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2045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01《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0001《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0001《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0001《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0001《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01《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

《0001《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01《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001《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

0001《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

0001《文学概论》2011年1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文学概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的学科,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理论基础部分。

因此,要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文学概论无疑是核心课程之一。

《文学概论》课程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其它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

它以其它课程为材料和基础,同时又指导其它课程的学习。

因此,应当注意把文学概论的学习与其它课程学习结合起来。

文学概论课讲述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讲述文学活动、文学的性质、文学创造过程、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和文学接受过程。

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四种题型:

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型一:

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题4分,共计20分)

题型二:

简答题(3小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

题型三:

分析题(2小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题型四:

论述题(1小题,共计30)

二、知识点

第一章  文学主要活动

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文学四要素:

文学活动中作品与世界、作者、形式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文学活动不是仅仅由某个单一因素组成的,也不是几个因素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

第二节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摹仿”说和“观物取象”说。

文学起源于人对周围事物的形象的摹仿。

西方“摹仿”说:

文学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

中国“观物取象”说:

文学的起源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

巫术仪式发生说是关于艺术发生的一种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的发生起点是人类早期的巫术仪式,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雷泽和哈丽逊。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的表现:

1、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

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

第二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第一节文学概念辨析

第二节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直觉,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文学形象的审美直觉特性表现为,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直觉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作家对事物或现象的直观式把握,二是作家从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使人深省的内蕴。

第三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审美的概念:

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和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是两者有机融合的状态,是审美性的意识形态。

审美是人类掌握事件的一种特殊方式。

审美指人与世界即社会与自然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状态:

无功利的、形象的、情感的,分别对应目的、方式、态度。

审美情感的含义:

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体现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①突出其与无功利性和形象性的关联。

②强调其与日常情感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都属主体的主观评价态度。

区别:

日常情感直指现实利害目的,而审美情感则通过一定的形象创造而间接显示出来。

从日常感叹到审美表现的转化与升华。

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

第一,文学是审美的,表明文学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质。

这种特殊性质表现在,文学意味着对现实抱有无功利目的,采取形象方式,表现主体情感评价。

正是这样,文学是审美的。

第二,文学又是意识形态的,这表明文学具有自己的一般性质。

正是这种一般性决定了文学又同其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乃至经济基础形成普遍的复杂联系。

这种一般性表现在,文学可以被视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从而必然带有间接的功利目的,有时运用概念方式并具有认识因素。

文学具有双重性质:

它既是审美的又是意识形态的。

第四节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掌握话语蕴藉的概念,对于“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什么意识形态”这一定义要深入理解掌握。

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其语言组织内部包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话语蕴藉有含蓄和含混两种情形。

第三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文学的发生过程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文学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积累材料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和评价生活的原则及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获得的一种独特感知。

独特的艺术感知,使作家能从人们熟视无睹的普通平淡的事物上独具慧眼地看出它的独特深刻意蕴,从平凡中见出伟大,从陈旧中发现新异,化腐朽为神奇。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了解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文学创造的物化过程;知道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必要性;了解即兴与推敲的主要概念及相关内容。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

掌握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等文学类型的概念、基本特征等主要内容;了解文学类型的历史发展演变,了解浪漫主义的含义。

现实型文学及其特征: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

1、再现性。

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具体刻划或摹拟。

2、逼真性。

逼真就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具体而精细的描写。

理想型文学及其特征: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

1、表现性。

表现指对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想象、理想、幻想等)的直接表达。

2、虚幻性。

虚幻指运用夸张、变形或虚构的方法,按照情感逻辑,而构想一个非现实的世界。

象征型文学及其特征: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

1、暗示性。

暗示指一种间接的或非直接的表达方式,其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

2、朦胧性。

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浪漫主义文学:

这一文学思潮在18世纪末兴起于欧洲,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柯勒律治、华兹华斯、济慈、雪莱和拜伦,法国的雨果等。

这一文学思潮突出主观表现性和虚幻性,强调情感、理想、想象和幻想的作用,崇尚自我表现,将理想型文学伸展到极致,从而成为其典范形态。

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文学作品的类型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演变时期:

古代:

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期;近代:

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期;现代:

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期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体裁

掌握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的定义及其特征。

诗及其特征: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诗的基本特征有三个:

1、凝练性。

指诗用极其精练的语词去创造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2、跳跃性。

指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点。

3、音乐性。

指诗像音乐那样具有节奏和韵律特点。

小说及其特征: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划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

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划。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剧本及其特征: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剧本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1、浓缩的反映现实生活。

2、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3、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散文及其特征:

散文有两义:

广义散文和狭义散文。

广义散文是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作品及非文学的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和应用文等的统称。

狭义散文则是文学意义上的散文的统称,是与诗、小说和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和游记等。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

1、题材广泛多样。

2、结构自由灵活。

3、抒写真实感受。

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第五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掌握文学作品本文所包含的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三个层次的相关的界定。

掌握文学话语的内指性、心理蕴含性以及阻拒性的特点;掌握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了解文学意蕴的三个不同层面的内容。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3、文学形象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第二节文学典型

了解典型论的历史发展;了解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掌握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等概念的界定,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第三节文学意境

掌握文学意境的界定,了解意境的形成;掌握文学意境的特征;了解文学意境的分类。

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独创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意境论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文学意境: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意境的基本特征: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根据诗歌对情与景的重视程度不同,情景交融分为三种方式:

景是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

2、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它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虚境(情语)和实境(景语)的交互作用;二是指超越于诗歌语言的“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象”。

3、韵味无穷:

韵味无穷是意境创造的审美特征。

第四节文学意象

了解观念意象的定义,掌握文学意象的定义,了解文学意象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第六章  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叙事界定

了解叙事理论与叙事学的发展;掌握文学叙事的定义及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了解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在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上的表现;掌握叙事构成,即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的定义。

文学叙事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叙事的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核心是虚构。

第二节叙述内容

掌握叙述内容的概念。

了解叙事中故事所应该包含的事件、情节、人物、场景等基本要素;了解叙事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了解行动逻辑的基本方式。

 

第三节叙述话语

掌握叙述话语的概念。

了解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的概念;掌握视角的概念及各种不同的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了解叙述视角和人称变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叙述视角是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视角按叙述人称的不同,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人称变换叙述。

第三人称叙述:

这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的叙述。

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叙述,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挖掘,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

这种叙事视角的优势在于,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无限的自由度。

这在传统叙事性作品中较为普遍。

但现代小说家则对此提出责难:

当叙述者过分享受或滥用其自由时,读者就因此而受到严密的控制或摆布,无法享受其自由度,从而被剥夺了解释和探索作者奥秘的权力;同时,从叙事的文化背景着眼,这也体现出了人对自身能力的过分乐观的乌托邦式幻觉。

第四节叙述动作

掌握叙述动作的概念,了解叙述者与作者、声音以及接受者的关系。

第七章  抒情性作品

本章重点掌握抒情以及抒情角色的定义,对于抒情的方式要有基本的了解。

要能够结合抒情的基本特征分析具体的作品。

抒情角色是指抒情作家在抒情性伤口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

常见的抒情角色有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代言的抒情方式两种类型。

第八章  文学风格

第一节风格概念

掌握文学风格的概念;了解风格与创作个性、话语情境的关系;掌握风格具有的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这个定义包含了风格的三个基本要素:

创作个性、话语情境及特性。

文学风格的基本特性:

1.独创性。

作家的风格是不能与他人相同的,必须是出于与众不同的或独特的创造。

2.稳定性。

作家长期创作实践所形成的风格特点在其整个创作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3.多样性。

风格在类型上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作家的创作个性是作家表现在作品中的个人性格特征。

第二节风格的形态

第九章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性质

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了解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关系和及其特点,掌握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对象和主体

了解文学接受的对象和主体。

 

第十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

了解文学接受过程,掌握文学接受的发生阶段的主要内容,即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等主要概念。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

掌握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即填空、对话与兴味、还原与异变、理解与误解、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等主要概念。

填空、对话和兴味三个概念虽然来源不一,但都揭示出一个相同的道理:

文学接受过程不是读者对于作品的被动的得到或复制,而是能动的再创造。

填空,是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它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对于本文空白点的主动填补现象,正是这种主动填补能使作者意向获得具体实现。

填空

实际上是对文学接受的再创造作用的一种肯定。

对话,是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的一种现象,它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与作者、前人和传统之间的沟通与融合现象。

文学接受过程必然地是读者通过本文而与作者、前人和传统之间的对话过程。

这也是对文学接受过程的再创造作用的一种肯定。

兴味,有时表述为兴会,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术语。

它表明,文学作品是作者的丰富而深长的感兴与意味的表现,期待着读者以同样或相近的姿态去阅读和领悟,以便使其获得具体实现。

还原与异变:

还原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在本文的导引下去力求复现作者原意的现象。

异变,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在理解作者原意时必然出现的偏离、改变或调整现象。

异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

2、某些预定的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

3、文化视野会导致异变。

4、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

5、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

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

掌握文学接受的高潮的过程,即共鸣、净化 、领悟、延留等主要概念,了解各个过程阶段的特点和作用。

共鸣:

共鸣是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特有的一种状况,是读者与作品形成强烈心灵感应,或不同读者在同一作品中产生相近心灵感应的现象。

净化:

净化一词原来在希腊文里兼具医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含义,后来由亚里士多德首次引入文艺问题领域,表述文艺的一种特殊的接受状态或效果。

在我们看来,净化是读者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精神调节、情绪排遣、杂念去除和人格提升状态。

领悟:

领悟,是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的一种读者状况,是读者在共鸣和净化基础上进入的更高层次的潜思默想、宇宙洞悉、人生体悟和精神升华过程。

延留:

延留,取延续和留存之意,用来指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的一种读者状况,是读者在共鸣、净化和领悟过程之后进入的这些过程的心理延续与留存状况。

三、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典型环境

2、叙述视角

3、巫术仪式发生说

4、艺术发现

5、文学四要素

6、文学叙事

7、文学风格

8、文学材料

9、抒情角色

10、话语蕴藉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填空、对话现象?

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表现在何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平衡关系?

3、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是什么?

4、什么是直觉?

它在艺术思维中有什么作用?

5、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文学接受中的“异变”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哪些?

三、分析题

王夫之说: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结合文学意境理论及具体的诗歌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论述题

什么是文学意境?

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四、练习题参考答案以及答题指导:

一、名词解释

1.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出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社会生活环境。

它包括两种形态:

一是以具体独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二是由这种大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2.叙述视角是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视角按叙述人称的不同,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人称变换叙述。

3.巫术仪式发生说是关于艺术发生的一种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的发生起点是人类早期的巫术仪式,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雷泽和哈丽逊。

4.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积累材料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和评价生活的原则及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获得的一种独特感知。

独特的艺术感知,使作家能从人们熟视无睹的普通平淡的事物上独具慧眼地看出它的独特深刻意蕴,从平凡中见出伟大,从陈旧中发现新异,化腐朽为神奇。

5.是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来的理论,包括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6.文学叙事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叙事的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核心是虚构。

7.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8.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文学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9.抒情角色是指抒情作家在抒情性伤口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

常见的抒情角色有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代言的抒情方式两种类型。

10.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其语言组织内部包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答题指导:

名词解释题考查的是大家对这门课程的重要的知识点和概念术语的掌握程度。

大家要根据我们的考试指导首先明确重点概念和术语,对这些概念术语要有准确的把握。

和分析题和论述题不同,名词解释题需要准确回答术语的定义,而不必展开论述,同时也不能随便发挥。

概念术语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有较为严格的界定,大家要准确地进行回答。

二、简答题(仅供参考)

1.填空,是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它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对于本文空白点的主动填补现象,正是这种主动填补能使作者意向获得具体实现。

填空实际上是对文学接受的再创造作用的一种肯定。

对话,也是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的一种现象,它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与作者、前人和传统之间的沟通与融合现象。

文学接受过程必然地是读者通过本文而与作者、前人和传统之间的对话过程。

这也是对文学接受过程的再创造作用的一种肯定。

2.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

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如俄国和挪威在19世纪经济相对落后,但在文学上却成就斐然。

其实,“不平衡关系”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

而且,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唯一的因素,影响文学发展的除了经济以外,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

3.第三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的叙述。

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叙述。

叙述者表现得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去挖掘,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

这种叙事视角的优势在于,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无限的自由度。

这在传统叙事性作品中较为普遍。

而这种叙述视角的局限在于,叙述者享受到过分的自由,使读者的自由受到限制,被剥夺了解释和探索作者奥秘的权力。

4.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它在艺术思维中的作用主要是:

(1)表现为作家对某事物或现象的直观式的把握。

(2)表现为作家在某事或现象背乒突然发现使人深省的内蕴。

(结合以上要点作简要说明)

5.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是:

(1)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3)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4)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结合以上要点作简要说明)

6.第一,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

第二,某些预定的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

第三,文化视野会导致异变。

第四,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

第五,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

答题指导:

简答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一些主要问题的整体把握能力。

简答题的考查形式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要求大家对一个上位概念所包含的下位内容进行分析和回答;一类是要求大家对一个论点进行分析和回答。

这种问题的回答要点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一定要围绕着论点进行阐述。

简答题的作答要注意条例清楚,做好能够分出几个要点来,标出1、2、3来进行作答,这样要点突出,条例清楚。

三、分析题

答题要点:

情景交融是文学意境的结构方式,它可以分为多种形式。

应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题指导:

分析题是通过同学们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来考查大家对于重要的知识点的把握程度。

它与简答题不同,不是以直接提问的形式出现,而是给大家具体的文学作品作为材料,需要大家在把握风格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

还有一种类型的分析题是给出著名文艺理论家的相关论述来考查同学们对某一论述的理解。

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在作答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所给的论述,要把握住论述中的关键词。

分析题在作答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所阐述的理论问题与所给的材料相结合,不能只谈理论,不注意分析材料。

四、论述题

答案要点:

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三个特征。

学生应结合具体作品回答。

答题指导:

论述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于重大的问题和概念的理解能力和整体的阐述能力。

和简答题不同,论述题的题目一般是包含多个层次的,需要我们首先进行分析,然后再对各层次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更为深入的阐发。

说明:

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009学期1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

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

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

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