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西省怀仁县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454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西省怀仁县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山西省怀仁县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山西省怀仁县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山西省怀仁县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山西省怀仁县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西省怀仁县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山西省怀仁县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西省怀仁县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山西省怀仁县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山西省怀仁县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山西省怀仁县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时长:

90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总分60分。

1.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

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A.《大宪章》的制定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内阁的建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权利法案》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题目中的“紧箍咒”意思是说国王再《也不能为所欲为了,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用明确的条文,约束国王的行为,限制国王的权利,就像给国王套上了“紧箍咒”,所以选B。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权利法案》。

2.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

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

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答案】C

【解析】英国议会权力至上,不对国王负责,故C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正确。

3.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

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A.卡梅伦所在执政党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

B.英国国王的态度

C.议会对卡梅伦政府的信任程度

D.在野党工党的态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随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的议会成为英国权力的重心所在,英国议会除了不能把男人不能变成女人之外,还没有议会不能做的事情,所以,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议会对卡梅伦政府的信任程度。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议会

4.“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

A.开创了现代政体新形式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确立了议会立法的原则

D.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该题属于观点理解类材料选择题。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A、B、C都是英国开创的;美国革命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是指美国是继英国开创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后开创了总统共和制政体,故选D。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总统制

5.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这种分权制衡的机制体现在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④总统与内阁之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美国总统自己组织内阁,并不存在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故④错误,选择B正确。

6.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者组织邦联”,“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

材料充分体现了

A.民主共和的原则

B.联邦制的原则

C.自由平等的原则

D.分权制衡的原则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描述的是对各州的限制,即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这是美国联邦制原则的体现,符合题意的是B项,A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国家权力的制衡原则,排除D项。

7.奥巴马和萨科奇是当今美国和法国总统,假如穿越时空隧道让他们回到1875年,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A.掌握行政权

B.是军队最高统帅

C.是国家元首

D.由民选产生,向议会负责

【答案】D

【解析】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美国总统是选民间接选出,故D正确。

其他是二者共同点。

8.“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这说明1871年德意志帝国确立的政治制度并不是一种完善的民主代议制,其突出表现在

A.选举权方面

B.行政权方面

C.司法权方面

D.立法权方面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德意志帝国议会本来拥有立法权,但议会的很多权力从属于皇帝,D正确。

本题没有涉及选举权,A错误。

德意志帝国行政权属于宰相,排除B。

材料未体现司法权,C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尊重材料。

材料中提及的是议会的权力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是立法权方面。

9.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作者把鸦片战争的责任推到中国方面,这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应该要求打开中国大门,以便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与题干意思相反;CD与材料信息无关。

10.“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

A.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土地纲领

B.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

C.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吸收西方基督教文化

【答案】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天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名师点睛】全面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1)“倡导社会改革”——太平天国主张土地公有,财产平均分配;又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会陋习。

(2)“播下革命种子”——太平天国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

(3)“汉人势力抬头”——清廷依靠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平定太平天国,他们都被封为地方总督或巡抚,自此汉人势力上升,逐渐掌握了地方实权。

(4)“削弱清廷根基”——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大半个中国,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一度动摇清朝的统治。

11.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洪秀全受西方宗教影响,创立拜上帝教,宣传“皇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人们都是上帝的“赤子”,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太平天国运动由初期的反孔到尊孔,是因为反孔、推行拜上帝教的思想遭到人们的反对,影响其政权,因此不得不调整,故A项正确。

故选A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12.《定征清战略》一诗云:

“作战先开第一期,直前扫荡北洋师。

幄中夙有筹边策,渤海湾头树旭旗。

”该诗描绘了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直前扫荡北洋师”“渤海湾头树旭旗”,可知是中日之间在黄渤海海域的战争,故答案为C项。

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合对中国发动的,排除B项;日本也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但与材料反映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

13.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

其依据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此题考查的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相关史实。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当时已是一个现代化国家,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

在中国,这次战争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

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

由此,得出这样结论的依据就是指中国民族意识尚未觉醒,B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B。

其余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甲午中日战争

14.历史学家陈旭麓说:

“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但从爱国出发走向近代化,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并不同义。

”属于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A.戊戌变法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反映了用“中世纪”(落后的)方式进行爱国,这一爱国行为与近代化相悖,故选B。

结合所学,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属于从爱国出发走向近代,排除ACD三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15.甲午战争时期,有人向日方提出,隶属广东水师的广丙号巡洋舰不属于北洋舰队,希望日军能予归还。

这反映了当时许多中国人

A.关注北洋舰队的生死存亡

B.想尽快结束甲午中日战争

C.深爱民族国家并据理力争

D.缺乏民族国家的整体观念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有人向日方提出,隶属广东水师的广丙号巡洋舰不属于北洋舰队,希望日军能予归还”,这反映了当时许多中国人认为甲午战争是北洋舰队和日本的战争,与广东水师无关,体现了缺乏民族国家的整体观念,故D项正确。

关注北洋舰队的生死存亡,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

尽快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不是以归还军舰为方法,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缺乏民族国家概念,故C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

16.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

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颁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中要求所选事件必须符合“前所未有”“破天荒”的特点,而在中国近代,辛亥革命并不是第一次革命运动;封建王朝被推翻的事件在此之前也经常出现;《临时约法》虽然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属于“破天荒之创举”,但不是“变局”。

因此A、B、D三项都不正确。

17.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主张以十八星旗(“十八”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为国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为国旗。

这说明

A.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B.满清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

C.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

D.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材料中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的十八星旗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反映了排满色彩,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代表了中华民族,这体现了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在材料未体现,应排除。

故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18.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誓: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文实遵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誓言表明孙中山

①坚决推翻满洲政府,建立民国

②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③不贪恋总统职位

④追求民族振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是1924年新三民主义提出,故②排除,选择C项正确。

19.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

“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

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

”该诗主要反映了

A.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B.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封建守旧势力对新文化的抵触

D.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年”“宜春帖子”可知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故排除A答案;C、D答案两项题干中没有体现;“20世纪初“三民”表明这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所以B答案正确。

故该题正确答案为B。

20.毛泽东曾明确指出:

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

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毛泽东还曾说过,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这是因为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

A.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反封建反侵略

C.主张改变君主专制政体

D.反对外来侵略

【答案】D

【解析】林则徐是开明的地主阶级,反对外来侵略但不反对封建制度,A、B不是三人的共同点,排除;洪秀全反对清朝统治,但其太平天国仍然是专制体制,C不是三人的共同点,排除;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利益,故D正确。

21.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临时约法》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D.不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

是对之前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根本否定;‚体现了人民主权和平等。

所以其“革命性、民主性”表现在对君主专制的否定方面。

A、C两项是《临时约法》的具体内容,与B项相比,B更符合题意;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排除D。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意义

22.1927年11月9日至10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由瞿秋白主持在上海召开了扩大会议。

会议原则上通过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所谓“不断革命”,革命形势仍在继续高涨,反对退却,要求继续进攻。

此决议案的通过

A.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潮局面迅速到来

B.配合了党的“工农武装割据”斗争

C.致使“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继续发展

D.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依据所学,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

分析选项,A与史实不符,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破坏;“左”倾错误不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武装斗争,故排除B、D;C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道路的探索

23.《工农兵三字经》写道:

“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入共党,组红军,打土豪,除劣绅,废军阀,莫容情,阶级敌,一扫清。

”判断此“三字经”当时最可能流行于

A.华中地区

B.华北地区

C.江浙地区

D.东北地区

【答案】A

24.1927年12月发表的《武装暴动的问题》一文中提出:

“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不能成为一个整个儿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成全国中央集权政府的能力。

因此,革命不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

所以客观上革命斗争的形势,也就形成各省农民暴动此起彼落,比较散乱而不相呼应的暴动。

”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中共坚持走城市工人暴动的革命道路

B.这实际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雏形

C.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已经成为中共党内的共识

D.中共已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注意时间“1927年12月”,此时农村革命根据地刚刚创立,在中共党内还没有达成共识,故C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中共独立解决自己内部的事务,故D项错误;A与材料“革命不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不符,故排除;B符合题意,材料“所以客观上革命斗争的形势,也就形成各省农民暴动此起彼落,比较散乱而不相呼应的暴动。

”所以应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十年对峙·土地革命

25.“共产党人这时在中国东南部进行活动,他们从民众中取得力量,并通过没收和分配大地产的有条不紊的政策,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从贫苦农民那里得到支持。

”材料中的“这时”应指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国东南部”“没收和分配大地产”“贫苦农民”等关键信息可知,这应该是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共产党将队伍带到井冈山,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进行土地革命,即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26.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中国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

一是由曾养甫、谌小岑出面,通过翦伯赞、吕振羽与中国共产党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

二是通过宋庆龄、宋子文派以牧师身份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董健吾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

三是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国民党已放弃武力剿共方针

B.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

C.国共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

D.中国共产党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项表述错误两党再次合作是在抗战期间,此时国民党还没放弃剿共,故排除;题干中突出是国民党找共产国际谈判,而非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故B项表述不准确,排除;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935年”“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联系这一时期国共关系的变化可知,题干信息体现了国共由对抗走向合作的转折,故C项正确;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

2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

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排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五四”精神

②“延安”精神

③“井冈山”精神

④“长征”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四精神”是1919年;“延安精神”是抗日战争时期;“井冈山精神”是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形成;“长征精神”是1934年开始的长征中形成的;所以选D。

ABC不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精神

28.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叫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仍以清代遗民自居,拒不承认民国,直到1937年后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

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A.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B.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C.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注意时间提示是“民国二十六年”,公元纪年是1937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是陷入困境,排除D;民主共和制度是1912年确立,时间隔太远,排除C;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是1928年,时间不对,排除B;1937年是抗日战争开始,当时号召全民族统一抗战,所以答案选A。

29.2015年9月3日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日本侵华期间,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许多多中国军民。

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A.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B.历史专著或受害者后代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现存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日本侵华期间,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具说服力的是现存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属于原始材料,故D正确。

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属于二手材料,故A排除。

历史专著或受害者后代的描述,也不属于原始材料,故B排除。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同样不属于原始材料,故C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影响

30.蒋介石在《告全国军民书》中说:

“美国与英国自动声明放弃他们在华不平等条约的特权。

”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称:

中美和中英新约“使中国结束了百年的耻辱,展开了光明的新页,致无限兴奋的庆贺”。

此条约的签订

A.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B.提高了民族尊严和自信心

C.改变了中国无平等外交的局面

D.意味着抗日战争的胜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题目中的“美国与英国自动声明放弃他们在华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可知此举是指在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美英为了鼓励中国抵抗日本法西斯,从而减轻自身的压力,而放弃了对中国的治外法权等特权,故选B,此举不能体现出ACD,故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战中的中外关系。

二、材料题(31题20分、32题20分、总分40分。

31.自古至今,各国在政治权力的运作方式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

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美国是一个宪政民主共和国,以宪法为最高准则,实行三权分立。

其中国会拥有立法的权力,但它无权执法;以总统为首的政府机关负责行政,拥有执法的实权,但它既不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也不能凭借主观想法任意诠释法律;法律和宪法的解释权在最高法院,由9名大法官负责。

材料三法国的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并与参众两院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总统的命令须经其任命的各内阁部长副署。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唐代宰相实行委员制有何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美国和中国唐朝在政治权力的运作方式上有何相似之处?

其根本目的又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法国总统和美国总统的权力有何不同?

【答案】

(1)理解:

汉代实行三公九卿制,宰相为百官之首;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