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3900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85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docx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docx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

其中头颈部平衡穴位9个,上肢部平衡穴位11个,胸腹部平衡穴位3个,脊背部平衡穴位4个,下肢部平衡穴位11个。

现分为三组介绍

一、颈肩腰背痛穴组

二、疼痛穴组

三、杂病穴组

一、颈肩腰背痛穴组

(一)颈痛穴(液门)

定位:

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局解:

在第四掌骨间背侧集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臂静脉网,和尺神经手背支(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法

针感:

局部出现酸麻胀感。

功能:

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

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症、颈肩肌腱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临床还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

按语:

是以穴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以治疗颈椎病为主,其以中老年为多发病,病因主要为生理性衰老。

因此为巩固疗效,减少环境诱发因素,避免局部受凉,颈部不要锻炼,不要人为加大运动,以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

歌诀:

颈痛液门透中渚,指背神经交叉取,

颈部病变与落枕,肋间坐骨痛可取。

(二)肩背穴

定位:

位于尾骨旁开2寸。

解剖:

布有臀大肌,梨状肌下缘,股二头肌,和臀下动静脉及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坐骨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特点:

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放射性麻胀感为宜。

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

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

主治:

颈肩综合症、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以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昏厥、偏瘫、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

按语:

因取穴不方便,临床上以肩痛穴代替。

歌诀:

肩背尾骨外二寸,坐骨神干交叉值。

颈肩筋膜综合症,偏瘫癫痫癔症分。

(三)肘痛穴(膝眼)

定位:

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解剖:

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皮脂及肌支。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股神经前皮支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局部针感。

针刺方法:

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针。

功能:

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

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预炎、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以及偏瘫、荨麻疹、踝关节扭伤。

按语:

在取穴原则上,内上髁炎取外侧肘痛穴,外上髁炎取内测肘痛穴。

此外,上肢臀痛穴亦可治疗肘关节病变,临床疗效相同。

故临床用之很少。

歌诀:

肘痛穴为膝双眼,肘部损伤病变选,

交叉取穴股前支,膝部病变对应点。

(四)肩痛穴(肩周穴,中平穴)

定位:

位于足三里下2寸,偏于腓侧2寸

解剖:

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针刺特点:

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明显得针感为宜。

针感:

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

针刺方法:

3寸毫针直刺1寸左右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功能:

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

主治:

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精神分裂症。

按语:

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肩关节,内脏病变为主。

特别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证疗效更为显著。

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

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穴位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更为理想,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穴位的名称先后经历了肩周穴,中平穴,肩痛穴三个阶段。

歌诀:

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偏腓侧。

交叉取穴腓神经,肩部病变与落枕。

胸痛腹痛与偏瘫,降压腰痛与昏厥。

(五)腕痛穴(光明穴)

定位:

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外侧旁开1寸处。

解剖:

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特点:

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

手法:

滞针手法

功能:

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

主治:

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

按语:

又称光明穴。

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病变和眼科疾病为主。

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用于早期混合性白内障。

近视主要指青少年假性近视。

歌诀:

腕痛穴位踝外部,交叉取穴能退热,

腕部病变与近视,眼部疾病用指妥。

(六)腰痛穴

定位:

位于前额正中(印堂上1。

5寸)

局解:

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

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方法:

3寸毫针向下平刺1寸左右

针刺特点:

以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

以局限性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

活血化淤,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

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

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

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突出。

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

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

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

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

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痛症,

椎间盘出腰扭伤,腰积劳损用之灵。

(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痛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七)臀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后皱壁连线的1/2处。

局解:

布有旋肩胛动静脉,臂外侧皮神经和第一,二肋间神经,深层为桡神经。

取穴原则:

以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

三寸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呈45度角,斜刺2寸左右。

针刺手法:

1,上下提插手法2,针感达不到要求时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酸麻胀或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

功能:

活血化淤,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

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症、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症、偏瘫。

按语:

臀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臀部软组织损伤,臀部病变为主。

此穴还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穴位。

临床还需配合膝痛穴,踝痛穴效果更加。

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

歌诀:

臀痛穴位桡神经,坐骨神经交叉灵,

梨肌损伤网球肘,臀肌损伤综合征。

(八)膝痛穴

定位:

肘关节背侧面的正中点(手心向下,肩关节与腕关节连线的中点,将臂伸直的最高点)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方法:

用三寸毫针,直刺两寸2寸左右

针刺特点:

桡神经支配区

针刺手法:

一部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

局部酸麻胀感或向腕关节背侧放射。

(九)踝痛穴(失眠穴/心率不齐穴)

定位:

腕横纹中,偏于桡侧1寸,

局解:

布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及前臂内侧皮神经双重分布,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干。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失眠男左女右,顽固性失眠左右交替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方法:

用1寸毫针,向腕横纹中心方向,平刺0.3----0.5寸左右

针刺特点:

以针刺正中神经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一部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

局部酸麻胀感或向中指放射。

功能:

镇静安神,消炎止痛,调节内脏,调节心律。

主治:

踝关节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跟骨骨刺、足跟痛。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心率不齐、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顽固性失眠,治疗腕管综合征。

按语:

主要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踝关节病变,具有取穴少,

方法简便,疗效迅速。

也称失眠穴/心率不齐穴。

二、疼痛穴组

(一)胃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

局解:

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及下唇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

男左女右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三叉神经第三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滞针手法,45度角进针,向对侧胃痛穴平刺1―2寸。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酸麻胀为主。

功能:

健脾养胃,调节胃肠,平衡心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

主治:

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还可作为保健穴。

按语:

具有选穴少,针刺面积大,见效快,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等特点。

临床不但用于治疗上腹部病变,还可作为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可代替痛经穴,治疗妇科痛经。

歌诀:

胃痛穴位下颌旁,男左女右取之良,

消炎止痛三叉经,胃炎痉挛与溃疡,

晕车晕船与痛经,消化不良服为尚

(二)牙痛穴(失语穴)

定位:

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中)。

局解:

在咬肌中,布有面神经下颌支,颧支,上前方有腮腺管,深部有咬肌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面神经下颌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采用上下提插手法。

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

(垂直进针0.5―1寸)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酸麻胀为主

功能:

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

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

还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诞。

按语:

此穴临床用于治疗牙痛。

取穴方法是以门牙为界分为左右两侧。

对过敏性牙病,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必须配合针刺增强肌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从全身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的目的。

此穴临床还成为失语穴,用于中枢性失语。

歌诀:

牙痛穴位耳垂前,下颌颧支正中点,各种牙痛面瘫痪,下颌关节腮腺炎。

(三)胸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前臂背侧,尺挠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

局解:

挠侧为指伸肌,尺侧为小指肌,深层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静,及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骨后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骨间背侧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采用上下提插法。

对重症病人可用滞针方法。

功能:

扩张冠状动脉,消炎止痛,调节神经,调节内脏,调节心神,血糖,血脂,血压,调节内分泌。

主治:

胸部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组织炎、胸膜炎、心绞痛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率不齐。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肾病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症、带状疱疹、急性胃炎、急性疱疹后遗症(即疱疹性神经痛)、慢性胃炎、膈肌痉挛。

按语:

胸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胸部疾患为主,特别对于胸部急症、痛症,效果更佳。

也可作为临床急救穴之一。

歌诀:

胸痛穴位前臂下,骨间神经需交叉,

心率不齐心绞痛,带状疱疹肋间拿。

(四)咽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第二掌骨桡侧缘中点。

合谷穴靠掌侧0,2寸

局解:

第一掌骨背侧肌,深层为拇收肌,布有手臂静脉网。

在第二掌骨桡侧有掌背动脉和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支,深层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慢性咽炎左右交替取穴,轻者男左女右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掌侧固有神经或桡神经浅支的手掌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三寸毫针向掌心方向直刺二寸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或向食指,中指放射

功能:

消炎退热,镇静止痛,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

急慢性咽炎、急慢性喉炎、急慢性扁桃体炎。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滞产、急性乳腺炎、产后缺乳、上呼吸道感染、牙痛、面神经麻痹。

按语:

咽痛穴是以功能主治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咽喉疾病为主。

特别对咽炎、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更为确切。

但在治疗期间、巩固期和治疗后,必须配合食疗禁用辛酸,烟酒等刺激物。

对由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还必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相关穴位进行治疗。

歌诀:

咽痛穴位透掌中,交叉取穴桡正中。

咽炎喉炎扁桃体,三叉甲腺难产灵。

(五)痛经穴(檀中穴)

定位:

在胸骨柄正中1/2处,相当于第四肋间隙。

局解:

在胸骨体中段,布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及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取穴原则:

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

一步到位针法(可以用三寸毫针向下平刺二寸)针刺手法,待针体进入一定要求深度后即可出针,不提插不捻转。

针感:

以局部酸麻胀为主,并向腹部和下腹部放射。

功能:

止痛退热,抑菌消炎,温中散寒,活血化淤。

主治:

原发性痛经、继发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症。

临床还可用于盆腔炎、阴道炎、附件炎,非特异性结肠炎,泌尿系感染。

按语:

痛经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学位。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妇科病。

特别对经前期综合,原发性痛经疗效更理想,但在临床上,此穴应用较少。

主要是取穴不方便,可以胃痛穴代替。

歌诀:

痛经穴位于檀中,定位取穴四肋间。

向下凭此三厘米,经前紧张痛经灵。

(六)腹痛穴(阳陵泉)

定位:

此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局解:

在腓骨长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和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

病变定位时采用交叉取穴。

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

病情危重时,采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腓总神经,或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

功能:

消炎止痛,调节内脏,增加胃肠蠕动,消炎利胆,调节血压,调节血糖,调节血脂

健脾和胃,扶正培元,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力,理气降逆,通经活络。

主治:

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痉挛、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心病、心绞痛、类间神经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白细胞减少症、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症,过敏性哮喘、急性荨麻疹、前列腺炎以及健康人保健。

按语:

腹痛穴是以穴位功能定名的一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腹症,但对胃穿孔,坏死性肠梗阻,胰腺炎等重症急腹症病人应在明确诊断,缓解症状的情况下,积极实施其他救助措施。

此穴还可作为中老年人保健穴,慢性病的康复穴。

歌诀:

腹痛穴位腓头下,胃炎肠炎阑尾炎。

腓总神经取两侧,降糖降脂与降压。

(七)头痛穴(相似于太冲)

定位:

位于足背,第一和第二足趾结合前凹陷中。

局解:

在拇长伸肌腱外缘,第一这骨间背侧肌,布有拇趾短伸肌,足背动脉网,腓深神经,趾背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发病时间短用男左女右取穴。

发病时间长采用左右交替取穴。

特点:

以针刺趾背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可滞针。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酸麻胀为主。

功能:

消炎止痛解痉,降压,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活血化淤,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醒脑开窍。

主治:

偏头疼、神经性痛疼、血管性头疼、颈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低血压性头痛、副鼻窦炎头痛、外感头痛。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近视、青光眼、手指震颤、血小板减少、急性肝炎、神经衰弱、胆囊炎。

按语:

临床用于治疗头部病变为主,针刺此穴还可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作用大于足三里,阳陵泉。

歌诀:

头痛穴位脚趾中,趾背足底内神经。

交叉取穴来取穴,头痛病变用之灵。

三、杂病穴组

(一)升提穴(补气穴,壮阳穴)

定位:

此穴位于百会穴前1寸

局部解剖:

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

定位取穴针刺原则:

向前平刺

针刺特点:

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

针尖沿皮下骨膜向前平刺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皮外。

针刺手法:

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

以局部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功能:

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

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和偏瘫等。

按语:

升提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

又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

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

向前平刺2寸许,阳痿早泻遗尿精,

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二)急救穴(相似于人中)

定位:

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局解:

布有口轮匝肌和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静脉。

取穴原则:

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眶下神经分支或面神经颊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用1寸毫针,以45度角,向上斜刺0.3―0.5寸,

功能:

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调节神经,消炎止痛。

主治:

休克、昏迷、晕厥、晕车、晕船、晕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中暑、小儿急惊风、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急性腰扭伤、痔疮、低血压、高血压冠心病和心绞痛。

按语:

急救穴是用于病人急救的首选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选用该穴具有取穴方便,针感强,疗效突出的特点。

临床主要用于各种急症,重症及昏迷的病人。

手法是反复提插捻转,加大刺激量。

为迅速强化针刺效果,可同时配合相关急救穴如:

降压穴,胸痛穴,腰痛穴,咽痛穴等,必要时还必须积极配合中西医综合急救措施,此外,此穴还是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之一。

歌诀

急救穴居鼻中隔,针刺眶下面神经,

唇沟中隔斜上刺,休克昏迷与中风。

(三)醒脑穴(风池)

定位:

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翳风与风府之间1/2处。

局解:

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处,布有枕动静脉分支,深层为椎动脉,环枕后膜,蛛网膜下腔,脊髓上端和延髓下端,以及枕小神经分支,内侧为枕大神经。

取穴原则:

双侧同时取穴,左右交替取穴

指针特点:

运用手指作用于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后引起的指感为宜。

指针方法:

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指腹作用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利用瞬间点压,点压力度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决定。

手法:

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手法以局部微痛为主,中度手法以局部能忍受为主,重度手法以局部瞬间钝痛为主。

指感:

局部酸胀痛为主。

重力点压即可出现瞬间的晕厥。

功能:

调节心理,调节神经,调节内脏,醒脑明目,镇静安神,抗衰老,保健。

主治:

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症,

旅游综合症,颈肩综合症,高血压症,低血压,神经衰弱,糖尿病,白血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

按语:

醒脑穴为强身保健的首选穴位,此穴位于人的生命中枢部位。

临床所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指针疗法。

在指压力度上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

主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来决定,但以安全放在首位。

歌诀:

醒脑保健于风池,指针瞬间枕神经,

调节内脏与安神,解除疲劳体轻松。

(四)明目穴

定位:

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左下颌角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

局解:

皮下有腮腺,颞下窝翼静脉丛。

耳后有动静脉及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部有面神经干于颅骨穿出。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用2寸毫针,向对侧内眼角方向刺0.5―1寸。

针感:

通窍开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

主治:

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电光性眼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耳聋。

按语:

是治疗眼疾的特效穴位之一。

本文中介绍的近视主要是指青少年的假性近视。

且恢复或好转后,还需3个月的平衡巩固期。

白内障是指早期浑浊型白内障,坚持治疗可稳定或延迟晶体进一步浑浊,提高患者视力。

对晚期白内障患者,针刺效果差,对糖尿病引发的白内障还必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穴位,效果更为理想。

歌诀:

明目穴位耳后坑,交叉取穴面神经,

对侧眼角刺一寸,一切眼疾用之灵。

(五)肺病穴(止血穴)

定位:

此穴位于前臂掌侧,碗关节至肘关节上1/3处,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

局解:

局部有指浅屈肌,深部有指伸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

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取穴原则:

男左女右,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正中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采用上下提插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为宜。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

理气润肺,止咳,退热,消炎,止血,抗过敏。

主治:

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咳血、鼻纽、痔疮便血,还可用于末梢神经炎、指痉挛、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

此穴可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经大量的临床验证,对出血症状较轻的病人临床有一定效果,故止血穴。

对大量咳血,吐血,纽血病人还须积极采取现代医学急救措施。

歌诀:

肺病穴称止血穴,正中神经取之妥,

气管感染过敏喘,纽血、吐血痔便血。

(六)痔疮穴(通便穴、泻火穴)

定位:

此穴位于前臂背侧面,尺挠骨之间,前臂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1/3处。

局解:

在指掌侧和拇长伸肌起端之间,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

取穴原则:

男左女右,左右交叉。

针刺特点:

以针刺前臂骨间背侧皮神经,或前臂背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采用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针感为宜。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酸麻胀为主。

功能:

解毒泻火,退热通便,消炎止痛。

主治:

内痔、外痔、肛裂、便秘。

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思睡、中风失语急性腰扭伤、肋间神经痛、胸部软组织损伤、爆震性耳聋。

按语:

痔疮穴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特定穴位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消炎止痛等功能,对于病情严重,时间较长的病人亦可左右交替取穴。

对老年人的惯性便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此穴临床还称为通便穴、泻火穴。

歌诀:

痔疮穴位前臂上,肛裂便秘与痔疮,

前臂背侧皮神经,肋间神经腰扭伤。

(七)降糖穴

定位:

此穴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下1/3处。

局解:

有指浅屈肌,深层有指伸屈肌,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