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的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6070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的思考.docx

《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的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的思考.docx

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的思考

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如今大学扩招愈演愈烈,这就使得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大学生就业也逐渐市场化,“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已初步形成。

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总体的供求关系发生急剧变动,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强、就业压力增大,更加上现有大学学科设置等客观原因导致的就业供需的结构性问题、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心理预期过高等原因,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压力逐渐增大,而就业形势也显越来越严峻。

一般而言,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对其原因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和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服务。

这里,我们可以从问题涉及到的不同主体提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体系与框架。

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而该问题主要涉及到国家、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等四种不同的行为主体。

总而言之,大学扩招之后,不管就业形势怎么严峻,实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才是我们最关心以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显著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校方的工作压力增大。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常教学的压力:

由于学生投身就业活动、末尾一两个学期的教学计划部分难以落实,这就产生了教学与就业的博弈;应该结合学校总体战略全盘考虑就业工作。

二是就业指导的压力:

大批量毕业生就业手续程序化运作的管理控制难度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人员、经费配备不到位,毕业生就业需求、咨询服务方面的要求增加,社会各界对高校就业越来越关注、期望也越来越高。

三是毕业生就业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加大。

毕业生心理教育和行为引导有待加强。

四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就业指导体系还有待完善,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也需要系统化。

身为一名大学生的我,下面将对大学生的就业提一些建议,希望每个心怀梦想的大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最高价值。

 毕业生就业是一个过于宽泛的论题,讨论最好比较有针对性,就业工作举措也是如此,应该切合不同学校自身实际。

目前,主要重点院校大都以“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而一些专科院校或职业学校则以培养“一专多能”、实用性人才为主。

对于前者,就业显然不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诱导力量,但学校有关部门还是有责任教导学生在校期间注意实践能力的锻炼,注意既定培养计划和就业技能方面的协调;而对于后者,社会实践和相关技能的培养则显得更加尤为突出。

 学校可定期通报各院系就业工作进展情况。

就业指导机构经常向校领导汇报工作,并按时向学校领导提交本年度就业工作的详细分析报告,明确将招生、培养、评估、专业设置等方面同毕业生就业状况适度挂钩,增强老师责任感与紧迫感,以此推动学科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重视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学校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有关政策规定,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并实现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

逐步形成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年级主任、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

同时要明确各级权限、职责与义务,推进就业指导机构与院系两级协调管理的工作,建立就业工作理论研究(包括制定研究项目)以及奖励惩罚制度。

  就业指导课要到位。

首先,应该引导毕业生重视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主要是相对于传播择业技巧的相关知识而言。

就业的关键仍然是自己个人素质和能力以及对自己的正确定位。

尤其是引导毕业生调整好就业期望值。

这同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行业或专业情况,对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工作薪酬等各方面的预期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调整和安排。

再次引导毕业生接触人才市场竞争和人才合理流动的相关信息,以实现就业观念的市场化转变,为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意识基础。

拓展多种就业渠道应该密切注意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向,拓展多种就业渠道。

其一是增强升学继续深造的宣传,鼓励学生升本、考硕或升博,一方面对较低层次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分流,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培养层次,营造后期就业优势。

  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学生到中西部人才匮乏的地区就业。

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和实施方案,鼓励大学生考虑这种将国家需要和个人价值实现相结合的发展途径和就业渠道,回贫困地区生源地工作、到农村或者小城镇就业、到其它艰苦地方作贡献。

按政策规定鼓励毕业生到私营或民营企业就业。

对于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学校积极为其解决落实人事代理的相关事宜,对于短期内有经济困难的,学校允许其户口档案暂放学校。

对于到事业单位采用合同制形式就业的专科毕业生,学校要主动为他们解决户口档案人事代理的指标。

当今社会人才流动加剧,大学生主动意识增强,加之很多学生确系“先就业后择业”,这样毕业生毁约、跳槽现象普遍存在,这给用人单位的人事工作和学校的就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学校不能简单的禁止或是放任此类事情的发生,而应该对问题做出详细分析,并从社会人才合理流动、年青人职业生涯设计等较为广阔的背景来分析和教育学生。

总之,大学扩招确实为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它使得我们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但是,我们不能听之任之,不能被它打到,我相信,在学校老师的引导,国家的调控以及自己不懈的努力之下,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大学生都能开启自己的康庄大道,都能是自己的人生无憾,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扩招

  论文摘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目前大学生在我国人口总数量上所占比例还是比较少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过剩”的现象呢?

可从结构性失衡、就业市场和毕业生本人等方面探讨就业难的深层原因。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至国家,下至普通民众都在寻找“良方”。

当有人把“病症”归结为高等教育的扩招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扩招成了众矢之的。

大学生就业难真的是扩招带来的吗?

我们来回顾一下高校在扩招之前大学生就业的大致状况。

第一阶段:

改革开放前,国家实行的是统招统分政策——国家统一招生,财政统一出钱培养(享受国家津贴),毕业后国家统一分配——即所谓的“吃皇粮”。

所以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第二阶段:

2O世纪9O年代,全国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但由于中国的教育发展比较滞后,高学历人才处于短缺状态,所以大学生毕业就业制度的演变落后于全国就业制度的改革步伐,仍然实行“以统和包为特征的毕业生分配制度”,也根本不存在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

到这个阶段为止,套用一个时髦的经济术语,大学生一直是处于“卖方市场”的地位,那时的“大学生毕业证书”不仅是好工作的保证书,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天之骄子,社会栋梁是也!

第三阶段:

直到9O年代中后期市场化就业模式开始形成,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进入人才市场,即“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尤其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才凸显出来。

见表1一表3。

  2006年毕业生人数已经突破400万,达到了410万。

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将达到480万,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将更加不容乐观。

由此,人们有理由相信,扩招和就业难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是扩招导致大学生供过于求但国际经验似乎并不支持这种看法。

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菲律宾和泰国,人均GDP和我们差不多,经济增长率是我们的一半左右,而他们的大学生入学率却比我们高出许多(2002年当我们的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还在13%左右时,菲律宾已达到31%,泰国则是35%)。

为什么它们的经济领域能容纳那么多大学生就业,而中国刚刚从扩招前的7%到达现在的2O%左右,就显得大学生过剩了呢?

并且,无可否认的是,扩招本身会吸纳新的师资和职工就业,而且较多的就业人口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也可以暂时减缓对就业市场的压力(即所谓的“蓄水池”的作用)。

所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高校的扩招而它的确又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从1978年恢复高考,特别是9O年代后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在校学生数量1998年到2004年6年内翻了两番。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达到2000万人以上,毛入学率已达到2O%左右,中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这种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必然结果,但在其他社会条件不完善的条件下,“大众教育”取代“精英教育”的起始阶段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即教育的终端消费——被教育者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性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有研究表明,如果拿上个世纪8O年代跟9O年代对比,8O年代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所创造的新增就业,是9O年代以后的3倍。

近年来我国GDP增长一直比较快,但这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却正折射出现阶段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特点与实际状况决定了其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非常弱,并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的人力资本也在不断地转移。

所以,吸纳大学生就业主要体现在二,三产业上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也表明了这一点。

见表4。

  从表4中我们能明显的看出,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韩国等国的二,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非常大,特别时第三产业,吸纳了一半以上的劳动力。

所以,西方发达国家的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一般都在50%以上,而美国更是达到70%,也不会出现如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困境。

菲律宾和泰国第三产业的就业贡献率虽然没有发达国家那么高,但和他们各自的适龄青年大学生的比例还是基本相适应的。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

从总体上说,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和优化,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地高级化,但为什么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却很大呢?

这与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以及第三产业本身的发展规模和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目前的第二产业正处于巨大的结构调整期,历史的积累使其本身已经在将大量冗员抛向社会。

虽然这里有人力资本素质的问题,但也是寻求提高岗位效率的结果。

这显然导致岗位缩编,需求缩小。

而且当前中国又出现一种重型化的工业发展潮流(如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型化走的是资本密集型道路,使得吸纳就业的能力进一步下降。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按道理应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我国的第三产业规模小,层次低,能够吸纳作为知识或者技术型人力资本的高端第三产业本身并不发达。

如表5中所显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以及社会服务业占到了整个第三产业的47左右,而这几个行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并不强。

而易于吸纳大学生的,如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咨询服务业等的比例不高,发展规模不大。

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就业集中从而导致就业困难。

从地区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西部不足20%。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的一个调查表明:

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选择预期非常集中。

北京高校中有74.8%的人首先选择在北京求职和工作。

除北京生源之后,非北京生源毕业生首选就业地区为北京的比例也高达69%。

而中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又得不到毕业生的充分响应,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仅有2%。

笔者有限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在本科阶段曾参加过几场招聘会,每次去招聘会现场都会发现一个相同的现象:

沿海发达省份和城市的企业的招聘点总是门庭若市,甚至排队半天也投不上一份简历。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些内地的或沿海省份偏西部的城市的企业招聘点前却是门可罗雀,正所谓“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

这固然有就业观的因素在作祟,但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二元劳动市场的分割才是更主要的原因。

  三、教育结构不合理

  教育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与高等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以目前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分工来看,我们需要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或者说高级技术工人。

我国现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只占全部工人总数的1/3,但我们的制度和观念导向使人觉得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是退而求其次,是不得已而为之,从而驱使人们花费更多成本追逐高等教育,进一步导致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同时存在。

(2)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寻求信息观念不强,市场灵敏度低,就业指导观念落后,专业调整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然大学有它自己的“迟效性”,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实力盲目开办或扩大招生一些所谓“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

另一方面,这种大跃进般的扩招使各个高校的教学资源远远跟不上需求,教学质量的下降从而导致学生竞争力的滑坡。

以金融专业为例,1992年以前全国只有4O多所高校开设金融专业,而到了1996年,开设此专业的学校一下子增到了400多所,同类人才的供给一下子扩大了1O倍。

而到这批金融专业的学生毕业时,社会需求不仅没有相应增加,反而因金融体制改革有所减少。

发生这种错位,出现结构性失业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就业市场不完善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供给方、需求方和市场机制等方面,这里主要谈谈中小企业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非常快,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一部分。

从1995年到2000年,当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裁员达5000万时,民营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和其他形式的企业的雇员却增加了3000万人,并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地上升,其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潜能非常大。

但由于规模抑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行为短期化,不注重研究开发,其赢利模式不是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科技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非常低。

见表6。

  而大学毕业生应该是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部门的主要供给者,所以企业实际能为高知识劳动者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来说就比较少了。

对比欧美,特别是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我们从中能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日本企业普遍将研究开发视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因此,几乎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究机构,其拥有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科技人员总数的65%,投入的科研经费占全国科研经费的80%。

一些大企业的实验室设备精良,甚至超过大学和政府的科研机构。

  五、就业观念不切实际

  我国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时代,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似乎并没有与时俱进,得到根本的转变。

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致使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

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现阶段的中国培养一个大学生的经济成本在家庭收支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影响。

以当前的普通高校的本科生为例来说,平均每年每生的支出(包括学费,住宿费等各项费用)至少在一万元以上,这不但远远超出中国人均年收入还超出许多家庭的年收入,甚至是家庭年收人的好多倍,这致使不少家庭因为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而致贫。

见表7。

  家庭作出了巨大牺牲和投资.而就业选择就是权衡这种投资的收益。

所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趋向大城市,追求高薪岗位也就很自然了。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的形成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也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将继续存在。

但只要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再加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就一定能解决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