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历史概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5275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锡历史概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无锡历史概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无锡历史概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无锡历史概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锡历史概览.docx

《无锡历史概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历史概览.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锡历史概览.docx

无锡历史概览

无锡历史概览

  无锡建置沿革:

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

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

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

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

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前后撤县设市。

XX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

  历史之变革:

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居住生活。

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

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前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

他们以自己的聪慧和辛勤劳动,制造和丰硕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居住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

太伯受到本地百姓的拥护,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

太伯率领百姓兴修水利,进展农耕。

相传他率领世人开凿了长数十千米的太伯渎(俗称伯渎港)。

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

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

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连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

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域的文化带入江南。

与江南地域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春秋时期,吴国生产力有了专门大的进展,政治上、军事上也十分壮大。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

据考古发觉,西汉时期,无锡已有冶铁、铸铜、制陶、髹漆等手工业门类,农业生产已利用铁器耕具和牛耕技术。

六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修,农业耕耘技术也有了提高。

商业贸易开始形成。

唐、宋时期,无锡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的轮荒耕耘进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耘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

养蚕业发达,“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

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来回,船乘不绝”。

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市场繁荣。

无锡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

  明清时期,无锡依凭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和相对安宁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取得较快的进展。

锡西北的芙蓉湖通过几回大规模的整治,形成大量良田。

农业上由于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春豆夏麦,秋收禾稻,中年之岁,亩得三石”,成为全国“米仓一区”。

随着手工业的兴盛和商品经济的进展,无锡慢慢形成了江南出名的米市、布码头。

米市:

早在元朝,无锡已是临近县上交漕粮的集中地。

明代,由于兴修水利和水稻育秧移栽技术的推行,无锡粮食产量稳固,无锡之米与苏杭之帛、淮扬之盐、浮梁之瓷、温州之漆相提并称。

至清朝前期,无锡稻米集散不仅经营规模、交易数量居江苏各县之冠,而且成为漕粮的要紧采办地和“产者输之,购者集之”的粮食余缺调剂市场。

至雍正、乾隆年间,无锡米市已初具规模,“米豆之业甲于省会”,“皖豫米商纷纷麇来,浙东籴贩,麇不联樯”。

布码头:

随着无锡米市的形成与进展,北方地域,专门是苏北淮扬、高宝湖等产棉区的棉花由购米船队运至无锡,无锡乡间棉纺织业十分兴盛。

因此,无锡尽管不种棉花,但四乡农村几乎家家有纺机,户户织棉布。

明弘治年间,无锡北门外莲蓉桥南,已形成布列成行的布市。

“坐贾收之,拥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

明末清初,布码头一度衰落。

至清朝中叶,无锡家庭棉织业再度兴起,全县织布木机有4~5万台,年产土布300万匹,占全国棉布产量的%。

各地布商云集无锡,从北栅口至北塘,形成绵延数里的布市。

乾隆年间,无锡每一年经销的土布达700~1000万匹。

无锡有“布码头”之称,与汉口的“船码头”、镇江的“钱码头”,并称为长江“三码头”。

  近代无锡:

近代,无锡经济的辐射力慢慢增强,成为江南的一个经济中心城市。

无锡米市在咸丰十年至同治二年(1860~1863年)太平天国战事中被毁。

战事以后慢慢恢复。

光绪十四年(1888年)起,清政府把浙江各州府的漕粮转到上海、无锡采办,又指定江苏各县的漕粮在无锡集中转运。

无锡米市取得进一步进展。

至清末,无锡年办漕米130万石。

同时,由于无锡米市粳、籼、糯品种齐全,数量充沛,储运方便,上海、浙江等地粮商都到无锡采购,江苏产棉区大多也到无锡购米。

无锡成为南供民食、北输漕米的大米市。

年交易量达600~750万石。

无锡布码头继续兴盛,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

清末,无锡制丝业迅速进展。

光绪四年(1878年),无锡生丝产量达万斤,占苏、常、镇三府生丝总产量的%,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产丝县。

与此同时,蚕丝贸易十分活跃,“一年也有数十万斤之巨”。

光绪六年(1880年),无锡输诞生丝近10万千克,价值48万海关两。

其中四成出口海外,六成销往周边地域。

无锡成为甲于东南的丝茧市场。

  甲午战争后,许多有识之士看到国家积贫积弱,主张“实业救国”。

戊戌变法后,清政府也不能不放松对民间兴办实业的限制,实行某些提倡工商业的方法。

无锡的近代工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进展起来的。

和国内其他城市的工业开始时大多是官办(包括“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不同,无锡的工业一开始即是民族资本兴办的。

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开办业勤纱厂,成为无锡近代工业企业的滥觞。

1900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与朱仲甫合股开办保兴面粉厂,匡仲谋开办亨吉利布厂。

1904年,周舜卿开办裕昌丝厂。

以棉纺织业、缫丝业、面粉加工业为三大支柱的近代工业如雨后春笋在无锡兴起。

自1895年至1913年,无锡共建工厂19个,平均每一年1个。

从1914年至1933年20年间,共建工厂182个,平均每一年9个。

至1937年日军侵占无锡前夕,无锡已拥有工厂315个,产业工人万人,年总产值7726万元。

缫丝厂和缫丝车数量,别离占全省的94%和95%,居全国城市首位。

纱锭24万多枚,布机3500多台,别离占全省的38%和92%。

面粉工业不管是工厂数仍是生产能力,均居全省第一名。

工业产品的产量,棉纱占全国%,面粉占12%,蚕丝占40%。

  

  据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统计,无锡在全国6个要紧工业城市中,产业工人数占第二位,工业产值仅次于上海、广州,居第三位,资本总额居第五位。

由于贷款业务兴隆,放大于存,资金缺口专门大,常常向外地同行拆借调剂,因此无锡成为江浙一带闻名的“放款码头”。

无锡尽管是国内民族工业进展最快和民族工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城市,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民族工业的进展始终充满艰险和曲折。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暴发的严峻经济危机,给无锡民族工业以繁重的冲击。

所幸无锡一批实业家励精图治,改良企业治理,增强技术改造,才使企业转危为安。

1937年末日军侵占无锡后,无锡的经济更蒙受空前的大难。

日军在无锡杀害万余人,烧毁厂房万多间,商店店堂万多间,居民住房和其他衡宇近8万间,抢走粮食545万余石,财产损失20730万元以上。

民族工业蒙受致命的摧残,许多工厂变成一片废墟,“繁华之区变成瓦砾之丘”。

无锡经济陷入奄奄一息的境界。

抗日战争成功后,无锡经济有所苏醒,棉纺织业、交通运输业恢复较快。

但这种景象没有维持多久。

由于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内战,无锡经济陷入窘境,民族工商业经营困难,人民生活日趋困苦。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经济进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昔时,无锡市国民收入为亿元,社会总产值亿元。

解放初,无锡市人民政府采取方法,整顿和恢复进展经济。

在城市,将敌逆资产和官僚资本收归国有,成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同时组建进展合作经济,对私营工业踊跃扶持。

在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

通过1950~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无锡经济走上稳步进展的道路。

1953~1957年,无锡市在制订、执行第一个五年打算的同时,有打算、有步骤地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至1956年1月,全市批准公私合营的工商企业共2182户,其中工业819户,商业697户,交通运输业368户,手工造船业298户。

5371户个体手工业者与原先的116个社组成199个合作社。

至年末,在农村成立高级社147个。

社会主义改造大体完成。

1958年,无锡市开展“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此期间,进展了一批新的工业门类,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工业项目,社队工业(后改乡镇工业)也应运而生。

但由于在所有制上急于过渡,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严峻浪费和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

1960~1962年,全市经济显现严峻困难。

1961年起,无锡贯彻执行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通过调整,无锡市经济形势逐年好转。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的生产秩序受到破坏和干扰,生产下降,商业网点大量撤并,集市贸易关闭。

1969年后,生产才慢慢上升。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终止。

无锡经济取得恢复和进展。

  1978年后,无锡经济进入了快速增加的时期,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着重调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调整积存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1980年,经济体制改革慢慢展开。

第一在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公社、大队成立为农效劳的经济实体。

粮食种植慢慢向种田大户集中。

全面推行无锡县堰桥乡乡镇工业“一包三改”(实行以领导、厂长为主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的体会。

全市农村形成以乡镇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在城市,自1984年起,无锡进入工业化初期,开始以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为重点,全面推行厂长(领导)负责制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同时,对打算、财税、金融、价钱、物资、劳动工资、外贸等体制进行初步改革,培育和进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陆续成立物贸中心、钢材、化工轻工原料、木材建材等生产资料市场。

商业、供销、粮食部门也成立一批贸易中心。

集市贸易兴隆。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向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引进竞争机制,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深层进展。

还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改拨款制为独立核算、自大盈亏和课题承包责任制;放宽对科研人员的政策。

进行教育结构改造,将职业大学改建为江南大学,扩建教育学院和无锡广播电视大学,大力进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成人高校坚持走联合协作道路,扩大办学功能。

  1993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378元,在江苏省率先达到小康标准。

1993年后,无锡经济呈加速进展态势。

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机械化水平、科学种养水平、社会化效劳水平等都有较大提高,耕地爱惜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取得增强。

农业双层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向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迅速进展。

在土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口逐年增加的情形下,粮油和要紧副食物的产量维持较高的生产水平。

工业在调整结构、提高水平、扩大规模、增强后劲方面取得新的成绩。

企业改革向以成立现代企业制度为要紧内容的制度创新、转换机制深化,国有企业加速了进入市场的进程。

全市组织一批重点建设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形成了一批集团化企业。

乡镇工业通过上规模、上水平取得迅速进展。

第三产业进展较快。

科技进步在经济增加中的奉献份额显著增加,经济素养明显提高。

顺利实施国家部署的财税、金融、外贸、投资等体制改革。

市场体系进一步发育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慢慢显示出来。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速了步伐。

整个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个私经济也取得了进展。

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专门大进展。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速。

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段、锡澄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无锡机场通过初步改造,开通了5条国内航线。

县乡公路在大体实现村村沟通的基础上,道路品级迅速提高。

全境初步形成了内外畅通的交通网络。

市内以路桥建设为重点,加速了城市布局调整和老城改造步伐,新建、扩建了一批干道、桥梁,新建了火车站广场。

市区建成区面积慢慢扩大。

一批新型城镇正在兴起。

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较快进展。

以治理太湖为主导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抗洪防灾能力明显增强。

各类教育和谐统筹进展。

全面完成大体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体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的高中时期教育慢慢普及,成人教育和地址高等教育加速进展步伐。

教育综合改革慢慢深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每一年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打算、星火打算,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高速增加。

创作、上演了一批突出主旋律、具有地址特色的好作品、好剧目。

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接近100%。

体育、卫生、环境爱惜、打算生育、老龄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1981年,无锡市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经济开始向城乡一体化方向进展。

1984年列为全国13个较大的市和10个重点旅行城市之一。

1985年,无锡市被国务院确信为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城市。

改革开放给无锡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无锡已建成以纺织、电子、机械、化工、医药为主,门类比较齐全,配套协作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沿海地域具有较大规模、较高水平的现代工业城市,并跨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投资环境40优的行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