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4077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docx

《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docx

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讲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

学习目标:

掌握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概念,理解该学科同临近学科的关系及其容体系

了解学校管理心理学产生和发展概况

学会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与容

(一)研究对象:

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性。

何为学校管理心理学?

研究对象的必要性:

一是有利于抓住管理的核心

二是有利于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研究对象的可行性:

处于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和领导常会出现特有的心理现象,而且有规律可循,因此是可以研究的。

学校管理心理学在研究上的“三个侧重”使得它与其他相关学科区别开来。

(教材二版P9-10)

1、侧重“心理”研究。

不研究学校管理本身,有别于学校管理学。

例管理过程、原则——心态;管理政策与方法——心理反应;管理方面改革——心理承受力。

2、侧重“管理”研究。

即研究学校“管理”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不研究学校中“一般的”和“教育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有别于《普心》”和“《教心》”。

与“普心”关系:

一般——特殊;与教心关系:

并列互依。

3、侧重“学校”研究。

即研究“学校”管理心理问题,不研究“普通”管理心理问题,有别于管理心理学。

二者关系。

企业——学校;一般——特殊。

(二)研究容:

1学校管理中的个体心理。

2学校管理中的群体心理。

3学校领导心理。

4学校组织心理。

分别说明。

研究体系问题。

对教材中关于学校管理心理学基本问题的看法

(三)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属于心理学的分支。

是应用性很强的心理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多层次性的学科

1是一门应用学科。

相对于基础学科(BasicSciences)。

探索自然、社会一般规律,以学科知识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偏学术性的属于基础学科。

例如数学、物理、化学、哲学、历史等专业。

应用学科:

是以解决工程、社会某领域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实践岗位性的属于应用学科,例如:

工程类,管理类,设计类,技术方面的学科。

它们分别与实践的关系:

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实践

2是一门边缘学科(又称交叉科学,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密切联系的不同学科的边缘交叉领域生成的新学科的统称。

3具有多层次特点。

主要体现在该学科要研究学校个体成员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的规律与管理特点上。

二、学校管理心理学产生和发展概况

(一)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早期管理(19世纪末之前)。

凭经验管理,不科学

2、科学管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

管理真正成为科学。

代表:

泰勒(F.W.Tailor,1911)《科学管理》;法约尔(法国,H.Fayol,1916)《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吉尔布雷斯夫妇(F.B.Gilbreth,1914《科学管理入门》);韦伯(M.Weber,1924《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

3、现代管理(“二战”到70年代/60-70年代)

1)管理科学学派。

泰勒制的继续,加之现代科学和技术。

代表人物:

钱德勒(A.D.Chandler)、劳雷斯(P.P.Lawrence)等。

2)行为科学学派。

强调心理学、社会学,重视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

代表人物:

梅奥(E.Mayo)、麦格雷戈(D.McGregor)等

4、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也称最新管理)。

20世纪70年代至今,把组织看作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代表人物:

马奇(J.G.March)等人)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材二版P3-6)

1、产生背景:

萌芽于20世纪初,泰勒制为代表的“见物不见人”的科学管理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理论准备:

1)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Psychology)。

代表作:

闵斯特伯格:

《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沃尔特.迪尔.斯科特(W.D.Scot),侧重心理学在工商业中的应用。

代表作:

《广告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1921)《影响工业中的人:

论证和暗示的心理学》(1923)。

两人均为德国人,特的学生。

2)梅奥(E.Mayo)人际关系理论(TheoryofHumanRelation)。

霍桑实验(1924-1927-1932)代表作:

《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主要观点见教材P4-5

3)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研究。

代表性理论:

马斯洛(A.H.Maslow,1943)的需要层次理论。

4)勒温(德K.Lewin,1944)的群体动力学。

提出了B=f(P.E),将之运用于研究群体。

讲述了团体要素、目标、聚力、规、结构、领导方式、群体规模等(详见教材二版P5)重要观点:

群体活动总动向取决于群体部力场和外部力场的相互作用。

5)巴纳德:

权威、协作系统理论(美,贝尔公司总裁,C.L.Barnader,1938《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能》)

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跨学科会议,宣布行为科学诞生。

西方管理心理学以学科面貌产生的标志:

黎维特(H.J.leavitt)《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Psychology)(1958)

3、西方管理心理学发展概况:

研究围扩大;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课题丰富;新理论(人性假设理论、激励理论、挫折理论等)纷纷问世。

伴随经济全球化,它的时代意义更加彰显,应用围更加宽广,并呈现出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组织文化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并举、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相渗透等研究新视野(见晔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研究新视野》2007年11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联的情况。

列宁时代曾流行;斯大林时代遭批判;60、70年代恢复发展。

代表作:

季托夫(1979)《管理心理学》。

4、我国管理心理学发展概况(综789)。

1)传统文化(如《论语》、《管子》、《子兵法》等等)有丰富的管理心理学思想

2)立(1902-)先生在1935年出版的《工业心理学概观》一书,第一次从环境、疲劳、休息、工作方法、事故与效率,以及工业组织、激励与动机等重要方面,系统论述了中国工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该书的出版对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乃至以后的管理心理学发展和演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我国管理心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1944年肖孝嵘(1897-1963)《人事心理学》。

另见教材二版P8)

4)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中断研究。

改革开放后迎来大发展。

1979年第一机械工业部重视,1980年受其委托大学举办组织管理心理学培训班;1980年4月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下设工程心理学和组织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所面临的研究前景:

社会经济转型中的组织变革与发展,人力资源系统的开发,组织文化与学习模式的研究,经济心理与国家金融安全的研究。

(详见永鑫等《中国管理心理学25年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6)

发展趋势:

重视组织层面的变革研究,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更加关注国家目标(见时堪等《管理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6)。

另见岗英、董倩《我国管理心理学发展现状探索》(《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第2期)本文对我国管理心理学近30年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回顾,综合分析了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在此基础上又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重视组织层面的变革研究,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注重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应用。

管理心理学代表性的教材:

1、【美】弗雷斯.鲁森斯著,王垒等译校《组织行为学》(第11版),人民邮电,2009。

2、徐连仓、卢盛忠《管理心理学》,科学。

1986年

3、俞文钊《管理心理学》,人民。

1985年

4、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师大学。

2000年

5、东水《管理心理学》(第四版)复旦大学,2002

(三)西方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材二版P8-9)萌芽于闵斯特伯格;产生繁荣于70-80年代。

代表作:

欧文斯(R.Owens)《学校组织行为学》(1970第一版)、《教育组织行为学》(大约80年代初)1987中文版。

2004年发行第8版(已有中译本);E.马克.汉森《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1985第一版),2003年发行第5版。

琼斯(N.Jones)等的《学校管理和心理》

原联沙库洛夫《学校管理的社会心理问题》等

(四)中国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978-1979提出相关课题;

1981年22省市学校管理心理科研协作组成立;

1982年举行全国首次学校管理心理学术研讨;

1983年年9月中国心理学会学校管理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

1984年7月第一本《学校管理心理学》正式出版。

目前的研究现状:

宋华(2011)在《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结构体系发展初探》(见《读与写杂志》,2011年第9期一文中认为:

学校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学校管理心理现象与规律。

但目前它依然还处在从国外借鉴、从其他学科移植和草创的阶段,远不能适应我国学校管理提出的要求,还有许多学校管理中的心理学问题都有待我们去研究和解决。

目前《学校管理心理学》各种教材30多本,代表性教材:

1熊川武著《学校管理心理学》,华东师大学,1996;第二版2011年

2德华主编:

《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1991

3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央电视大学,2000

4宋月丽《学校管理心理学》,大学,1994。

5朱新秤《教育管理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

2008

三、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的基本过程:

准备(确定课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等)——实施(运用特定研究方法收集数据、验证假设等)——成果表达(统计数据、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成果鉴定

宏观指导思想:

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解释);二是系统科学的“系统原理”、“信息原理”和“控制原理”(见教材二版P13-14)

(一)观察法

1、定义:

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他人的行为,并把结果按时间次序作系统记录、分析和整理,写出报告的研究方法。

2、种类:

无结构观察。

有结构观察。

(?

3、要求:

(P15,以下课件中凡是只注页码的一律指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二版,华东师大学,2011)

(二)调查法(P15)

1、定义:

通过参观、访问、个别谈话、座谈、问卷等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心理现象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2、种类:

1)书面调查。

有结构问卷、半结构问卷、无结构问卷。

2)口头调查。

结构性谈话、非结构性谈话、半结构性谈话

优点和不足。

(三)实验法(P16)

1、定义:

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人为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把有干预情况下获得的事实与无干预情况下同类对象变化的事实进行比较,确认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2、种类:

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

3、优点和不足

(四)测验法(P16)

1、定义:

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测量被试有关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

2、量表的含义。

3、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五)个案法(P16)

1、定义:

综合运用多种合适的研究方法,对特定个体、群体、组织进行研究,广泛收集资料,以全面了解其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的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和复习思考题

本章小结(P17)

复习思考题:

1、说明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容,研究学校管理心理意义何在?

2、管理心理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学校管理心理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3、如何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

第二讲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教学目标:

理解领会管理与心理本质的理论

掌握人性假设的主要理论及其对管理的意义

掌握并善于运用中外激励理论。

掌握并善于运用挫折理论的主要容

一、管理与心理本质的理论

(一)管理的本质:

管理就是由一个人或部分人来指挥、组织与协调更多的人,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行为。

管理对人的活动绩效有放大作用,是为了解决1+1>2的问题。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使命就是为了使学校管理更加有效

(二)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分别说明)。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使命就是促使学校管理按人脑活动规律办事,充分尊重人的心理能动性。

二、人性假设理论

人性或人的的本质?

是长期争论的问题。

中国:

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恶说”;雄的“善恶混杂说”。

人性假设往往决定管理的理念、原则和方法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的生物。

人的本质是三种属性的统一体。

1人的自然属性。

人属于自然。

又统治自然

(1)人属于自然。

人有类似动物的身体结构(五脏六腑)、生理机能(新代、遗传变异等)和生物钟(心跳、呼吸、消化、排泄等均有节律性)的机制。

(2)人统治自然。

(3)人有自然需要。

即生理性需要,分为物质性自然需要(例)和机能性自然需要(例)。

这些需要带有基础性、迫切性,是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

2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1845)

(1)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狼孩。

亚历山大·赛尔科克(鲁宾漂流记的原型)

(2)生产劳动、语言、思维是人特有的属性,而它们本质上都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3)人的自然属性也受社会属性的制约,本质上已经社会化了。

(4)由于人的社会属性而产生的社会性需要的受挫或剥夺,虽然不会导致人的死亡,但却使人痛苦、忧虑、甚至有生不如死之感。

3、人的意识属性——人的认识具有自觉能动性,并以高级抽象思维为特征。

4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启迪

(1)人的自然属性要求学校有合理的作息制度,适度控制教师工作量和学生学业负担。

(2)人的社会属性要求学校必需构建和谐校园,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3)人的意识属性要求学校管理必须尊重和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

(二)麦格雷戈(D.Mcgregor)的人性假设理论

1、X理论,主要观点(P6):

(1)多数人懒惰,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胸无大志,不愿负责,宁可被人领导;

(3)多数人的工作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其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矛盾,宁愿选择经济报酬大的工作;

(4)只有少数人能够克制自己,应该负起管理责任。

类似中国古代的“性恶论”。

管理措施:

1任务式管理。

重点是完成工作任务。

发号施令,使对方服从,不必考虑对人尊重。

2集权化管理。

主少数人管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3“胡萝卜加大棒”式管理。

即物质刺激加惩罚。

2、Y理论(P6)主要人性假设:

(1)人是喜欢工作的。

(2)为了达到已经承诺的目标,人可以做到“自我督导”和“自我控制”。

(3)人之所以对目标有承诺,是为了获得报酬,而报酬中最有意义的是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4)以高度的想象力、智力、和创造力来解决组织中的问题是大多数人拥有的能力。

人的智慧潜能仅仅被利用了一部分。

类似中国古代的“性善论”。

管理措施:

(1)重环境管理:

创设发挥潜力和才能的环境。

(2)重在报酬:

安排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担负更多的责任,工作成就,满足自我实现需要。

(3)重参与管理:

自主权、自我控制;分享权力。

(4)融合式管理:

兼顾组织需要和个人需要的统一。

(?

对X理论和Y理论的评价

人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两论分别从人性对立的两个方面揭示了人性,X理论侧重人性的低级的或不理性的一面主物质刺激和严格的规章制度;Y理论侧重人性高级的或理性的一面主为员工创设自我实现的条件,主参与管理或依靠人的自觉性。

前者属于“硬”管理,后者属于“软管理”。

其实任何有效管理应该是软硬兼施。

学校管理也不例外。

(三)雪恩(E.H.Schein)的人性假设理论(P7~8)

1、经济人假设(RationalEconomicMan)与X理论相对应

基本观点:

人是经济动物,人的工作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或经济报酬。

主要管理措施:

利用经济报酬来获得员工的劳务和服从。

2、社会人假设(SocialMan)。

与人际关系理论相对应。

基本观点:

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的友好关系。

人在组织中的社交动机,如被自己的同事接受和喜欢的需要,远比经济刺激物的需求更为强烈。

主要管理措施:

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重视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归属感和地位感;提倡集体奖励;参与管理。

3、自动人(自我实现人,Sslf-ActualizingMan))假设。

(与Y理论对应)

基本观点:

人在低级需要满足后便追求更高级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级需要;人们因为工作而成熟,有独立自主的倾向;人有自动自发的能力,又能自制。

主要管理措施:

创造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和才能的环境和工作条件;重视部激励。

4、复杂人假设。

(P7)与Z理论对应。

基本观点:

人是很复杂的。

人们的需要很复杂,与人所处的组织环境有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即使同样一个人其需要也会随着年龄、角色、所处境遇以及人际关系等的变化而变化。

主要管理措施:

树立权变论的观点,要根据不同人的具体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评价。

三、激励理论

激励:

是一种引起人的需要,激发其动机、诱导其行为,使其发挥在潜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通俗理解:

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当代西方激励理论流派

1、强化理论。

(TheoryofReinforcement)理论来源:

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解释。

基本观点:

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并得到强化时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否则,就会削弱和消失。

利用正、负强化可以将人的行为引导到预期状态。

正强化:

通过某种刺激(如奖励)使机体行为或反应速度、概率、强度增加的过程;负强化与此相反。

评价:

为奖励和惩罚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人的复杂性和激励因素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一)当代西方激励理论流派

2、双因素理论。

(TheTwoDimensionalTheory),(F.Hersberg,50年代后期)理论来源和背景。

(1)保健因素(HygienicFactors):

指缺少或恶化容易导致职工不满和消极行为,拥有或改善可以避免痛苦、防止不满和消极行为的工作本身以外的因素。

包括政策与管理、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

当保健因素缺乏、不足或否定(恶化)时,职工会不满意;否则不会不满意。

但肯定的或充分的保健因素不会导致职工满意。

保健因素作用示意图(板书,参教材P22)。

(2)激励因素(MotivationFactors):

指拥有或改善可以使职工满足心理发展需要、导致满意情感、做出最出色表现的、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容相关的因素。

包括:

成就、赞赏、工作本身的挑战性、责任感、晋升、有发展前途等。

当激励因素存在处于肯定状态时,职工会获得满意感;反之,则不会获得满意感,但不会获得不满意感(可能的前提:

保健因素具备)

激励因素作用示意图(板书。

P22)。

评价(参教材P22-23)

(3)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启发有三:

1)要更多地着眼于激励因素调动学校成员的积极性。

解释。

2)注意保健因素改善,消除不满。

解释。

3)注意两类因素的转化,处理好两类因素的关系。

(一)当代西方激励理论流派

3、期望理论(TheExpectancyTheory,VFroom,1964)理论来源。

基本容:

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人主观上对目标价值或报酬的主观判断或估价(即效价),以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的主观估计(即期望值或概率),两者的乘积决定了激励水平。

公式:

M=∑V×E释义。

(P23-25介绍的是发展后的比较复杂的理论,越复杂就越不适用)

期望模式: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组织奖励——满足需要,

为此,管理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1)个人努力和个人成绩的关系。

鼓励并帮助员工通过正当的努力获得绩效。

2)个人成绩和组织奖励的关系。

使员工相信一定的绩效会有相应的奖励,并及时兑现。

书生和后进生的故事

3)组织奖励和满足需要的关系。

组织奖励应该尽量满足个人的需要或目标。

(一)当代西方激励理论流派

4、公平理论(TheEquityTheory,J.S.Adams,60年代)

主要观点:

该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认为:

1)人们对报酬是否满足在较大程度上受社会比较过程的影响,不仅受报酬绝对值(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且受报酬相对值(主要指和类似的人横向比较,对自己的过去-现在的报酬投入进行纵向比较)的影响。

2)人们通常要将自己的所得报酬和投入的比值与一个和自己条件大体相当的人的报酬和投入的比值进行比较,如果二者相等,则有公平感,反之,则感到不公平。

沃尔斯特(E.Walster,1978)提出的公平关系公式(P26)

3)公平通常令人心情舒畅,焕发工作热情;不公平则相反。

4)消除不公平感的方式(五种)。

(P26-27)

对学校管理的启发:

1)学校管理者要正视学校成员普遍存在的比较心理。

2)学校领导者要强化公平意识,深化改革,继续破除平均主义现象,在分配报酬上做到公平合理。

3)建立正确的评价标准。

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和高尚的劳动态度。

对教材归因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P28-32)的处理意见。

(二)国关于激励问题的研究

1、同步激励理论(S理论。

俞文钊,80年代)基本观点: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只有将物质与精神激励有机综合、同步实施,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

公式:

激励力量=∑f(物质激励×精神激励)。

评价

2、C型激励理论(P33)

2、“全面激励”理论探索。

(1)全员激励。

即动员全体师生员工参与激励包括他励(他人激励,主要指学校组织领导为激励主体)、自励(自我激励)和互励(相互激励)等形式。

(详P33-35)

(2)全程激励。

即按照激励本身的心理过程或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形成相对完整的周期。

包括两种形式:

第一以引起需要始,以满足需要终。

第二在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计划、实施、评价上下功夫。

(详P35-37)

(3)全素激励。

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激励手段鼓舞师生员工。

包括:

第一,要进行名副其实的物质激励。

第二,要统一发挥精神激励的显性因素(如公开表彰)和隐性因素(如校风等)的作用。

第三,不断谋求新的激励手段(如活动等)(详37-38)

评价

四、心理挫折理论

(一)当代流行的几种挫折理论

1、精神分析学派挫折理论(PsychoanalyticTheoryofFrustration,P38~39):

弗洛伊德:

心理性欲受阻——心理挫折

阿德勒:

追求优越受阻——心理挫折

荣格:

为未来自我实现(人格完善)受阻——心理挫折

2、“挫折——攻击”假说(frustrationandaggressionhypothesis)(j.Dollard,1939,N.E.米勒,1941):

人类在遇到挫折时,具有作出攻击反应的天赋倾向,必然引起个体对挫折源的外显的或隐的攻击,且攻击总是由挫折引起的,修正后认为,挫折可导致攻击,也可导致其他行为后果,攻击或侵犯只是挫折引起的一种主要反应。

(P39-40)。

攻击线索理论P41(略)

3埃利斯(A.Ellis)的ABC理论

要点:

消极情绪不是由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其的认识和评价或解释所引起的。

A:

Activatingevents诱发性事件;B:

Beliefs认识和信念;C:

Consequence心理后果。

例。

人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

1不合理情绪反应是由非理性思维造成的。

非理性思维有三大特征:

一是绝对化。

即从主观意愿出发认为某事必定发生或不会发生一类的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