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中考化学复习第二编专题8重要实验突破精讲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4788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中考化学复习第二编专题8重要实验突破精讲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中考化学复习第二编专题8重要实验突破精讲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中考化学复习第二编专题8重要实验突破精讲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中考化学复习第二编专题8重要实验突破精讲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中考化学复习第二编专题8重要实验突破精讲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中考化学复习第二编专题8重要实验突破精讲练习.docx

《届中考化学复习第二编专题8重要实验突破精讲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中考化学复习第二编专题8重要实验突破精讲练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中考化学复习第二编专题8重要实验突破精讲练习.docx

届中考化学复习第二编专题8重要实验突破精讲练习

专题八 重要实验突破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

原理:

在密闭容器中,利用红磷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固体小颗粒,让容器内压强减小,使水进入容器,测定进入水的体积,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2P2O5。

3.实验现象:

产生大量白烟,进入瓶内的体积约为瓶内空气总体积的

4.实验结论:

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5.注意:

(1)红磷的量一定要足量,以便能充分消耗空气中的氧气。

(2)容器的气密性要好。

(3)打开止水夹的时机要适宜,待装置冷却到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

(4)选择的可燃物是具备两个条件:

①在空气中能燃烧;

②生成固体而不是气体。

(5)不能用木炭、硫、铁丝等代替红磷,原因是木炭、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瓶内留少量水的原因是吸收生成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

6.误差分析:

(1)如果测量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小于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原因有:

①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②红磷的量不足;

③装置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2)如果测量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大于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原因有:

①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时伸入瓶内过慢;

②弹簧夹没有夹或没夹紧。

【例1】(2017北京中考)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两支玻璃管内径相同)。

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实验装置

【实验1】制备气体

【实验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左管中带孔的燃烧匙盛有足量锌粒,右管盛有稀硫酸

Ⅰ.打开K1和K2,使反应发生

Ⅱ.在K1的导管口处收集气体

Ⅲ.……

左管中燃烧匙盛有足量白磷,右管盛有水

Ⅰ.光照引燃白磷

Ⅱ.待白磷熄灭,冷却,打开K2,至液面不再变化,右管中液体的高度为h1

(1)实验1:

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为使反应停止,Ⅲ中的操作是。

(2)实验2:

打开K2,右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用h0、h1表示)。

【解析】

(1)Zn+H2SO4===ZnSO4+H2↑;欲使反应停止,就关闭左管中玻璃管上方的K1,左管中不断产生的气体无法排出,使管内压强变大,从而使液面与锌粒分离,反应停止;

(2)左侧玻璃管内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压强减小,右管中的水进入左管中;被吸入左管的水即为消耗氧气的体积,所以最终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100%。

【答案】

(1)Zn+H2SO4===ZnSO4+H2↑;关闭K1;

(2)左侧玻璃管内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压强减小;

×100%

【问题拓展】

(1)若将装置中的水换成NaOH溶液,则将白磷换成木炭来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也能成功。

(2)装置中预先在右管里装有水,在实验过程中水起到的作用是AC。

A.加快左管的冷却  

B.使燃烧的白磷熄灭 

C.防止试管炸裂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1.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药品

过氧化氢溶液(无色液体)、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续表

反应原理

(写化学方程式)

2H2O2

2H2O+O2↑

发生装置

固液常温型

反应类型

分解反应

收集方法

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检验氧气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说明瓶中是氧气

验满氧气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2.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

药品

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或氯酸钾(白色固体)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反应原理

(化学方程式)

2KMnO4

K2MnO4+MnO2+O2↑

2KClO3

2KCl+3O2↑

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型

反应类型

分解反应

3.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4.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要点

(1)(查)装配好仪器,要进行气密性检查。

(2)(装)把高锰酸钾装入大试管中,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

(3)(定)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4)(备)把集气瓶装满水倒放在水槽中。

(5)(点)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集中加热。

(6)(收)用排水法收集时,不能一有气泡冒出便收集,应等到气泡连续且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否则,会使收集的气体不纯。

(7)(离、熄)收集完毕,应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5.

如图装置是多功能瓶,具有集气、贮气、洗气等功能。

试用“a”或“b”填空:

(1)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应从b端通入;收集氧气时应从a端通入。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需先在瓶里盛满水,气体应从b端通入。

三、电解水实验

1.电解水实验的目的探究水的组成成分。

2.实验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3.实验时,观察到电极上产生气泡;正负两极气体体积比约为1∶2;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它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移近负极气体,该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说明它是氢气。

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属于基本反应中的分解反应;由此得到的结论是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得到这个结论的理论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5.误差分析:

实验中两试管收集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1∶2,是因为:

(1)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

(2)有一部分氧气可能与电极发生了反应。

【例2】(2017天津中考)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宏观上观察:

如图所示,试管a和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b中产生的气体是。

(2)从微观上分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3)从符号上表示:

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电解水时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氢气的体积是氧气的2倍;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

2H2↑+O2↑。

【答案】

(1)2∶1;O2;

(2)C;(3)2H2O

2H2↑+O2↑

1.(2017杭州中考)小金在做电解水实验时,先在水中加入少量含酚酞的硫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呈中性),再通直流电一段时间,现象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气体a,发现木条上火焰熄灭

B.在酒精灯火焰上检验气体b,气体b不能燃烧

C.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附近的溶液中存在大量OH-

D.在此反应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问题拓展】

(1)电解水所用的电源为直流电,不是交流电。

(2)电解水实验装置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3)电解水实验,通电一段时间后,与电源正极和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

四、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

实验1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1)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气球先胀大后缩小。

(2)实验结论: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不变)。

实验2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1)实验现象:

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2)实验结论: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不变)。

实验3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1)实验现象:

白色粉末消失,产生大量气泡。

(2)实验结论: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改变)。

(3)分析原因:

由于反应后生成了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没有被称出。

实验4 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1)实验现象:

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白色粉末。

(2)实验结论: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

(3)分析原因:

①由于反应没有称到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②实验中随白烟跑走了一部分氧化镁。

总结:

(1)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应用于物理变化。

(2)探究的必备条件:

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

实验要求

没有气体参与或生成

发生化学反应且现象明显

有气体参与或生成

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且现象明显

【例3】(2017青岛中考)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A            B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A所示,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原因是。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B所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3)两位同学通过交流反思得到启示:

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装置中进行。

(4)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②分子种类;③原子数目;④分子质量;⑤分子数目;⑥原子质量。

【解析】

(1)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原因是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逸出;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中,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反应前后指针不发生偏转,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3)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密闭装置中进行;(4)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一定不变,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分子质量一定改变。

【答案】

(1)向右;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逸出;

(2)不变(或相等);(3)密闭;(4)①③⑥

【问题拓展】

  如果甲同学将实验改为镁条燃烧,实验后称量时,往往剩余固体质量小于参加反应的镁条质量,其原因是燃烧时逸散到空气中的白烟质量多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考情解读】考查的内容包括:

①实验操作正误的判断;②实验原理;③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④实验装置的分析与评价;⑤实验仪器的选择;⑥气体的验证与验满等。

1.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2.化学方程式(反应原理):

CaCO3+2HCl===CO2↑+H2O+CaCl2。

3.发生装置是A;收集装置是D。

A)

B)

C)

D)

E)

4.CO2的检验: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CO2。

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5.CO2的验满: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则CO2已收集满。

6.注意: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

答:

不能。

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收集的二氧化碳不纯(混有HCl气体)。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答:

不能。

因为稀硫酸与碳酸钙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使大理石与酸不能接触,阻止反应的进行。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不能用碳酸钠(或碳酸钾)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

答:

不能。

因为碳酸钠(或碳酸钾)与稀盐酸反应速度太快,不易控制,且较昂贵。

【例4】(2017绍兴中考)图甲为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家庭实验装置,左边部分带小孔的眼药水瓶,下部可浸入和离开白醋。

以控制反应进行与停止,它相当于乙图中的(填字母)装置;该装置虚线框中应选用乙图中的(填字母)装置来收集CO2气体;检验CO2气体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解析】A装置:

关闭弹簧夹,大试管内气体增多,压强变大,在压力的作用下,试管内液面下降,当液面下降到隔板下边时,固体反应物与液体分离,反应停止;反之,打开弹簧夹,反应开始。

图甲所示装置相当于乙图中的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检验CO2气体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矿泉水瓶口,观察是否熄灭,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

【答案】A;C;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矿泉水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问题拓展】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O2↑+H2O+CaCl2,选择仪器连接装置,在加入药品前的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选择的原因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伸到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CO2已收集满。

(3)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瓶口应向上放置,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证明制得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方法及现象是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六、燃烧条件的探究

【考情解读】考查的内容包括:

①实验现象;②燃烧情况的判断;③分析火焰熄灭的原因;④实验原理等。

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装置

现象

A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B中的白磷燃烧。

结论

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者缺一不可)

注意

(1)薄铜片的作用是导热。

(2)A中水的作用是隔绝空气,提供燃烧所需要的温度。

(3)B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燃烧所需要的温度。

【例5】(海南中考)某老师在燃烧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如图所示,在铜片上罩上仪器a,请回答:

(1)罩上仪器a的作用是。

(2)对照①和②,获得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

(3)对照①和③,获得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

(4)课后,小明查阅《化学手册》获知:

切割白磷时,应在水下,其原因是。

【解析】

(1)罩住白磷燃烧的目的是防止五氧化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2)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而浸在热水中的白磷因为不能与氧气接触而不能燃烧,说明了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容易自燃,切割白磷时,应在水下进行。

【答案】

(1)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2)与氧气接触;(3)物质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防止在空气中切割时白磷自燃

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考情解读】考查的内容包括:

①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实验设计合理性判断;②根据实验现象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等。

1.实验原理及判断方法(以稀盐酸为例)

判断方法

操作方法

现象与结论

金属(R)能否与稀盐酸反应

将金属(R)插入稀盐酸中,观察是否产生气体

有气体产生,说明该金属的活动性大于氢

金属(R)与稀盐酸反应速率

将金属R1和金属R2分别插入稀盐酸中,观察产生气体的快慢

产生气体速率快的金属的活动性强

金属(R1)能否与R2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将金属(R1)插入R2的盐溶液中,观察现象

若能反应,则金属的活动性R1>R2

2.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方案设计

(1)两种金属:

①通用法:

金属(R1)插入金属(R2)的盐溶液中,若能反应,则金属的活动性R1>R2。

②特殊法:

两种金属R1和R2,R1排氢前,R2排氢后,可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判断。

(2)三种金属

①“两固夹一液”:

活动性最强和最弱的两种金属单质分别和活动性居中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

②“两液夹一固”:

活动性最强和最弱的金属的盐溶液分别和活动性居中的金属单质反应。

3.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前金属必须经过打磨除去它表面的氧化物或污物。

(2)金属与酸反应时一般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不用浓硫酸和硝酸。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盐必须溶于水。

(4)并不是所有排在前面的金属都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钾、钙、钠。

【例6】(枣庄中考)X、Y、Z为三种金属,已知:

①X+H2SO4===XSO4+H2↑;②Y+2ZNO3===Y(NO3)2+2Z;③Y与稀硫酸不反应,则下列符合要求的X、Y、Z分别是()

A.Fe、Cu、Ag     B.Cu、Hg、Ag

C.Mg、Zn、FeD.Fe、Ag、Cu

【解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由①说明了活动性X>氢,由②说明了活动性Y>Z,由③说明了Y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H>Y。

【答案】A

【问题拓展】

(1)在做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实验之前要将金属用砂纸打磨光滑,其目的是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层或污物。

(2)向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为蓝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Cu(NO3)2和Zn(NO3)2。

(填化学式)

八、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考情解读】考查的内容包括:

①装置正误判断;②操作步骤;③仪器的用途;④误差分析等。

1.用固体配制:

(1)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装瓶。

(2)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3)主要仪器的作用:

玻璃棒搅拌,加速固体溶解。

(4)误差分析:

操作

溶质质量分数的结果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量水时仰视

偏小

烧杯不干燥

偏小

固体药品不纯

偏小

药品、砝码放反

偏小

量水时俯视

偏大

砝码生锈

偏大

量筒倒水入烧杯时,

一部分水洒在外面

偏大

天平称量前没有调平,

指针偏右

偏大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1)步骤:

计算、量取、溶解。

(2)仪器:

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例7】(2017邵阳中考)某同学配制50g6%的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      ②    ③    ④  ⑤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需称取氯化钠g。

(3)量水时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合适的是(填字母),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保持水平。

A.10mL  B.25mL  C.50mL  D.100mL

(4)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

A.氯化钠固体不纯 

B.用生锈的砝码称量

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

【解析】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解、装瓶存放,即②①⑤③④;称量固体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故①错;

(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广口瓶,氯化钠的质量是50g×6%=3g;(3)取水的量为47mL,所以应用50mL的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平视凹液面最低处;(4)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是溶质偏少或者溶剂偏多。

氯化钠固体不纯,导致氯化钠偏少;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导致水的量偏多。

【答案】

(1)②①⑤③④;①;

(2)广口瓶;3或3.0;(3)C;凹液面最低处;(4)AD

九、酸碱中和反应

【考情解读】考查的内容包括:

①中和反应的原理;②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及现象;③中和反应指示剂的选择;④设计实验验证反应是否发生等。

1.探究过程

(1)实验装置如图:

(2)现象:

红色逐渐变成无色。

(3)实验结论:

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4)中和反应的实质:

OH-+H+===H2O。

【例8】(2017杭州中考)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离子)。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示氯离子

B.表示钠离子

C.可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验

D.此反应的实质是和结合生成水

【解析】根据题中的叙述可知:

A选项表示氢离子;B选项表示氢氧根离子;C选项表示钠离子,故选项A、B、C都是错误的叙述;D选项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正确。

【答案】D

【问题拓展】

(1)若观察到有少量气泡产生,则可能的原因是NaOH已变质。

(2)加酚酞溶液的作用是帮助判断反应是否发生以及何时进行完毕。

(3)如图所示,中和反应是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4)由第(3)题图填写下表:

pH

溶质

A

>7

NaOH

B

=7

NaCl

C

<7

NaCl、HCl

D

>7

NaCl、NaOH

2.(2017临沂中考)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稀盐酸加入到盛氢氧化钙溶液的小烧杯中。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Cl+Ca(OH)2===CaCl2+2H2O。

【查阅资料】CaCl2溶液显中性。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针对疑问,甲组同学猜想如下:

猜想Ⅰ:

只有CaCl2

猜想Ⅱ:

有CaCl2和HCl

猜想Ⅲ:

有CaCl2和Ca(OH)2

猜想Ⅳ:

有CaCl2、HCl和Ca(OH)2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Ⅳ不合理,其理由是HCl和Ca(OH)2不能共存。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小组进行了下列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

方案

滴加紫色

石蕊溶液

通入CO2

滴加Na2CO3

溶液

实验

操作

实验

现象

溶液变为蓝色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白

色沉淀

实验

结论

溶液中含有

Ca(OH)2

溶液中含

有Ca(OH)2

溶液中含有

Ca(OH)2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Ⅲ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

(1)丙组同学认为滴加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并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a(OH)2,请你帮助他们说明原因CaCl2与Na2CO3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

(2)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十、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考情解读】考查的内容包括:

①实验操作;②玻璃棒的作用;③仪器名称及选用;④过滤及蒸发操作;⑤操作注意的事项等。

1.粗盐:

指含有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及不溶性杂质泥沙等。

2.粗盐提纯实验:

步骤

实验步骤

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

加快固体的溶解速率

过滤

引流

蒸发结晶

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计算产率

转移固体

注意:

(1)过滤是固液分离的一种方法;蒸发时,蒸发皿中的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防止液体沸腾飞溅。

(2)蒸发至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中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3)热的蒸发皿可用坩埚钳取下,放在石棉网上,不能放在实验桌上。

(4)经两次过滤后溶液仍为浑浊,可能的原因:

①滤纸破损;

②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例9】(2017连云港中考)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从海洋中可以获得很多物质,连云港海水资源丰富。

通过晾晒海水得到的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

实验室中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获得精盐的步骤是:

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等。

(1)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斜靠在一边。

蒸发时为防止液滴飞溅,除用玻璃棒搅拌外,还可以采取的操作是。

(2)下列操作可能导致精盐产率偏高的是。

(填字母)

a.食盐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