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4332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2.docx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2.docx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2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上)到(下)顺序写的。

(1分)

2、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流入云际绿毯绿色渲染)

3、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联想的句子,并写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

(在这境界里,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用骏马和牛这些实际的事物来联想的。

4、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作者来到了草原上。

5文中有2个表示“绿”的意思的词语,分别是(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

我还从课外积累了2个,分别是(绿草如茵)和(青山绿水)

6、一碧千里的意思是: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和“都”)的意思。

“一碧千里”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7、《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

(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诗句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

7、根据课文内容,将短文补充完整。

8、在这段话中,采用了(描写和抒情)的写法,在写草原的“天底下”时,从(小丘,羊群,平地)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写出草原(碧绿,辽阔)的特点,哪句话最突出表现出这个特点(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9、简要说说文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天空、小丘、平地、羊群.骏马、大牛。

表达了作者惊叹、愉快、舒服)的心情。

10、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叹(赞叹)柔美(柔和)奇丽(绚丽)

11、读读短文中划线的句子,

“无边的绿毯”指的是(草原),“白色的大花”指的(羊群),“中国画”指的是(草原),这样写,让人感觉到(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让人赏心悦目。

)。

12、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草原的无限乐趣。

13、文中“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中的“绣”字用得真好,你能说说好在哪里吗?

羊群本来是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而在老舍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

14、这段主要写(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5页)

15、“这种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

这种境界指的是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16、“渲”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X),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

17、文中“翠色欲流”的“欲”字在字典里有四个解释:

①欲望;②想要;③需要;④将要。

在这里应该是第(④将要)种解释。

(2分)

18、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答:

它们可能在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无忧无虑。

它们可能在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向往之。

19、作者把草原和草原上的羊群分别比作无边的绿毯和白色的大花。

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仿写: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海中的点点白帆。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珍珠。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从文中为下面解释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洒脱)

衣襟和绸带迎风飘舞。

(襟飘带舞)

2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寂静)——(热闹)

3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并仿写一句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4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从哪看出?

请用“”画出句子。

(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这个词可以换成什么词?

自由或无拘无束

5、“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说明了什么?

说明牧民们骑马的速度快

6、你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中体会到什么呢?

答:

体会到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7、请发挥想象,我们到了蒙古包后,主人会跟我们说什么?

做什么呢?

说一些关于民族团结的话,用美食款待我们。

8、“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这两句话说明草原很辽阔

9、“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

(3分)

我从这句话中看出了牧民们大老远就来迎客,说明他们十分热情10、“疾”的意思有:

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

(2分)

“群马疾驰”中的“疾”的意思是(④);

“疾风知劲草”中“疾”的意思是(④)。

11、从这一段的描写中,除了感受到美丽的草原风光之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3分)

我还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粗犷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白杨》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动摇。

1.这段话选自课文(《白杨》)。

2、在文中空格内填上适当的词语

3.这段话中写了(风沙、雨雪、干旱、洪水)这样几种自然灾害,相信你还能写出至少两种来:

(地震、泥石流、台风)。

4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

(1)(高大挺秀,直)

(2)(坚强)(3)(不软弱,不动摇)

5、文中画线的句子是(.神态描写)

6、这段话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描述了白杨树的特点。

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

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另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

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借赞美白杨树赞美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

7、造句:

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说几句话。

(交警叔叔、阿姨为了维护交通,保证道路畅通,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哪儿需要他们,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不管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他们总是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8、“不管„„不管„„总是„„”这一组关联词强调了白杨树的什么?

(16页)

答:

这一组关联词强调了白杨树的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默默无闻、坚强执著。

9根据课文爸爸的表情,写一写他的内心。

(参22页)

微笑时,心里在想:

(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

严肃时,心里在想:

(自己和孩子可不可以都扎根边疆,为边疆的建设做出贡献)

“出神”和“沉思”,心里想到:

(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

“又陷入沉思”,心里在想:

(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

“浮起一丝微笑”心里想到:

(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10、根据文中划线的句子,展开想象,补充下面的句子。

爸爸妈妈他们这样的祖国建设者,也像白杨树一样,遥远的边疆需要他们,就(到那里)来工作;(西部开发)需要他们,就到(西部)来工作;(边境的发展)需要他们,就到(边境)来工作;(西部的人民)需要他们,就到(需要他们的地方)来工作。

1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望无际)的大戈壁(荒凉)的大戈壁(茫茫)的大戈壁

(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生命力强)的白杨树(坚强)的白杨树

(美丽)的新疆(富饶)的新疆(瓜果之乡)的新疆

1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补充句子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他们只知道爸爸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13.“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是(解释说明)的意思,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既说(树)也说(人)。

联系全文回答:

爸爸在借白杨树表白什么?

(爸爸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14、读课文最后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7页)

“高大的白杨树”指(边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指(孩子们或者边疆建设者的后代)。

“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说明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克服各种困难,在边疆扎根,茁壮成长。

“浮起一丝微笑”意思是(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

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长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暗指(他们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句析):

(爸爸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古诗词三首》1、《古诗词三首》在内容上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古代儿童的形象。

我最喜欢__________朝_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_中______(谁),因为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诗句,细品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前一个“一叶渔船”让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一个“一叶舟”,让我仿佛看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黄昏)(时间)牧童归来休息的情景.诗的前两句先写(原野)和(笛声),从(视)觉和(听)觉给我们传达了一种轻松舒适的意境;后两句写(牧童晚归休憩)的情景,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展现了他(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境.

4《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所见,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所悟.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小池》

5《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

清平乐是词牌,村居是词题。

作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

(他是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代表作《稼轩长短句》

《冬阳童年骆驼》阅读

(一)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1骆驼咀嚼的样子是怎样的?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

胡须上。

2为什么“我的牙齿也动起来“?

说明“我”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

3、文中画“”的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说明“我”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

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虽说觉得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

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4从这一段的描述中你觉得小作者喜欢骆驼吗?

喜欢,因为她说:

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虽说觉得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

阅读

(二)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把。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作者的《城南旧事》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

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说明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

“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是说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

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3、“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童年的发现》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再现(重现)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安慰(问候)驱逐(驱赶)

2、联系上下文,请写出“我”和同学们笑的不同原因。

“我”笑的原因是因为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同学的笑则是同学们误会了我的意思,以为我不怀好意,嘲笑我。

3、“清清楚楚”一词说明了什么?

(55页)

说明作者听课态度认真,对老师的讲解入耳入心。

4、仿写句子。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他放学后没扫地。

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她被老师批评后眼里分明有晶莹的小水珠)。

5、“驱逐”指(被轰出教室)。

“迫害”指的是(被轰出教室的遭遇)。

6、句中的破折号在这里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7、结合上下文说说,老师为什么会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句析)

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可“我”却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8、“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句析)

世界上的重大发明和发现有时由于人们不理解不习惯,会被认为是怪诞,荒谬或有违前人结论而被鄙视或被迫害。

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

9、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

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

10、“窘”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J),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

11、从文中为下列解释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形容为难;感到难办。

(困窘)形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情不自禁)

12作者的发现是胚胎发育规律。

《杨氏之子》

1、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2、熟读课文,再填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父不在,()呼儿出。

为(wãiwâi)设果,果有()。

孔指以示儿曰:

“()。

”儿应(yīngyìng)声答曰:

“()。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是从()看出来的。

反应很敏捷是从()看出来的,说话委婉有礼貌是从(看出来的。

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起总起全文的作用。

《晏子使楚》

一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1.把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概括成三个成语。

举袖成云,挥汗如雨,摩肩接踵(zhǒng)

2、这三个成语的意思都表示人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表示人多的成语吗?

请写出几个。

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络绎不绝

3、“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这句话的意思是:

(根据76页编)(嘲笑齐国没有人才,居然派这样一个矮子来。

4、“楚王瞅了他一眼”这句话中“瞅”的意思是:

(很快地、不屑一顾的看了一眼)。

你能读出什么吗?

(76页)(从瞅字看出了楚王的不屑和无理。

5.晏子楚王的这一次斗智,采用的方法是(B)

A.贬低对方——抬高自己

B.贬低自己——贬低对方

C.举例说明——贬低对方

二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款待)晏子。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1、“囚”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Q),音节(qiú),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

(2)画。

2、在文中括号内用“√”选择恰当的词语。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沾沾自喜(得意扬扬)笑眯眯(笑嘻嘻)

嘲笑(取笑)神情自若(面不改色)

4把“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改成反问句、

从这以后,楚王难道还敢不尊重晏子吗?

5、用“~~”画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并说说这些话妙在何处?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妙在他的话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

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致使好人变成盗贼。

楚王不仅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6、经过晏子的反驳,楚王对晏子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楚王两次想侮辱晏子都没得逞,反被晏子回击得颜面尽失。

第三次想侮辱晏子时,楚王的霸气没了,由第二次的“冷笑”变成了“笑嘻嘻”。

这最后一次侮辱也被晏子反击得无地自容时,不得不彻底认输,“只好赔不是说......”.“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7你觉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

(课文中心)

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不辱使命,大义凌然的人。

8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你还记得每次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吗?

请简单地写下来;

第一次:

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第二次:

笑齐国没有人。

第三次:

笑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

9、第三次晏子采用了水土不同结的果实不同的方法来驳倒楚王。

他说的话中,第一个“水土不同”我认为是自然环境和气候不同的意思,第二个“水土不同”我认为是社会风气不同的意思。

10、课文最后一句是双重否定句,我会把它改成另一种说法而意思不变:

从此以后,楚王尊重晏子了。

12《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的故事。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照应。

《再见了,亲人》

读第一自然段

1、把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2、“雪中送炭”通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划线句子中用“○”圈出反映大娘爱志愿军伤员胜过爱小孙孙的词语丢下背进失去

4、语段追忆了朝鲜大娘的三件事:

(1)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2)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昏倒在路旁(3)大娘为了抢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5、用“∕”把这段话分为“劝慰——回忆——抒情”三部分

这段话叙述了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告别时的情景,追忆(大娘为志愿军战士作出的牺牲),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大娘的依依惜别之情)。

6、判断下面句子,将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并把其中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A、反问句B、感叹句C、疑问句D、设问句

(1)、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不,永远不会。

(D)

(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A)

改为陈述句: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7.这个故事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

.读第二自然段,完成练习:

8妈妈跟敌人“同归于尽”是说妈妈牺牲了。

9小金花的“刚强”表现在哪里?

她现在“落泪”了,说明她的内心怎样?

她心里可能在想着什么?

(小金花的“刚强”表现在当妈妈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小金花爱与恨、悲痛与复仇的怒火交织在一起时的表情,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

这样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

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读第三到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大嫂,请回去吧!

„„?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1、“嫂”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S),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

2、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什么呢?

请用“”画下来。

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是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已经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假如你是志愿军,,见到大嫂如此的举动,你会怎么做?

怎么说呢?

5、理解句子1

列车已经开动,志愿军战士请求“列车慢一点儿开”,以延长在朝鲜土地上的停留时间,以推迟与亲人分别的时间。

进一步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6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写作方法的共同点是(以第一人称叙述,以祈使句开头,反问句结尾。

7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桥》

阅读16课《桥》完成下列练习

1、“瞪”查音序应查(D),音节是(dâng),查部首应查(目)部,这个字共有(十七)画。

(2分)

2、“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从这句话中的“窜、舔”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洪水疯狂肆虐,此时形势很危急,

撤离必须争分夺秒)。

3、在第15自然段中,(冲)、(揪)、(吼)这三个词是描写老汉动作。

请用两个词语形容“老汉”的形象:

(不徇私情)、

(舍己为人)。

(118页右)

4、请用“”划出表现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失措的语句。

人们的表现与老汉冷静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你从哪句话看出?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

汉)比喻成(“一座山”),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

5、联系课文,解释词语。

(117页)

咆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势不可当:

6、“像泼。

像倒。

”短短四个字,构成了几句话?

写出了什么?

两句话,写出了雨下得很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