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秘书史19章重点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279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秘书史19章重点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国秘书史19章重点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国秘书史19章重点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国秘书史19章重点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国秘书史19章重点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秘书史19章重点内容.docx

《中国秘书史19章重点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秘书史19章重点内容.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秘书史19章重点内容.docx

中国秘书史19章重点内容

中国秘书史1-9章重点内容

中国秘书史

第一章

一、秘书工作的产生需要两个社会条件:

一是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分;二是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

二、原始文字的演进:

1、原始文字的演进的过程:

距今约6000年前,西安半坡等仰韶文化遗址中陶器符号。

距今约4500—44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陶文。

距今约4200年前,发现原始社会末期的甲骨文。

2、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有原始文字的史证:

《后汉书祭祀志》“自五帝始有书契”

《周礼春官》中有属外史,专掌保管三皇五帝之书。

上古政治文件的汇编《尚书》,收录的文件起自《尧典》,尧、舜言行的记录。

三、有关秘书活动的记载:

皇帝左右有不少史官。

《史记》、《汉书》说仓颉是皇帝的史官,执掌记录言行。

尧在位时,曾于庭前设置“进善旌”。

又据舜的建议,设“诽谤之木”。

四、国家建立

1、关于我国国家形成时间的多种说法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约4500年以前)

龙山文化中晚期(约4500—4400年前)

尧舜时期:

禹时期(约4100多年前);

夏朝(约4100年前)

商朝(约3700年前)

西周(约3000年前)

2、多数学者认为,夏朝是我国国家的起始,理由如下:

?

据《礼记》中描述,禹死以后,由“大同社会”进入“小康社会”,出现了私有财产和人剥削人、奴役人的现象。

?

考古证明,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夏文化遗址,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夏朝的国都。

四、夏朝的文字和公务文书:

1、夏朝的文字

距今约4000多年的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的陶文,已经是较为成熟古文字。

不少专家认定,这就是夏朝的文字。

2、夏朝的公务文书

《尚书》中的《甘誓》《征》、《汤誓》。

五、商朝的史官

1、史官的分工与民目

商朝的史官大致可分为四类:

(1)贞卜史官。

有卜、多卜等名目,负责占卜,解释“卜兆”,科写卜辞。

商朝的占卜史官又分为巫和史两种,前者偏重鬼神,后者偏重人事。

(2)祭祀史官。

有祝、多尹等名目,负责天室的祭祀事务。

(3)作册史官。

有乍、乍册右史等名目。

(4)记事史官。

有史、卿史等名目。

2、史官的来源:

——贵族,而且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代代世袭。

六、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的诞生:

商朝末年,朝廷中出现了秘书机构——太史寮,其主管称太史,下隶有层次不同、职掌各异史官,它的主要指责是负责商王的册命及祭祀等事宜。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诞生的中央秘书机构。

七、甲骨文与甲骨文书

1、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1898年,王懿荣发现。

刘鹗、罗振玉、郭沫若等人致力于甲骨文研究。

研究表明殷商甲骨文多问占卜文字。

2、甲骨文书的认定

殷商甲骨文卜辞从体例上看,有时间、事由、占卜者姓名、办法、措施、验证结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式;从内容看,它以记录商王的活动为中心,并出现了类似于请示、报告的上行文。

这种记录初步具有了文书的基本要求,所以称之为甲骨文。

八、甲骨档案的保管:

1、收藏于宗庙、社稷;2、出现了简单的分类收藏法

3、有了简单的编号;4、有了简单的归档

1、我国最早的档案机构是(太史寮)。

2、秘书工作产生的社会条件之一——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在我国产生于(黄帝时代)。

3、秘书活动在国家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舜在位时设立九官,其中纳言一官,类似于当今的秘书人员。

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出现了秘书活动。

4、我国的公务文书和宫廷档案,以及以此为主要业务的官员始出现于(夏朝)。

5、殷商时期主要从事秘书工作的是(史官)。

6、商朝的(贞卜史官)分为巫和史两种。

7、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诞生于(商朝末年)。

8、殷商时期甲骨档案收藏于(都城宗庙、社稷)。

9、我国的秘书工作形成于(殷商)时期。

10、甲骨文的发现者是(王懿荣)。

11、我国文书出现于(部落联名的昌盛时期)。

12、“史官”这一名称始现于(商)

13、(舜)在位时设立“九官”以治天下,其中有“纳言”以官。

14、商朝主要承担文书档案工作的是(记事史官)。

15、部落联盟的尝试时期的秘书活动有:

A、尧在位时,于庭前设置“进善旌”;尧树立“诽谤木”;

B、黄帝设有吏官;C、舜在位时设立“纳言”一定,类似当今的秘书人员。

16、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已经形成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原始文字、原始的公务活动记录;有了专事记录的人员,出现了秘书活动。

17、商朝记事史官的名目有(吏和御史)。

18、甲骨文书包括前辞、命辞、占辞、验辞。

19、殷商时期的吏官:

来源与贵族,代代世袭;

贞卜吏官和祭祀吏官占多数,地位较高;

贞卜吏官、作册吏官偏重于在政务方面为商王辜服务;

作册吏官和记事吏官的职能与现代秘书人员最为相近。

20、进善旌、华表木、敢谏之鼓,当是我国官方信访活动的源头。

第四节西周的社会调查制度

一、社会调查兴起的原因

西周统治者建立了采风这一社会调查制度,原因是:

第一,鉴于商灭亡的教训,慑于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

第二,周初统治者对新的统治区域缺乏了解。

第三,西周统治者重人治,轻鬼神。

第四,社会调查是周的传统。

二、社会调查制度的内容

1、各类调查人员和调查方法

全国主管调查工作的是太师。

政府设有“采诗之官”,分为不同的层次。

调查人员有从民间提拔的采风人员,有朝廷指定的采风官员,周天子还要求公卿列士等官员采集民歌,向他反映。

周天子也亲自定期下民间调查。

调查方法因人而异。

2、调查情况的上报程序

上报有几种方式:

一是逐级上报,二是职位高的官员可直接将调查情况向天子陈述,三是行人采集之风,应“献于太师,比其言律,以闻于天子”。

3、调查地域和延续时间

西周社会调查的地域主要在黄河流域,也远及长江流域。

采风则不限于西周,也为东周所沿袭。

4、调查内容

采风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是对社会现状的综合调查。

1、我国最早的档案机构是(天府)。

2、太史寮的长官是(太史)。

3、如太史不在,(小史)代行其职。

4、王宫秘书人员的首领是(宰)。

5、掌四方之志及三皇五帝之书的是(外史)。

6、太史寮中职位最低的秘书官员是(御史)。

7、卿事寮中,掌安排诸侯拜见天子事宜,了解民情以接受天子询问的是(行人)。

8、太史寮中,小史(掌邦国之志和贵族家谱)。

9、战国时期,被提拔为国君身边的亲信,负责起草国家的重要文书,地位上升的是(御史)。

10、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新设置了一批秘书官职,其中秦国设立的是(尚书)。

11、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官方文书实物是(甲骨文书)。

12、先秦时期,使用最多的文书载体是(简牍文书)。

13、先秦时期,王命文书中用于帝王或执政大臣勉励属下的文书,用(诰)。

14、下列先秦公文文体中属下行文的是(典)。

15、下列先秦公文文体中,属上行文的有(上书)。

16、我国最早出现的公务文书是(誓)。

17、先秦时期,国与国之间、各国官员之间或国内不相统属的各官署之间的往来公文,称(移书)。

18、约剂是(周王朝为了维护各种关系而制定的法律性文书)。

19、先秦公文中图是(记载周王朝山川、境土的文书)。

20、周朝保管天府档案的人员称为(太史)。

21、周“太史寮”有如下组成人员(太史、小史、御史、外史、内史)。

22、下列人员中属于王宫秘书人员的有(宰、左史、右史、承、行人)。

23、“太史寮”中太史的职责包括(管理国家档案典籍、分工负责祭祀等重大活动)。

24、“太史寮”中外史的职责是(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25、下列属于卿事寮的官员是(典瑞、掌节、左史、右史、宰、承)。

26、下列先秦公文文体中,属下行文的有(誓、诰、典、命、令)。

27、下列先秦公文中,属上行文的有(上书、事书、丁籍、计书)。

28、下列先秦公文中,属平行文的也(盟书、载书、移书)。

29、下列文书中属天府收藏的档案有(版、图、谱籍、盟约、金文文书、甲骨文书)。

30、西周统治者建立采风这一社会调查制度是因为(鉴于商灭亡的教训、周初统治者对新的统治区域缺乏了解、西周统治者重人治、轻鬼神,社会调查是周的传统)。

31、约从西周开始,文书工作产生了一些初步规则,这些规则主要有(文书运转有了初步程序,根据文书运行方向分类,拟文有了规定程序,有了用印制度,产生了公文传递制度)。

32、先秦史官具有以下一些素质和特点(宗教色彩由浓至淡,史官的分工、分层次由浅至深,产生了职业道德,形成了个性,文化素质优秀)。

33、关于两周时期的秘书工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秘书人员形成了职业道德和职业个性;东周时期,史官地位衰落;两周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初创时期;私人秘书出现)。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秘书工作

第一节秘书机构的确立和演进

一、从丞相府到尚书台

1、秦朝丞相府

秦朝以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为政府的中枢机构,其秘书工作以丞相府为主,御史大夫为辅。

秦朝的丞相府实际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办公厅,丞相则相当于皇帝首席参谋兼办公厅主任,具有秘书首脑的性质。

2、西汉削弱相府,起用尚书

汉武帝设立尚书署,协助他处理文书业务,来替代丞相府。

3、尚书台成立

成帝时,将尚书组织成独立的官衙,称尚书台。

尚书台的设立,标志着新的秘书机构正式形成,开始将丞相府的秘书职能转移至皇宫来。

尚书台最后取代相府。

光武帝刘秀继续增强尚书台的职权,其作用已大于三公府。

它替代原先的相府,成为皇帝的办公厅,这标志着从汉武帝开始的将相府的秘书职能转移至皇宫的任务已经完成。

4、尚书台的结构及地位

尚书台主要由以下官员、部门组成:

尚书令—尚书台的主官,相当于皇帝办公厅主任。

尚书仆射—尚书令的副手,尚书令不在时由他代行其职。

尚书左丞—负责台内纲纪,处理台内的日常事务,相当于尚书台内的秘书长。

尚书右丞—掌管台内的后勤事务,相当于台内的事务长。

尚书台下分设六曹理事。

六曹主官分别为:

三公曹尚书—掌各断狱之事的奏章。

吏部曹尚书—掌管公御的奏章。

二千石曹尚书—掌管郡国二千石以上官员的奏章。

民曹尚书—掌管低级官吏的奏章。

南主客曹尚书—掌管南方各外邦和少数民族的往来文书。

北主客曹尚书—掌管北方各外邦和少数民族的往来文书。

尚书台每曹配六人,称为尚书郎。

在皇帝左右处理文书,每曹另辖有令史三名,掌管曹内文书事务。

尚书台地位不高,但备受皇帝优待。

二、其他中央秘书机构

1、御史寺职能的盛衰

秦时,御史寺配合丞相领导中央政府的整个秘书工作,职掌有:

收受公卿、百官吏民的奏事;监察百官;受命处理皇帝交办的事项;受遣代皇帝巡视各郡;遣往军队监军。

西汉时期,御史寺的职权比秦朝增大,某些制书、诏书须经御史大夫过目,再由丞相府发给各部门办理,相府的部分秘书职能也划给御史寺。

西汉成帝时,御史大夫擢升为与丞相、大司马并列的相。

东汉“事归台阁”,御史寺承担的秘书事务,一部分移至尚书台,一部分转归太尉府,它成为专事监察百官、保管图籍档案的机构,其秘书职能消失了。

2、皇宫、朝廷的秘书机构分流

战国及秦,不少秘书官员既是三公官员,又属皇宫秘书人员,划分不明显。

西汉武帝时,将中央官员划分为“外朝”和“中朝”两大体系。

丞相府被划为“外朝”,官衙设于皇宫外,属政府系统;由皇帝的近侍组成“中朝”,在皇宫内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

由此,皇帝政府和中央政府官署混合的局面结束了,中央秘书机构也随之划分为皇宫和朝廷两部分。

3、皇宫其他秘书官职

秦汉两代,除尚书和宦官秘书以外,主要的皇宫秘书官职也:

谒者、符玺令、太史令、女史等。

4、宦官秘书

西汉,皇宫中的宦官秘书主要有:

中常侍、侍中、黄门侍郎。

5、信访机构

秦汉时期,设立公车府,公车府中设有谤木和肺石。

接待、受理吏民上书,为其主要职责之一。

三、地方政府和军队中的秘书机构

1、地方政府的秘书机构

2、军队中的秘书机构

第二节秘书官吏

一、秘书官吏的选拔

1、秦朝秘书官吏的来源

中央政府的追求秘书官员的来源一是从开国功臣中选拔;二是从六国旧部中招用。

地方政府的秘书官吏用试吏法选出来。

中央个部门及地郡府的一般秘书人员,则通过学校培养、输送。

2、汉朝秘书官吏的来源

(1)察举、征召、辟除;

(2)学校培养

二、秘书官吏的任职资格

1、秦朝秘书官吏的任职资格

凡从事文书工作的吏,其职务世袭。

2、汉朝官吏的任职资格

两汉尚书台、御史府等中央秘书机构中的一般秘书人员,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而录用。

三、秘书官吏的考核制度

1、秦朝的“五善”、“五失”考核法

2、汉朝的“常课”和“集簿”

第三节文书档案工作

一、文书载体

1、简牍文书

2、缣帛文书

3、纸质文书

4、铁质文书

二、文书工作制度

1、行文制度

2、书写格式

3、避讳制度

4、文书运转程序

5、文书校勘制度

6、用印制度

7、公文传递制度

三、公文文体

1、皇命文书(下行文)包括:

制、诏、策书、戒书、诏记等。

2、上行文,包括:

奏、章、表、疏、议、状、书等。

3、地方政府的下行文,包括:

告、令、教、敕等。

4、平行文,包括:

檄移、品约。

5、机密文书,包括:

封事、合檄、正檄。

6、公开张贴的文书,包括:

露布、扁书、板檄。

四、档案工作

1、档案的收集

2、档案的利用

汉代利用档案来修史

3、档案库的建立

秦朝,收藏档案有专门的库房,称藏府、书府。

汉代设石渠阁、兰台、东观中央档案府。

4、档案保护制度

1、秦汉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确立时期)。

2、尚书台设立于(汉成帝时期)。

3、尚书台的主官是(尚书令)。

4、尚书台内处理日常事务、负责台内纲纪的是(尚书左丞)。

5、尚书台下六曹中,掌管断狱之事的奏章的是(三公曹尚书)。

6、两汉,皇宫的宦官秘书中,传达诏令、掌管机要文书的是(中常侍)。

7、皇宫秘书中,谒者的职责是(传达皇帝命令)。

8、秦汉时期的信访机构是(公车府)。

9、秦汉的文书载体(以简牍文书为主,缣帛为辅)。

10、下列官职中,是(秘书监)不属于皇宫秘书官员。

11、秦汉时代属于下行文的是(戒书)。

12、下列文书中,属于机密文书的是(合檄)。

13、在汉代,移文、移书属于(平行文)。

14、露布指(各级官署为了使四方官民迅速知晓其内容,公开张贴于宫门、城门交通要

道的文书)。

15、御史的职掌在秦代主要有(收受公卿、百官史民的奏事;负有监察百官之职;受遣

代皇帝巡视各郡)。

16、两汉,皇宫中的宦官秘书主要有(中常侍、中书令、侍中)。

17、秦朝对秘书官吏的考核标准中,必须遵守的“五善”包括下列中的(忠信敬上;

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

第四章

第一节秘书机构和职能

一、设中书省替代尚书台

1、曹操设立秘书令、秘书丞

秘书令、秘书丞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名实相符的秘书官职。

以秘书令为首的机构也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名实相符的秘书机构。

2、古代“秘书”一词的含义:

(1)指宫禁中的秘书藏书;

(2)指纬图录等类书;

(3)指官员;

(4)曹操设立的秘书令、秘书丞与今天的秘书工作吻合,是我国现代秘书工作的起源。

3、曹丕设立中书监、中书令

4、中书省的主要秘书官员

二、设门下省分中书省之权

晋朝皇帝设立门下省,门下省主官为侍中。

三、初步形成相互牵制的三省

曹丕以中书省代替尚书台,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尚书台转化为政府机构,起执行作用。

尚书仍以尚书令为主官,左、右仆射为副手,下属殿中、吏部、驾部等名目的尚书郡若干名。

尚书台内的各部、司设有尚书都令史、主事令史等,南北朝时改尚书台为尚书省,成为中央政府执行政务的总机构。

中书、们下、尚书三省初步形成后,各自承担一部分中央秘书机构的工作。

四、皇宫的秘书官职:

重要的皇宫秘书官职有:

黄门侍郎、常侍、典签、起居令史等。

五、其他秘书机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中央秘书机构呈不稳定状态相反,政府名部门内及各级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机构却沿袭两汉,相对稳定。

汉代设立的三公府中的长史,从三国至南北朝一直沿袭,无甚变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单位的建制为州、郡、县三级,各级政府部门中设有秘书机构。

本时期,军队中的秘书工作大大加强。

第二节主官和秘书的关系

一、曹操招纳、信用秘书人才

广纳秘书人才。

信用秘书人才,知人善任。

二、诸葛亮对秘书的要求和提拔:

1、诸葛亮选用秘书的方法

对秘书人才的选用主要从七个方面考察。

2、诸葛亮对秘书的“参署制度”

主要内容有三条,即“违覆”、“直言”、“进入”。

3、诸葛亮善于提拔,秘书人员

三、寒门掌机要

寒门掌机要的成因:

高级世族的无能腐败。

寒门掌机要的后果:

在公府和地方政府中,主官位尊而大权旁落,秘书位卑而权力膨胀,形成了名实相反的主从关系。

第三节文书档案工作

一、文书工作大发展的原因:

主观原因:

这时期政局多变,战争频繁,统治者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都需要掌握和充分利用文书这一发号施令、指挥政务的工具,对文书工作都予以高度重视。

客观原因:

造纸技术进一步发展。

东晋后,纸成为日常公文的唯一制作材料,极大地提高了文书工作效率。

同时,笔墨等书写工具也有显著改进。

汉字的楷书体、草书体、行书体形成。

二、公文拟写成为专门技能

1、公文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自曹操开始,公文与散文正式分家。

曹操之后不久,公文成为一种正式的独立文体。

撰写文章有了“文”、“笔”之分。

2、出现了专写公文的“手笔”

公文成为一种独立文体后,产生了一批拟写公文的人才。

时称干练而擅长拟写公文者为“手笔”,著名的“手笔”大家称为“大手笔”。

3、对公文开始了理论研究

最早研究公文文体的是曹丕。

这一时期对公文研究最有贡献的是刘勰。

三、文书制作制度

包括:

用纸制度,卷轴制度,用印制度‘骑缝制度,连署制度,勾检制度,一文一事制度。

四、公文文体

最高统治者颁发的下行文增加有:

、令。

臣属呈送给皇帝的上行文,除沿用汉代的章、表、奏、疏、议等文体外,还增有:

启事、笺。

各级政府的下行文有:

符、。

各级政府的上行文有:

牒、笺记、行状。

各级政府的平行文有:

关、书、。

五、档案工作

档案工作概况。

利用档案私家修史盛行。

1、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大发展时期是:

魏晋南北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公文拟写的唯一材料的是:

纸张。

3、曹操设置秘书令、秘书丞。

曹丕设置中书监、中书令。

4、黄门郎属于中书省。

5、中书省的主要秘书官员中,负责保管文书,以备查问,并抄写诏,相当于机要秘书的是——中书。

6、典签属皇宫的秘书官职。

桓温下令以纸代简。

7、“参署制度”是诸葛亮制定的。

8、“九品中正制”起于曹丕。

9、秘书人才中,受到曹操提拔重用的是崔琰。

10、受到诸葛亮提拔重用的是蒋琬。

11、《晋书荀传》中云“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撰次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中的“秘书”是指宫禁中的秘藏之书。

12、曹操被鲁迅称为“改革文章祖师”。

13、最早研究公文文体的是曹丕。

14、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公文研究最有贡献的是刘勰。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统治者颁发下行文增加的文体有()

16、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书省的主要秘书官员:

黄门侍郎、通事郎、中书舍人、主书。

17、晋时所设门下省的秘书人员包括:

侍中、常侍、给事中、黄门侍郎、谏议大夫。

18、荀、陈琳、刘祯、崔琰都被曹操招纳、信用。

19、杨洪、蒋琬被诸葛亮提拔、信用。

20、曹操颁布的公文的特点:

开门见山,直叙其事,不抒情咏志;带有鲜明的权威性、指令性;篇幅简短;表述明确,指

事具体;文辞朴实。

第五章唐宋时期的秘书工作

第一节朝廷秘书机构

唐宋的朝廷秘书机构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兼任,而后政事堂也以度充任秘书机构的角色,宋代的枢密院也分理部分朝廷秘书工作。

一、唐三省的秘书职能

唐朝三省各自承担的秘书职能可归纳为“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二、唐三省的秘书官职

1、中书省的主要秘书官职

中书省的主官位中书令。

重要的秘书官员还有:

通事舍人,起居舍人。

2、门下省的主要秘书官职

唐朝门下省的主要为侍中,其副手为门下侍郎。

重要的秘书官员还有:

给事中、典仪、符宝郎。

3、尚书省的主要秘书官职

隋朝尚书省主官称尚书令。

唐太宗取消此官称,仅设左右尚书仆射,初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玄宗后须加“通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衔,才能在实际上主管尚书省。

尚书省六部都设有都事。

相当于各部的秘书科长。

4、三省中秘书官吏的结构

隋唐三省的秘书官吏的结构,呈现出金字塔的状态。

处于金字塔上端的为高级秘书官,他们人数少而地位高,不同程度在参与政务;处于其下的为一般的秘书人员,他们的人数多而地位低,一般无权参与政务,但精通业务,从事具体的秘书事务,作用很大。

二、宋三省的秘书部门

宋三省的秘书职能较唐朝有所扩大,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各省中设置起不少专职的秘书部门。

三省,枢密院、三司中的秘书部门主要有如下:

1、中书省的秘书部门

中书省内有如下秘书部门:

主事房、点检房、催驱房、班簿房、制库房。

中书舍人分作五案办事:

上案、下案、制案、谏官案、记住案。

2、门下省的秘书部门

门下省的秘书部门主要有:

通进司、银台司、章奏房、封驳房、发司、进奏院。

门下省给事中也和中书舍人一样,分为五案办事,各案职责同于中书舍人的制案,门下省委封驳案,掌文书的审议、封驳。

3、尚书省的秘书部门

尚书省内也设有开拆房、催驱房、班簿房、制库房,负责公文的收受、登记、催办和编录、保管等事务。

尚书省各部也设立了专门的秘书部门,称案。

4、枢密院的秘书机构为枢密院承旨,副职为副都承旨。

最重要的秘书官员还有检详官。

5、三司的秘书部门:

三司内的秘书部门除有催驱房外,还有:

开拆司、勾凿司、发放司。

四、政事堂

唐朝政事堂设置枢机、吏、兵、户、刑礼五房,五房各有主书、录事,承担具体的文书事务。

宋朝的政事堂也分为五房办事,但各房名称与唐朝不同。

其中有:

孔目房、勾销房。

政事堂各房中主要秘书人员有:

检正官、堂后官。

五、地方及军队中的秘书机构

1、唐地方及军队中的秘书机构

唐各州刺史多军职,故其瞭属的秘书的名称也类似军队,有录事参军事,下属曹内也有军事。

唐节度使某幕府的秘书人员主要有:

掌书记、判官、孔目、记室参军、记事参军。

隋唐县府内,则有主簿、录事等秘书人员。

隋唐中央军队各

第二节皇宫秘书机构

一、唐朝的翰林学士

1、翰林学士的由来

2、翰林学士的职权

3、翰林学士的待遇

4、翰林学士的选拔和晋升

二、宋朝的翰林学士院

三、唐朝的宦官秘书

四、唐宋时期的信访机构

1、唐朝的匦使院

2、宋朝的鼓院、检院

3、唐、宋信访机构的比较

第三节秘书官吏

一、唐代秘书官员的主要来源

从科举考试中选拔;从文士中聘请;从名士中征召;从下级秘书官吏中提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