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2445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讲义.docx

《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讲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讲义.docx

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讲义

中考复习讲义——诗词阅读

【考试说明要求】

阅读古代的诗歌,能作初步的赏析。

(范围:

人教版语文书课内23首)

【中考分值】背诵默写5分;诗歌阅读3分。

【考点解析】

考点:

内容理解、表达方式、情感把握、名句赏析、联想想象。

能正确理解诗词曲的内容。

体会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会品析诗词曲的语言。

(用词、写法)

此类题常以下形式出现,即主观简答、分析组织题、填空题和客观选择题。

大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词语在诗词中的意义和作用,具体到诗歌,则要求明确意象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某个动词或形容词的表达功能,情感倾向。

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绿树’与‘青山’组成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2、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如何体现和怎么起作用的,作用又是什么?

拟人手法使得诗句生动富有灵性,具有激动人心的色彩;比喻又使得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虚化的事物具体化;对比的手法又使得事物明确,感情倾向鲜明。

3、千古名句的分析理解。

对于千古流传的佳句,考生要认真斟酌,仔细推敲,含英咀华,其中自会有一番独特的滋味,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对普天下有情人的殷切祝愿,也带有自我宽慰的成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把离别之情写得多么豁达昂扬。

4、明确诗歌的实笔和虚笔,现实和想像。

由于诗歌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其魅力往往表现在虚实之间,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让人为之叹赏。

要分清诗人在写作构思时是如何表现这一魅力的,是实写来展现美感,还是虚写来取得情感共鸣,出题有时会涉及到这一角度。

【应试对策】

根据古诗词赏析的具体题型、考查趋势,考生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进行大量的背诵积累,包括古诗、词、曲等。

只有积累达到一定的量方能熟能生巧。

记诵得多了,才能对诗文的题材、体裁、意象组合规律、意境表达特点及其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情况有所了解,也才谈得上鉴赏。

2.既落实对字词的理解,又不死扣语句。

因为古诗文表达凝练的特点,其中字词往往都有丰富深划的意义,在组合连缀上也各具特点,所以千万不能忽视这些字词的意义与用法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3.熟悉相关的修饰、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功能,如古诗文常用比喻、拟人、互文、象征、对比等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得诗文既显得生动富于灵性而又委婉含蓄,值得仔细体会。

命题人常从这一角度设题,要求辨析和理解表述。

4.理解名词名句要立足于两点,即内容上给人的启发和艺术上的感染力。

比如写离别的情感句,写理想的抒情句,写哲理的议论句以及某些音乐感想,发人深思,令人感慨不已的句子等,都应作为复习应试的重点。

5.考题常涉及实写和虚写的问题,常在选择题的选择项中出现。

答题时要从具体的语句来看,是从情感的角度来加以刻画,还是实有其景、其人、其事,否则应视为虚写,有想像的成分。

一、知识精讲

1、诗词曲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分:

①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比较自由。

②近体诗:

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上阙或上片,第二段叫下阙或下片。

词一定有词牌名,不一定有题目。

④曲:

体式与词相近,较多使用口语。

曲有曲牌名。

(2)从诗歌的题材分:

①写景抒情诗;②咏物言志诗;③即事感怀诗:

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怀古咏史诗;⑤边塞征战诗。

2、诗歌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爱惜人才的形象。

如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5)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6)忧郁愁苦的形象。

如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渴望建功立业的形象。

如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8)既渴望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形象。

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诗歌感情

惜别之情、思乡之情、怀古之情、讽喻之情、报国之情、咏景之情、恋友之情等。

4、诗歌语言

(1)平实质朴;

(2)含蓄隽永。

“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3)清新雅致。

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而美的愉悦;(4)形象生动;(5)绚丽飘逸。

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

5、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既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包括白描、渲染、想像、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情理相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各种表现手法,还指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远近高低不同角度的描写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于景、一切情语皆景语等。

(2)结构特点:

先景后情、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首尾照应、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主要修辞手法:

对偶、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

(4)写作技巧:

赋比兴、象征、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像等。

6、艺术风格

浪漫主义:

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预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

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像。

豪放派:

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

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7、诗歌的诵读

诗歌节奏划分要注意两点:

一是按照意义划分:

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二是按照诗歌音节划分:

如果是四言诗,一般两个字为一个意义单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如果是五言诗一般按照“二三”“三二”或“二一二”“二二一”的节奏划分。

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果是七言,一般按照“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划分。

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也可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解答诗词鉴赏题,首先是要略知诗词的基本内容,其次是要把握诗词的具体形象,第三是要品味诗词的美言妙语,第四是要了解诗词的表达技巧,第五是要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

这五点没有先后之分,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选取其中任意一点先行突破。

二、问答模式及步骤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哀婉、悲壮、轻快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

(2007年黄冈)请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它们的出现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勃的感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胜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或主要表现手法?

诗人怎样抒发感情的,有什么效果?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③这种表现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

(2005年岳阳市)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抒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以丰富奇特的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具体的客观事物,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具有了丰富的感情,营造了一种形象生动、情感浓烈的美的意境。

同时也展示了李白飘逸、豪放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真切的关怀。

3、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清新、流畅等);②用诗中有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首诗的特色;③指出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

(2007年南京市)前人评论《饮酒》时曾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请你说说为什么?

(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是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4、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

某个字历来受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具体诗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该句中描述(有了这个字该句的景象是什么);点出烘托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

(2005年成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随”让画面活动起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化静为动。

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写得逼真如画,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5、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中某个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①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是什么;②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6、比较类型

提问方式:

从炼词、语言、结构、营造气氛、意境等方面比较。

答题步骤:

①给出你的观点;②具体的分析。

三、古诗背诵及思想内容理解(《课标》要求:

课内23首)

1.《观沧海》(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大获全胜,基本上平定了中国北部。

这首诗是曹操在行军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是我国写景诗中最早的名作。

开头两句,叙写游览的地点,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写观海所见景物。

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写诗人观海所见。

一个“何”字写出了游客惊叹的神情;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掀起连天巨浪,其声势更是令人惊心动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这吞吐宇宙的大海,不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吗?

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与诗的正文没有关系,但有加强表达感情的效果。

这首诗的重要特点是借写景来透露感情。

全诗写景,没有一句是直抒胸臆的,但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燕洛阳边。

1、这是一首写景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两句诗写江中景色,以江面之阔映衬一帆之孤。

展现了一幅雄伟壮观的长江画面,从而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山水的思想感情。

3、诗中的千古名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诗由江上观日出起兴,引发无限感慨。

诗人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和“入”突出江南春来早的特征,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感,表达出诗人滞留异地的思乡之情。

诗句妙在不仅描写景物入神,而且富于生活哲理:

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4、尾联的意思及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我把家书托给谁呢?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封家信到洛阳。

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切。

5、全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既写出了作者可访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一首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白居易写景诗中的名篇。

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

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然后点明环境。

第3、4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诗人用“几处”、“谁家”而不用“处处”、“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黄莺、燕子还不多。

5、6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迷人眼”是说游人看到各色美丽的野花,为之着迷。

“渐”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

“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

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迷恋。

“行不足”是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

结尾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联想和想象。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

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首小令。

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列出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结尾卒章显志,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全词主旨句为“断肠人在天涯”。

5.《望岳》(杜甫·唐朝)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所见。

写泰山的高大,实写。

“割”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实景,细望所见。

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全诗望岳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结尾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春望》(杜甫·唐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对偶)写望中所见: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虽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写诗人睹物伤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偶)有两种解释:

一种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两种解释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颈联写想望亲人,家信珍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对偶)“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是写实。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7.《使至塞上》(王维·唐朝)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用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的经历。

首联叙事。

“单车欲问边”,写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要走多远呢?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颔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千古壮观”的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正能状其神韵。

“孤烟”后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

“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

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圆”“直”用得逼真传神,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这两句诗既描绘出大漠雄浑的气势,也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把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融化于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

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

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8.《游山西村》(陆游·宋朝)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节令诗,也是纪游抒情诗,写春社将至,诗人游赏山村,见到山村应接不暇的秀美风光与村民们迎接春社到来的情景,赞美淳朴可爱的田园生活。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村民的淳朴热情,殷勤好客。

“莫笑”表达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农民忠厚性情的由衷赞赏,“足”农家待客情意之深厚。

“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山村一片宁静欢悦的喜庆气氛。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偶)写诗人漫步山间水畔,领略山村秀丽风光,流露出无限欣喜之情。

“疑”字写出了诗人留连郊野、陶醉山水的沉迷自失的神态,“又”渲染出诗人沉醉之中突然发现眼前这个绿柳成荫、山花娇艳的秀美村庄时的喜悦心情。

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对偶)写民风民俗。

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风俗的赞美,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也是他对尔虞我诈、污浊丑陋之官场的厌恶憎恨之情的曲折流露。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触景生情,表达月下叩门、与农民交游的愿望。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中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后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朝)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首联抒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颔联: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典故)一是“闻笛赋”,一是“烂柯人”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

颈联承颔联比喻: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偶)。

以“沉舟”和“病树”比喻自己,作为反衬,以“千帆”和“万木”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尾联: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0.《赤壁》(杜牧·唐朝)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首咏史诗。

前两句叙事,写兴感之由。

折断的戟埋在沙堆里,铁还没有完全锈蚀。

自己拿起来经过磨光洗净,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后两句发议论和感慨,说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诗中表现诗人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他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反映他的抑郁不平。

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11.《过零丁洋》(文天祥·宋代)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首联: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记叙)。

颔联: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比喻、对偶)描写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颈联: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对偶)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

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抒胸臆,表明以死明志的决心,为千古传诵。

前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

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

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1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北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与难以抉择。

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深一层。

“归去”,作者交将那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却又有些犹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写月光移动和月下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转入抒发怀人之情。

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表现了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说若是人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因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