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50940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变态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docx

《变态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态心理学.docx

变态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变态心理学:

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变态:

本质而言,心理活动处于非正常的状态。

3、心理失调:

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

4、心理异常:

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

5、心理疾病:

从医学的角度理解心理异常,用疾病的概念界定心理异常

6、心理障碍:

指心理过程与心理机能紊乱(心理问题:

泛指各种程度的不同的、各式各样的、需要关注与帮助的心理困惑与问题。

7

(1)抽样方法:

即根据一组病人的某些特点选择适应的控制组,这种方法又称为“事后因素设计”方法。

7

(2)、血亲设计。

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

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8、临床观察法:

又称临床方法,主要是通过病人的直接观察与谈话来获得事实,并分析问题。

9、治疗实验:

在研究过程中最好采用“双盲”实验设计,即治疗者不应知道每个病人具体接受什么样的治疗,病人也不应知道接受的是什么治疗,这样可以减少治疗者的“对待效应”和病人的“期望效应”对治疗结果的干扰,增加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般性。

10、催眠时相:

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

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

11、孤立病灶:

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仍正常,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而产生半醒半睡状态。

12、心理防御机制:

否认、幻想、压抑、合理化、投射、反向、转移、情绪分离、隔离、抵销、过度补偿、升华作用。

13、强化:

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如果某一行为重复伴随一种奖酬性的条件(正强化)或逃避某种厌恶刺激的条件,则这一行为就会被强化(负强化)。

    

14、消退:

对不适应的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渐趋弱直至消失。

15、泛化与辨识:

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与泛化相伴随的过程还有辩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辩,并做出不同的反应的过程。

16、榜样作用:

即父母或其它人为儿童做出期望的行为模式。

17、角色扮演:

扮演与来访者问题有关的特定人物,将其可能出现的行为问题表现出来。

18、压力(stress、应激):

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19、急性应激障碍:

在突如其来的应激源作用下,机体出现的暂时性的异常或

心理创伤

20、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指由于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而

引起的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存在

21、适应障碍:

指由一明显的生活变化或应激生活事件引起的以情绪障碍为主、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以致明显影响社会功能的一种反应。

22、神经官能症(neuroses),是一种非器质性的心理障碍,是大脑机能活动暂时性失调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23、广泛性焦虑障碍:

是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

24、惊恐障碍:

指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症状的神经症。

25恐怖障碍:

以一种过分或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26、神经衰弱:

指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

27强迫症:

是一种不能为主观意志所控制的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或行为为临床

28、疑病症:

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优势观念为主的神经症。

29、癔症:

又称歇斯底里症,指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没

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30、:

自杀(Suicide):

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

31、人格障碍:

指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没有智力障碍的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地偏离正常,使个体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32、药物:

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解人的生理机能,具有一定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化学物质。

33、药物滥用:

为达到缓解紧张情绪、逃避社会压力、追求欣快而使用精神活性药物的现象。

34药物依赖:

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的是要体验它的精神效应,有时也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而引起的不适感。

35、生理依赖:

由于反复用要造成的一种躯体适应状态。

36、耐受性:

连续多次用药致机体反应减弱,作用时间缩短,必须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原有效应的现象。

37、戒断反应:

在机体产生耐受性的基础上,中断或减少用药剂量后机体出现的一系列的不适反应。

38、精神依赖:

用药者产生一种愉快地满足感,并驱使用药者产生一种要继续或周期性用药的欲望,已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感。

(稽延性症状:

39:

ECT就是将电流通过大脑使人产生暂时的休克,这种治疗通常能使病人的机能迅速恢复正常;

40、 双相情感障碍:

本病的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紊乱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

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简答题:

1、对心理异常的理解

(1)偏离统计学上的常模

(2)偏离某文化常模

(3)有威胁的行为

(4)古怪或无效的行为

(5)个人主观的不适

2、心理异常的判别原则与标准原则:

心理与环境的统一;心理活动自身的完整性和协调性;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

标准:

以经验为标准;以社会常模与社会适应性为标准;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以心理测验与实验的结果为标准。

3、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

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提供划分心理异常的标准和有效的方法,并为各种临床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意义: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明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实质。

从实践上说,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探讨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

提供正常和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建立有效的诊断体系。

阐明心理异常的表现特点并对心理异常进行科学的分类。

解释心理异常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发展心理学理论。

4、现代医学对心理异常原因的解释

(1)遗传因素:

染色体畸形、代谢基因的减少——重度的精神疾病

(2)大脑机能状态与脑损伤:

催眠时相理论:

催眠时相出现

正常相:

反应由外部的刺激的数量与性质决定,并存在对应关系;

均等相:

即强弱刺激引起相同的反应;

反常相:

强刺激引起弱反应,若刺激引起强反应;

超反常相:

阳性刺激引起阴性反应,阴性刺激引起阳性反应;

孤立病灶:

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仍正常,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而产生半醒半睡状态。

(3)生物化学因素:

心理异常与几种重要的神经递质有关。

脑内生化代谢物质改变:

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

(4)素质因素:

易感素质

5、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对精神疾病的看法

“当事人”来称呼“病人”;当事人丧失存在感而造成意识范围的狭窄;空虚是因为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内疚来自于与未完成感;焦虑是意识到没能成为理想的人;夸大、幻觉是个人的设计。

人是自由的、人性是本善的,只要提供一个尊重与信任的环境,当事人就能发挥潜能,朝向积极与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6、心理异常的本质:

医学(疾病)模型:

“疾病”——存在着共同的病因、病理机制、发展变化、转归的内在规律的一组症状的集合。

心理障碍源于身体的问题。

疾病可以追溯到某一确定的原因,治疗即是针对这一原因进行的;疾病的过程与文化的关系不大。

心理疾病需要医学方法治疗。

心理学与文化的模型:

心理障碍一般不是由单一的原因造成,与心理障碍特征之间缺乏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各种社会事件与条件可能成为心理障碍的因素。

有些障碍很难用疾病概念进行表达与分类。

强调心理障碍的特异性与个体差异。

对心理障碍进行“评估”而非“诊断”。

评估流程:

当前主要问题→初步的评定方案→会谈、测量、行为观察、其他检查→归类、评价→干预、治疗→反馈。

7、心理异常评估注意的事项:

评估的目的与测评工具的使用范围:

如问卷测验用于评估智力、能力、人格等,在于发现普遍规律。

投射测验在于了解人的动机、潜在资源、无意识等方面的内容,提供客观测验无法提供的信息,是一项研究特殊规律的技术,可帮助对个案独特性的深入研究。

测评工具的信度与效度

主试的策略及与被试的关系

8、应激源性质:

生物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

9、应激反应的影响因素1)、应激源的性质:

数种>单独2)、应激源的危急性

3)、对应激源认识:

可预测性、可控制性、熟悉性4)、个体的耐受性(指个体未使其整合功能受到损害是所能承受的应激的能力)5)、支持与帮助

10、神经症的基本特点:

1)、神经症性焦虑2)、神经症性的矛盾行为3)、神经症行为中抑制4)、人际关系不协。

11、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思维障碍、情感淡漠、意志活动减退及运动障碍、其他症状(人格解体、内心被洞察感)、自知力障碍等

12、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型:

单纯型、青春型、紧张型、妄想型、未分型、其他类型。

13、躁狂症症状:

三高症:

情感高;思维活动加速;言语活动增多。

14、躁狂症类型:

躁狂症、躁狂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情感障碍。

15、抑郁症症状:

三低症:

情感低落、思维困难、精神运动性迟滞。

16、躁狂发作的诊断:

症状标准:

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3项;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语量增多;;思维奔逸;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鲁莽行为;睡眠需要减少;性欲亢进。

2、严重程度标准:

严重损害社会功能,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3、病程标准:

符合标准至少持续1周症状标准。

17、抑郁发作的诊断:

1、症状标准:

心境低落为主2、严重程度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3、病程标准:

符合标准至少持续2周

自杀的分类

18、1)、结果:

自杀死亡、自杀未遂2)、愿望:

类自杀、蓄意自杀、自杀姿态

3)、行为:

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死亡

19、自杀危险的评估基本线索:

•近期内有过自伤或自杀未遂

•向亲友朋友或医护人员或其他人或日记作品中透露过悲观或自杀念头

•不愿与人讨论自杀问题,不愿接受医疗照顾

•长期抑郁,而近期无故突然“好转”

•精神疾病患者,有自责、自罪、被害妄想、命令性幻听

•收集自杀方法的有关资料,或购买、储存于自杀的器械、药物

•寻找或徘徊在危险的境地

20、自杀的预防与干预:

1)、提高心理素质、普及有关知识,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社区心理咨询与心理保健网络,建立干预机构

2)、警惕、监护高危人群,做好高危人群自杀危机的评估与监护,协同社会有关力量,作出有效干预,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3)、紧急施救:

社会:

离开、去除敌对因素;心理:

倾听,交谈,自我表达与宣泄等;医学:

抗焦虑、抗抑郁治疗

21、人格障碍的类型:

1)、偏执型病态人格2)、分裂型病态人格3)、反社会型病态人格4)、癔症型病态人格5)、强迫型病态人格6)、回避型病态人格7)、衰弱型病态人格

22、药物滥用的条件:

1)、非医疗用途地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明知会引起或加重社会、职业或本人身心损害,但仍不能停滞或减少使用2)、该物质的使用造成社会或职业性功能损害3)、持续使用,症状存在至少一个月以上

23、药物依赖的条件:

1)、使用时间或剂量上超过本人的意愿而不能自控2)、主观上有减少或戒除的愿望,但经努力都失败3)、整日不择手段为觅药而奔走4)、频繁出现中毒或戒断反应5)、由于使用某物质不得不减少或放弃重要的社会职业或娱乐活动6)、明知是用会导致社会、心理获躯体问题,但仍继续使用7)、出现显著的耐受性

8)、出现戒断症状9)、经常使用以缓解或避免戒断症状

 

 

第一章绪论

1变态心理学研究对象——变态的心理

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通过异常进行分类和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1。

什么是变态心理(Abnormalpsychology)

•心理失调:

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

•心理异常:

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

•心理疾病:

从医学的角度理解心理异常,用疾病的概念界定心理异常

•心理障碍:

指心理过程与心理机能紊乱

•心理问题:

泛指各的种程度的不同的、各式各样的、需要关注与帮助的心理困惑与问题

•泛指低于心理健康水平各种心理与行为表现,包括各种程度的心理失调与异常。

•2、对心理异常的理解

(1)偏离统计学上的常模:

对某个确定常模的偏离(偏离的方向与本质)。

(2)偏离某文化常模:

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但“某一”文化并不意味着“正常”。

•(3)有威胁的行为:

指行为对准则的破坏,或行为无法预测。

有些准则是很清楚的,如法律、伦理;有些准则的界线不很清楚,是社会成员有着比较公允的看法(潜在准则)。

•(4)古怪或无效的行为:

幻觉、错觉、无原因的暴力,强迫行为等。

•(5)个人主观的不适

3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

以经验为标准:

谁是评价者?

当事人、医者或相关人员

以社会常模与社会适应性为标准:

常模的有限性:

受时域与地域的限制

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

客观、受观察手段的限制

以心理测验与实验的结果为标准:

相对客观、重复性好

4、心理异常的主要类别:

(1)重度的心理异常

(2)轻度的心理异常

(3)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

(4)行为偏离与人格障碍

(5)大脑疾患与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

(6)儿童少年期心理障碍

(7)老年期心理障碍

(8)其他

•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心理异常                  轻度心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        重                                    轻

社会适应        丧失(严重适应不良)   部分丧失

人格改变        明显                                  部分

自知力            没有                             有

主动求治        不会                             会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

提供正常和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建立有效的诊断体系。

阐明心理异常的表现特点并对心理异常进行科学的分类。

解释心理异常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心理异常的临床表现

一、认知过程障碍

1、感觉障碍:

常见的感觉障碍有:

感觉过敏:

指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

多见于神经症、感染中毒后脑衰弱状态以及慢性疼痛障碍等。

感觉减退:

指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

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

感觉倒错:

指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或相反性质的异常感觉。

内感性不适:

指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适感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

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等。

2、知觉障碍:

错觉:

有客观刺激作用于器官,却被错误地感知。

包括感受性错觉、情感性错觉、心因性错觉。

幻觉:

是在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

3、感知觉综合障碍:

指患者可感知客观事物本身,但却对其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了障碍。

空间感知综合障碍:

患者感到周围的人或物体在大小、方位、距离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包括视物形象改变、视物显大/显小症、视物错位症、不真实感、自体变形症。

时间感知综合障碍:

患者对时间的快慢出现不正确的知觉体验。

二、记忆障碍

1、量的方面:

记忆增强:

这是一种病理性的记忆增强,表现为病人对病前不能够回忆的事都够回忆起来。

记忆减退:

指患者对既往经历的重大事件难于回忆,或者表现为一切新印象转瞬即逝。

遗忘症:

指患者对某一段经历或重大事件的记忆缺失,主要表现为回忆的障碍。

包括:

顺行性遗忘:

回忆不出在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

逆行性遗忘:

回忆不出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

进行性遗忘:

指记忆的丧失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发展。

选择性遗忘:

由沉重的创伤性情感体验引起,遗忘的内容与某些痛苦体验有关。

主要见于癔症和反应性精神病。

2、质的方面:

错构症:

指对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深信不疑。

虚构症:

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从未经历过的事情当作亲身经历加以描述,以虚构的事实来填补已遗忘的那一段记忆空白。

似曾相识症:

指对新感知的事物有似曾感知过的体验。

三、思维障碍

(一)思维联想过程障碍

1、思维活动量和速率方面的改变:

思维奔逸:

又称“观念飘忽”,指联想的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生动丰富。

主要见于躁狂症。

思维迟钝:

与思维奔逸相反,指联想的速度显著减慢,数量减少,联想困难。

思维贫乏:

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缺乏。

病理性赘述:

主要特征是在思维过程中主题转换带有粘滞性,停留在某些枝节问题上而抓不住主要环节。

表现为患者回答问题时罗嗦。

2、思维联想连贯性方面障碍:

思维散漫:

指联想内容松散,缺乏主题,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之间缺乏联系。

思维不连贯:

也称“词语杂拌”,联想的断裂较思维破裂更为严重,词与词之间失去联系。

思维中断:

病人在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间断,或言语突然停顿。

强制性思维:

又称“思维云集”,指思潮不受病人意愿的支配,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

(二)思维逻辑形式的障碍

象征性思维:

指病人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以外别人无法理解的意义。

矛盾观念:

逻辑倒错:

逻辑推理过程的错误,其特点是推理过程十分荒谬,既无前提,又缺乏逻辑根据,甚至没有结论。

诡辩症:

患者的思维在形式上合乎逻辑,推理正确,但内容空泛,明显的违背了思维的基本特性,给人一种牵强附会、似是而非、进行诡辩的印象。

语词新作:

病人创造一些文字、图形或符号,并赋予特殊的意义。

有时把几个无关的概念或几个不完全的词拼凑成新的词,以代表某种新的含义。

(三)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

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是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为:

被害妄想:

患者毫无根据的坚信别人在迫害他及其家人。

关系妄想:

患者坚信周围环境中的一些与他不相关的现象均与他有关。

嫉妒妄想:

多见于男性,患者坚信配偶对自己不忠实。

患者可采取种种手段搜集所谓证据。

在妄想的支配下,患者有可能采取伤害配偶的行为。

钟情妄想:

多见于女性,患者坚信某一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男性爱上了自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被窃妄想:

夸大妄想:

患者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能、至高无上的权利、大量的财富。

2、超价观念:

指在患者个人心理活动中一段时间内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观念,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为偏激、偏爱、偏恨,明显的影响患者的行为和其他心理活动。

妄想与超价观念:

超价观念所强调的错误信念较妄想型思维略逊,是有一定客观因素引起的偏见,由于强烈的情绪因素促使对事实做出超乎寻常的评价,并影响其行为,在逻辑推理上并不荒谬,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一种片面性的判断,常见于病态人格;而妄想的错误信念与病人的智力、文化背景不一致,不能被理由所纠正,缺乏事实根据,但坚信不移。

3、强迫观念:

强迫回忆、强迫疑虑、穷思极虑、对立观念。

四、注意障碍

注意增强:

在某种病态心理的影响下,患者特别易注意某类事物。

注意减弱:

又称“注意迟钝”,指一般的外界刺激不能引起患者的注意。

注意缓慢:

注意集中缓慢和转移困难。

注意涣散:

注意不集中。

注意狭窄:

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明显减弱。

多见于朦胧状态和痴呆病人。

注意固定:

注意的稳定性特别强,注意力长时间的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

随境转移:

注意的兴奋性增强,但注意不持久,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

五、情感障碍

(一)病理性优势情感

情感高涨:

或称“情绪高扬”,指在一段时间内情绪持续性增高的现象。

患者的情感活动显著增强,总是表现得欢欣喜悦、兴高采烈,对一切事物都感到非常乐观,对任何事都感到兴趣,容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

欣快:

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幸福愉快,满面笑容,但与周围环境没有联系,也说不清为何而高兴。

其面部表情呆傻、愚蠢,难以引起别人的共鸣。

情绪低落:

在一段时间内情绪持续性低落的现象。

焦虑:

指患者在无客观根据的情况下持续性的害怕,对自身健康状况或客观现实出现过分的担心。

恐怖:

指持续性的对特殊的人、物或情境产生惧怕和回避等现象。

(二)情感反应障碍

情感脆弱:

指在细微的外界刺激甚至并无十分明显的外因影响下,病人的情感容易引起波动。

情感爆发:

在精神因素作用下突然发作的、爆发性的情感障碍。

易激惹:

指一般性刺激即引起强烈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情绪不稳:

病理性激情:

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原因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障碍。

强制性哭笑:

在没有外界刺激的前提下突然出现自发的、刻板的、不能控制的哭与笑。

情感淡漠:

情感活动的严重衰退。

患者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

对能引起正常人悲伤或愉快的事无动于衷。

对周围发生的事漠不关心。

讲话声音平淡,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极为贫乏或完全丧失。

情感迟钝:

当未达到情感淡漠如此严重程度时,可称之为情感迟钝或平淡。

(三)情感协调性障碍

情感倒错:

指患者情感反应的方向正好与外界刺激相反,令人高兴的事引起悲哀的情绪体验,令人悲哀的事引起快乐的情绪反应。

表情倒错:

情感矛盾:

同一病人对同一事件同时产生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体验。

六、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缺乏:

指意志活动的缺乏或极度减少,意志力量的极度减退。

精神运动性抑制:

包括木僵症、腊样屈曲、违拗症、被动现象、被动服从、

模仿症状、冲动行为、戏虐行为等。

精神运动性兴奋:

包括躁狂性兴奋、青春性兴奋、紧张性兴奋。

第三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

一、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型:

把心理异常归为躯体因素的解释称为医学模型或生物学模型。

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型是由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发展起来的。

希氏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盖伦则认为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

克雷佩林最早、最系统地应用医学模型对心理异常进行分类。

中国医学认为心理异常是七情所伤、气机逆乱、阴阳失调。

•现代医学对心理异常原因的解释

(1)遗传因素:

染色体畸形、代谢基因的减少——重度的精神疾病

(2)大脑机能状态与脑损伤:

催眠时相理论:

催眠时相出现

正常相:

反应由外部的刺激的数量与性质决定,并存在对应关系;

均等相:

即强弱刺激引起相同的反应;

反常相:

强刺激引起弱反应,若刺激引起强反应;

超反常相:

阳性刺激引起阴性反应,阴性刺激引起阳性反应

孤立病灶:

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仍正常,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而产生半醒半睡状态。

(3)生物化学因素:

心理异常与几种重要的神经递质有关。

脑内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