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高中化学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31864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著名高中化学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著名高中化学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著名高中化学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著名高中化学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著名高中化学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著名高中化学结题报告.docx

《著名高中化学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著名高中化学结题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著名高中化学结题报告.docx

著名高中化学结题报告

高中化学“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引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指出要“努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开展诸多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的化学课程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同时又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

也正是因为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施化学探究性教学中,由于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本质的理解不到位,致使课堂探究效率低下,失去了课堂教学应有的活力。

一方面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另一方面学习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素质发展或者说没有在单位时间里得到有效的发展。

我们认为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之一是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潜在素材,改革传统的阻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实施“情景-探究-反思-创新”的教学模式。

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对人的培养过程,既重视化学学科的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认知方法及能力的培养,又重视探究能力的培育,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真正成为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人,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此设想出发,从2006年1月起至今,我们在沙市第七中学(以下均简称“我校”)进行了《高中化学“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此课题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构建了探究性的有效课堂,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预期的成果。

二、课题的提出

2005年12月,国家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总结“十五”教育工作、推进“十—五”教育发展》的报告中指出,“十—五”期间“必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出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

湖北省将从2009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新课标,这次课改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其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化学新课程的核心是将探究学习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改变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活动主题,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科学素养。

为此化学教材以科学探究为主体编排了许多反映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相互联系的内容,纳入了诸如合成材料、纳米材料、环境科学等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知识,使得科学探究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实践过程,也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就要求化学课堂教学必须采取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湖北省教研室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化学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计划下达后,我们对我校化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分析,主动向省教研室申请了子课题《高中化学“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力求通过课题研究,改变我校以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启发讨论和主动探究的现象,建构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形态,让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化学教学中,为全面实施高中新课改探索一条行之有效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开展“情景-探究-反思-创新”的教学模式研究和实验十分必要,有利于实现科研兴校,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拟通过三年实验研究,探索出符合我校校情、行之有效的高中化学创新教育模式,向教育科研要质量,使我校化学教育教学水平达到或超过荆州市的平均水平。

第二部分  课题的界定及遵循原则、要求

一、课题的界定

 “探究”是人类的本性之一,“探究”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涵义是:

探索追究,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课堂实施有效探究的涵义是指创设有意义的学习和生活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性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讨论,求得问题解决,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建构、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的能力,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所以,有效探究中“愿意学、主动学”的前提就是看课堂上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探究情景中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继续探究下去的欲望;有效探究中的“怎么学、会不会学”关键看探究过程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领悟和运用,有了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探究才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取得成功。

因此,探究性教学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中的“创新”的意义是指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和前所未有的;“创新精神”中比较关键的是具有探索、创新的精神、责任心、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自尊和自信等内涵的创新个性品质(创新人格)。

二、对课题研究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的界定

对实验对象以及课题研究与实验结果的评价,同时使用三种方法:

采用我校学生参加荆州市教科院组织的全市统一测验、高三年级调研考试及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成绩,采取与荆州市区同学年段的化学学科的平均水平相比较的方法(以高三市质检化学成绩的评价为主);采取个案分析的方法;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

三、对课题研究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而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

但是我们认为实践能力的核心是实验、观察、思维、计算、自学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体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可采用个案以及案例分析,结合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的测验,进行评价。

四、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化是第一原则。

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与学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探究式教学才可能落到实处。

沟通与合作是“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的生态条件,在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情景-探究-反思-创新”的精神才得以体现。

师生通过朋友式的合作,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

可以说,没有民主和平等,“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活动是无法实现的。

民主和平等包括知和情两个方面:

从知的角度讲,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和后知者,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并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这样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第二个原则。

学生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出发点。

“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生命意识的人、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育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为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精心创设教学“场景”是“情景-探究-反思-创新”的又一原则。

本实验提倡建立和谐的、富有生机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的教学环境,体现民主、平等、自由、开放、沟通、合作等特征,给学生提供一个宽容的、被人尊重的、有很强心理安全感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意识和自由开放的个性,让学生能充分、自由的发展。

在“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活动中,允许学生间的学习交流活动,鼓励学生质疑,提倡师生交流,变师生间的单向活动为师生、生生间的多向、多层次的交流活动。

开放性是“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的第四个原则,面对复杂的教学活动,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开放式地融入自然和社会的课堂,将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转化为无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广阔的探究环境,也为学生质疑、解疑、反思、创新提供机会和条件,更为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实践中课题组要求教师时刻关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发生的变化,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形式时考虑更广泛的因素;要认识学生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对自主教学的基本要点进行再认识;要看到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发展、完善,为自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要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

五、课题实施要求

(一)、对教师的要求

1、在教学观念上,坚持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学习实践的主体,由“学”定“教”,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探索学习过程,呈现学习过程,调控学习过程。

2、在教学目标上,能认真分析教材中知识间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的目标应体现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应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

3、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始终是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欲望是调节教学进程的依据。

教学中体现学习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及有意义的建构,激发学生极有兴趣地探索知识,参与实践。

4、在教学关系上,营造主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建立师生平等互助的关系,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独特的思想和见解,尊重学生的学习效果。

5、在教学评价上,坚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探究学习的评价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因此,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探究本质的把握上,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目标。

6、不断积极开展中学化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不时或者定期的进行反思可以使自己不断地检讨自我、改善自我、战胜自我。

正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正所谓“胜己者,胜天下”。

(二)、对学生的要求

1、愿学。

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2、乐学。

视学习为一种精神需要,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生活,对学习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学得轻松、愉快。

3、会学。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能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阅读、分析、理解和实践,能广泛收集各种资料,从各种信息源中获取知识信息。

4、善学。

能初步认识自身学习的基础及特点,扬长避短,善于制定与自身知识能力、认知风格等相符合的学习计划,能根据学科特点及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并善于自我检查评价。

5、求新。

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善于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完成知识的延伸并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堂特征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活动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有的权利还给学生。

1、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

古人云: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坚信:

“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教学中,把质疑问题的权利还该学生: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采用“你有问题吗?

”“你有不同意见吗?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等策略,使学生敢于提出不同问题。

(2)对学生提问的质量不要过多地评价,绝对不能冷嘲热讽。

(3)学生所提问题要有答复,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决不能作为一种点缀。

(4)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如:

抓住课题提问,抓住重点句段提问,抓住矛盾处、重复处等提问等。

2、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应该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尽量多给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

(1)保证时间,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深入思考。

(2)设计坡度,对于疑难问题,要把问题分解为有一定梯度的问题系列,让学生通过思考,把认识活动逐步引向深入。

(3)适当点拨,教师要示范并要求学生通过“出声的思维”,即用语言将思考的过程展示给大家。

(4)学会反思,以区分“行不行”“好不好”两个不同的思维层次。

3、把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

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就强调“导而弗牵,开而弗达”,我们就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疑”的探究学习能力。

主要做法有:

(1)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教师对于学生能够经过探究发现的结果,要及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规律,培养探究能力。

(2)教给探究的方法,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支撑,就会有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发现、不断收获、充满乐趣的过程。

(3)加强指导,在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指导,科学引导安排,指出方向,尽力做到省时高效。

4、把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新课程倡导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合作教学、互动教学,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边、多边交流的习惯,培养合作意识。

(1)采用小组协作学习和集体交流想结合的形式。

(2)明确小组协作学习的要求,学生自己讨论问题时,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学生自己当“小老师”等。

(3)教师要适时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并且不抱偏见,从正面引导,使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第三部分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的

本项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3)通过科研活动,提高科研能力,推进课程改革,促进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顺利头施;

(4)通过对课题成果的提炼和推广,提高全区中学化学教师的素质和全面提升中学化学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认为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学活动是一个体系,它包括课程内容,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活动课及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及学习活动的测量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情绪、情感、教学的组织等等),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努力程度、学习效果)等等,既包括课堂教学活动,也包括课外实践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及组织实施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第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与学,表现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多边活动,不仅有师生间知识的传授,还有师生间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人格品质等的交流。

教学活动存在于教学环境中,因此,创建一个民主的、和谐的、富有生机的教学环境是完成教学任务并促使学生形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第三,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和主人。

教师不仅充当教育者,还是组织者、引导员、咨询员、指导者,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还是学习活动的建议者、设计者。

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发挥出来,但教师不能为刻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对学生放任自流。

第四,学生的发展是在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中完成的,教师不能也不可能包办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做好化学知识、实验技能、教学方法的准备外,还要将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突出位置。

第五,实验在中学化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上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第六,狭义的教学活动仅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活动,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将教学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校内向校外广阔的天地延伸。

因此,本课题以实证研究为主要形式,立足化学教学,聚焦科学探究,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条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实验),课堂训练、自我评价和学校管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质量监控、校本课程、课程设置、班额调控等等涉及教学过程各个方面展开课题研究。

第四部分  课题研究过程简介

本课题研究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启动阶段(2005年9月——2006年6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人员分工,开始启动实施。

2、发展阶段(2006年9月——2008年9月),修改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实施课题研究,并对实施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的调查、反馈。

3、总结鉴定阶段(2008年3月——2008年10月),完成总结报告。

第一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启动阶段。

我们首先确定研究重点:

立足课堂,探索实践。

这是我校化学教研组的一个课题,所有化学组的老师都是课题组的成员,参与的人员相对稳定,课题延续性比较强,而且这个课题跟我们的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都密切相关,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这些活动是否有效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也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在每学期中开展了不少与课题《高中化学“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相关的活动。

再就是理论支撑,夯实素养。

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的理论著作,引进他山之石。

我们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及网络教研相结合的原则。

三年来,先后组织了二十几次集中理论学习,内容主要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针,综合吸收现代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学习心理研究成果,课堂评价、探索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等。

课题组教师也加强了自学,并根据实际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记录学习心得和体会,并在QQ群和校园网里备课、说课、评课及专题研讨。

三是专家引领,以点带面。

课题组指导专家——市教研员王贵和开发区教研员郭全京引路,组织开展“学习身边的名师”专题研讨学习,2006——2008年期间,每学期都有沙市区和荆州市市直高中学校名师上展示课。

李树森、马俊泽等名师的课给课题组老师很大的启发。

第二阶段为本课题的实验过程。

首先学期初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比如2006年秋季学期开展的课堂教学研究分别有:

(1)“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化学课展示,这是每一位化学教师都参与的。

包括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课后研讨三个过程。

(2)由魏凯老师在高二进行“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课专题研究。

当然,这并不是魏老师一个人的工作,也是每一位化学教师都参与的。

包括根据教材独立设计学习活动——相互研讨优化学习活动——以魏老师为主进行课堂教学——再次研讨进行提升几个过程。

(3)高二年级同上一节课活动。

这是部分老师公开执教,其他教师参与听课、评课。

有《卤代烃》(魏凯、沈裕智)《盐的水解》(张融、付娟娟)

(4)高一年级同上一类课的研究。

这也是部分老师公开执教,大家参与听课、评课。

分别上了《卤素的性质》(陈小霞、孙国清)《物质的量》(陈小霞、张发勇、郑银泽)

(5)化学组参加了学校里组织的一些公开教学活动,比如校级公开课--把关教师示范课(魏凯、秦海蓉、孙国清),市级优质课(秦海蓉、陈小霞),区级交流课(张发勇、张融)等等。

然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这是老师从研究中获得提升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上了大量的公开课,经过研讨、实践,都有了自己的思考,所以我们课题组要求教师围绕如何设计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撰写案例分析,主要采取对比分析的方式,可以写自己一节课前后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优化过程,也可以是自己上或听别人上的同一节课,或者是从一类课中找到优化学习活动的方法。

现在有很多老师的案例和论文都已经发表或者获奖了,老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实实在在的得到了提升。

第三阶段为本课题的总结过程。

我们收集了

(1)典型教案、作业、课堂实录、观察记录。

(2)各种调查、检查、测查的数据及评价记录。

(3)典型事例、方案。

(4)研究日记、过程记录(记事本)。

(5)有关课题信息、动态。

(6)集备活动记录、记要。

(7)心得体会、随笔。

(8)资料性照片、音像资料。

另外,所有的材料都在学校的网站上,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中期评估表、中期研究报告、实施计划、情况登记表、理论学习论文、研究课记录、老师撰写的案例论文、开展课题活动的过程性材料等等。

我们的文本材料还包括老师们发表和获奖的论文、研究的特色材料、学习笔记等。

   第五部分  课题研究的主要特点和一些具体做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特点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总结课题组教师的思想和具体实施方法,我校开展的“情景-探究-反思-创新”课题研究的特点,可以简单归纳成四句话:

①以“问题”或“课题”为载体搭建“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的平台,让学生“想一想”、“讲一讲”,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迁移新知识,从而升华原有认知结构,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②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形成“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的场景,让学生在“议一议”、“做一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③以“小组合作学习”和组间交流竞争为主要途径,在“评一评”的过程使探究活动得到纠正、提高、发展和深化;④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核心,通过“理一理”来提升“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的质量。

这些教与学活动,突出了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和谐发展,体现“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中创造生成的特征。

二、课题研究的一些具体做法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能否引领学生顺利地开展学习活动,新课的导入十分关键,如何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的动机仍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开展“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活动,引入的手段和方式比较多,下面略举几例。

(1)“问题解决”引入方式

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大多可编制成各种问题,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对话中形成新知,在探究活动中解决问题,在总结、练习得到巩固。

这种引入方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终围绕问题的讨论而开展,其基本程序是:

巧设问题——引导探究——总结归纳——反思拓展——练习巩固。

设置问题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旧知识,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尽可能利用语言情境、思维情境、实验情境给学生创设疑问,设置的问题起点不能太高或太低,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实际,要富有启发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理由、发明创造的源泉。

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给学生指明了学习、探究的方向。

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深入研究学生的知识现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拟订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要求掌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

以《苯酚》的为例,从苯酚和乙醇、苯分子结构的差异入手,设计出如下问题,开展化学教学活动:

 ①什么是醇?

什么是酚?

它们的分子结构有什么异同?

 ②苯酚和乙醇分子中都含有羟基,那么它们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毒性等)有什么异同之处?

③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能被活泼金属取代,那么苯酚分子羟基中的氢能否被活泼金属取代呢?

④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不能电离,那么苯酚分子羟基中的氢能否电离呢?

⑤苯酚分子羟基中的氢能电离出来而显酸性,那么其酸性强弱如何呢?

⑥苯与溴水不反应(只能与液溴反应,而且还要用催化剂).那么苯酚与溴水能否反应呢?

⑦在乙醇和苯酚溶液中分别滴入FeCl3溶液情况如何呢?

⑧乙醇与苯酚分子羟基中氢的活性为何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