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逻辑实证主义.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37258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讲逻辑实证主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2讲逻辑实证主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2讲逻辑实证主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2讲逻辑实证主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2讲逻辑实证主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讲逻辑实证主义.ppt

《第2讲逻辑实证主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讲逻辑实证主义.ppt(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讲逻辑实证主义.ppt

科学哲学第二讲逻辑实证主义,参考书目,1、邱仁宗:

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舒炜光、邱仁宗: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3、江天骥: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4、洪谦:

论逻辑实证主义,商务印书馆,20055、郦达夫等:

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1988,逻辑实证主义,学习目的:

了解逻辑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掌握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标准了解逻辑实证主义对归纳逻辑、可证实性、观察与理论的关系的论述学习难点:

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标准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逻辑实证主义,一、逻辑实证主义兴起的背景二、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三、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划界标准的论述四、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五、石里克科学哲学思想述评六、卡尔纳普科学哲学思想述评,逻辑实证主义兴起的背景,20世纪305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哲学流派,又称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

此外,以德国哲学家H.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A.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A.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都属于逻辑实证主义的范围。

“逻辑实证主义”名称是布鲁姆堡(AEBlumberg)和费格尔于1931年首先用来指维也纳学派的哲学主张的。

这个名称鲜明地宣布了经验传统尤其实证传统与逻辑传统相结合。

顾名思义,实证主义的名称来自实证词。

实证(Positive)来自拉丁文Positivus,意思是:

肯定、明确、确实。

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Comtel7981857)。

早期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者还有英国哲学家穆勒(JohnStuartMill1806一1873)和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一1903)。

经验批判主义是实证主义的第二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它的主要代表者是:

奥地利科学家、哲学家马赫(ErnstMacho18381916),德国哲学家阿芬那留斯(RichardAvenarius18431893)。

逻辑实证主义是马赫主义的直接继续,是它的数理逻辑化。

它的主要代表者大都同时又是物理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

哲学危机:

逻辑实证主义兴起的背景,相对论、量子论,维也纳学派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初期,石里克(M.Schlick)在维也纳大学担任为马赫特设的归纳科学哲学讲座的教授之职。

在这以后,汉恩(H.Hahn)、赖特梅斯特(K.Reidermeister)、弗朗克(Ph.Frank)和纽拉特(O.Neurath)组织了以石里克为中心的“石里克小组”(derSchlicksKreis),讨论现代物理学、数学和逻辑学的新发展以及有关的认识论问题。

当时的参加者有卡尔纳普、门格尔、米塞斯、魏斯曼、克拉夫特、费格尔以及哥德尔等人。

二十年代末期,汉恩、纽拉特和卡尔纳普等人在“石里克小组”的基础上又建立了“维也纳学派”,成立了马赫学会,并出版了一本宣言式的小册子科学的世界观点维也纳学派,阐明了这个学派的基本纲领。

于是维也纳学派以这本小册子为标志而问世了。

维也纳学派的兴起,维也纳学派的形成条件,除了继承休谟、孔德、J.S.密尔和马赫等人的实证论基本观点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

首先是相对论的创立和量子物理学的新发展;其次是弗雷格的巨著算学基础之开始受到重视,罗素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的出版;以及石里克的普通认识论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影响。

没有这些理论作为其思想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则任何形式的新实证主义或新经验主义,无论逻辑实证主义还是逻辑经验主义,都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维也纳学派的兴起,维也纳学派所掀起的这个哲学运动之所以能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主要应归因于以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的呼应,波兰的华沙学派的声援。

在英国,艾耶尔、魏斯曼以及维特根斯坦等人的哲学活动也起了重要作用。

在美国,卡尔纳普、弗朗克和费格尔等人继续宣传和发展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并将它与美国的实用主义、操作主义和自然主义联系起来。

这样,维也纳学派这个哲学运动引起了国际哲学界的更广泛的注目,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国际哲学潮流之一。

维也纳学派于1936年石里克被枪杀后,实际上已经瓦解了,但直到1938年才由于被纳粹政权视为“反动哲学”而遭到公开禁止。

逻辑经验主义经历了几十年的变化和发展,已经失掉了在维也纳时期的本来面貌,但是它在当前西方分析哲学中仍有相当的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逻辑实证主义半个多世纪以来经历了由兴到衰的演变过程。

这一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形成期:

以罗素、维特根斯坦(前期)为代表的逻辑原子主义。

这个时期的代表著作有:

罗素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1914)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1921)。

兴盛期:

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经验主义。

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有:

石里克(MoritzSchlick18821936)普通认识论(1918)、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结构(1928)、赖欣巴哈(HansReichenbach18911952)科学哲学的兴起(1954)、艾耶尔(AlfredJulesAyer1910)语言。

逻辑和真理(1936)等。

分化衰落期:

维特根斯坦(后期)走向了日常语言分析,开创了日常语言哲学学派,他的代表作是哲学研究(1953)。

维也纳学派的主要成员,三十年代赴美后,迅速取代实用主义占领了哲学论坛。

五十年代以后,受到学派内外夹击,渐趋衰微,但被称为后实证主义或反实证主义的各种主义均未形成主导学派。

林立的各种小派别,主要有:

奎因的逻辑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1951);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证伪主义),科学发现的逻辑(1959);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历史主义),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等。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划界标准的论述,“公认观点”:

马赫的观点和彭加勒的观点的综合马赫观点:

理论概念意义的标准理论概念也应该是可证实的可证实的就是有意义的不可证实的命题就是无意义的“形而上学”彭加勒观点:

科学定律不过是关于科学事实的约定逻辑实证主义观点:

一方面遵循马赫,科学理论是现象的规律性,是用理论术语来表征这些规律性。

另一方面遵循彭加勒,这些理论术语不过是用来谈论现象的约定,不过是现象描述的缩写。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划界标准的论述,逻辑实证主义是一种逻辑重建主义,也就是它研究科学应该是怎样,并不是像建构主义那样去研究科学实际上怎样认为一个科学理论应该是一个公理化的系统术语逻辑术语和数学术语理论术语观察术语规则给理论术语下定义保证理论术语具有认识意义规定把理论应用于现象的实验程序,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划界标准的论述,科学与形而上学(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有意义的可证实理论命题是可以证实的,有认识意义的,就是科学的如果不可证实,就没有认识意义,就不是科学的一个科学理论的一切论断都可还原为关于现象的论断。

关于经验的特称论断的证实问题关于经验的普遍性概括的证实问题可证实性的分界标准问题受到了波普尔(K.Popper,1902-1993)的挑战。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主张采用科学语言、数理逻辑和分析方法来建立哲学。

工具是现代逻辑方法是剖析语言原则是证实原则坚持只有数学和经验科学的命题才有意义,而形而上学是无意义的哲学是以研究语言的有意义和无意义为基础的。

哲学的任务不是提出命题或建立命题体系理论学说,那是科学的任务。

命题的意义是它的证实方法。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逻辑实证主义主张采用科学语言、数理逻辑和分析方法来建立哲学。

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工具是现代逻辑,方法是剖析语言,原则是证实原则。

他们要用这些原则来拒斥传统研究中超越经验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坚持只有数学和经验科学的命题才有意义,而形而上学是无意义的。

从实证主义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

在实证主义的演变过程中,其目标即揭示世界的规律一直都没改变,其基本原则证实原则即所提出的规律需要经过经验证实的原则也一直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开始是“分析”,后来又加入逻辑规则。

虽然实证主义强烈反对形而上学的演绎主义,即反对从没有实际经验内涵的先验概念出发来逻辑推理出相应的理论的做法,但是,它并不是彻底否定演绎主义,用实证主义基本思想从经验中得出理论这一过程往往要借助于演绎主义的精髓演绎规则。

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标准,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经验主义和反形而上学。

不过它的经验主义与休谟或密尔的有所不同,它认为科学知识的基础不是依赖于个人的经验感觉,而是依赖于公认的实验证实。

在反形而上学方面,它不像孔德和马赫那样,认为形而上学是错误的,而认为它无意义。

在其他方面,如对待实体、上帝、自由和必然等所谓“永远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有所区别。

对逻辑经验主义来说,这类问题不是有其问题不能解决,而是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的问题,它们是一些所谓“似是而非的问题”(Scheinproblem)。

另外还有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无论休谟还是马赫都忽视逻辑的作用,仅以心理分析为其方法论的根据,而逻辑经验主义则把数理逻辑作为哲学分析和论证的主要工具。

正因为如此,它才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与形而上学,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虽然旧实证主义者提出“反形而上学”,但他们并不真正知道形而上学之所由生、问题所在以及解决的方法。

形而上学的问题是“乱用语言”所致,是一个关于意义的问题,因此解决它们的方法不是一般的科学方法,而是语言的逻辑分析方法。

逻辑经验主义者并不认为形而上学完全无意义,只是认为它没有传达实际知识的意义,但具有激动情感的意义,多少像诗歌、艺术和音乐那样。

它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但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它只能作为艺术作品,不能作为真理来评价。

形而上学学说所包含的,有时是科学、有时是诗文,但决没有什么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与形而上学,实证主义所反对的“形而上学”,不是反辩证法的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按照卡尔纳普的解释:

“形而上学一词,与欧洲通常的用法一样,是指所谓研究事物本质的知识领域,它超越了以经验为基础的归纳科学的领域。

这种意义的形而上学包括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柏格森、海德格尔等人的体系,但不包括对于各门科学的成果进行综合、概括的努力。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形而上学的问题是“乱用语言”所致,是一个关于意义的问题,因此解决它们的方法不是一般的科学方法,而是语言的逻辑分析方法。

他们断言,要把哲学从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必须以“一种哲学结束传统的哲学”。

这样的“一种哲学”就是指:

真正的哲学论题不谈自然或社会,而只谈语言或语言应用,亦即:

哲学是以研究语言的有意义和无意义为基础的。

哲学的任务不是提出命题或建立命题体系理论学说,那是科学的任务。

哲学的任务是从逻辑的观点分析和阐明科学中的概念、假设和命题的意义,从而使我们因之而引起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混乱得到澄清。

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哲学不是自然科学之一种”,“哲学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活动”,“哲学应把那些没有哲学便似乎模糊不清的思想弄清楚,并给以明确的界限”,“凡可说者都可以清楚地说”,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根据可证实原则,要了解一个命题的意义,必须了解什么才能使它成为真的,就是说,能够说明它是通过什么被证实是真的。

如果我们对于一个命题的证实条件有了了解,那么我们就能确定它之为真为假了,因而也能了解它的意义。

逻辑经验主义者对于可证实性所要求的,倒不是实际的可证实性,而是原则上的可证实性。

一个无原则上可证实性的命题就是一个无任何证实条件的命题。

这类命题从语法上说,形似一个命题,但没有任何方法能证实其为真为假,因而无法了解它的意义。

这类命题逻辑经验主义者称之为“似是而非的形而上学命题”。

但是他们并不否认有无须证实的命题:

数学命题与逻辑命题。

我们上面提到,数学与逻辑是一些重言式命题的体系。

它们的对象是形式的关系,不是实在的关系。

它们要求的不是证实,而是证明,不是真实性,而是有效性。

这就是逻辑经验主义者所谓自然科学和形式科学的区别,以及二者同形而上学的区别。

归纳逻辑,科学是从特定的事实“上升”到关于现象的理论概括(培根式)赖兴巴赫:

把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