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复习巩固第十九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37376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7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复习巩固第十九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选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复习巩固第十九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选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复习巩固第十九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选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复习巩固第十九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选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复习巩固第十九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复习巩固第十九篇.docx

《精选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复习巩固第十九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复习巩固第十九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复习巩固第十九篇.docx

精选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复习巩固第十九篇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复习巩固第十九篇

第1题【单选题】

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

A、治理黄河

B、兴修灵渠

C、大禹治水

D、都江堰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假如你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下列哪件事情不可能发生()

A、你作战有功,被赏赐很多良田

B、你耕种土地,喜获丰收,得到了政府的奖励

C、你看病时,医生会切你的脉搏

D、你看到了屈原用隶书写的《离骚》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中国有史以来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期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次重要的改革:

一次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另一次使鲜卑族人吸收了汉族先进文化,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这两次改革是()

①管仲改革②商鞅变法③北魏孝文帝改革④李悝变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史书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这突出地说明,商鞅变法()

A、没有改变土地制度

B、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C、严重缺乏群众基础

D、违背了历史潮流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它”指的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春秋后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铁工具的使用

B、铜工具的使用

C、石器的使用

D、钢的使用

【答案】:

【解析】:

第9题【问答题】

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探究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农业进步】材料一(公元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明确规定:

“僇(lù)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1)商鞅变法开始确立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想一想,这是基于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

材料一又反映了商鞅变法怎样的经济思想?

材料二下图。

(2)农业工具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出现的哪两种新农具?

【现代农业变革】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

(见下图)

(3)材料三图片反映了建国初我国的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开始于哪一年?

它的完成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材料四建国后,历年粮食产量变化图(单位:

亿吨)。

(4)观察材料四,从F到G我国粮食产量呈现怎样的趋势?

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当代发展思考】(5)当今我国农村出现土地抛荒现象,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瓶颈。

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要实现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发展,最重要的应该做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0题【问答题】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变法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大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发现:

材料二:

阅读史书:

材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

请回答: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得出这次变法背景中的哪些信息?

材料二中“教民耕战”指的是这次变法中的哪些具体措施?

引用材料二中的一句话,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据材料三,你认为商君最值得你学习的是哪种精神?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

……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

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材料二:

高祖曰: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引子《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一是中国古代哪次改革?

材料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

材料二是中国古代哪次改革材料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哪项内容?

这一改革还有哪些改革措施,请再列举三项

材料二中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你认为这两个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在农业上实行奖励耕织的政策。

他在新法中规定,凡是尽心务农的人,收的粮食和织的布帛多,可以免除徭役赋税;凡是从事工商业或做事懒惰的人,就抓走其全家,充入到官府作为奴婢。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注:

水利工程)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铁犁牛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摘自《后汉书》

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时指导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商鞅变法后确立了什么样的土地制度?

""

根据材料二提到的水利工程,指出秦国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什么?

材料中还提到了铁犁牛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请指出唐代农民在农耕工具上有什么创造性的发明?

""

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什么?

这种经济形态在什么事件后开始瓦解?

""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探究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农业进步】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明确规定:

“僇(lù)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材料二下图。

【现代农业变革】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

(见下图)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历年粮食产量变化图(单位:

亿吨)。

【当代发展思考】

商鞅变法开始确立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想一想,这是基于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

材料一又反映了商鞅变法怎样的经济思想?

农业工具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出现的哪两种新农具?

材料三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的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开始于哪一年?

它的完成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观察材料四,从F到G我国粮食产量呈现怎样的趋势?

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当今我国农村出现土地抛荒现象,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瓶颈。

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要实现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发展,最重要的应该做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晁错(西汉)《论贵粟疏》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材料三:

材料四:

(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地主、官僚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这就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伦理道德。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材料一反映了汉代农民的艰辛生活,那时的“春耕”是应用何种农业耕作方式?

这种耕作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引发了怎样的社会变革?

材料二反映了南朝江南经济什么现象?

指出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材料三反映了北宋都城怎样的经济现象?

这一现象极大的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试举一例加一说明。

材料四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什么现象?

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明清小说有何新特点?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