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472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docx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docx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

组长:

耿佳琪指导老师:

左彩英

组员:

沈佳,徐露,羌芸等18人

研究背景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又是人生的大事,对于婚姻问题的探讨,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学者们主要侧重于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的研究。

婚礼习俗包含了丰富的关于时代社会生活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对婚礼习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了解家庭成员间角色的转化、认定,以及社会关系的调节、重整。

本次研究通过对婚礼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能,揭示婚礼习俗的的发展状况及其社会风尚。

研究过程

活动阶段

时间

主要任务

目标

2011.4

收集资料

了解婚礼的形式

2011.4

收集资料

了解婚礼的用品

2011.5

收集资料

了解相关的历史

2011.5

访谈活动

丰富资料

2011.5

问卷调查

丰富资料

2011.6

设计婚礼

提出建议

2011.6

整理、分析资料,交流心得

初步形成报告

2011.6

撰写集体报告、PPT

完成活动总结、PPT

 

常州婚俗演变

旧时,常州地区男女婚配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年龄一般在18~20岁左右。

先请媒人说亲,双方满意后,由女方出具年庚八字,男方经卜者合婚,如无"冲克",择吉日将"下聘"定亲。

次日,男女双方向亲友"报喜"。

迎娶前,男方择定吉日"送日贴"。

婚前一日,女方将日常用品如瓷器、漆器、铜锡器等嫁妆送至男家,即"铺行嫁"。

迎娶时,富裕人家用花轿或大船,前挂红灯,鼓乐前导。

新娘上轿时由其舅父抱入轿中,新娘在路上要号淘大哭,俗谓"哭发"。

一般平民多用小轿或小车、小船迎接,礼仪甚简。

花轿至男家,新郎、新娘执"红绿牵巾""拜堂"。

新人入洞房并坐新床上,饮交杯酒;然后由福寿双全的长者"撒帐"。

新人向戚族尊长"见礼"后,大宴宾客。

宴后宾客还要"闹新房"。

婚后三五天或一月,新婿备礼物随妻回娘家"回门",岳家设盛宴"请女婿"。

再数日,男方邀请女方亲属,设盛筵"会亲"。

女儿出嫁后第一年的"立夏",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及置办竹席、凉枕、扇子等夏令用品去探望女儿,俗称"送夏"。

1917年,常州已有"文明结婚",也称"新式结婚"。

新郎西装革覆,新娘穿礼服、披白色兜纱,礼仪从简。

解放后,男女青年相识后,经接触了解,若双方认为满意,由双方家长商定婚期,一般定在节假日或逢八的日子进行,俗称"若要发,不脱八"。

然后男方布置新房,置办家具及生活用品,向亲朋好友散发喜糖。

婚礼宴请有的借饭店或宾馆举行,婚宴少则三五桌,多则几十桌不等,有的利用婚假外出旅行结婚,也有参加集体婚礼的。

结婚仪式日益简化。

常州结婚习俗

•1、新娘从他们家门出来,你把她抱上车,到了新房抱下车,不要沾地。

2、迎回新娘入新房时不直入洞房,需一对新人先向坐在客厅的男方父母敬茶并改口。

父母喝茶后表示祝福并给一对新人喜封。

新人方始在众人祝福中进入洞房。

并在洞房中饮食端入的红枣或汤圆。

3、结婚当天的子孙桶

该桶一般用红色塑料桶,外面用大红布包裹。

桶内放置8样物品。

分别为:

红花生、红枣、桂圆、五个红鸭蛋、爆米花、(有的人放莲心)一捆筷子、一包卫生纸、柏树枝一小捆。

•4、结婚当天的两个红塑料盆、两个红塑料桶

①一个红塑料盆中放置的是新娘帮阿公、阿婆买的各一双的皮鞋和袜子及两双拖鞋。

(我觉得这么多盆里放不下,)另一个盆中放置的是健康秤、万年青一盆。

;两盆中均放置些红枣子、桂圆及柏树枝(小捆)。

并覆盖红喜字在上面。

②红塑料桶两个各放置8斤米。

一个桶中上面放置的是小孩的鞋子、帽子及小兜肚。

另一个桶的上面放置的是红枣、桂圆。

两桶上面均放置柏树枝(小捆)和红喜字。

•5、婚礼迎亲当天新房门口(或单元门门口)放置两捆用毛豆节杆,(现在用节节高)并用红绳扎制,放置红纸。

新人从燃烧着的通道中走过

6、随车的有一床红色百子图被子、一床绿色龙凤图被子。

一对婚鞋

7、新房的床要由双方父母都健在并养有男孩的女性铺床。

铺床人要送喜封。

铺床的人是男方亲属,缝被子的是女方亲属,所封被子不能打结。

8、男方在从姑娘房里接新娘出来的时候要先在客厅和新娘一起跪拜新娘家长,听了训话,喝了早生贵子汤才能走.新娘离开娘家不可以回头看,代表不走回头路.结婚当天,生肖属虎的和侧身人(死了老公或老婆的,或是离婚的)不能进新房.因为有晦气.被子里和马桶里的鸡蛋和瓜果不能被新郎和新娘以外的人吃,因为那是不吉利的,意思是叫人断子绝孙.结婚当天找个属相好的,夫妻都健在的长辈先进新房压压气场.以后夫妻双方能白头到老.

20世纪50—90年代婚礼习俗

上个世界50、60年代的夫妻大都没有经历过什么正式的结婚仪式,请来请朋好友,新人面对毛主席的画像鞠躬,由证婚人征婚就算完事了。

所谓的婚宴也特别地简朴,一般老百姓的标准就是发一点糖果和花生给亲朋好友就行了,最多也不过是在家里或食堂家两个菜一起喝喝酒聊聊天就可以了。

直到70年代,这种简单的婚礼依然流行。

这是哪个时代特定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氛围决定的。

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婚礼要有的“三大件”的流行趋势。

最初的“三大件”是指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虽然都只是生活的必需品,却非平常日子能够随便买的,因为就当时的经济水平来说,买这样三样东西就得花掉新郎好几年的积蓄。

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三大件”的内容又逐渐变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录像机一类的兼用电器了。

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国的很多地方,结婚开始流行到饭店摆酒席,也流行起婚纱摄影和婚礼录像。

在今天看来,当时的婚礼也许会有点令人忍俊不禁:

红色喜联,喜字,锣鼓喧天,新人先是送糖,再点烟,上茶水,收礼钱——应的是“下聘礼、坐花轿、吹吹打打娶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闹洞房。

”的传统婚礼习俗;可是看看新人的装扮,新郎西装领带,新娘婚纱摇曳,是西式的行头。

但仔细看看,新郎外边是西装,腰里却缠着红布腰带,那是中国式的吉祥,新娘的婚纱也不是纯粹的西式婚纱了,更习惯了红色婚礼的中国人讲白色改成了粉红色,

21世纪后婚礼习俗

进入了21世纪,庞大的结婚市场也催化了婚庆公司这一新兴的行业,越来越多的新人开始愿意接受专业的服务。

婚庆公司生意日益红火,但他们也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难题:

能提供的婚典大同小异,而新人们的要求却越来越“刁钻”。

长长的迎亲车队,酒店门口手捧鲜花的新人,这一种千篇一律的婚礼已经不受青睐了,办一场时尚、别致的个性婚礼成了许多年轻人的首选,比如:

又用上了花轿、白马,有的把车队改成了黄包车、摩托车等新鲜的招数以不是鲜为人知的了

21世纪婚宴的个性张扬,从简朴到奢华,从单一到个性,中国新人的婚礼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着趣味变迁。

聘礼情况调查

 

爷爷辈礼金物件

父母辈礼金物件

现在的礼金物件

男方聘礼

 

 

 

女方嫁妆

 

 

 

•通过这次调查的感想:

自周代礼服的出现,婚礼服应运而生,经历秦汉唐宋的发展,汉族女性婚礼服在明清达到一个高峰,在人们生活中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婚礼服体系。

汉族女性婚礼服在各个朝代、时期都有所差异,但这种差异仅仅是一种缓慢自然的演变。

而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我国遭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服饰文化也开始受到西方服饰文化的剧烈冲击,民国短短的几十年是汉族婚礼服面貌变化极大的一个时期,也是汉族女性婚礼服大变革的第一个时期,而后新中国的成立,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汉族女性婚礼服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听亲戚讲结婚的故事

•70年代,那时候,普通的人的工资一般在30——50元之间。

结婚的总体花费也不是很多,比如我老爸和老妈结婚的时候一共才花了400元,这在当时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当时就认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只要开心就可以了,当时就是做了2个箱子,床单,买了一个缝纫机,和每人一块手表。

也有很多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集体凑钱买东西的,一般情况下没人凑5——10元,或者包给新人,或者一起买个简单的生活用品作为参加婚礼的随礼,一般也是:

床单、枕巾、暖壶、脸盆什么的。

80年代,那是的婚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一般花费也在1500——2000左右,其中包括了给女方的彩礼钱和男方需要的酒席和家具的花费,酒席都在自己家里办,就是那么几桌,所以酒席的花费也不是很多,比如我的叔叔就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当时流行的是黑白电视,落地式唱片机,挂钟和手表之类的东西。

也有“凑份子”的现象,只是从原来的生活必需品转变为生活用品。

 

我计划的婚礼

•婚礼策划流程第1步:

新人在确定了结婚吉日后,首先应该搜索婚礼相关资料,大家都是第一次遇上人生头等大事,对于婚礼的初步了解,就在海量地阅读。

了解了大致情况之后后,新人可以利用一个双休日,泡上一壶好茶,悠悠地进行头脑风暴,初步建立婚庆策划的模板,以便和婚庆策划师初次沟通,确认可行性。

 

•婚礼策划流程第2步:

会场踩点

•  婚礼会场是你实现美丽梦想的舞台,因此相对其它而言,婚礼会场的确定可以说是婚庆策划流程中的“头等大事”。

在对婚礼主题有了初步认同后,寻找婚礼会场成了当务之急,通过电话咨询,索取婚宴酒店宣传单,再对2-3家婚礼会场“微服私访”后,就可以选出你们的“梦想殿堂”了。

  温馨提示:

新人可以与双方父母预定时间,带着父母再去选中的婚礼会场踩点,毕竟听取父母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

•婚礼策划流程第3步:

与婚庆公司见面

•  通过第一步的选择,有了初步构想的同时,也可以开始物色理想的婚庆公司,而物色婚庆公司的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口碑”调查,可以通过身边的人做一个关于婚庆公司的调查。

确定合适的婚庆公司后,与婚庆策划时的第一次面谈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判断婚庆策划师与你是否合拍的重要依据。

  温馨提示:

带着自己的“婚庆策划构想”过去,与婚庆策划师侃侃而谈,让婚庆策划师对你们的婚礼有个初步了解,同时婚庆策划师的经验也能为你们带来更多灵感。

•婚礼策划流程第4步:

选定工作人员

•你的伴郎伴娘人选是否定下来了。

找哪些亲朋好友来帮你做“幕后英雄”呢,第一阶段,要把这些工作人员的人选确定下来,打电话一一通知,好让大家心里有个底,各就各位。

•婚礼策划流程第5步:

参加婚宴人数

•  参加婚宴人数的第一次预估,直接关系到你的婚礼会场预定,因此双方父母,新人的“四方会谈”后,各自都要开始确认参加婚礼的人数了,最后把人数汇总,第一轮电话通知可以分头展开了。

  温馨提示:

但不要忘记为你的婚礼安排价几个专门负责人,因为不管是礼物的保管、发放还是节目的安拍控制,都可以帮你省掉不少烦恼。

编辑本段婚礼策划案例 

•背景音乐:

(lovesong)  (音乐中,全场灯光暗下,来宾点燃桌上的红烛)  婚礼司仪:

(画外音)生活中,我们都在寻觅,寻觅一段幸福,寻觅一段属于自己的幸福与甜蜜,寻觅一场魂牵梦绕的支持情感。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一段爱情故事,在我开始讲述前,首先,让我们用掌声把我们的男一号,我们英俊的新郎先生请到我们的婚礼现场。

  新郎入场,(婚礼进行曲)  婚礼司仪:

一位英俊潇洒的小火爱上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她们相爱的过程浪漫而真挚,他们相爱的过程漫长而甜蜜;在今天,当新郎先生将和他骄傲的公主走上红地毯的时候,新郎告诉我,他今天要借这个机会为他的一桩心愿画上一个圆。

  新郎,能把你的心愿告诉大家?

  新郎回答:

为我的女人实行我那天长地久的承诺,为她戴上一辈子。

  婚礼司仪:

我想在生活中,寻求完美永远是我们的理想,而美好的事物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其中还有许多憧憬值得我们期待,还有许多梦想需要我们用真诚去实现。

把掌声送给英俊的新郎。

  在掌声中,主持人隆重的向各位来宾推出今天的婚礼主题——两个人的情人节。

请音像师为我们奏一段优雅、浪漫的音乐,请我们的另一位主人公——漂亮的新娘小姐入场(音乐)也请新郎先生。

去迎接你的新娘。

  婚礼司仪:

小姐,我知道,因为特殊的原因,你和这位先生好像把一个日子定为了自己的节日,能告诉大家那是个什么日子吗?

  新娘回答:

是的,是我要嫁给他的日子。

  婚礼司仪:

其实,今天新娘只道出了其中的一个点。

我知道我们新郎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今天要在这里亲手画上一个圆。

新郎,好像新娘也有一个心愿要在这里实现。

谁先来,新娘先来吧。

  新娘的心愿是啥?

  新娘:

我的心愿就是亲口对他说声,我爱你。

  婚礼司仪:

这一刻是感动的,新娘亲口说出了她对新郎的爱意,新郎的心愿是什么?

  新郎:

把这枚戒指套上她的无名指,紧紧相依一辈子。

  婚礼司仪:

我想这也是新娘此刻期待的吧,下面有请他们呼唤  接下来,我们再次把新人的双方父母请上典礼台,请爸爸妈妈和你们的儿女共同点燃他们新婚的红烛,共同点燃他们的幸福新生活。

  (新人和双方父母共同点燃烛光)

中西习俗的差异

•首先,是在传统结婚仪式上面。

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

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

 礼书:

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时用。

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问名:

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

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

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

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

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痰盂、尺、片糖、银包皮带、花瓶、铜盆及鞋、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

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

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燃炮、摸橘子、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

有此可以见到我国文化的繁琐,但不要以为繁琐是我国婚礼的特有特征,其实,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分国界。

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新、借、蓝等习俗。

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亦有大量的习俗。

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

根据民俗说法,农夫认为新娘在磨擦婚当天所流下的泪能使天降甘露,滋润家作物。

后来,新娘在新婚汉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

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

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

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

新人必须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结婚蛋糕了。

由此可见,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简洁。

对于中西方婚礼差异的感想

对中西方婚礼的异同点进行对比比较和研究,反映出中西方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

中西方婚礼的差异主要是来自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在不用的思想和风俗的作用的下,慢慢演化而成。

同时在宗教和神话的影响下,各种各样的小风俗和习惯在婚礼过程中渐渐形成。

中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

自炎黄帝破龙族建华夏族以来,龙的传人在神州大地上孕育了卓越的文化。

首先是在服装上,殷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皆有其独特的服装特色。

根据其作用又分为朝服、冕服、蚕服、庙服、礼服等。

其次是在饮食上,中国的菜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已成为中国的国粹,流传世界。

而中国食品更是享益世界,包子、饺子、面条也已成为中国食品的象征而受到全世界的欢迎。

然后是在风俗上,中国古代有着繁杂的风俗。

单是一个婚礼,就有着三书六礼等种种规定,其内更有拜别、出门、掷扇……各种习俗正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悠久,在长久的生活中逐渐演化而成。

西方欧美等国家,也有着长久的历史。

在西方特定的环境熏陶中,诞生了与中国各具特色的文化。

•首先,在服饰上,西方的服装比中国打更复杂、更华丽、颜色较鲜艳。

与中国的服装相比,体现出了西方人的烈情、思想较同时代的中国人先进,而中国人则体现了东方人的传统:

朴素、保守、内向。

其次在饮食上,西方人以小麦以主,主食面包、牛奶及各种肉类。

而东方人则以稻米为主,主食素食。

这些差异起源于东西方的地理及人口差异,而西方人以咖啡为饮料,有别于中国的茶,咖啡味道更浓郁、口味更强,符合西方人的性格特点

最后是在风俗上,在婚礼中中国人喜好红色,代表喜气、吉祥。

而西方人更偏向白色,以衬托出真挚爱情。

相对于西方人,更体现了中国人的保守。

通过种种对比,将中西方文化风俗的差异通过大概的罗列和比较,可以得出中西方人的文化差异来自于中西方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经过这次研究实践,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开扩了我的视野,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增加了我们的经验积累,培养了我们的能力,对我们的成长有着极大的益处。

•哦!

原来以为够识广的我们,殊不知中西方风俗也有这样的不解。

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风俗,世界文化是深奥的、神秘的、多姿多彩的,时代在发展,文化也将发展,只有时刻不停地学习,才能了解中国赶上世界的潮流,列于时代的前锋。

参加这次活动的总结

•如今,回首而望。

从简朴到奢华,从单一到个性,喜事新办,中洋结合,我们的婚姻也随着时光而变迁

•上个世界50、60年代的夫妻大都没有经历过什么正式的结婚仪式,请来请朋好友,新人面对毛主席的画像鞠躬,由证婚人征婚就算完事了。

所谓的婚宴也特别地简朴,一般老百姓的标准就是发一点糖果和花生给亲朋好友就行了,最多也不过是在家里或食堂家两个菜一起喝喝酒聊聊天就可以了。

直到70年代,这种简单的婚礼依然流行。

这是哪个时代特定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氛围决定的。

•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婚礼要有的“三大件”的流行趋势。

最初的“三大件”是指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虽然都只是生活的必需品,却非平常日子能够随便买的,因为就当时的经济水平来说,买这样三样东西就得花掉新郎好几年的积蓄。

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三大件”的内容又逐渐变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录像机一类的兼用电器了。

•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国的很多地方,结婚开始流行到饭店摆酒席,也流行起婚纱摄影和婚礼录像。

在今天看来,当时的婚礼也许会有点令人忍俊不禁:

红色喜联,喜字,锣鼓喧天,新人先是送糖,再点烟,上茶水,收礼钱——应的是“下聘礼、坐花轿、吹吹打打娶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闹洞房。

”的传统婚礼习俗;可是看看新人的装扮,新郎西装领带,新娘婚纱摇曳,是西式的行头。

但仔细看看,新郎外边是西装,腰里却缠着红布腰带,那是中国式的吉祥,新娘的婚纱也不是纯粹的西式婚纱了,更习惯了红色婚礼的中国人讲白色改成了粉红色,为了所谓的不要太暴露,婚纱里面还翻出来衣领。

当然这种迹象持续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吧,人们也很快地接收了真正的西式婚礼的方式。

这短短几年里,中国人的婚礼又上了一个新的档次,豪华的婚车、星级酒店成了不少新人所追求的。

•进入了21世纪,庞大的结婚市场也催化了婚庆公司这一新兴的行业,越来越多的新人开始愿意接受专业的服务。

婚庆公司生意日益红火,但他们也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难题:

能提供的婚典大同小异,而新人们的要求却越来越“刁钻”。

长长的迎亲车队,酒店门口手捧鲜花的新人,这一种千篇一律的婚礼已经不受青睐了,办一场时尚、别致的个性婚礼成了许多年轻人的首选,比如:

又用上了花轿、白马,有的把车队改成了黄包车、摩托车等新鲜的招数以不是鲜为人知的了。

•在近50年来,中国人的婚礼变迁真是各有特点,最后我总结为:

50年代的一张床,60年代的一包糖,70年代的红宝书,80年代的三大件,90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21世纪婚宴的个性张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