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 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4691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 文档.docx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 文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 文档.docx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文档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

1929—1933年的大萧条是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一场噩梦,它给美国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

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创9年来的新高,美国又有人联想起70多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灾难。

证券持有人的损失高达260亿美元,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辛劳一生的血汗钱化为乌有。

在“大萧条”中,企业破产l09371家,私营公司纯利润从1929年的84亿美元降为1932年的34亿美元。

1931年美国工业生产总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53.8%。

重工业生产的缩减尤为严重,作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标志的钢铁、汽车和建筑等行业的衰退更是明显。

1933年初,前总统柯立芝在死前4天还在哀叹:

“举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

”连一向处世乐观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眼见马里兰银行倒闭时也惊呼道:

“不知这座用纸板搭的房子会不会倒塌?

由于工、农、商业萎缩,到1933年3月,美国完全失业工人达1700万,半失业者不计其数。

农民的现金收入从每年162美元下降到48美元,约有101.93万农民破产,沦为佃农、分成制农民和雇农,许多中产阶级也纷纷破产。

危机期间,一方面生产过剩,消费紧缩,导致商品积压;另一方面普通美国人却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贫困。

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

由于人们普遍对未来缺乏信心,导致社--会道德进一步沦丧,盗窃、斗殴、凶杀案件层出不穷。

胡佛总统曾经要求喜剧演员通过给人们以欢笑减轻大家的心理压力,但结果却是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大批取笑他的笑话。

如:

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种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被叫做“胡佛毯”。

纽约大街流行这样一首儿歌: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

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的人无法维持生计(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在内),流浪人口达200万,仅纽约一地1931年一年中记录在案的倒毙街头的案件就有2000余起。

这一时期出生的儿童身材矮小,后来被称作“萧条的一代”。

全美有33万儿童失学,女孩子为了养家糊口冒着怀孕的危险以10美分一次的价格到街上**。

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当美国参加二战需要补充大量兵员时,因体质不合格遭淘汰的达40%!

罗斯福就职之日,胡佛送给新政--府一句话:

“我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无能为力了。

应对危机的两条道路

这场持续4年之久的“大萧条”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在1932年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第一页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伟大、古老、一直是成功的社--会的成员们正在自问:

西方生命及其成长的长期历程,是不是在他们的时代很可能将到终点?

面对“大萧条”,西方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德、日、美、英、法等国都出现了法西斯组织。

德国纳粹党还在希特勒的策划下夺取了政权。

日本也发生了多次军人政变,最终建立了军部法西斯统治。

德、日两国再加上“大萧条”前不久登台的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将世界引入了战争的边缘。

“大萧条”引发了美国社--会一系列阶级矛盾,斗争浪潮遍布全国。

有部分工人、农民和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喊出了“学习俄国佬”的口号,极少数人还在国内煽动法西斯化恶浪。

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是一位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美国英雄”。

他在竞选演说中许诺“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要让贫穷从这个国家消失”。

但由于胡佛在经济领域顽固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典理论,在随后到来的经济危机中应对无力,从而使他的诺言成了一张永远无法兑付的空头支票。

从1929年担任纽约州长开始,罗斯福便实施了一系列代表美国前进方向的政策,这些政策后来被一并称作“新政”。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终于成为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

罗斯福在他的总统就职演说中告诉美国人:

“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怖的只是恐怖本身。

罗斯福洪亮的声音,通过广播网响遍了水深火热的美国:

从血汗工厂到凄凉客站;从“胡佛村”到流浪汉的栖身地;从佃农辛苦耕耘的不毛之地到在工厂寒风中哆嗦的衣衫褴褛的人群。

加利福尼亚州的打字员在打字机上记下这样一句话:

就是罗斯福一把火烧了国会,我们也会大声欢呼说:

“好哇,火到底点着了!

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

  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衰退都要来得深远。

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的:

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的,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

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洲,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

1931年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

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

它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进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

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

没有市场必然使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这必然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

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

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1932年的最大数据)。

大萧条对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

据估计,大萧条时间,世界的钱财损失达2500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1920~1921年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首次经济危机。

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之后逐渐趋于繁荣,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

1923~1929年秋天,美国每年的生产率增幅达4%,此时,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活动备受青睐,享乐之风盛行,精神生活愈发浮躁和粗鄙,政治极端腐败,人们把这时的美国称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或“疯狂的20年代”。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后来曾说,美国20年代的实利主义使人最容易产生这样的感觉:

“资本主义已经走到尽头了。

  尽管这一繁荣造就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但这一繁荣本身却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

农业一直都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农民在这个时期始终贫困,农村购买力不足,农场主纷纷破产。

此外,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极端不均衡,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纺织、皮革等行业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

在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而工人却并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职工实际上还有所减少。

这一时期兼并之风盛行,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全美1/3的国民收入被5%的最富有者占有;60%的家庭年收入为仅够温饱的2000美元水平;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

  由于大部分财富都集中到了极少数人手中,社会购买力明显不足,导致美国经济运行中商品增加和资本输出困难,这进一步引发了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虽然金融巨头在投机行为中都获得了高额利润,但大量资金并没有被投入到再生产过程,而是被投向了能获得更高回报的证券投资领域。

  此外,国际收支中的潜在危机也加深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美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力同供给力大大超过了国内外所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大危机的到来。

  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经济前景的自信集中地体现在股票市场,耶鲁大学的教授欧文·费希尔在1929年秋天还宣布:

“股票价格所已达到的高度看起来好像是持久的。

”道·琼斯指数从1921年的75点升到1929年顶峰时的363点,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1.8%——一个让人恐怖的数字。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1921年是合理水平而且这些年的利率水平基本不变,如果363点在1929年也是合理水平的话,那么包括在道·琼斯指数中的公司利润的增长速度应该约为每年21.8%,而且是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上是极少出现的。

历史上金融危机前的欣欣向荣景象出现了。

  1929年初,狂热的美国股市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

9月26日,为制止黄金外流和保护英镑在国际汇兑中的地位,英格兰银行将再贴现率和银行利率提高了6.5%;30日,伦敦又从纽约撤资数亿美元,从而诱发美国股市大幅下跌。

10月24日,纽约证券市场突然崩盘,股票价格下降得连场内的自动行情收录机都赶不上!

接下来的两三天里,众财团和总统纷纷为救市出招。

28日,也就是总统胡佛发表文告的第三天,股市再次惨跌;29日,美国股市又一次出现大幅崩盘。

此后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竟高达100亿美元!

到11月中旬,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下降40%以上,证券持有人的损失高达260亿美元,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辛劳一生的血汗钱化为乌有。

  这场持续到1933年的“大萧条”比以往任何一次经济衰退所造成的影响都要深远得多。

在这期间,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262美元下降到22美元,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从73美元降到8美元,国民经济的每个部门都受到了相应的损失。

在这三年中,有5000家银行倒闭,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汽车工业下降了95%,1929年,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量从1929年的550万辆下降到了1931年的250万辆。

1932年7月,钢铁工业仅以12%的生产能力运转。

到1933年,工业总产量和国民收入暴跌了将近一半,商品批发价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商品贸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占全国劳工总数四分之一的人口失业。

“失业,仅次于战争,是我们这一代蔓延最广,噬蚀最深,最乘人不防而入的恶疾,是我们这个时代西方特有的社会弊病。

”这是当时伦敦《泰晤士报》针对大萧条对英国产生的影响而写的一篇社论中的一部分。

  大萧条还造成了世界性的经济影响。

由于经济大萧条,美国金融公司不得不收回它在国外的短期贷款,在它的影响下,1931年5月,维也纳最大最有声誉的银行、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布它已无清偿能力,从而在欧洲大陆引起恐慌。

7月9日,德国丹纳特银行也这样做了,随后两天,德国所有银行都被命令放假;柏林证券交易所关闭了两个月。

1931年9月,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2年后,美国和几乎所有大国也都这样做了。

  在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国际贸易也急剧衰退,它从1929年的686亿美元下降到1930年的556亿美元、1931年的397亿美元、1932年的269亿美元和1933年的242亿美元,下降幅度超过以往国际贸易的最大下降数7%的很多倍。

算算看,这些个数据会让你吓一跳。

  事实上,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灾难,它一举摧毁了众人的希望:

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再也不可能重返20世纪的旧日美好时光。

1929~1932年无疑是一道深谷,从此之后,重回1923年的美好,不但根本不可能,连想都不必想。

  关于这次大萧条产生的原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

对于这场大萧条,美联储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政策责任。

在大萧条时期,一些银行的倒闭非常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美联储本应及时干预,恢复公众的信心,但美联储偏偏默许了银行的倒闭,未采取任何强有力的行动,终于酿成了金融系统近乎完全崩溃的局面,于是就出现了倒闭—挤兑—倒闭的恶性循环。

由于流通现金―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的增加,降低了货币乘数,因而急剧地使货币存量减缩。

所以,弗里德曼认为大萧条的产生与美联储的政策直接相关,因此应运用货币政策的调整来解决大萧条的问题。

这种解释后来成为了大萧条的主流解释。

  大萧条不仅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还必然会产生深刻的政治影响。

在美国,有无家可归的退伍军人组成的补助金大军;有赞成专家治国的反资本主义运动;有发展为静坐罢工的农场假日运动……政治动荡的另一表现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2年的选举中取得了彻底胜利,随即而来的“新政”起到了政治上不满情绪的“安全阀”的作用,从而有效地使种种极端主义运动归于无效,这主要是由于“新政”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罗斯福的第二个“百日新政”结束后,政府至少提供了600多万个工作岗位,失业人数比1933年初减少了400万。

1935年农民的全部现金收入从1932年的40亿美元上升到近70亿美元;1936年工商业界倒闭数目只有1932年的三分之一;各保险公司资产总额增加了30多亿美元,银行业早已渡过了难关,道·琼斯股票指数上升了80%。

  在英国,于1929年6月开始执政的工党马上就遇到了向越来越多的失业者发放“失业救济金”的问题,“任何人现在找到工作的机会都不会比爱尔兰抽奖中奖的机会多些”。

1931年8月,拉姆齐·麦克唐纳首相屈服于种种压力,解散了他的工党政府。

在法国,左派也因大萧条的压力被迫下台,短期内,总理相继换人。

更引人注目、更决定人类命运的是希特勒在德国的上台。

由于希特勒能解决人们的失业问题,所以众多的德国人在开始都拥护他,却没有想到他们的元首会将他们带往另外一条道路。

在以后一个又一个危机中,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论凯恩斯理论与罗斯福“新政”的关系

关于凯恩斯理论与罗斯福“新政”的关系问题,我们往往可以见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是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理论无关。

这两种观点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存在。

例如,美国学者福克讷认为:

“如果说‘新政’时期的年轻经济学家们是受到任何理论支配的话,这些理论便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的理论,他的思想在三十年代中叶为许多人所熟悉并且加以讨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成为了‘新政’经济学家们的《圣经》”。

(注:

〔美〕福克讷:

《美国经济史》,中文1版,下卷,第375页,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4。

)前苏联有学者认为:

“新政”时期的“罗斯福政府的活动,是以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的思想为基础的”。

(注:

〔前苏联〕谢沃斯季扬诺夫主编:

《美国现代史纲》,中文1版,第271页,北京:

三联书店,1975。

)我国有些学者认为:

三十年代“罗斯福总统推行了一整套所谓‘新政’,……这是根据凯恩斯理论创立起来的和平时期从未有过的广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编:

《现代美国经济问题简论》,第120页,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而美国学者贝茨的看法则是:

“凯恩斯最有影响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到1936年方才问世,故新政的经济理论中并无所谓‘凯恩斯’这样一个学派,含有这些概念的某些新政措施早在该书出版前就已经付诸实施了。

”(注:

〔美〕拉尔夫·德·贝茨:

《1933—1973年美国史》,中文1版,第67页,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我国学者厉以宁教授则认为:

“三十年代初期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提出的各种有关国家加强干预的政策建议,以及他们关于财政金融和就业问题的论著,直接影响了罗斯福和他周围的经济顾问。

在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

”“在美国,直到三十年代末期,作为‘新经济学’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说,才被美国最高当局所接受。

”(注:

张培刚,厉以宁:

《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368、402页,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我们发现,持罗斯福“新政”是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的观点的学者大多是根据凯恩斯理论和罗斯福“新政”都以“政府干预论”为主旨来得出结论的:

凯恩斯理论论证了政府干预论,罗斯福“新政”实施的是政府干预论。

认为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理论无关的这些学者似乎是根据时间次序来判定二者之间不存在果因关系的:

凯恩斯《通论》出版于1936年2月,而罗斯福“新政”则始于1933年3月。

本文首先叙述史实,然后就凯恩斯理论与罗斯福“新政”的关系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

一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最黑暗的时期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的。

当时美国经济形势的糟糕程度可以从他在1933年3月4日的就职演说中的一段话中看出来。

他说:

“价值下降到了惊人的地步,赋税上涨了,人们支出能力下降了,各级政府面临严重的收入紧缩,当前贸易的交换媒介冻结,工商企业枯萎的落叶随处可见,农民的产品找不到市场,成千上万的家庭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

”更为严峻的是,“一大批失业的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同样有一大批的人辛勤工作只能得到微小的报酬。

只有盲目乐观者才能否认目前黑暗的事实。

”(注:

《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集》,中文1版,第263、265页,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罗斯福总统一反他的前任胡佛总统的“政府无为论”,认为“复兴不仅靠观点的改变,这个国家需要行动,需要立即的行动。

”(注:

《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集》,中文1版,第263、265页,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罗斯福把消灭失业、保存人力和自然资源作为新政府的首要任务,认为这可以通过政府行动来办到。

他向全国选民们说:

“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使人民工作。

如果我们明智地和勇敢地面对这个问题,那么它是能够解决的。

政府本身难免通过筹款解决部分问题,就像我们对付战争紧急状况一样,而同时通过这种就业方式,建成大型工程,以刺激和重新调整我们自然资源的利用。

”(注:

《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集》,中文1版,第263、265页,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罗斯福一上任,就要求美国国会授予他“应付紧急状态的广泛行政权力”,推行他在总统竞选时就向美国人民许诺的“新政”。

随后,《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全国产业复兴法》、《存款保险法》、《证券法》、《紧急救济法》、《公用事业法》等70多个“新政”法令被批准实施,从而开始了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全面干预。

自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爆发以来,凯恩斯就一直关注美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并试图把他的思想和政策主张灌输给罗斯福政府。

1933年3月13日至16日,凯恩斯以《通向繁荣的途径》为总标题在《泰晤士报》上连续发表4篇文章,对当前英国的经济形势做了分析,并就如何复苏经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4篇文章显现了凯恩斯正在写作中的《通论》的基本观点。

(注:

详见拙著:

《从〈货币论〉到〈通论〉》,第五章、第六章,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不久,凯恩斯将这4篇文章委托《泰晤士报》业主威斯康特·阿斯托(ViscountAstor)转呈白宫新主人罗斯福和美国国家预算局局长刘易斯·道格拉斯(LewisDouglas)。

为了让他的思想为更多的人了解,凯恩斯又将这4篇文章以小册子的形式先后分别在英国和美国出版。

为了引起美国读者的兴趣,凯恩斯对美国版《通向繁荣的途径》的小册子做了许多增删和修改,以便更加贴近美国当时的情况。

在《通向繁荣的途径》中,凯恩斯用乘数理论来论证政府借款支出的经济意义。

在英国版的《通向繁荣的途径》小册子中,凯恩斯估算英国的乘数大约等于2,而在美国版的小册子中,他估算美国的乘数大于2。

这实际上是劝告美国人,由政府增加一笔投资所带来的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美国的效果要大于英国的效果,美国政府更值得去进行借款支出。

大西洋彼岸的罗斯福“新政”给了凯恩斯以极大的鼓舞。

凯恩斯倡导了多年的政策主张,在英国历经磨难,支持者寡,反对者众,而如今终于在美国找到了知音,找到了试验地。

自1933年3月罗斯福入主白宫以后,凯恩斯明显地增加了与美国政界和学术界的联系。

他的文章不时在英美报刊上露面,他的讲话时常在英美两国广播电台播送。

他特别关注的是罗斯福“新政”所出台的政策法令及其实施效果。

1933年6月12日,美国和西欧诸国在伦敦召开国际经济会议。

根据会前各主要参会国之间的磋商,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关税,恢复国际金本位,稳定各国货币币值和汇率,试图借此来复苏经济。

这个会议目标与凯恩斯的设想相左。

早在《通向繁荣的途径》的小册子里,凯恩斯就提出:

要想复苏世界经济,除非世界各国通过增加借款支出来提高世界物价,否则舍此别无他途。

他认为,通过增加各国的借款支出来提高世界物价,应当是国际经济会议的中心议题。

为了达到他所设想的目标,他向国际经济会议提出如下建议:

建立一个发行金本位纸币(goldnotes)的国际权力机构,这种金本位纸币的面值用美国美元的含金量来表示,发行的最大数额以50亿美元为限,这些纸币按照1928年底各国拥有的黄金储备量分配给参与国,但是任何一个国家获得的最高限额不得超过4.5亿美元,各参与国用这些纸币按相同的面值来兑换他们的政府金币债券(thegold-bonds)。

凯恩斯认为,这样做可以消除各国中央银行的担忧,让他们腾出手来进行借款支出,由此来提高物价和恢复就业。

(注:

参见:

TheCollectedWritingsofJohnMaynardKeynes,Vol.9,P355、P358、P360,London:

Macmillan,1972。

)因此他反对恢复金本位,认为各国货币本位与黄金之间的平价不应固定不变。

因为金本位制不利于实行通货管理和政府进行大规模借款支出,因而不利于通过适度的通货膨胀来恢复生产和就业。

凯恩斯的上述主张和罗斯福的政策思想不谋而合。

罗斯福已于1933年4月18日宣布在国内放弃金本位制,并打算通过有节制的通货膨胀来提高一般价格水平,从而达到复苏经济的目的。

但是国际经济会议召开以后,恢复金本位制的呼声仍然在会上占了上风,就连与会的美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国务卿科德尔·赫尔(CordellHall)也认为罗斯福总统和美国政府会同意降低关税,并把美元固定在当时的金价上。

鉴于这种形势,罗斯福总统觉得有必要另派专人去伦敦,把他的意图转达给国际经济会议。

领命前往伦敦的是总统顾问班子的首要人物、先为罗斯福起草竞选演说,后为罗斯福拟定“新政”纲领的雷蒙德·莫利(RaymondMoley)。

行前,罗斯福授命莫利:

你的根本任务是让美国代表团和其他与会者得到一个印象:

我在国际上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世界物价水平。

总统同意莫利到伦敦后去拜会凯恩斯,就有关货币方面的问题去请教后者。

(注:

A·M·Schlesinger,Jr.,TheComingoftheNewDeal,P216—217,Boston:

HoughtonMifflin,1959。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第一次“新政”之初,罗斯福就已经了解凯恩斯的基本思想和政策主张。

7月3日罗斯福给国际经济会议发了一份“出人意料的电报”,宣布美国不能同意稳定美元的黄金比价,而听任美元贬值(美元已于该年6月下旬开始贬值)。

这份电报犹如给会议引爆了一颗炸弹,一时舆论大哗。

凯恩斯以闪电般的速度著文支持罗斯福。

7月4日凯恩斯在《每日邮报》上发表题为《罗斯福总统非常正确》一文。

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

“很久以来没有一位政治家像美国总统昨日所做的那样快刀斩乱麻地行事了。

他向我们表明了他的立场,并敦促大会着手进行实质性的工作了。

但是如果有必要他将单枪匹马地干,他有充分的能力孤军作战。

……总统发出的信息具有凌驾于其本源之上的重要意义。

实质上,这是对我们能否做出是走倒楣的老路还是探索新途径之决定的挑战;这些途径对政治家们和银行家们来说是新的,但对思想来说并不新鲜。

因为新的途径导致对未来通货的管理,而研究通货管理一直是战后经济学的主题。

”(注:

〔英〕R·F·哈罗德:

《凯恩斯传》,中文1版,第475—476页,第480页,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5。

美国著名记者和政论家。

在国际经济会议开幕前夕,英国广播公司安排了一次他对凯恩斯的越洋采访并向全国实况转播。

李普曼于6月23日到伦敦,翌日即拜会了凯恩斯。

)为了平息与会各国代表对美国政府的不满,凯恩斯还应莫利之邀为罗斯福捉刀:

代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