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题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2123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题1.docx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题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题1.docx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题1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题1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题1一、单项选择题1、教一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2、学习的主体因素,指()。

A.学生B.教师C.教学手段D.教学环境3、问一名4岁儿童:

你有兄弟吗?

他回答:

有。

兄弟叫什么名字?

他回答:

吉姆。

但反过来问:

吉姆有兄弟吗?

他回答:

没有。

这说明儿童思维具有()。

A.单维性B.不可逆性C.自我中心性D.抽象逻辑性4、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射C.联结反应D.习惯成自然5、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马斯洛B.阿特金森C.维纳D.维果斯基6、何种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先后一致D.不快不慢8、学生在学习体操过程中,各种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常有多余动作,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A.动作幅度B.动作结构C.动作力量D.动作速度9、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是()。

A.加涅B.布卢姆C.波斯纳D.罗森塔尔10、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的某一部分时,就会退回去重读困难的段落,放慢速度,这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

A.谋划策略B.调节策略C.监视策略D.组织策略二、填空题1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______领域里的______的科学。

1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

______、______和______。

1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有:

______、______、______。

15、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

三、辨析题请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原因16、学习动机强,学习效果就好。

17、根据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一定能产生相应的效应。

18、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9、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0、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无心理疾病。

三、简答题21、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22、简述心理评估的意义。

23、什么是上位学习?

24、简述知识概括的类型。

25、简述问题行为的性质。

五、述论题26、结合实例说明多元智力理论。

27、结合实例说明人格的成因。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A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2、A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3、B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

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

4、B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儿童做对了某件事后得到成人的物质奖励或表扬属于正强化。

5、B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6、A7、A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速度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8、B学生学习体操的过程属于操作模仿。

由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可知应为动作结构。

9、C10、B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并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二、填空题11、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各种心理现象和发展变化12、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13、遗传和胚胎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14、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15、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辨析题16、错误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加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

(2)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这是负向的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这是正向的不一致。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在学习中,只有把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结合起来,才会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一致和负向不一致。

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17、错误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

因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的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心理因素。

18、正确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点:

首先,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其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第三,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19、正确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斥、回避的行为,但并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20、错误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简答题21、

(1)认知失调。

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

(2)态度定势。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知。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2、

(1)心理评估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是一项高度个别化的教育工作,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制定正确的辅导与咨询方案,首先必须正确找出个体的问题症结,了解他所处的环境的特征,准确地把握他认识世界的独特的观念。

(2)心理评估是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心理评估不但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为表现的工具,也是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工具。

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只能从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症状减轻、心理素质的改善来加以确认。

23、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例如,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就属于上位学习。

24、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1)感性概括。

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虽然从形式上看,感性概括也是通过一定的概括得来的,是抽象的;而且从外延上看,它也涉及一类事物而非个别事物。

但是从内容上看,它并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所概括的一般只是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一种知觉水平的概括。

(2)理性概括。

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理性概括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它所揭示的是事物的一般因素与本质因素,是思维水平的概括。

所谓一般因素,指的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不是个别或某些事物所特有的;所谓本质因素,即内在地而非表面地决定事物性质的因素。

25、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

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概念不同。

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一种总体评价,他们往往有较多的问题行为,但在正常的班级里,其人数甚少。

而问题行为则是一个教育性概念,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某一种行为而言的,而且除了差生或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之外,优秀学生有时也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里灵活而机智地处理和矫正问题行为。

五、述论题26、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

系统间可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1)言语能力:

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及日常会话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力:

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维能力。

(3)空间智力:

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别方面的能力。

如:

绘画,查地图。

(4)音乐智力:

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

(5)身体运动智力:

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6)人际智力:

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7)内省智力:

对自身内部世界的状态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水平,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27、人格:

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

(1)生物遗传因素根据研究: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3)家庭环境因素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

家庭教养方式:

权威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过分支配,一切由父母控制;放纵型,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教育达到失控状态;民主型,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

(4)早期童年经验首先,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但二者不存在对应关系。

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

再次,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5)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

总之,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