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2620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

考试内容和规定

1.宇宙中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阐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行星。

普通性:

①行星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轨道面具备共面性,轨道形状具备近圆性。

与其她行星相比,地球并没有特殊地方。

②地球质量和体积既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也没有其她特殊地方,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一颗行星。

特殊性:

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行星。

因素:

宇宙环境很安全;适当温度(因素在于:

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生存大气条件(由于地球具备适中体积和质量);液态水。

(2)阐述太阳对地球影响。

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

详细如下: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重要动力。

3.工业重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也是来源于太阳能。

4.太阳辐射能也是咱们寻常生活和生产重要能量来源。

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

1.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浮现“磁暴”,罗盘针不能只是方向;3.极光;4.自然灾害。

(3)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

自转运动特点及意义:

P165,13-P166,20

周期:

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速度:

赤道线速度最大,越往两级走越小,极点为零。

除南北极点外地球各处都相等,为15度/小时。

公转运动特点及意义:

P166,21~24

(4)说出地球圈层构造,概括各圈层重要特点。

P166,25~26

2.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互换

(1)运用示意图阐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书P72,学业水平测试卷P167,27,P184,1~4

(2)结合实例,分析导致地表形态变化内、外力因素。

书P69,P167,28-30,

内力作用重要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是最重要形式。

地壳运动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产生绵长断裂带和巨大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涉及上升和下沉运动。

褶皱山:

褶皱基本单位为褶曲,褶曲分背斜和向斜。

背斜向上隆起,向斜向下弯曲。

背斜长发育为山,向斜常发育为谷地。

背斜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背斜由于顶部受张力被侵蚀长发育成山沟,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2)结合实例,分析导致地表形态变化内、外力因素。

(一)1.内外力作用关系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能,重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来自地球外部,重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体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对地表形态影响

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球表面

趋向平坦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塑造地表形态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塑造

体现形式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构成地壳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变曲变形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运动(升降运动)

构成地壳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拗陷

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岩层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天然震动

导致地壳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作用

速度

迅速激烈

火山喷发、地震

瞬间变化地表形态

缓慢薄弱

其她形式

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明显变化

3.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褶 皱

断 层

背斜

向斜

判断办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中间向上隆起

岩层中间向下凹陷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从岩层新

老关系上

中间某些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间某些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 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 示

实践意义

岩层封闭、易于储油气资源;良好隧道选址

易于集水,良好储水构造

地下水出露;大型工程或水库建设避开断层

(二)1.重要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

土壤是在风化壳基本上演变而来)

普遍(例:

花岗岩球状风化)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地貌)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普通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沉积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中下游(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沿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黄土)

2.河谷演变过程

河谷地貌

河谷发育时期

分布河段

重要侵蚀类型

“V”字形

初期

上游

以溯源侵蚀、下蚀为主(长江三峡,雅鲁藏布大峡谷)

河湾

中期

中游

以侧蚀为主

槽形河谷

成熟期

下游

侧蚀、堆积

溯源侵蚀:

向源头方向侵蚀。

下蚀:

垂直于地面方向侵蚀,使谷加深。

侧蚀:

垂直于两岸方向侵蚀,使谷变宽。

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其划分:

地球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某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板块。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大板块又可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在不断运动之中。

普通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

(3)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基本面貌。

例: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交界处;日本群岛、台湾岛——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交界处。

(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过程和重要环节,阐明水循环地理意义。

1)海陆间循环:

降水——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海上内循环:

降水——水汽输送

3)内陆循环:

蒸发,蒸腾——降水

意义:

1、维持全球水动态平衡,即从总体来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2、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取、转化和传播作用,缓和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阐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

考点一、洋流及其分类

1.洋流概念:

海水沿相对稳定____作______运动现象。

2.洋流形成因素:

________是海洋水体运动重要动力;________及________力能变化洋流方向。

3.洋流分类

(1)按水温状况

寒流:

从______海区流向______海区洋流。

暖流:

从______海区流向______海区洋流。

(2)按形成主导因素:

可分为____流、____流和____流三种类型;

考点二、洋流分布规律

1、洋流形成模式

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大洋环流。

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大洋环流,只在________半球存在。

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_______漂流,

北印度洋上季风洋流,冬季呈________流动,夏季呈_________流动。

考点三、洋流地理意义

1.对全球热量影响:

增进高、低纬度间____输送和互换,调节全球________。

2.对气候影响

(1)暖流:

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____、____作用。

(2)寒流:

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____、____作用。

3.对海洋生物影响

(1)__________及有上升流分布海区,多形成知名渔场。

(2)世界重要渔场:

______渔场、______渔场、____渔场、秘鲁渔场。

4.对航海影响:

顺洋流航行,____快;逆洋流航行相反。

5.对海洋环境影响:

加快____速度,扩大了污染范畴。

【规律总结】图表解析洋流分布规律

环流系统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大洋环流

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大洋环流

季风环流

西风漂流

海域

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域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

北印度洋海域

南半球40°S~60°S海域

北半球

顺时针

逆时针

夏顺冬逆

自西向东

南半球

顺时针

 

北半球

南半球

性质

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

大陆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

寒流

成因类型

东西向洋流多为风海流(赤道逆流为补偿流),中高纬度地区寒流为风海流;南北向寒暖流多为补偿流。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构成:

世界洋流分布:

 

气候专项

判读气候类型

(十六字方针:

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第一步:

以“温”定“球.”先拟定南北半球

最高气温月出当前7月或8月(或最低气温月出当前1月或2月)是在北半球。

读图回答:

甲在 ___半球,乙在______半球

第二步:

以“温”定“带”——“温”指最低月均温,“带”指温度带。

即:

根据最低月均温拟定该种气候类型所在温度带

a)最低月均温在15°C以上,则为热带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b)最低月均温在0°C以上,则为亚热带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另有:

温带海洋性气候

c)最低月均温低于0°C为温带或寒带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三步:

以“水”定“型”——“水”指降水,“型”指降水类型 即:

根据年降水总量及季节变化判断降水类型。

从降水来看,可以将世界气候类型归纳为如下四种:

年雨型长年多雨,季节变化不大如: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夏雨型降水集中于夏如: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降水集中于冬季如:

地中海式气候

少雨型长年少雨如: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第四步:

依照前面三环节,综合分析判断出气候类型。

简易坐标法判断气候类型

注意:

①区别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还要依照降水作进一步分析:

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总量更大(≥1500毫米)降水更集中;而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1000毫米。

②由于深受海洋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0℃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性

热带

热带雨林

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

南北纬10°—回归线之间

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

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风

南北纬10°—回归线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雨季集中

热带沙漠

南北回归线—30°大陆内部、西岸

副高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干旱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温夏热夏雨

地中海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副高和西风带交替

冬温雨夏干热

温带

温带季风

南北纬35°—55°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寒冷干燥夏炎热多雨

温带海洋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亚热带

亚寒带大陆

北极圈附近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

冬寒长暖短

寒带

苔原带

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寒冷

冰原

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

高山高原

高山高原气候

高大山地、高原地区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温随高而降

 

3.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别性

(1)举例阐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作用。

探究点1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互换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与制约。

其互有关系如下图所示:

 

2.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与能量互换

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互换。

下面以生物循环为例,看物质和能量如何在该循环中进行传递:

(1)生物循环概念:

有机质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①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伙用。

②分析光合伙用过程中物质与能量传递:

 

(2)生物循环中能量传递:

太阳(光)能→植物体内有机物(重要是糖类)化学能→动物体内化学能。

(3)生物循环中物质传递:

土壤中无机盐类、腐殖质、水分、植物叶绿素→有机物、氧气→食物链传递到更高等生物→植物和动物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形式回归到周边环境中。

[例题1]陆地环境整体性重要体当前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是()

A.彼此是孤立存在B.互相影响、互相排斥

C.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渗入D.彼此间杂乱无章

解析本题考查陆地环境整体性含义,陆地环境各构成要素之间均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渗入,没有一种要素是孤立存在。

答案:

C

[例题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五个空格中,填上恰当分子式或化学元素符号。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在当代地理环境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概括地说,生物浮现后,使自然环境中原有迁移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步也改造了圈、

圈和岩石圈。

解析本题给出了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作用示意图。

绿色植物在光合伙用时,从空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取水分、氮和其她化学元素,合成有机物,同步放出氧气。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残体,把氮气及其她气体送到大气中,把无机物等送到水体和土壤中。

答案:

(1)从上到下,由左到右依次是CO2O2N2H2ON(P、K)

(2)化学元素大气水

拓展延伸列表比较自然界中三大循环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概念

自然界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持续运动过程

有机质合成与分解过程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产生过程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伙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能量变换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光合伙用→化学能→分解、呼吸→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动态平衡

②缓和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重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增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矿产资源

②变化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问物质、能量传播

物质循环示意

(2)距离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互相作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地区分异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