批名牌。

以品牌竞争为核心,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市场占有率,提高我省畜产品的外向度。

3.以提升畜牧兽医支撑保护水平和推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核心,加快转变畜牧业服务方式。

畜牧局机构升格、乡镇基层畜牧兽医推广体制改革、责任农技推广制度的建立,为建设现代畜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强化科技推广。

明确科技推广重点,提出2009年度主推技术和主推品种。

突出良种繁育推广,开展以生猪为主的重点畜禽联合育种,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突出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推广,不断降低养殖疫病风险;突出加强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和畜牧业机械化技术转化,提升生产水平。

创新机制抓转化,进一步深入落实畜牧兽医技术推广责任制度,组织实施好157个乡镇农技推广项目,深入推进科技入户落地,实施如科技入户工程,切实加强养殖场户培训工作。

建立完善畜牧兽医技术标准体系,注重用标准化方法推广应用标准化技术。

二是强化信息预警。

第一,畜牧业产销价格信息和市场预警服务。

要进一步加强对畜禽生产、屠宰加工、流通批发、零售市场等各环节的数量和价格信息监测,及时研究分析国内外畜产品的生产供应和价格趋势,不断健全畜牧产销信息预警机制,指导科学生产,促进产销衔接。

第二,防疫质量和疫情风险预警服务,尽快健全省级动物及其产品疫情风险评估信息平台,指导各地科学进行流通风险评估,有效避免省外疫原传入;充分发挥疫病监测体系的监测数据作用,在系统内开展疫情风险预警,指导养殖场户优化技术,强化防疫。

第三,质量溯源信息服务。

加快推进牲畜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检疫监督信息化管理,大力推广海盐青莲食品公司的生猪信息化质量溯源模式,逐步建立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化溯源体系,实现对养殖、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全程管理。

三是强化体系建设。

坚持以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为主要原则,着力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村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规模场所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自我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畜牧技术推广、畜产品质量安全和防疫物资冷藏储运等体系建设,化大力气建设好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健全动物疫病测报系统,突出加强乡村防疫员队伍,确保做好公益性的强制免疫服务,确保及时制定推广科学有效的防疫方案,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双到位。

积极鼓励发展市场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发展区域性的动物疫病诊疗中心,加快在养殖场建立执业兽医队伍,切实加强疫病诊疗服务,及时帮助养殖户解决困难。

4.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水平和推进重大动物疫病科学长效防控为关键,加快转变畜牧兽医监管方式。

一是全面加强依法行政。

事前要强化行业准入。

要全面开展畜牧兽医行业从业准入审核,督促养殖场户和畜牧业生产经营企业依法申领许可证和合格证;对于以往批准的,还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要督促限期整改。

事中要加强监管。

切实加大日常监管力度、突击检查的力度和频度,切实做到有效监控。

在规模养殖场全面推行养殖档案记录制度,在畜禽交易市场、奶站、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单位推行经营台帐制度,在奶站、饲料兽药企业、屠宰场等畜产品加工企业推行质量自检制度,形成企业自律和部门监管相互促进的监管新机制。

要狠抓饲料安全整治,按照全省饲料安全整治年的总体部署,采取强力措施整治提升。

事后要加强处罚。

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年和饲料专项整治年活动,组织专项执法,严厉查处违法行为,绝不姑息养奸,形成威慑作用。

保持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药物监管的高压态势,促进主体依法生产经营。

二是全面加强监管责任。

要强化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结合动物防疫合格证发放、养殖场登记备案制度实施,督促养殖场户规范防疫,规范用药,规范治理畜禽排泄物,规范处置病死畜禽,从根本上杜绝隐患。

对饲料、兽药和畜产品加工企业,更要依托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强化主体责任。

要细化落实监管责任,按照省政府就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生鲜牛奶质量安全监管建立的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乡镇政府责任。

在畜牧兽医系统内部,也要构建更加全面有效的责任制度和责任体系,对每个企业和场户都要对应落实监管责任人,明确监管任务,实行动态监管。

要严格问责制度,对职责部门和工作人员责任履行情况,强化考核,加强监管,一旦发生问题,必须严格问责。

三是全面加强检测监测。

要在提高省级畜产品检测中心的检测分析能力和仲裁水平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市级和区域性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建设。

全面推进检测系统资源和信息共享,不断提高监测范围和频度。

动物防疫上,要加快提升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的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免疫质量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监测数据,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动物防疫方案,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能力。

增强执法鉴别能力,加强设备配置,使执法工作从以感官检查为主转变到感官检查与实验室监测并重,增加其科学性和权威性。

三、着力机制创新,狠抓工作落实,努力为浙江农业转型升级做出更大贡献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广大畜牧兽医人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力推进畜牧业强省建设,创新图强,做精工作,抓好落实。

(一)争取支持抓落实。

健全法制支撑。

紧密结合实际,加快制订动物防疫地方配套法规,争取早日出台。

根据《畜牧法》抓紧完善规模养殖场备案等配套制度。

争取领导重视。

主动当好领导参谋,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对畜牧兽医工作投入更多精力,争取主要领导听畜牧兽医汇报,看畜牧兽医场所,议畜牧兽医工作,以使部门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进而转化为群体行动。

争取政策支持。

去年底,国家和省取消动物防疫收费,导致一些地方基层防疫队伍免疫工作经费难以落实、影响强制免疫开展。

要主动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深入阐明强制免疫的公共服务属性,宣传《动物防疫法》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使领导充分认识到其责任和影响,推动防疫补助政策落实。

对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经费、定点屠宰规划实施等政策,都要主动向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提出建议,积极争取落实。

(二)创新机制抓落实。

要创新行业预警机制。

认真总结近年来生猪等主要畜产品市场波动特点,加强畜牧业经济运行规律研究。

立足国外和国内大市场,集中畜牧业、农业、畜产品物流、期货等多方智慧,建立更加科学准确的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研究提出畜禽存出栏、畜牧业生产资料和畜产品加工、流通、经营等预警指标,提高对行业市场分析的前瞻性。

价格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要着力研究用市场化机制来解决生猪价格剧烈波动的对策,为政府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预警服务。

要创新工作运行机制。

更加注重畜牧兽医工作内部运行规律的研究,提高工作绩效。

通过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强化检疫、监督、违法行为查处等逆向管理,促进动物防疫等正向管理措施到位;通过加强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促进饲料、兽药等投入品和畜产品安全监管措施到位;通过完善动物疫病保险制度、健全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落实区域属地管理责任制,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工作落到实处。

要创新事业发展机制。

进一步创新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机制、创新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管理机制、创新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管理机制、创新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制、创新兽医事务协调交流合作机制,为畜牧兽医事业健康发展提升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三)构建载体抓落实。

以项目带动为载体,实施好山区海岛畜牧业项目和生态规模养殖场项目,深入推进我省畜牧业西进东扩战略和生态化发展战略;实施好《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动物疫病科学长效防控;加强项目储备,以争取更多的投入构建新的工作载体。

以抓点示范为载体。

认真总结并加以完善提升近年来基层畜牧兽医系统、广大生产经营者在生态畜牧业发展、畜产品安全监管、畜牧兽医信息化管理、动物流通防疫监管等方面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切实抓好示范推广。

深入推进畜牧强县强镇建设,为打造畜牧业强省提供典型示范。

要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巩固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活动成果,切实加强畜牧兽医系统能力建设,将科学发展的理念本土化、本职化,将践行科学发展经常化、制度化,围绕主题,设计载体,深化落实,推进浙江畜牧兽医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营造合力抓落实。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明确目标,上下联动。

正确把握应急与长效的关系,在继续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饲料专项整治等应急工作的同时,在微观中谋划宏观,在局部中规划全局,在应急中构建长效,实现由“危”到“机”的转化,促进畜牧兽医事业长效发展;正确把握作为与能力的关系,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在作为中争取地位,在实践中锤炼队伍;正确把握畜牧与兽医的关系,做到畜牧与兽医两手抓、两不误,推进畜牧与兽医工作的联动。

要主动加强外部协作,既充分发挥农业系统内部的资源优势,放低身段,主动争取,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又加强协调,积极争取土地、环保、财政、人事、经贸、工商、宣传等部门支持,不断完善畜牧兽医事业的工作体系、政策环境和保障措施;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畜牧兽医工作在保障民生,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功能,宣传畜牧兽医政策法规,宣传畜产品科学安全消费知识,为引导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营造良好的氛围。

 

发送:

各市、县(市、区)农业局,厅领导,厅各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