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第一单元4《灯笼》导学案+教案+说课稿付1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3751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第一单元4《灯笼》导学案+教案+说课稿付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第一单元4《灯笼》导学案+教案+说课稿付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第一单元4《灯笼》导学案+教案+说课稿付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第一单元4《灯笼》导学案+教案+说课稿付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第一单元4《灯笼》导学案+教案+说课稿付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第一单元4《灯笼》导学案+教案+说课稿付13.docx

《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第一单元4《灯笼》导学案+教案+说课稿付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第一单元4《灯笼》导学案+教案+说课稿付1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第一单元4《灯笼》导学案+教案+说课稿付13.docx

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第一单元4《灯笼》导学案+教案+说课稿付13

科目:

_________编者:

___________教出时间:

_____年____月____日

审核人:

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帮扶对子签名:

______

课题

灯笼吴伯箫

预习困惑

学习

目标

1.了解这篇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妙用修辞的写作手法。

2.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加油!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吴伯箫散文以其绵长、深厚、浓烈的情思见长,显示出他特别深沉的特色。

这是长期的生活体验造成的。

他不像某些人那样,只有一点生活感受就写出洋洋大文。

他很善于从生活的沙里提取黄金,加以熔冶。

吴伯箫散文庄严、明净、精到的哲理,表现出他的深刻性,这是与他独特的情思相联系的。

只有情浓,才能理壮;只有情切,才能理真;只有情长,才能理足。

吴伯箫散文的质朴,是多方面的,叙述是质朴的,描写是质朴的,抒情和议论也是质朴的。

他的散文,如同“无花果”,没有鲜艳的花朵,但却悄悄地结出老熟的果实。

一、积累词语:

恐吓()神龛()犬吠()争讼()斡()旋

熙()然怅惘()锵()然霍骠()

1.斡旋:

2.垂珠联珑:

3.未始:

4.幽悄:

5.吹角连营:

二、初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学习活动

 

 

 

 

 

小组快乐合作,对子帮扶,同学们大胆展示!

相信自己!

三、细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第①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

 

3.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

 

4.“雪夜入……马前卒”。

分析这两句话。

 

5.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

 

6.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努力完成,你会变得更优秀!

四、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效果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赏析这句话。

教后

反思

 

1.斡旋:

调停,调解。

2.垂珠联珑: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弟的奢华。

3.未始:

未必。

4.幽悄:

幽深寂静

5.吹角连营:

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第一部分(①)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第二部分(2—11):

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三部分(12):

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赏析这句话。

【答案】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

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6.文章第①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7.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

这是“我”慈母口中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

强调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8.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

【答案】1.有行好的意思。

2.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

9.“雪夜入……马前卒”。

分析这两句话。

【答案】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也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5.【答案】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6.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

【情感探究】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答案】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灯笼引出话题——喜欢灯笼回忆内容——描绘灯笼抒发情怀——热爱祖国层层深入*

 

二、教案4 灯 笼

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感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

3.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古装戏中穿梭在宫廷中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的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作者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情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于1938年4月长途跋涉到达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其作品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忘年》等文集中。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

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目标导学二: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

“灯笼”是本文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本文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

第3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5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6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7段,元宵节看灯;第8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9段,纱灯上描红;第10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各种记忆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作做简要说明。

明确:

有文化上的:

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

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深;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目标导学三:

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探究:

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10、11两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

“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蓄意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他忧心如焚,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个时期以回忆为主题的文章。

明确:

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这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是从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目标导学四:

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特色一: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之所以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是因为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

以第3段和第11段为例,第3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

第11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

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第1、2两段和第12段的作用。

明确:

第1、2两段写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表现出了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第12段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用一个“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

可见,本文第1、2两段与结尾联想的第12段紧密联系,中间段落都为回忆,可以看出作者文章构思独具匠心,结构巧妙。

总结:

《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

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1.运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集中概括文章内容,迅速让学生了解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注重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灯笼”文化及本文的思想内涵。

不足之处

  由于时代上的隔阂,学生对作者情感的变化不能很好地理解。

 

三、说课稿

4灯笼说课稿选读课

1.说教材

本文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文章以灯笼为线索贯穿始终,作者将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语言精当,于传统文化中寄寓爱国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散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了散文的特点。

尤其文章以灯笼为主题,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及情感的共鸣,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传统文化,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和点拨法。

2.品味分析法。

3.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学导入

有些事,如一阵清风,过去了就过去了;有些事,逝去了,便成为永恒;而有些事,如散落在记忆深处的珍珠,永不褪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今天,我们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看灯笼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二、教学步骤

文题解读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知识卡片

灯笼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

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

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作者档案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与红》《北极星》《忘年》等文集中。

吴伯箫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

1931年师大毕业,在青岛大学(现为山东大学)当过三年多校长办公室职员,之后在简易济南乡村师范当过一年半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

吴伯箫人如其文,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

吴伯箫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更可贵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笔耕,以其精美的散文作品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

语基积累

生字词注音〖=QCHZ〗焚身(fén)溺炕(nì)神龛(kān)皎洁(jiǎo)犬吠(fèi)乡绅(shēn)斡旋(wò)怅惘(chàngwǎng)锵然(qiāng)裴公(péi)燎原(liáo)司马懿(yì)熙熙然(xī)夜深星阑(lán)

吓(hè)恐吓(xià)吓人骠(piào)骠勇(biāo)黄骠马宿(sù)宿舍(xiǔ)一宿

鳞(lín)鱼鳞嚷(rǎng)喧嚷壤(rǎng)土壤讼(sòng)诉讼松(sōng)松树烛(zhú)烛火蚀(shí)腐蚀独(dú)独立褪(tuì)褪色腿(tuǐ)腿脚焰(yàn)火焰

谄(chǎn)谄媚

重点词释义

庞大:

表示形体、组织、数量或程度大大超过惯常的范围或标准。

谈吐:

指谈话时的措词和态度。

掌故:

历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事迹等。

静穆:

寂静肃穆。

思慕:

怀念;追慕。

点缀:

衬托、装饰,使更美好。

彻夜:

整夜;一夜。

辉煌:

光辉灿烂;(成绩等)显著;卓著。

华贵:

华美而贵重。

褪色:

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

燎原:

(大火)延烧原野。

比喻势态不可阻挡。

不甚了然:

不是非常清楚。

夜深星阑:

夜将尽。

第三部分(第12段):

发表感慨。

1.第10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

由宫灯联想到书中关于灯笼的描绘,说明灯笼的历史悠久。

2.为什么作者希望灯笼上写的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

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课文导图

主旨归纳

本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重难导悟

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2.文章结尾一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并评价。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特色品评

1.丰富的联想。

文章由灯笼想到了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想到了许多乡情民俗;想到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想到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联想丰富,内容多样。

2.爱国的情怀。

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

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读后感悟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

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

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

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