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6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3930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6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6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6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6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6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6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案含答案.docx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6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6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6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案含答案.docx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6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案含答案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热点题型一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例1、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

【答案】D

【提分秘籍】

(1)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形成并不是一个方面的原因:

①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资源数量和速度剧增;②人们向环境排放的废物也远远超过生物圈的自我净化能力。

(2)富营养化发生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具体表现不同:

发生在海洋中为赤潮,发生在湖泊等淡水流域中称为水华。

(3)水体污染后的物质及生物的变化规律:

①有机物污染→好氧细菌大量繁殖→氧气浓度迅速下降→水中动植物大量死亡→好氧细菌死亡,厌氧细菌大量繁殖→有机物变为无机物→厌氧细菌死亡。

②无机物污染(N、P)→浮游藻类大量繁殖→下层植物死亡→缺氧使动物死亡→厌氧细菌快速繁殖。

热点题型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例2、(2017年北京卷,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答案】A

【变式探究】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答案】B

【解析】人类活动导致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栖息地的破碎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它使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受阻,小种群对疾病抵抗力的降低、对环境变化适应力的减弱和繁殖率的降低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降低的直接原因是新物种的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的灭绝量。

【提分秘籍】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三点提醒

(1)从不同

角度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基因(DNA多样性

蛋白质多样性―→生物性状多样性

   ⇑       ⇑       ⇑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体现生物多样性

(2)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

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3)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

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举一反三】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 

A.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B.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C.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D.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及潜在价值。

其中直接价值又包括药用、科研、美学等价值,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而潜在价值是指目前尚不清楚的生物多样性价值。

1.(2018浙江卷,2)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  )

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B.增加化肥的使用

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答案】A

1.(2017年北京卷,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答

案】A

2.(2017年天津卷,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演替。

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

_______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

火烧

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

下图是该林区草本、

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

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

           

【答案】

(1)次生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1.(2016四川卷.9)(11)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

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

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

分组

第七天

第14天

第21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

0.20

0.62

0.67

处理组

0.20

0.10

0.13

豌豆蚜

对照组

2.00

4.00

2.90

处理组

2.00

8.70

22.90

鳞翅目幼虫

对照组

1.00

1.31

0.82

处理组

1.13

2.19

2

.03

(1)调查豌豆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

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答案】

(1)样方法S

(2)二、三分解者(3)氨互利共生(4)利马豆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

【解析】

(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由表可知,施用蔬果剂后,豌豆蚜种群密度有所增加,但不会无限制的增加,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

(2)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

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

转变为含氮养料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因为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

1.(2015·山东卷.27)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

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

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

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

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增强。

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

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保护。

【答案】

(1)水平样方

(2)BF甲(3)生产者抵抗力就地

所以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点。

Nt小于a时,甲曲线中Nt+1<Nt,乙曲线中Nt+1>Nt,所以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因此,当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生物种类贫乏时,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生产者。

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大,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是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采取的保护措施,这属于就地保护。

1.(2014·江苏,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

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答案】B

2.(2013·上海卷,18)据研究,从来源于不同区域的12头大熊猫体内提取36种蛋白质进行对比,发现其中只有一种蛋白质具有多态性,这说明(  )

A.大熊猫的物种多样性较低

B.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较低

C.大熊猫的蛋白质功能比较单一

D.大熊猫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较低

【答案】B

【解析】蛋白质是由基因控制合成的,36种蛋白质中只有一种蛋白质具有多态性,说明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较低,B项正确。

3.(2013·江苏,24)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d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下图。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多选)(  )

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

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

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d,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

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

【答案】A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微生物分解作用的相关知识。

从环境条件分析,露天堆放会导致水分不足,水泡处理会导致氧气不足,土埋处理时空气和水分条件较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故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因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活动增强,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下移趋势;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低于厌氧性微生物。

4.(2013·重庆理综,7Ⅱ)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_____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_______。

(2)

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______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答案】

(1)样方法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弱光 乔木 

(2)碳元素(CO2)

1.下列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B.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变草原放牧为圈养等以保护生物多

样性

C.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D.禁止利用生物技术对珍稀动植物进行保护和利用

【答案】D

【解析】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是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2.广东省与外界交往密切,气候温暖,适合生长的生物种类相对较多,使其成为全国外来入侵生物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

一般地说,外来物种大量繁殖(  )

A.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B.不会降低基因的多样性

C.能有效丰富物种的多样性D.有利于提高生态

系统稳定性

【答案】A

3.中国生态现代化水平将在2050年前后达到当时世界中等水平,生态现代化指数进入世界前40名,2100年生态现代化指数进入世界前20名,整体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但目前中国生态现代化整体水平较低,名列全球倒数第18位,国内也只有北京一地生态现代化水平超过平均水平,下列有关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应当是先污染,后治理,再向生态现代化转型

B.应当是发展“原料—产品—废料—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

C.采用综合生态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和生态现代化建设

D.应当是先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再进行城市生态建设,最后再进行生态现代化建设

【答案】C

【解析】在可持续发展中,生产模式应是“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生产过程应当是没有废料,从而减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只有采用综合生态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和生态现代化建设,才能缩短和其他国家的差距,否则差距会越来越大。

4.龙血树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南、海南等地的观赏树种,其树脂可加工成一种名贵的中药。

随着人们对龙血树野生资源掠夺性采伐,龙血树资源日趋枯竭,被列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龙血树对人类有直接价值

B.人类活动是造成龙血树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

C.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

D.保护龙血树最好的方法是建立龙血树自然保护区

【答案】D

【解析】龙

血树可以作为中药,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人类对龙血树的掠夺性开发是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原因;对于濒危物种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其进行保护;龙血树已经是濒危物种,应易地保护,而不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5.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

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

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  

A.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使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C.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D.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答案】D

6.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口增长过快,环境势必受到不良影响

B.环境污染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C.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大大减轻

D.目前世界人口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过快

【答案】C

【解析】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大大增加。

7.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生物圈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

为了减轻对生物圈的压力,人们应采取下列哪一项食物结构(  

A.以植物性食物为主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禽类、蛋类为主D.以猪等家畜的肉类为主

【答案】A

【解析】人口急剧增长导致人类各种需求增加,从而会导致粮食短缺。

为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人们可以通过以食用植物性食物为主来减少能量损耗。

8.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这种环保措施的是(  

A.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即“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

B.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平衡

D.禁止捕杀任何野生动物

【答案】D

【解析】“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包括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和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措施,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并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任何野生生物资源。

9.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减

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减轻酸雨危害的有效途径

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物种丰富度越高

C.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体细胞克隆等为之提供了技术支持

D.当水和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时,营养级越高的消费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越高

【答案】B

10.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减小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

造自然的基础

【答案】C

【解析】由题中三个曲线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最终还是要降下来。

由此可知,环境容纳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不会扩大。

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就地保护

B.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D.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易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2.下图为组成生物多样性的3个层次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圈内所有的________,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________以及各种各样的______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在[Ⅰ]________、[Ⅱ]________、[Ⅲ]________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3)在“蒲公英→麻雀→蛇”这条食物链中:

①蒲公英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以作为制药原料。

以上可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②在上述食物链中,麻雀数目的增多,导致蛇的数目也增多,但蛇增多后,麻雀数目受到抑制。

这种内在的调节作用属于________,同时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答案】

(1)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基因 生态系统

(2)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3)①直接 ②负反馈调节 间接

13.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_。

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________。

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________,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________。

(5)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进行调控。

【答案】

(1)高 正反馈 

(2)生态塘和潜流湿地 净化作用 (3)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4)后面池塘水体中的N和P含量(浓度越来越高 (5)补水和排水 水泵控制水的流量(循环频次

14.目前公认包括CO2、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造成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为此我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和高效能等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结合图甲和图乙回答与生物圈碳循环相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2)图甲中成分A在碳循环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出图甲中缺少的过程:

________(用图中物质、字母和箭头表示。

(3)图乙反映了我国北方某地20年间CO2浓度的变化。

分析图示发现:

从碳循环角度分析,每年的冬季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图甲中__________________;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________。

(4)下列做法中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____(填序号。

①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 ②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③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④优化建筑结构,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5)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

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

【答案】

(1)光合 呼吸 

(2)吸收大气中的CO2 A→CO2

(3)①过程大大减少,但⑥过程增加 下降 (4)①③④ (5)光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