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与学的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4830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与学的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与学的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与学的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与学的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与学的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与学的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docx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与学的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与学的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与学的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docx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与学的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与学

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

淮安市楚州区城东乡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通过近一年来科研工作来看,我校在区教研室的正确指导下,重视了思想、理念和方法的引领,收集了大量的原始的过程性材料,认识到:

农村小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为总结得失,明确经验教训,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提供参考,现特将前一阶段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升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准。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

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

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

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

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得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使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

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实践活动存在于“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数与运算和其它概念的发现,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发的,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理论学习是开展课题科研的先导,课题的研究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需要一支观念先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做到“三个一”:

每人每学期精读一本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专著,每人每学期至少执教一节汇报课,每人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与本课题相关的课题论文。

“三个一”的落实,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的提高,为课题顺利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分层研究,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设定了“实践活动”领域,第二学段设定了“综合应用”领域,第三学段设定了“课题学习”领域,可见新课标在实践活动方面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有着不同要求。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

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此,我们确立了分层研究的策略。

即在低年级实践活动中,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意识;在中高级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和几何知识等数学知识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和信息,用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把优化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来抓。

第一要优化实践活动的环境,营造一个宽松的实践活动环境,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让全体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二要优化实践活动的材料,精选与学生生活有关并具有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材料,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索数学规律;第三要优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第四优化作业设计,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通过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等形式,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悟记录下来。

四、形成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系统操作体系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是落实新课标中“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目标的重要载体。

我们首先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1、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类型

总结我校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按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游戏竞赛活动课。

将数学知识、实践活动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竞赛活动巧妙的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动手操作活动课。

操作是智力的起源,这类活动课通过让学生拼、摆、折、画、量、说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社会实践活动课。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区活动,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4)思维训练活动课。

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趣题、思考题等形式组织的知识延伸或提高的活动课,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

(5)课题研究活动课。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越来越显得重要。

开展小课题的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即引导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来,转换成数学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又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

2、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材策略

(1)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我们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应让活动素材源与生活,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2)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

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进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一种形式,所以活动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知识经验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想性、可操作性,教学中可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安排相应的活动。

五、探讨出了课堂教学中渗透实践活动的新模式和教学策略。

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实践活动素材,因此,我们要结合平时教学,充分挖掘教材的实践活动因素,在运用数学教材学习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1、构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拓展”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这一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的展开实质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是以问题为目标定向、以思考为内涵的探索活动。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起学生积极的探索和思考以求解决问题,这里的“问题”必须具备障碍性、相对性、探索性的特征。

在“建立模型、寻求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在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的同时,感悟了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学会学习,促进发展。

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将知识巩固和实际应用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没有合适的和现成的模式、程序下,只有通过探索和尝试,才能获得解决。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实践活动的策略

一、要巧妙揭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给学生创设发现的机会;二、要积极组织动手操作实验,创造探索、求真的机会;三、要适时组织交流讨论,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四、要巧设问题和练习,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五、要注重联系实际,给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六、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笔者认为有下面几点:

1.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为支点,以丰富的生活实际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猜想、验证、推理等,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如实践活动“我当小导游”,教师设置了问题情境,全班40名学生,每人30元参加楚州一日游,你当小导游如何安排?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安排旅游景点,了解门票价格,需要多少时间,选择交通工具,设计旅游路线,安排午餐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以富有个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领悟了数学学习的用处之大。

2.培养合作能力。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较课堂中数学学习有很大不同,更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在遇到富有挑战性,学习独立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合作,提高活动的效率。

如:

实践活动“测量男女生的脉搏”,在学生掌握脉博的检测方法后,需要通过互助合作完成,在活动前,要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协作,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口、心、脑并用。

同学之间增强了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3.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只在一朝一夕,更不可能依靠课堂短短的40分钟来实现。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较好地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结束后,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美丽的图案,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同学拼成了国旗的图案,有的还设计了北京奥运会的会徽等。

4.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在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首先,学生会受到很多的困难,从中培养了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

其次,学生通过对一些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够作出比较客观的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情感道德观。

如对居民节约用水情况的调查分析,及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情况的调查分析,就能使学生明白节约用水的目的和意图,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这样让学生早点接触社会,融入了社会中学习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它也存在着一个教与学的问题,也有一个教学过程的问题。

其关键在于教师,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教师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做出色的活动谋划者。

教师在活动前,应创造性地设计活动方案,在活动方案中,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前知识技能的铺垫,实践活动工具的准备,活动开展的步骤,活动后科学、合理的评价等。

教师选择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实践能力培养的活动,不拘泥于数学课本的实践活动安排,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

其次,教师做出色的活动指导者。

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特别是长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融入到其中,不时地给学生拨正方向,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学生活动取得一定成绩后,及时鼓励、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经常和学生交流,生成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三,教师要做出色的活动总结者。

一次活动如果缺乏总结,就会暗然失色,学生也会逐步丧失活动的兴趣。

因此,每次活动后,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取得的活动成果要给出恰如其分的总结。

如评选最佳活动小组,最佳活动个人,最有创新意识的活动者等等,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四,教师要做出色的活动成果推广者。

每一次实践活动后,在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之时,教师要学会利用成果,展开新一轮的数学教学和活动探究。

而不是将活动的成果束之高楼,应仔细品其味,悟其理,生成新的数学问题,利用活动成果,创设数学学习情境,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长远发展。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生长”(杜威语),教育是唤醒,教育是呵护,教育是激发。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教师只有领悟意义,感受价值,才能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重点之一。

我认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主动去探究数学问题。

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地去探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的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

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

收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

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

这次实践活动大体分四步进行:

(1)收集。

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到超市、商场收集一些喜欢的商品。

(2)思考。

假如你是小小售货员你会怎样摆放商品,为什么这样摆呢?

(3)尝试。

大部分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商品进行较科学的分类。

学生的体会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还有的则认为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4)交流。

在实际进行的分类中,有的学生为某种物品设计的分类方法非常出色。

亚里士多德讲过: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推动力。

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环节,以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通过问题创设、调查活动、交流报告等环节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使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与成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

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1/3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教师在教学此课时,可以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向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1/3sh。

在应用中出示了一个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

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其它一些学科而言,显得单调、粗糙。

然而,数学本身蕴含着特殊的美,只不过没有被一些老师重视而未被发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能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

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老师设计了购物活动,当“小小文具店”的场景伴随着音乐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学生兴趣盎然,立即主动读出橡皮、卷笔刀、直尺等物品的价格。

在购物时,学生对照价格选择相应的人民币,与“营业员”交换实物,似乎此时真的进入商场购物,积极性很高。

这种源于生活情景的学习,自然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达到主动参与认知的全过程。

钟启泉教授指出:

“在情境认识论中,认知带有极其具体的性质。

它强调认识活动不是单纯地积累抽象的逻辑操作与概念性知识,具体的情境是在该社会生活中活生生地进行活动的实践过程。

”理论的阐述,进一步证明了实践活动与生活紧紧相连,能把学生带入现实社会之中,产生亲切感,使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可见数学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3.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指比较分析的方法、模型方法、估测方法、推理方法、转化方法、统计方法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和感染。

因此,教师总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课堂中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

如,在教学几何形体体积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时,老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的鱼缸,问:

“这个鱼缸是什么形状?

如果想给小鱼找一个宽敞的家,需要先往鱼缸里倒水,倒多少合适呢?

”同学们开始往鱼缸里倒水。

接着老师问:

“大家估测一下,现在鱼缸里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通过动手量,得出水缸里水的长、宽、高的数据,进而算出体积。

接着,老师又说:

“让小鱼住进一个正方体的空间里该怎么倒水呢?

”由此复习了正方体体积。

最后,出示圆柱体、圆锥体形状的鱼缸,老师往里倒水,问:

“这时鱼缸里的水是什么形状?

要计算水的体积,需要测量什么数据?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了四种形状的容器所盛水的形状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得必要数据进行计算,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使同学们直接感受到几何形体相互之间的联系。

这当中老师提出问题:

“这些计算公式看起来各不相同,但他们有没有内在联系?

”从而得出,要计算体积,当两个底面相同时,可以用:

底面积×高,而计算出形体的体积。

(四)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成员的脑海中,并落实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上。

教师能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在培养目标上由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素质的培养转变为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全面素质的发展。

(五)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行为得到了根本的转变。

在教学环境上打破了教师的绝对权威,代之以师生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主动探索的教学环境。

新的课堂教学,学生已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主动吸收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主人。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已经形成了四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发现式、实践探索式、创作交流式、相互评价式。

七、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和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培养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2、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创造学认为人的创造潜能不存在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识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

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实践活动创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能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释疑或完善他人意见,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同同学教师争辩,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激发。

3、促进了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

实践活动经学生创设了自主参与的机会,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和“做中学”的理念。

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数形结合、对应、化归、类比、统筹等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渗透,同时也获得了较多的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发展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学习是实践活动中经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懂得了沟通和包容、尊重与信任,懂得了共同创造与分享,他们能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能热情帮助别人,这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开展是辩证统一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实践活动的开展又促进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如何正确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2、评价是新课程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数学实践活动内教学评价体系尚有待研究。

 

九、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序号

文章名称

作者

1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注意的策略

王洪进

2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几种“课堂教学类型”

徐荣华

3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杜莉

4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策略

戴彦军

5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原则与形式

谷得金

6

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课教学相结合的探索

戴彦春

7

如何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季伟

8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蒋夕洲

9

10

11

12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