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3812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基础题

1.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

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2.1945年1月,美国国务院的一份文件中说:

“我们建议由我国负起领导责任,帮助中国建设一个强大的、稳固的和统一的政府,以便他可以成为远东的主要稳定因素。

”材料表明美国帮助中国的根本目的是(  )

A.压制战后的日本和欧洲殖民势力B.稳定远东局势建立世界霸权

C.实施“冷战”对抗社会主义苏联的扩张D.扶植国民政府建立亲美政权

3.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

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

A.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

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

4.下图是1947年的美国漫画。

漫画中的人物斯大林在标着“欧洲复苏”的篮球筐下,积极拼抢着写有“马歇尔计划”的篮球。

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美国旨在欧洲复苏B.美苏冷战尚未开始

C.苏联经济亟待恢复D.美苏关系有所缓和

5.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三和路线”,其基本构想是:

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在和平竞赛中超过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一致性并谋求美国的认可;对亚非拉地区鼓吹通过和平过渡走非资本主义道路。

据此,“三和路线”的提出(  )

A.旨在谋求苏美合作主宰世界B.是苏联对西方国家作出妥协

C.大大压缩了苏联的外交空间D.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走向瓦解

6.西方一位历史学家曾对某一历史事件做出这样评价:

是美国政府想出来帮助欧洲树立信心用的,至少公开宣传中是这样说的,目的是使其不至于迫于苏联的压力在政治上屈服,走向绥靖和中立。

”其中“

”缺失的文字应是(  )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德国分裂

7.“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这反映出在“冷战”时期(  )

A.美苏的插手是地区冲突的根源B.和平的力量时常占据着上风

C.军备竞赛造成各国财政的困难D.军事的较量威胁到世界和平

8.二战结束后,欧洲政治家们指出:

苏联并不像英国那样是一个“勉强战胜国”,而是“一个真正的战胜国”。

“勉强战胜国”和“真正的战胜国”的真实含义是(  )

A.获得利益多少B.综合国力强弱

C.社会制度差异D.经济损失大小

9.1946年夏季之后,美、苏两国对中国的关注程度迅速下降。

当时美、苏两国对中国的关注程度下降主要是因为(  )

A.美、苏两国对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不感兴趣

B.中国内战的结局不影响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

C.美、苏两国均以中立态度对待中国内战双方

D.美、苏两国都在集中主要精力和资源遏制对方

10.1962年,为了“往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一只刺猬”,赫鲁晓夫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

后被美国发现,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

这表明(  )

A.美国拥有遏制苏联的绝对实力

B.此后美苏两国不再走军备竞赛路线

C.此后美苏由对峙走向和平共处

D.美苏认识到对峙和使用原子武器并不能解决问题

11.“历史所能赋予的最高荣誉,莫过于和平缔造者”,这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69—1974年任总统)的墓志铭。

尼克松在任总统期间,改善了中美关系,结束了越南战争,同苏联强调谈判代替对抗。

尼克松缔造“和平”的实质是(  )

A.美国对外战略目标的根本改变B.以和平为幌子推行霸权主义

C.淡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D.实力相对下降下的战略调整

12.1970年3月20日,美国在国家安全决定第48号备忘录中正式宣布从韩国撤走一个师即缩减2万人的决定,并通知韩国方面。

作为补偿,9月2日尼克松批准在五年内向韩国提供1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帮助韩国军队实现现代化。

这反映出(  )

A.美国撤走了全部在韩驻军B.美国放弃了全球扩张战略

C.美国用军援取代在韩驻军D.美国调整了在亚洲的战略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雅尔塔体系,简言之就是美、苏、英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4年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政治格局……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又是“冷战”。

——摘编自《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

材料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和积极作用,说明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1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大阵营经济上“冷战”的影响,举出两例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两极格局下体现世界紧张局势的重大事件。

(7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必须明确指出,按照援助这个词的意义来说,美国扩大援助实质上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也必须明确指出,从我们正在处理的希腊和土耳其的情况来看,如果美国不在重要的地区采取行动,其后果就不堪设想。

如果成功地采取了行动,这些地区就会出现意义极为深远的结局,花费的全部代价也会比较小。

因此,我们在其他地区非得以类似的原则行事不可。

——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

材料二 到1950年,西欧各国生产已达到战前水平,年增长率达到5%~6%,有的国家高达8%~10%。

到1952年,英、法、意的工业生产分别比战前增长13%、29%和48%。

……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欧、日本商品大量涌入美国,美国对日本、西德、加拿大的贸易已由出超转为入超。

美元危机频频发生,地位一落千丈。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编》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某一角度论述“马歇尔计划与两极格局”。

(12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提升题

1.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2.抗战后期,反对殖民主义,主张在战后终结殖民地制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流。

1945年,中国代表团出席旧金山会议,提出必须重视战败国、殖民地及人民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情况之重要性,使彼等逐渐发展,获得独立或自主”的方案,得到了各国的称赞或同情。

上述现象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B.有利于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

C.加速了中国收回主权的进程D.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1945年11月4月,艾奇逊在讲话中含沙射影攻击苏联时,被人民嘘下了台。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后,美国纽约市区百老汇大街贴满了反对丘吉尔的标语,群众还举行了抗议示威。

这说明当时美国政府(  )

A.敌视苏联没有得到各界支持B.称霸全球的战略部署未完成

C.允许民众表达和平民主诉求D.对苏联的外交政策摇摆不定

4.1946年2月22日,任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电文,指出:

“美国必须继续在政治舞台上把苏联当做对手,而不是伙伴”,苏联“对理智的逻辑性无动于衷,但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

因此,美国若拥有足够的武力,并表明准备使用实力时,几乎用不着动武,便可以遏制住苏联。

这一文件(  )

A.使二战后美苏关系由战时盟友转为对手

B.形成了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

C.主张美国用战争手段与苏联全面对抗

D.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5.《时代》杂志将1947年视为美国“承担世界领导责任的又一重要时机”,称“这个国家正面临新的角色和责任”。

其意在(  

A.为美国国会通过“欧洲复兴计划”制造舆论

B.称颂美、英等国签订的《北大西洋公约》

C.为美国政府干涉朝鲜内战推波助澜

D.促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6.1947年艾奇逊在白宫秘密会议上惊呼:

“在法国,(共产党)有四五名部长,其中一名是国防部长。

共产党控制了最大的工会,并在政府各部、工厂、军队中安排大量人员。

法国选民将近1/3投共产党的票”,“俄国人随时都可能下手”。

这一言论(  )

A.肯定法国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B.说明“冷战”政策对法国政局的影响

C.意在推动政府对欧洲经济援助D.表明共产国际对欧洲影响力增强

7.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明确宣布:

“援助那些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御少数武装力量或者外部压力试图强加给他们的征服。

”这一演说(  )

A.意味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B.有利于维护地区之间的和平

C.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D.反映了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

8.有人说“马歇尔计划远不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这是因为该计划实际上是(  )

A.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产物

B.导致当代世界政局不稳定的根源

C.以隐蔽的手段稳定和控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D.美国蓄意分裂德国和扶持西德的表现

9.1948年到1949年,苏联封锁西柏林,英美两国联合救援,向西柏林空运各类生活物资。

美国人霍尔沃森每次执行任务时都会给孩子们空投糖果,为了让孩子们能辨认出自己,便摇晃几下飞机的翅膀。

因此,西柏林孩子称他为“摇翅膀的叔叔”。

此事发生的背景是(  )

A.杜鲁门主义实施B.东德建成“柏林墙”

C.北约与华约对峙D.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10.据某史学著作:

“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了,毛泽东主义者嘲笑苏联害怕美国这只‘纸老虎’,而莫斯科则谴责北京存心想把世界拖入核战争。

”文中的“事件”是(  )

A.北约组织建立B.朝鲜战争

C.柏林墙修筑D.古巴导弹危机

11.肯尼迪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的一周里,充满着焦虑与犹疑:

“我根本没有细想过第一步会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第四步和第五步将是升级双方的冲突,而第六步永远不会到来,因为那时将不会有人存在。

”据此推断,古巴导弹危机(  )

A.促使美苏在核心利益上避免直接对抗

B.迫使美国放弃了对古巴的孤立与封锁

C.缓和了美苏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

D.强化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12.下表中摘引了某书的部分目录。

根据所学判断,该目录还能添加哪项内容(  )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东西方“冷战”的开始

(一)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和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二)

杜鲁门主义

(三)

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

(四)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

A.柏林危机B.不结盟运动

C.欧洲共同体D.越南战争

13.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驻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代表伯纳德·巴鲁克提出了“巴鲁克计划”,规定各国的原子能开发和使用都交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和控制。

在这种控制分阶段建立以后,美国将停止核武器生产,拆除现有核武器,对违反规定者“自动”加以严惩。

这一计划的提出(  )

A.旨在使各国的核武器发展风险可控

B.便于美国对他国核计划实行控制和制裁

C.后来受到了大多数无核国家的欢迎

D.有利于推动二战后国际裁军运动的发展

14.有学者认为:

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华盛顿似乎准备接受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事实。

1950年1月,杜鲁门总统重申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即台湾被看做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宣称他无意向已经失势的国民党当局继续提供军事援助。

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

A.准备推行孤立新中国的外交政策B.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事实

C.利用外交辞令掩盖其争霸的本质D.并未打算阻止中国大陆解放台湾

15.英国人弗雷德里克·泰勒在其著作《柏林墙》中指出,柏林是美苏两个大国博弈的棋盘,而柏林墙就是双方都最看重的那颗棋子。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柏林墙阻止了“冷战”的发生B.德国成为美苏的殖民地

C.德国成为美苏争夺的重要力量D.柏林是“冷战”的最前线

16.“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

”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

A.同盟力量的差距B.意识形态的对立

C.军事力量的失衡D.经济水平的差距

17.有学者指出:

“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

”这说明战后新格局(  )

A.主要体现了苏联等国家的意志B.有利于东西方之间的和平共处

C.有效维护了东方国家的利益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18.观察下列两幅图,你认为图中两大组织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

A.美苏“冷战”局面开始出现B.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

C.美苏争霸局面出现D.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9.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

“我感到毫无疑问的是,俄国意图入侵土耳其,攫取从黑海通往地中海的海峡。

除非让俄国看到铁拳和听到强硬的语言,另一次战争就很难避免。

我认为我们不应当再搞什么妥协了……我对哄孩子似的迁就苏联人感到厌倦了。

”为此杜鲁门采取了什么措施(  )

A.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全面遏制苏联

B.发表“铁幕”演说,号召欧洲国家对抗共产主义

C.提出“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D.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威胁苏联和东欧国家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D 本题考查“冷战”的原因。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另一场战争”指的是“冷战”,即美苏之间的对抗,由于美苏之间的对抗,“世界不得不重建”。

“二战”后美苏由战时联合走向对抗的根本原因是,两国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故选D项。

2.B 本题考查美国远东政策。

由题干信息可知B项正确。

根据题干时间判断,二战尚未结束,A、C两项错误;D项不是根本目的。

3.B 杜鲁门主义是政治手段,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手段,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可推断出马歇尔计划更为隐蔽的特点,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实质相同,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实质都是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D项错误。

4.C 二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昔日盟友变为争霸的敌人,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之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A项错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B项错误;斯大林积极拼抢写有“马歇尔计划”的篮球,表明此时的苏联也需要美国的经济援助以恢复战争创伤,故C项正确;“冷战”开始后美苏开始全面对抗,D项错误。

5.A 赫鲁晓夫提出“三和路线”,是想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其目的是谋求与美国合作主宰世界,这有利于苏联赢得外交上的主动权,扩大苏联的国际影响,故选A项。

6.C 根据材料的描述可以看出,这是美国政府倡导的一个机构或计划,用于帮助欧洲树立信心,使其不至于走向中立,再结合关键信息“在政治上”可知,应该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故C项正确。

7.D 题中材料阐述的是高昂的军备竞赛可能使地区冲突升级为世界范围内超级大国之间的核对抗,从而威胁世界的和平,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8.B A项只是表象,排除;在二战中,英国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霸主地位,而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B项正确;“真正的战胜国”的含义与社会制度无关,排除C项;D项只是表象,排除。

9.D 中国是美、苏两国在亚太地区争夺的主要对象,A项说法错误;中国内战的结果对美、苏双方的国家战略影响巨大,B项说法错误;美国对华推行“扶蒋反共”政策,排除C项;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国挑起“冷战”,美、苏两国均集中主要精力和资源遏制对方,故对中国局势的关注程度有所下降,故选D项。

10.D 材料信息介绍的是古巴导弹危机,美国没有遏制苏联的绝对实力,A项错误,B项明显错误,美苏冷战没有走向和平共处,C项明显错误。

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认识到对峙和使用原子武器并不能解决问题,说法正确,选D项。

11.D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再加上西欧和日本的冲击,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和平”,故D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这一时期美国实行战略收缩,材料并未体现美国的霸权主义,故B项错误;尼克松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国家实力相对下降的考虑,淡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只是表面现象,故C项错误。

12.D 美国缩减在韩驻军而非撤走全部在韩驻军,故A项错误;美国并未放弃全球扩张战略,故B项错误;美国给韩国提供军援的同时,并没有撤走在韩全部驻军,故C项错误;美国对韩国政策的变化,表明美国调整了在亚洲的战略,故D项正确。

13.

(1)实质:

美、苏等大国按照自己的意志划分势力范围。

(2分)

积极作用:

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12分)

关系: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组成部分,体现并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4分)

(2)影响:

不利于两大阵营国家自身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4分)

重大事件:

1950—1953年朝鲜战争,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961—1973年越南战争。

(任举二例即可,3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世界格局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世界格局实质上就是一种大国实力格局;第二小问,可以从雅尔塔体系对世界政治、思想和经济全面影响的角度作答;第三小问,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的关系,一要认识到前者为后者奠基,二要认识到两者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2)问,第一小问从两大阵营经济上的“冷战”对自身发展的不利影响和割裂了世界市场这两个方面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4.示例:

角度

论证

角度一

马歇尔计划促成两极格局形成和稳定(3分)

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有利于西欧资本主义秩序的巩固;美国通过援助西欧进而控制西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共产主义运动;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维护二战后欧洲地区的安全稳定(希腊、土耳其)(9分)

角度二

实施马歇尔计划冲击两极格局(3分)

欧洲经济恢复,并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冲击两极格局(9分)

解析:

材料一主要在说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原因,即通过经济上的援助达到政治上控制西欧的目的,材料二主要的意思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到了70年代对美国的经济形成威胁。

论证可以选取的角度之一是“马歇尔计划促成两极格局形成和稳定”,在论证时主要阐述马歇尔计划在推动西欧经济恢复和在援助中达到控制西欧的作用,即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有利于西欧资本主义秩序的巩固;美国通过援助西欧进而控制西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共产主义运动;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维护二战后欧洲地区的安全稳定(希腊、土耳其)。

选取的角度之二是“实施马歇尔计划冲击两极格局”,在论证时主要答欧洲经济恢复,并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冲击两极格局。

提升题

1.A 马歇尔计划强调国家间的合作,这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故A项符合题意。

马歇尔计划是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不可能促成欧美平等伙伴关系的建立,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联合而非对峙,C项错误;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国与苏联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D项错误。

2.B 题干中中国的提案得到各国称赞或同情,说明世界许多国家不赞成殖民主义,希望建立新的世界秩序,故B项符合题意。

提案受到称赞或同情并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也无法加速中国收回主权的进程,也不能鼓舞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故A、C、D三项表述不当。

3.A 由材料可知,当时美国人民对于攻击、敌视苏联的行为非常反感。

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

4.D 美苏关系由战时盟友转为对手是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对立的结果,而并非美国发布这一文件的结果,故A项错误;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几乎用不着动武,便可以遏制住苏联”可知乔治·凯南不主张使用战争手段对付苏联,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把苏联当做对手,而不是伙伴”可知乔治·凯南主张对苏联采取对抗政策,而这种对抗又是非武力的,这与“冷战”政策的内涵是一致的,故D项正确。

5.A 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47年”可知A项符合题意。

1947年,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也就是“马歇尔计划”,意在控制西欧,领导世界。

6.C 二战后的西欧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尖锐。

从材料信息看,艾奇逊认为,法国面临着共产主义和苏联的威胁,只有对法国实施经济援助,才能避免发生社会危机。

选C项。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冷战”政策对法国政局的影响,故B项错误;二战期间,共产国际已经解散,排除D项。

7.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A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题干强调的是遏制共产主义,这是二战后美国全球扩张政策的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C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

8.C 马歇尔计划实施时两大军事集团尚未正式形成,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时期的产物,与当代世界政局无关,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援助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进而控制西欧,再利用西欧对付苏联,故C项正确,D项错误。

9.A 柏林墙建造于1961年,故B项错误;北约和华约分别成立于1949年和1955年,故C项错误;欧洲共同体成立于1967年,故D项错误。

答案为A项。

10.D 本题考查古巴导弹危机。

“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表明这件事发生在中苏关系恶化之后,中苏关系恶化于20世纪50年代末,而北约成立于1949年,朝鲜战争开始于1953年,故A、B两项错误。

“把世界拖入核战争”表明当时美苏有核战争的危险,柏林墙修筑于1961年,但是与核战争无关,C项错误。

11.A 结合美苏争霸的发展历程以及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可知,B、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结合题中“第六步永远不会到来,因为那时将不会有人存在”可知,肯尼迪说的是美苏之间爆发核战争的后果。

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双方认识到它们之间直接爆发战争是不可接受的,据此可知A项正确、D项错误。

12.A 注意关键信息: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东西方‘冷战’的开始”。

柏林危机造成了德国分裂,属于“冷战”的表现,故A项符合题意。

B、C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属于“冷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