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一模 江苏省昆山市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4841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山一模 江苏省昆山市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昆山一模 江苏省昆山市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昆山一模 江苏省昆山市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昆山一模 江苏省昆山市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昆山一模 江苏省昆山市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山一模 江苏省昆山市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

《昆山一模 江苏省昆山市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山一模 江苏省昆山市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山一模 江苏省昆山市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

昆山一模江苏省昆山市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及答案

昆山市2015年初三年级第一次模拟测试

初三化学2015.4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包含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准考号等填涂在答题卷上相应的位置。

3.选择题请用2B铅笔将对应试题的答案符号按要求涂黑,非选择题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卷指定位置作答,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Mg24Cl35.5S32Fe56

选择题(共60分)

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5年2月28日,前央视记者柴静的《雾霾深度调查:

穹顶之下》引发网友热议。

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即PM2.5。

下列事实与形成PM2.5无关的是

A.风力发电B.工业粉尘C.汽车尾气D.煤炭燃烧

2.近年来,一些国家正在试用碳酸水浇灌某些植物,其主要作用除了改良碱性土壤外,还能

A.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B.加速植物的光合作用

C.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   D.代替碳铵等作氮肥使用

3.秋天,园林工人会在树干下部涂一层石灰浆,这里的石灰浆作用是

A.美观  B.标记  C.杀菌    D.提醒

4.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氯化钾B.硝酸钾C.氨水(NH3·H2O)D.碳酸氢铵

5.以下是一些食物的近似pH,对于胃酸过多的人比较适宜吃的食物是

A.玉米粥6.8~8.8B.葡萄3.5~4.5

C.泡菜3.0~4.0D.橘子2.9~3.5

6.下列四种金属中,活动性最弱的是

A.MgB.HgC.PbD.Pt

7.下列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图标,装运浓硫酸的箱子应贴的图标是

ABCD

8.下列每组物质中,化学式和俗名不相匹配的一组的是

A.NaOH火碱B.Ca(OH)2消石灰

C.NaHCO3小苏打D.CaCO3石灰石

9.(NH4)2C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A.-3B.0C.+3D.+5

10.蒸馒头、炸油条时常用到一种白色物质,它既能中和发酵过程产生的酸,又能起发泡作用,这种白色物质是

A.NaOHB.NaHCO3C.Ca(OH)2D.NaCl

11.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蒸发结晶B.稀释浓硫酸C.滴管用后不洗插回原瓶D.用力塞紧橡皮塞

12.下列两种物质相互混合时,发生中和反应的是

A.纯碱和稀硫酸    B.石灰水和稀盐酸

C.铁锈和稀硫酸    D.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

13.现有一瓶浓盐酸和一瓶浓硫酸,若将它们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变化的结果是

A.两瓶酸的质量都减小                      B.两瓶酸的质量都增大           

C.两瓶酸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小      D.两瓶酸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增大

14.现有X、Y、Z三种金属,已知:

①X+YCl2=XCl2+Y,②把Y、Z两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硫酸中,只有Y和稀硫酸反应。

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A.Y<Z<XB.X<Y<ZC.Z<Y<XD.X<Z<Y

15.下列关于亚硫酸(H2SO3)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H2SO3溶液的pH<7

B.H2S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2g

C.每个H2SO3分子中含一个SO3分子

D.H2S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9.5%

16.下列物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物质都能发生反应,它是

A.锌粒B.碳酸钙C.稀盐酸D.氢氧化钾

17.下列气体中既能用浓H2SO4干燥,又能用NaOH固体干燥的是

A.O2   B.HCl    C.CO2    D.NH3

18.酸、碱、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下列有关酸、碱、盐的生产或应用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

B.将草木灰(含K2CO3)与氯化铵混合施用

 C.纯碱既可从内陆盐湖提取,又可用“侯氏联合制碱法”生产

 D.用石灰乳与硫酸铜溶液混合配制防治植物病害的波尔多液

19.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Mg2+、K+、NO

、OH-B.H+、Na+、HCO

、Cl-

C.Ba2+、NH

、Cl-、SO

D.Na+、K+、NO

、SO

20.取三种植物的花瓣分别放在研钵中,加入酒精研磨,得到花汁。

各取少许花汁,用稀酸和稀碱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花的种类

花汁在酒精中的颜色

花汁在酸溶液中的颜色

花汁在碱溶液中的颜色

大红花

粉红色

橙色

绿色

万寿菊

黄色

黄色

黄色

雏菊

无色

无色

黄色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研磨花瓣时加入酒精是为了溶解其中的色素

B.在pH=10的溶液中大红花汁会变成橙色

C.万寿菊花汁不能用作酸碱指示剂

D.可用雏菊花汁来区别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21.某电镀厂的电镀液中含有金盐,为了回收其中的金元素,技术人员制作了如右图的“吸金球”,“吸金球”是装入一些“吸金”物质的纱袋,把“吸金球”浸入电镀液,能“吸”出盐溶液中的金,据上所述信息,“吸金球”中的“吸金”物质可能是

A.活性炭(C)B.磁石(主要成分是Fe3O4)

C.铁屑(Fe)D.胆矾(CuSO4•5H2O)

22.下列有关盐酸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溶液能导电B.该溶液的溶质是气体

C.该溶液均一、稳定D.该溶液遇石蕊试液变红

23.根据右图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推测甲为

 A.铜                   B.碳酸钠

 C.氧化铜               D.氢氧化钡

24.下列四种氮肥各10kg,其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最小的是

A.NH4HCO3B.NH4NO3C.(NH4)2SO4D.CO(NH2)2

25.要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HCl,加入过量下列物质,其中最合理的是

A.CaCO3B.Ca(OH)2C.CaOD.AgNO3

2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酸和碱都是化合物B.pH=0的溶液酸性最强

C.碱的溶液一般都有滑腻感D.中和反应一定有盐生成

27.下列变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CO2→COB.Fe2O3→FeCl2

C.Cu→Cu(NO3)2D.Na2CO3→NaNO3

28.盐场晒盐后得到的卤水中含有MgCl2、KCl和MgSO4等物质,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gSO4的溶解度始终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t1℃时,KCl和MgSO4两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C.t2℃时,100gMgCl2的饱和溶液中含有agMgCl2

D.将t1℃时的KCl饱和溶液升温到t2℃,溶液由饱和变为

不饱和

29.下列除去物质中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

A

CO

O2

通过灼热的铜网后收集气体

B

铁粉

铜粉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

C

KCl晶体

K2CO3

加入稍过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D

K2CO3固体

CaCO3

加水充分溶解,过滤

30.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入等质量、等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结束后镁有剩余

B.反应消耗盐酸的总质量相等

C.0~t1时段,与镁反应的HCl的质量大

D.0~t2时段,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铁相等

非选择题(共40分)

31.(5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空。

(1)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产生红褐色沉淀:

▲。

(2)硫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加热:

▲;

产生的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石蕊试纸变▲。

(3)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一种单质气体:

▲;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32.(8分)组成相似的盐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①Cu(NO3)2溶液和CuSO4溶液中都含有大量▲(填离子符号)。

②向Cu(NO3)2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充分振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向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片,充分反应后,

可看到的现象有▲;右图所示的是该

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则图形“

代表的是▲离子(填名称)。

(2)写出两种不同类别(还不属于碱)且在溶液中与Cu(NO3)2和CuSO4均能反应的物质的化学式:

▲、▲。

(3)写出一种在溶液中能与CuSO4反应而不与Cu(NO3)2反应的物质的化学式:

▲。

33.(10分)在一堂化学实验课上,老师为每组同学分别提供了一瓶氢氧化钠溶液,让他们用2%的稀盐酸来测定其溶质的质量分数。

以下是两组同学的设想及做法:

(1)甲组同学的实验如图1所示:

在烧杯中加入10g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2%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

①酚酞溶液的作用是▲。

②边滴加稀盐酸,边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③当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时,共用去了稀盐酸7.3g,列式计算甲组使用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2)乙组同学的设想是:

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2%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通过用pH试纸多次测定溶液pH的办法来达到实验目的。

①下列使用pH试纸的方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将pH试纸剪成几段节约使用

B.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

C.将pH试纸放在干净的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D.将pH试纸润湿后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②用pH试纸多次测定溶液pH过程中,每次使用玻璃棒蘸取溶液前,都必须进行

▲的预处理。

③由于用pH试纸需多次测定,较繁琐,且所测数值不够精确。

在老师指导下,乙组同学取了10g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数字化实验,由计算机描绘出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图象(简单表示为如图2)。

则图2中a点表示的含义是▲;b点溶液中含有的阴离子有▲(填离子符号)。

④乙组同学要计算出本组使用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除了要用到已有数据外,还需要的数据是▲。

⑤若乙组同学在测定过程中还同时使用了数字温度计,则在图2所示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变化为▲。

34.(17分)实验室有一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观察发现,样品表面有白色粉末。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样品的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1】该样品中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猜想】通过分析,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

已完全变质,该样品中只含Na2CO3;

猜想Ⅱ:

部分变质,该样品中含有NaOH和Na2CO3。

(1)则NaOH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阅资料】

①碱性的Na2CO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②二氧化碳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几乎不溶解,在27℃、101kPa时的密度为

1.8g·L-1。

【实验探究1】

(2)为确定该样品的成分,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加入

▲;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静置,向▲。

证明猜想Ⅱ成立

【提出问题2】如何测量该部分变质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探究2】

小红同学设计了如右下图所示的装置(铁架台略去),在27℃、101kPa下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

①按图连接好装置;

②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该样品2g,放入

A中试管内,向B中集气瓶中倒入X

溶液至瓶颈处;

③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硫酸,打开活塞,

让稀硫酸滴入试管中至过量,关闭活

塞。

反应结束后,量筒中收集到X溶

液220mL。

(3)在实验步骤①和②之间,还缺少一实验步骤,该实验步骤是▲。

(4)B中集气瓶盛装的X溶液应为▲溶液。

(5)试管中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选填“有”或“没有”)明显影响。

(6)变质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精确至1%)。

 

【提出问题3】怎样提纯该样品得到较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实验探究3】

为了得到较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小亮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流程。

(7)操作②的名称是▲,为了使样品充分溶解,操作①中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8)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9)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变质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反思与交流】

(10)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变质,所以试剂瓶要▲塞密封保存。

(11)通过本题,你学会了定性检验氢氧化钠的变质、定量测定变质后某成分的含量,以及除杂提纯物质。

为了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探究过程中你需要思考问题有

▲(填数字序号);

①选择试剂种类②确定试剂用量③试剂产地

④实验装置与步骤的设计⑤实验安全环保⑥测量中减少误差

(12)【实验探究1】中的检验和【实验探究3】中的除杂都将碳酸钠进行了转化,但二者目的不同,它们分别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