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4220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三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三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三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三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学案.docx

《高三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学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学案.docx

高三一轮复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学案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学案

目标明讲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实词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了解虚词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

考点详讲

◇考点一:

常见文言实词

【真题回放】

1.【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问晏子曰:

“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

“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

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

晏子辞曰:

“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

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

“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

“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

“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

“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

“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

“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

“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

三王:

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橧巢:

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关市:

指集市。

讥:

查,盘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说:

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文:

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疾:

痛恨

D.宗君而处身宗:

尊崇

【答案】B

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

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

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

推断方法如下:

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

本题B项可采用课内推断法和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法;A项、D项可采用语境推断法,将词义代入选文可知解释正确;C项可采用课本推断法,《屈原列传》中有“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句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则诸侯其至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服之轻重便于身青,取之于蓝

C.然则曷以禄夫子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关市讥而不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D表转折,但、却。

A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代词,他们;B介词,对于/介词,从;C介词,拿、用/表目的连词,来。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采用的是山东卷传统题型,四个选项各考查一个虚词,每个虚词列出两个句子,一个句子选自考题所给文本,另一个句子选自课内。

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先课内后课外,由课内推知课外。

如D项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而”表转折,可译为“却”,将这个义项代入“关市讥而不征”,可发现解释正确,据此就可以判断出本题的答案。

虚词类题目复习时要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

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

①词性分析法,②位置分析法,③温故求新法,④语境判定法,⑤语法切入法,⑥标志识别法。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答案】A

形式考查。

指向明确,难度适中。

解答这类题目常用的方法有:

①根据文意断句。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本题画线句子可根据文意断句,也可利用句子结构特点断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错解文意。

从选文内容来看,晏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古圣王的穿着和居室这些形式上的内容,而是效法他们节俭的风尚,学习他们行仁政的做法。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属于山东卷必考内容,采用的是传统的题型。

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

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

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

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

本题考向明确,难度适中,四个选项覆盖全文,A项和B项信息在选文第一段,C项信息在选文第二段,D项是对全文的概括。

设误点在于曲解文意,也属于凭空添加,无中生有,是山东卷本考点命题常见形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4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

公之言过矣。

(3分)

(3)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3分)

【答案】

(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

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

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是山东卷高考必考内容。

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或三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

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固定句式,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句子翻译题目更突出了对虚词的考查,如“其”“为”“以”等,并且有两个句子涉及到了反问句,“不亦难乎?

”“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而对实词的考查有所不足。

另外,由于文本本身倾向于议论说理,句意理解有一定难度,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找出关键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等方法进行翻译。

一般来说,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

“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

“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

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

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

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

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

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帽子足以表示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

衣服的轻重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

后来不居住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的人,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

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

土建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给民众看,让他们知道节制。

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民为仇敌。

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成就治理,希望还是有益的。

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

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

主公希望招徕诸侯,不是很难吗?

您的话过分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槀邑。

晏子辞谢说:

“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欢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

使其力疲困,使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

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

“这样就算了,即然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奢求富贵吗?

晏子说:

“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

”景公说:

“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

“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的就免了。

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

景公说:

“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

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

“齐国安定了。

”派人问小国,小国之君说:

“齐不会侵凌我们了。

2.【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

(18分)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

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

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

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

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

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

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

“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

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

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

”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

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

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

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抗尝病,祜馈之药。

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

“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退告诸子曰:

“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

奇计。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博学能属文

(2)祜独安其室

【答案】

(1)连缀,写作

(2)安抚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

(1)里根据前面“博学”和后面“文”可知,译为动词词性,和文章搭配,故译为“连缀、写作”;

(2)根据“其室”可知译为动词,结合后面内容“恩礼有加焉”可知,译为“安抚”。

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7.为下列居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

(1)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A.侵占B.侵犯C.侵害D.侵袭

(2)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A.结交B.连接C.往来D.沟通

【答案】

(1)A

(2)C

【解析】

试题分析:

(1)句根据文意“割谷为军粮,都按照所割的数量”译为侵占;

(2)句结合语境“羊祜和(吴国)陆抗两军对峙,互通使者往来”可知,选项C正确。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

(1)句根据文意“割谷为军粮,都按照所割的数量”译为“侵占”;

(2)句结合语境“羊祜和(吴国)陆抗两军对峙,互通使者往来”可知,选项C正确。

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今君乃亡赵走燕

B.称为“羊公”,不之名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人臣树私则背公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A项①句“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译为“才”;②句“今君乃亡赵走燕”表示语气助词,可以起到承接的作用。

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

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

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9.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6分)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答案】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

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喝,使他说不出口。

【解析】

试题分析:

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

“克”译为“约定”,“为”译为动词,做,“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定语后置句,“辄”译为“就”,需要补充主语“羊祜”。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克”“为”“辄”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定语后置句。

使句意通顺。

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20.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

做大臣应当□□□□。

(2分)

【答案】不谋权私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内容,结合题干提示,把“此意”放回原文,结合“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可知,应该指不树私背公,自守卫疆界,不要贪求小利。

“此意”为不谋权私。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此题考查的是“此意”的内涵,做大臣应该怎么做,人物是“做大臣”,品质是“怎么做”,结合题干提示,把“此意”放回原文,结合“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可知,应该指不树私背公,自守卫疆界,不要贪求小利。

“此意”为不谋权私。

21.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

(4分)

相关事迹

羊祜的品质

安边垦田

(1)__________________

徐胤当门

(2)__________________

邓香归降

(3)__________________

陆抗服药

(4)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足智多谋

(2)闻过能改(3)宽厚待人(4)坦荡磊落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须眉秀美,善于论辩,同郡的夏侯威认为他很不一般,将兄弟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

羊祜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但羊祜都拒绝就职。

夏侯霸投降了蜀汉。

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超过常日。

司马炎称帝后,有吞灭吴国的志向,任命羊祜为荆州诸军的都督,镇守南夏,(羊祜的政绩)深得江汉地区百姓的欢心。

吴国石城驻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常侵扰边境。

羊祜在军中,常穿着轻暖的皮裘,系着宽缓的衣带,不穿铠甲。

铃阁之下,应命侍卫的士卒也不过十几个人。

并且,喜欢打猎钓鱼,常常因此荒废公务。

有一天夜晚,他想出营,军司马徐胤手持柴戟挡住营门说:

“将军都督万里疆域,哪能这样轻心放纵,将军的安危也就是国家的安危。

除非我死了,今夜此门才得开。

”羊祜正色改容,连连道歉,从此很少外出。

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

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们)喝,使他(们)说不出口。

吴将邓香到夏口抢掠,羊祜悬赏活捉邓香,邓香押来以后,羊祜宽容他,放他回去。

邓香感激羊祜不杀之恩,便率亲兵来降。

羊祜率军走到吴国境内,割田里的谷子作军粮,每次都计算所割谷物的数量,然后送去丝绢作赔偿。

每次会集众人在长江沔水一带打猎,都不越过晋的边界。

如果猎物先被吴人射中却被晋兵获得,都原封不动交还吴国人。

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称羊祜为“羊公”,而不称他的名字。

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垒,双方使者来往沟通。

陆抗称赞羊祜德高望重,即使乐毅、诸葛亮也不能超过。

陆抗曾经患病,羊祜送了一服药给他,陆抗毫无疑心地服用了。

许多人劝陆抗不要服这服药,陆抗说:

“羊祜怎么会用毒药害人呢?

羊祜的女婿劝羊祜说:

“购置些田产家业,也好卸官后有所归宿,后事有所依托,这样不是很好吗?

”羊祜当时没有答话,事后告诉子女们说:

“作为人臣,经营私业就违背公事,这是很糊涂的做法,你们应记住我这些话。

【规律探秘】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必考题目,而文言实词又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必考题型,考查保持稳定性和一致性,紧紧把握多义词这个重点,能力层级都稳定在识记(A)、理解(B)这一层面上,题型单一,承续性好,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个别高考试卷中出现填空形式。

通常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或错误的一项,或对某个实词提供四种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答案。

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2017年高考会沿袭这些命题特点。

【知识梳理】

“常见实词”,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指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都应当算作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当然,也还应当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需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方法指导】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文言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

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悉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

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文言实词的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文言实词的考查热点、考查频率,可以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转变文言文的阅读观念,增强自信。

一些同学对理解实词含义和用法类题目总是心有余悸,其实,这些担心是根本不必要的,文言实词考查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要把文言文当做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而不是一堆古汉语的材料。

进一步说,高考突出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不再静止地考查句式的辨认,强化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3.夯实课本,注重积累。

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但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实词取自课本。

所以课本文言文的复习很重要,这更是一种语言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

4.掌握文言实词推断技巧:

(1)利用汉字形义的联系推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