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5093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监测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坑监测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坑监测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坑监测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坑监测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监测报告.docx

《基坑监测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监测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坑监测报告.docx

基坑监测报告

1工程概况

(1)基本概况

本工程位于***路与**道交口西北角,场地内原大和庄村拆迁场地,现地势较为平坦。

拟**楼场地北侧为规划路,南侧中国人寿,东侧西侧均待建场地,和楼地上*层、地下*层,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筏形基础。

基坑开挖深度均为林左右。

序号

项U

内容

1

工程名称

2

地理位置

3

建设单位

4

设计单位

5

监理单位

6

施工总承包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详见山細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基坑支护结构及排水措施

本工程基坑支护主要采用土钉墙支护方案。

根据基坑埋深,周边环境、工程特点及使用要求,本工程基坑主要釆用放坡系数1:

0.5,支护土钉分4层,呈梅花型布置,水平间距为1500mm,垂直间距为1500mm。

土钉锚固体直径①100mm,锚筋为1①18钢筋,孔内灌注水泥浆,水灰比为0.4〜0.5;土钉墙面层编①6.5@250mmX250mm钢筋网,每层土钉设1^14横向压筋,横压筋与土钉锚头平行焊接,面层喷射80mm璋的C20细石混凝土。

考虑到本工程场地孔隙潜水的影响,土方开挖前需进行降水。

本工程釆用管井降水方法,基坑底局部辅助明沟排水。

场区每栋楼外4m周边以25m间距布置降水井,井深25m,降水已进行一个半月,地下水位已至预计基坑底以下2.0m,已满足基坑开挖和基础施工条件。

2监测目的和方案依据

(1)监测目的

基坑监测的U的和意义在于整个基坑开挖过程及运营阶段,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化,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岩土性状的改变进行各种观测,结果及时反馈,以便对可能出现的危害工程、周圉建筑物、构筑物安全的险情采取及时补救和加固措施,指导施工。

具体如下:

1)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

2)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3)将监测结果反馈设计,为其它区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2)方案依据

1)工程基坑支护工程图纸及设计方案

2)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讣规范(GB50007—2011)

5)基坑工程手册(刘建航,候学渊主编)

6)高层建筑深基坑围护丄程实践与分析(赵锡宏等主编)

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8)高层建筑深基坑用护工程实践与分析(同济大学)

9)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OO7)

10)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监测内容及项目

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1)仪器监测项目

1)边坡顶部水平位移;

2)边坡顶部垂直位移;

(2)巡视检查内容:

巡视检查以口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

影等设备进行。

每天均应进行巡视检查,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1)周边道路有无裂缝出现;

2)土钉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

3)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

4)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

5)周边管道有无破损、泄漏情况;

6)边坡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

7)基坑开挖有无超深开挖。

8)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有超载情况。

9)基坑周边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

4基准点及监测点的布设

(1)水准基准点、工作点及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水准基准点布设

基准点点位应选择在基坑土建施工影响范围外的稳定区域,一般情况下,应布设在3倍的开挖深度以外的稳定区域。

其数量和分布在保证观测精度的前提下,应便于施工、施测和保存。

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相对的结构上建立基准点或稳固道路连续3个基准互相检核。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监测点的布置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

工程圉护结构、主体结构本身山于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和内力变化,观测点主要分布在围护结构本身的薄弱处。

因此,在监测点布置时坚持兼顾全局、突出重点的原则。

具体观测点的布设按“监测点布设平面位置图”的布点要求进行布设。

基坑坡顶处布设水平、垂直位移监测点,共计28个。

3)布设水准控制路线水准路线控制网布设的基本原则釆用分级,首先根据工程走向及周边建筑物监测点分布悄况,布设首级控制网(起始、闭合于水准基点),观测首级控制点高程;其次,布设二等水准网(起始、闭合于首级控制点),观测各沉降点高程。

首级控制和二级控制以布设成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均可,具体釆用那种路线,根据监测点分布情况和建筑物密集程度决定。

在布设水准控制路线时,为确保前后视距差满足二等精度要求,同时满足变形监测的“三定”要求(测站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在布设的同时量测出每次仪器的安置位置,并用红油漆在地面做出标记。

(2)水平位移基点、工作基点及监测点布设

1)水平位移基点及工作基点的布设

按照《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的二级精度进行水平位移观测,视线长度W100m,在每个基坑中布设1-2个工作基点,工作基点位置布置在基坑的拐角处(在基坑拐角处,变形最小,一般仅为基坑最大变形的1/10左右)。

2)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

在基坑支护结构顶部布设观测点,详见“监测点布设平面位置图”,实际布点时可根据工程需要和现场情况做适当优化、调整。

在圉护结构上埋设工作基点和观测点时,首先布设工作基点,在建立好工作基点后,将仪器架设在工作基点上,沿基坑边布设观测点墩,观测点位置必须选择在通视处,要避开基坑边的安全栏杆,一般情况下,离基坑400mm比较合适,既可避开安全栏杆,乂不会影响施工,也便于保护。

同时为了检核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可以在离基坑100〜150m左右的距离埋设检核基点,也可以利用附近的高层建筑物上的避雷针或稳固建筑物墙边,用后方交会法检核工作基点的稳定性。

5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

(1)沉降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基准点、工作基点及监测点的观测

采用独立高程系统,在远离基坑的稳定区域选设置三个稳固的水准点,假定其中一个水准点的高程,采用高精度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规范往返求出该另外两个水准点高程。

则该三点即为本工程变形监测的高程基准点,在监测范圉内布设若干工作基点,采用二等水准方法与基准点联测,可得出工作基点高程,工作基点应选在相对稳定和方便使用的位置。

在通视条件良好、距离较近、观测项LI较少的情况下,可直接将基准点作为工作基点,监测期间,应定期检查工作基点和基准点的稳定性。

各监测点的高程是通过高程基准点形成的一条二等水准闭合路线或附合路线,山线路中的工作基点来测定各监测点高程。

监测时应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尽量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尽量固定观测人员以及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各监测点的初始值取三次观测平均值。

2)数据记录及平差处理

观测记录采用手提电脑自编记录计算程序进行,可提高工效和讣算不出错。

所有观测数据,都按规范规定要求的各项限差进行控制。

内业中,利用合格的外业观测数据,用软件进行平差处理,计算各点的高程及沉降量、累积沉降量。

3)观测精度及技术要求

测站视线长、视距差、视线高要求见下表:

标尺类

视线长度

询后视

距差

前后视距

累计差

视线高度

仪器

等级

视距

视线长度

20m以上

视线长度20m

以下

因瓦

DS1

W50m

Wl・Om

W3・Om

0.5m

0.3m

测站观测限差见下表

 

基辅分划读数

基辅分划所测高

差之差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

中丝读数之差

检测间歇点高

差之差

0.4mm

0.6mm

3.0mm

1.0mm

沉降监测精度(mm)

 

竖向位移报警值

020(35)

20〜40(33〜60)

$40(60)

监测点测站高差中

误差

W0.3

W0.5

W1.5

注:

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儿何水准测量单程一测站的高

差中误差;括号内数值对应于基坑周边环境的竖向位移报警值。

(2)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水平位移基点及工作基点观测方法

基点观测采用前方交会法,工作基点的稳定性检查采用后方交会法。

基准点定期进行联测,精度应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测量技术的要求。

2)水平位移监测点观测方法

根据基坑施工现场实际条件,水平位移监测点采用极坐标法与小角度法进行:

极坐标法是利用数学中的极坐标原理,以两个已知点为坐标轴,以其中一个点为极点建立极坐标系,测定观测点到极点的距离,测定观测点与极点连线和两个已知点连线的夹角的方法,如图:

A、B已知点,C.C

A点为待求坐标点c

Y-V

=丄“X180。

/”

 

测定角度B和边长BC,根据公式

Xc=+S•COS(ctBC)

Yc=Yb+S・SIN(QbC)

b・小角度法原理如下图所示。

是利用全站仪或经纬仪精确测出基准线与置镜点到观测点视线之间的微小角度,并按下式计算偏离值:

LP=-•Sp

P

首次观测4个测回,取平均值。

3)数据记录及平差处理

与前述类似,所有观测数据,都按规范规定要求的各项限差进行控制。

内业中,利用合格的外业观测数据,用南方测绘公司平差易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处理,计算各水平位移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及累讣位移。

4)观测精度及技术要求

基坑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

水平位移报警值(mm)

W30

30-60

>60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

W1.5

W3.0

W6.0

注: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系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

中误差,为点位中误差的1/血;

6监测期和监测频率

具体安排如下:

(1)基坑开挖前一周,进行背景值的观测(监测3次取其平均值);

(2)在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原则上每1-2天施测一次,根据施工进度和监测结果可适当调整时间间隔。

(3)完成基坑开挖且变形稳定时,监测频率可适当放宽为一周一至两次;

(4)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

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2)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3)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

4)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未按设讣工况施工;

5)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

6)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

7)支护结构出现开裂;

8)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9)邻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10)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

11)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12)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5)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

(6)施工过程中,我方与现场监理、施工单位保持联系,如工程施工需要,及时监测;

(7)每测点观测次数为23次;

(8)监测期限预讣5个日历月,从基坑开挖开始,到基坑施工正负零结束。

7监测报警

(1)警戒值

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控报警值以累讣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值控制,累讣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不应超过设计限制。

本基坑坡顶(冠梁)水平位移速度连续三日不应超过10mm/d,位移总量应小于50mm,位移速度一旦达到10mm/d或位移总量达到50mm时,立即报警;坡顶(冠梁)垂直位移总量报警值设为50mm,速率为连续3日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立即报警:

周围建筑物砌体部分出现宽度大于1.5mm的变形裂缝;附近地面出现宽度大

于10mm的裂缝;

对以上报警值如有特殊要求,则遵照业主、监理、设计单位的意见。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监测报警采用监测报告中的备注形式,如有该种现象发生则有关方均要予以关注,加强巡视,釆取得力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如达到极限值时则说明基坑施工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需采取加固应急措施。

(2)报警措施

1)当实际监测值超过报警值时,立即口头通知委托单位(或监理单位),24小时内向委托单位(或监理单位)提交一份书面监测成果,2天内提交监测简报,并与委托单位(或监理单位)确定加密监测事宜。

2)当实际监测值超过预警值时,应立即通知委托单位(或监理单位),山委托单位(或监理单位)报告给设计、安检站等相关部门并协助分析原因;同时进行加密监测。

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

a.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的累汁值;

b.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突然明显增长或基坑出现流砂、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

c.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岀的迹象;

d.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

e.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

f.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

8监测成果处理与信息反馈

(1)监测成果处理

1)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II,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

记录表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擦去或涂改,原始记录不得转抄。

2)观测结果超过限差时,应进行重测。

3)对各周期的观测数据及时处理,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进行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

4)对变形的分析应将变形大小和变形速率结合起来,考察其发展的趋势,并做出预报。

5)提交当日报表及监测报告。

a.报表中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标题应标明监测内容、测试日期与时间、报告编号等。

测试数据和成果应提供测点编号、初始值、本次测试值、较上次测试的增量值、变化速率等。

对监测值的发展及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评述,当接近报警值时应及时通报现场经理、施工人员,提请有关部门关注。

b.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概况;

2监测项口;

3各测点布置图;

4采用仪器和监测方法;

5监测数据处理方法;

6监测期间的工况;

7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及发展变化情况评述;

8监测结果及评价。

(2)信息反馈

一般来说,工程发生重大事故前或多或少有预兆,通过监测,可以分析支护系统的变化规律,验证支护结构设计,预测判断支护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及时发现预兆,提出是否修改原设计或是采取加固措施,指导施工,避免发生重大事故。

正确评价其安全性,调整掘进速度。

山于上述原因,实现监测过程的信息化,建立顺畅、快捷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准确地测定各监测项口的变化量及变化速率,及时反馈获取的与施工过程有关的监测信息,供设计、施工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决策使用,才能最终实现信息化施工。

为实现顺畅、快捷地反馈监测信息的目的,我们制定了以下监测信息反馈流程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