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2677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docx

《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docx

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

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

1、选题

选题的一般步骤是先发现和提出问题,再查找资料,分析问题,最后结合实际,确定研究课题。

选题存在一定误区:

越时髦越好;越热门越好;越大越好。

其实,时髦的、热门的、大的不一定是对的、好的。

“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特点是热中求冷,同中求异,小题大做。

选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1)从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中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教师天天置身于教育现场,这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

比如:

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怎样解决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问题;如何让课堂教学既开放又有序;如何对待学生间的差异等。

教师可以从自己感到不很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去选题,长期积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来建立自己的“问题库”。

面对诸多的实际问题时,教师究竟该选哪一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

这要从值得研究的问题的价值和紧迫性方面考虑。

当问题成为困难时,教师需要分析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是什么。

继而查阅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教师关注、追踪、分析某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课题。

如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主要表现在没有掌握所学内容,解决的办法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个课题:

促成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策略研究。

(2)在切磋交流中发现课题

教师之间的切磋与交流是小课题的来源之一。

交流可以开阔视野,让教师更多地了解教育教学情况,这样,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能会被激发出来,逐步形成小课题。

(3)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出课题

在阅读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对自己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或经验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或经验在联系、解读中逐渐清晰起来。

(4)从学生的反应中寻觅课题

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反应,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与学生交流,更好地发现学生现实的需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挖掘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

(5)从已有成果的应用研究中归纳课题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将他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

这类课题由于是学习他人的成果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比较适合年轻教师。

一般要从教师自身感兴趣的他人成果选题,但必须注意可操作性。

(6)总结经验形成课题

教师结合自己的兴趣,对自我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及总结,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理性分析。

这有助于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亮点、成功之处,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

这类小课题一般适合已经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的骨干教师去研究。

(7)创新工作生发出课题

这类小课题往往需要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教师教育科研素养要求比较高,因此比较适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去选择。

研究的取向主要为发现新规律、探索新方法、阐述新关系。

2、搜集资料

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还包括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获得直接研究材料,还可以通过体验取得有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3、确定研究目标与内容

小课题研究,教师不一定要撰写详细、规范的研究方案,但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从而突出研究重点,明确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阶段性和最终目标。

必须明确课题要解决什么教育实践问题?

该课题对教育教学质量有哪些方面的改善?

4、实施研究

教师要先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可采用案例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

应特别强调“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

原始资料如果不及时记录,到需要时再去追忆、收集,则为时已晚。

况且,所有这些真资料也将成为教师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

因此,教师要注意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过的事情,教师要随时注意记录、反思和总结。

要特别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对细节的反思与改善,可以提升教学实践水平。

要注意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反复修正。

小课题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实效。

立足于教师个人的特点、兴趣和爱好,着眼于解决问题,改变思维方式,转变行为。

服务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要注意与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寻求专家引领。

同时,管理者要注重课题研究操作的个性化。

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去开展研究,倡导有能力的教师尝试运用学术型研究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但不强制要求。

 

5、表达研究成果

中小学教师应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表达方式,应鼓励教师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课题成果。

“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倡导的成果表达方式很多,例如:

教育叙事、论坛、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等。

这些方式便于操作,与教师工作实践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与研究的矛盾,是教师教育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

其实在讲述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产生新体会、新发现、新认识,进行新思考。

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方法与步骤

小课题研究这个名词对于不少教师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事实上我们每个教师都进行过小课题研究。

举个例子来说:

教师发现自己一道题讲得不是太好,学生听后仍不太明白,通过反思,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改进方法后再进行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这就是一个小课题研究。

广州市名教师曲天立提出的“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就是对小课题研究的高度概括。

进行小课题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便可作为小课题研究的课题。

问题可以来自学生,可以来自同伴,当然也可以来自自己。

如果我们注意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你会发现有很多是很有思考性的,其中也有一部分是我们很难一下子说得清或者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比如说还原糖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为什么两者所用的硫酸铜的浓度不同?

如果用相同的浓度又会怎么样呢?

再比如说用甲基绿可以染DNA呈绿色,为什么课本中只有细胞核中呈绿色,而细胞质中线粒体内的DNA就不能被染上色而呈绿色呢?

同伴想到的问题或者是从同伴的学生处得来的问题,同样有许多也是值得去研究的。

如在教研活动中,常常会有老师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常会有讨论而没有结果的情况,有些也是可以进一步去研究的。

如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提出他在进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教学时,想到“问题探讨”的演示实验中漏斗内的蔗糖浓度在很高的情况下可使漏斗内的液面上升甚至从顶端流出蔗糖溶液,造成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越来越低而最终不再外流,如果在顶端扎上一个半透膜,那么顶端只有水流(渗)出,而蔗糖不会外流,这样漏斗内蔗糖溶液的浓度不会降低,不就一直有水从顶端流(渗)出了吗?

这样不就成了“永动机”了吗?

问题的推理有理有据,一时找不出问题所在,但知道它一定存在漏洞,这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小问题。

进行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更多的来自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教师每天都进行教学与和学生交流,每天都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如为什么一道题讲过三四遍甚至七八遍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没有掌握?

为什么课上会有个把学生不认真听?

为什么有关细菌的知识学生总容易忘?

为什么关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内容学生就是不易掌握?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的问题探讨课本中设计为:

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

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如左图(图略)所示的现象,同时设计了三个思考题,而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如何解决等等。

这些问题虽小但确又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碰到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小”,小到可能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它很难或者说永远也不可能申报市级课题,更不要说省级或是国家级课题了,当然我们去研究它也不需要“立项”、不需要“批准”。

善于反思总结的教师,每一节课后都要对自己进行过的教育活动进行反思,找找成功之处,发现不足的地方,成功之处可以作为一个小课题,研究它是如何成功的;不足之处更可作为一个小课题,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措施。

可以说只要善于思考,小课题就会源源不断的来,随着问题的解决,你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就会不断提高。

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一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了问题必然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能通过自己独立解决的自己去解决,难度较大的还可通过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或是利用网络资源及查阅图书来解决,与同备课组的其他老师共同探讨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很多教师都碰到过关于基因表达的计算问题,尽管反复讲了很多次但每次练习或是考试仍有不少学生出错,原因在哪?

通过和全组教师的共同分析及对学生进行调查,知道学生出错的原因多种多样:

①审题不清(如碱基对数与碱基个数) ②计算错误 ③氨基酸脱水缩合时产生的水分子数不会计算 ④以为基因的两条链都转录 ⑤终止密码子该不该考虑不清楚 ⑥对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不清楚。

针对这些原因,总结出新的讲授这类问题的思路或计划:

利用小步子原理,将该类计算问题进行分解,先学习有关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再学习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最后再进行综合计算,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强调几个注意点。

再如“发现问题”中提到的《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的问题探讨效果不是太理想而如何解决的问题,笔者首先分析了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课本中的渗透装置,学生很不熟悉,也不易理解,无法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即学习内容对学生没有潜在的意义,这样就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然后从生活实际出发,重新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

夏天菜场上卖的菜很容易萎蔫,我们常会见到卖菜的人向菜上喷些水,过后菜又会变得硬挺。

这种现象你们都见过吧?

能分析一下这一过程吗?

第三,尝试操作再修改

将形成的思路或计划放到实践中去尝试,这就是所谓的实验阶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些问题通过我们的思考,自认为找到了解决措施,但它的效果如何,只有到课堂上去试一试,看学生的反应,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如果效果真的很好了,可以进行总结成文,如果效果不理想还有有待提高改进之处,当然还要继续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再到课堂中去尝试,不断反复以至理想。

如上面联系生活设计的“菜场卖菜”情境,原以为学生都很熟悉,但上课用了以后效果很一般,学生对此情境很少有感兴趣的,他们大都说没有见过这种现象,甚至还有学生认为这是菜贩子为了增加菜重量的不良行为,当然也就不用谈分析失水和吸水的现象了。

之后笔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反思,为什么自以为一定能激起学生兴趣的例子,学生却反应平平?

自以为联系了实际,事实上却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原因是现在的学生上过街买过菜的很少很少,于是笔者再一次设计问题情境:

我们常吃腌黄瓜、腌萝卜丝或是腌莴笋等冷菜,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洒了盐或糖后,为什么碗中水逐渐变多了,并做了一组演示实验,即两组苹果条,一组在较浓的糖水中,一组在清水中。

这次学生反应强烈,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怎样做,且也都见过黄瓜片或萝卜丝洒过盐或糖后有水渗出,黄瓜或萝卜逐渐变软。

对于洒盐或糖后为什么黄瓜中的水分就会出来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此时再给出渗透装置(教师提前做好的实物装置),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清道理,学生就非常容易接受。

第四,把研究成果写成经验材料或论文

不重视写是教师的一大损失。

不写可能很快就会忘记,写出来可以作为经验让别人共享,写出来还便于以后自己对此问题有进一步的思考和提升,再说写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研究再一次进行总结反思归纳的过程。

写成文章的过程中还会促使自己去翻阅、查找更多的图书资料,不仅使自己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易于养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的好习惯。

“板凳宁坐十年冷,不写文章半句空”可以作为指导我们将研究成果写文章的一个基本原则,将研究过程、改进过程、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如实加以记录,再加上合适的理论指导,不去写空话、套话、假话。

进行小课题研究可以说很简单,同时也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

有的教师舍近求远,追求高级别的省级或是国家级课题,但往往是浅尝辄止,收效不大。

其实扎扎实实地搞好小课题研究正是为进行大课题研究打基础。

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可以培养教师逐渐适应大课题研究的能力,为大课题研究做准备;而大课题也可以分解成许多小课题,通过小课题研究来把大课题的研究具体化。

小课题研究还具有很多优势,如课题很容易选择,在课题管理上也不必受制于上级课题管理部门,在研究方法上也以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的行动研究为主,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也要少得多。

参考文献:

[1]徐世贵编.2008.教师自主成长——基于名师成长案例的分析.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89-93、67-70

[2]施良方著.2001.学习论.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22

小课题研究概念、特点、实施步骤

安阳中小江华玉摘录

一、小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所谓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在短时间内以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运用科研的方法,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

如为了解决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某一问题,我们会通过查阅资料或向右经验的教师请教、探讨,看看比尔是如何解决的,回过头来再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有选择地进行借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一过程如果去好好地梳理、总结一下就是一项很有成效、很有针对性、很有价值的小课题研究。

作为一名教师,做起研究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我们终日和学生在一起,时刻捕捉着鲜活的教学案例,应对着各种各样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

这些实践经验都是我们的“财富”,如何让这些“财富”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它的价值最大化,那就只有通过科研的途径去梳理、总结、提升。

而小课题研究就是一种基于实践层面,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低起点、低要求、重心放低的草根式研究。

二、小课题研究的特点

小课题研究属于普及性研究,即发生即研究,不需要固守研究的时间,什么时候明白了、豁然开朗了,生成了新的理念、思路、方法、手段了,就可以结题了。

其特点:

实、小、快。

实:

就是真实、实用。

源于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比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也许这些问题看似老生常谈,无法立项,但它们恰恰是众多一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遭遇最为迫切的问题,其中的价值与意义也只有教师自己能真切感受。

小:

就是以小步子推进。

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关注的是教育教学问题中的“某点”或某个细节,并由此层层深入,不断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到达研究的目的。

如分数教学中“怎么解决学生理解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等。

由于切入口小,能跟具体的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所以适合一线教师。

快:

就是周期短、见效快。

少则两三个星期,最多一个学年。

如在教学识字写字中“如何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最多两三个星期或几次课就可以见效。

这种周期短、见效快的研究,最容易让一线教师品尝到研究带来的甜头,有一种成就感、幸福感,同时还会激发对下一个课题的渴望,所以说小课题研究最适合一线教师。

三、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小课题研究的实施一般为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发现问题。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

所以要先有问题意识,大家天天置身于教学现场,这是问题的发源地。

如怎么进行层层教学、如何设计数学广角的教学步骤等。

我们可以从自己需要改进的或感觉不满意的地方去思考如何选题,然后选择有价值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去关注、追踪、分析,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小课题。

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行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让教师在充分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借鉴别人的方法很多,读相关的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还可以实地调研、访谈,获得有关资料,然后通过整理归纳、分析综合,根据教学实际确定一种解决办法,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这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反思的过程,这是小课题研究最关键的一步。

第三、用找到的办法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这是理论运用到实践阶段,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用找到的办法对教育教学过程施加影响,看其是否有效。

这一阶段可运用案例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

第四、把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一定要记录下来自己的这一心路历程,这是积累教学案例的大好时机。

形式可多样,教学反思、总结、教育叙事、案例、小论文等,这也是从时间上升到理论的过程。

第五、把总结出来的方法再次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这是小课题研究得根本目的。

是第二次从理论到实践,是推广、普及阶段,也是教师最有成就感、最幸福的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得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改进。

总之,在做小课题研究时,选题一定要接近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俗话说:

“跳一跳,摘桃子”,不可求大、求深。

只要我们立足实践,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就能获得真发展。

怎样开展小课题研究

一、进行小课题研究一般有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发现问题。

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这是进行研究的前提。

课题研究,就是以“问题”为核心,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搜集材料,观察试验,研究推理等,寻求解释的方法,探求解决的途径,最后达向未知彼岸的过程。

实际上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如一个问题的讲解、后进生的转化、某节内容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安排等等。

课题的价值有赖于有效的反思。

面对转瞬即逝的问题,不仅要知晓正在发生什么,寻求何种可行的解决策略,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入探究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第二,收集资料。

进行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让教师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这是小课题研究非常重要的一步。

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还包括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获得直接研究材料,还可以通过体验取得有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第三,实施研究。

教师要先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可采用案例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

应特别强调,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

要注意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过的事情,教师要随时记录、反思和总结。

要特别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注意对细节的反思与改善。

第四,总结提升。

这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

一定要努力把它写出来。

斯腾豪斯指出,私下的研究在我们看来简直称不上研究。

部分原因在于未经公开发表的研究得不到公众批评的滋养,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将研究视为一种共同体的活动,而未发表的研究对他人几乎没有用处。

第五,指导实践。

就是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这是小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

这是第二次从理论到实践。

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有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改进。

二、小课题研究常用方法

小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同时,选择叙事研究、案例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适合教师开展的方法开展研究。

由于所取样本小,其结果一般不用数量统计处理,只作定性的分析、比较。

(1)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教师以类似于写故事的方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生活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和发人深省的教育事件,并分析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感悟理解。

“叙”就是叙述,“事”就是事件(故事),“研究”就是追寻事件(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因此,教育叙事研究其实就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反思。

(2)案例研究

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含有问题和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

“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

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

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上海教科院张肇丰)教学案例可以在叙事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着某个教学中的主题展开,构成可供他人讨论、学习的教师培训(或个人研修)材料。

(3)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搜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要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进行研究。

要考虑你的课题会与前人某些问题的研究有关。

前人的研究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我们应当研究这些文献,利用这些文献,可以使自己的研究更加充实,更加具有理性和权威性,从而也就更加具有说服力。

(4)观察法

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

我们应该掌握一定的观察技术。

如在观察前要拟订好详细观察提纲,制定观察的标准、记录表格、速写符号等;观察过程中记录要及时客观、简单明了,也可借助于摄像机、录音机等,更精确地记录下观察对象的各种情况;观察后要及时处理观察的材料,做到数量化、系统化,为日后撰写研究报告做好充分准备。

(5)调查法

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教育问题或教育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教育现象的科学事实,并形成关于教育现象的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小课题研究结果的陈述方式

研究报告、论文不是小课题研究成果的唯一表达方式。

中小学教师自始至终是生活在教育科研的现实场景之中的。

其研究可以有更加灵活的研究表达方式——日志、叙事、案例、反思等,这些方式便于操作,与教师工作实践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与研究的矛盾,是教师教育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

它们既可以成为教师教科研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成为教育科研活动成果的表达方式。

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上面已有介绍,下面简单说明教育日志和教学反思的做法。

教育日志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是用语言符号和文字梳理自身的行为,记载真实的生活场景,有意识地表达自己。

通过撰写教育日志,教师可以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教育反思是个体对自身教育观念及行为的认识、监控和调节。

美国学者布鲁菲尔德认为:

“反思性实践过程的核心是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观察我们是怎样思考和工作的。

教育反思的类型很多,有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即时反思与延时反思,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与课后反思等。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小课题研究使这种理想正在变成现实。

“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不再是一句空话,而且它必将催生一批科研成果的诞生和科研骨干的成长。

教师如何做小课题研究

莆田市秀屿区教师进修学校

林建富

一、小课题的概念

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科研的方法,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促进对问题认识的提高或解决的小型的教育科学研究。

二、小课题的特点

●真。

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的实践研究方式。

实。

从实践中来,为实践服务。

立足于当前教学实际,针对教师教学中遇到的盲点、热点、疑点问题开展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

即课题来源于教学“实际”,放在教学活动中去“实践”,研究活动要“真实”,研究过程要“踏实”,研究结果要“务实”。

●小。

切口较小,一个问题,一个现象,一种方法,一个活动等。

●活。

自主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师“手边”的问题,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它不需要严格的研究程序,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存在于教师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时时都可以开放,处处都可以进行,在兴趣中生根,在实践中开花,在过程中结果。

快。

收效快,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由于样本较小,它不需要该问题的方方面面,更不需要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

关键是要让自己体会到“眼前一亮”,“心头一喜”的愉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