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1812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上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五年级科学上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五年级科学上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五年级科学上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五年级科学上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上要点.docx

《五年级科学上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上要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科学上要点.docx

五年级科学上要点

1、小苗的诞生

一、填空:

1、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2、种子萌发需要(水、温度、空气)等。

3、我国的“神舟三号”飞船带着从地面培育的(葡萄)(树莓)和(兰花)的试管种苗在太空遨游一周后,于(20XX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

4、科研人员发现,返回地面的种苗在10天内的生长速度是正常情况的(5-7)倍,平均长幅高达(3-5)厘米。

二、实验:

(一)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

实验假设:

种子萌发需要水。

实验材料:

黄豆10粒,培养皿2个、卫生纸或棉花。

实验方法:

对比实验。

实验步骤:

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粒黄豆的种子。

2、保持1号瓶内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适量的水。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同一个地方。

4、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

2号瓶中的种子发芽了,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

种子萌发需要水。

(二)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温度

实验目的:

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温度。

实验材料:

两个瓶子,卫生纸、豆子、水。

实验方法:

对比实验

实验步骤:

1、在瓶子里分别放入同样多的卫生纸,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粒用水泡过的种子。

向两个瓶中洒一些水。

2、把1号瓶放在南窗台上,2号瓶放在北窗台。

实验现象:

1号瓶中的种子发芽了。

实验结论:

种子萌发需要温度。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填空:

1、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

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2、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透气性能)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3、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黏质土)(壤土)(沙质土)。

4、豆苗在(壤土)里长得好。

理由:

(壤土的透气性和保水性较好)

5、谷子、水稻在(黏质土)中长得好;西瓜、花生在(沙质土)中长得好;茶适合生长在(壤土)中。

二、实验:

渗水比赛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土壤渗水能力的大小。

实验假设:

我认为,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壤土次之,黏质土最差。

实验材料:

三个塑料瓶、纱布、剪刀、三种土壤、三个烧杯。

实验过程:

1、取三个同样大小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扣支架上。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观察三种土壤的渗水量。

实验现象:

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壤土次之,黏质土最差。

实验结论:

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壤土次之,黏质土最差。

3、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一、填空。

1、“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而影响。

2、(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除(光照)以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如(温度、水)等应保持(相同)。

4、“喜阴植物”在植物学中被称为(耐阴)植物,(半夏)(苔藓)就是喜阴植物,而(樟树)是喜阳植物。

二、回答问题。

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1、浇水、施肥。

2、除草、除虫。

3、搭架。

4、松土。

三、实验题。

实验目的:

多数植物在光线充足条件下长得更好。

实验材料:

8株豆苗、硬纸盒、黑色纸袋、线绳。

实验方法:

1、将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植物数量相同,生长情况相似。

         2、想办法让实验组的植物生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让对照组的植物生长在黑暗的地方。

实验结论:

植物生长需要光照。

4、根与茎

1、根的共同特征是(有根尖、根毛,都向下生长。

2、在外形上,(茎)有节和芽,(根)没有节和芽。

马铃薯、莲藕、姜都是(茎),甘薯、萝卜、胡萝卜、地瓜都是(根)。

3、根的作用是:

(固着,吸收,输送水和无机盐,贮藏营养物质。

少数植物的根也有繁殖作用。

4、植物茎的作用:

(输导,支持,少数植物的茎也有繁殖和储藏营养的作用。

5、动物的食物

1、有些动物只以(植物)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有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称为(肉食性)动物;而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我们称它们为(杂食性)动物。

2、草食性动物需要(广阔的草场);肉食性动物需要在(茂密的森林)中和(草场上)捕食其他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也要在(森林)中和(草原)上获取自己所需的食物。

3、肉食性动物具有(尖利)的牙齿,足有(锋利)的爪子和(肉垫)。

6、葵花向阳

1、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种特性称为(向阳性)。

2、植物除了具有向阳性以外,还具有(向水性)(向地性)。

3、一般情况下,多数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茎向(上)。

4、我们把植物根向下生长的这种特性称为(向地性),这是植物受到(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

5、“飞蛾扑火”“灯光诱虫养鱼”等实例,说明昆虫具有(趋光性)。

6、实验内容:

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

实验假设:

植物具有向光性。

实验材料:

豆苗、纸盒、剪刀。

实验过程:

1、选两株大小相同、生长情况相似的豆苗,同时放在向阳处。

2、将盒子一侧剪出约2厘米的窗口,把盒子扣在一株豆苗上。

3、几天后,将盒子取走。

实验现象:

被盒子遮住的豆苗向窗口方向生长。

实验结论:

植物具有向光性。

7、设计一个装置,能方便捕捉有害动物。

设计原理:

利用蚊子、蛾类及其他对人类有害的飞虫类、爬虫类昆虫的趋光性,对其进行诱杀。

装置名称:

胶粘灭蚊纸。

所需材料:

自发光透明粘胶层、发光层、薄膜层。

预期效果:

自发光材料的发光层在接受10-20分钟的自然光或灯光的照射后,即可在黑暗处持续发光12小时以上,从而成功诱杀有害昆虫。

7、燕子南飞

一、填空:

1、生物学家们把(动物)这种依(季节)不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

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鸟类会有规律地停下来(休息)和(进食)。

如(燕子)和(大雁)。

2、像鸟类一样,一些鱼类有(洄游)行为。

有些鱼平日生活在海里,到生殖季节,它们会逆着河流返回淡水中去产卵,如(鲑鱼)和(大马哈鱼)。

有些鱼类大部分时间栖居淡水,只是在生殖季节入海产卵,如(鳗鲡)。

3、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移)。

4、冬眠是动物适应(大自然变化)的一种生理现象。

冬眠使动物能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保护自己,生存下来。

冬眠时,动物的体温(下降),血液循环速度(减慢),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显著降低),(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也大大减少。

如(蛇)和(青蛙)。

二、问答:

1、为什么许多鸟类都具有迁徙的生活习性?

为了躲避寒冬的低温和由此引起的食物短缺。

2、除迁移和冬眠以外,动物和植物还有哪些过冬的方法?

一些动物在冬天皮毛增多,脂肪增厚,体表颜色变深。

植物叶子落下。

8、仙人掌的刺

1、仙人掌的刺,其实就是它的(叶子),是由于(炎热干燥的环境)造成的,它的茎(肥厚),能储存(水分)。

2、莲的茎内有(空洞),有利于(吸收空气)和(水分运输),叶子(宽大),有利于(水分散失)。

3、鱼身体长有(鳞片)(鳍)(腮),所以鱼合适在水中生活。

4、骆驼适于沙漠环境生活的身体结构有(长有驼峰)(蹄肥有肉垫)(身长棕黄毛)(唇厚牙舌利)(双排睫毛)(鼻有瓣膜)(耳生密长毛)。

5、自然界里的动植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离开了所依赖的(环境)动植物就不能生存。

6、连线。

北极狐         热带沙漠

华北赤狐      北极

热带狐         温带雨林

 

9、奇妙的护身术

一、填空:

1、像(蝗虫)(甲虫)这样,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颜色)一致或近似的(体色),叫(保护色)。

像(竹节虫)和(枯叶蝶)那样,(体色)和(形态)都和环境中的(其他物体)或(另一种生物)相似,而不易被(敌害)发现的现象,叫(拟态)。

2、每一种生物都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由于9环境)不同,它们的(身体形态)和(生活习性)也会有很大差异。

二、连线:

竹节虫              放臭气

青蛙                拟态

眼镜蛇              蜇刺

蜜蜂                变色

臭鼬                保护色

变色龙              喷射毒液

10、人对环境的需求

一、填空:

1、(法)国工程师(乔治·麦斯特罗)从(芒刺)中受到启发,发明了(尼龙搭扣)。

2、人类的衣食住行需要(动物)和(植物)提供。

3、人类的生存依赖(环境),离不开(环境),还要适应(环境)。

4、人类所处的环境,按环境要素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回答问题:

1、怎样理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住在山区的人们利用矿产、林业等生活;住在江海边的人们利用渔业、运输业等生活。

2、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1)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2)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3)终身学习,不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4)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5)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1、人对环境的影响

填空:

1、人类的生存(依赖)环境,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环境。

2、人类的有些行为会使环境遭受破坏,例如:

(多度放牧)(滥伐树木)(围湖造田)(工业污染)

12、和谐相处

填空:

1、人类维持生命所需的一切物质都来源于(自然)。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过度开发)是在毁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而危害人类自身。

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珍爱生命,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应该做到:

(使用无铅汽油)(加强城市绿化)(加强家庭绿化)(骑车或步行上下班)(建立自然保护区)。

13、冷水和热水

一、填空:

1、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并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以(摄氏度)或(华氏度)作为单位。

2、沸腾的水的温度是(100℃),人体的温度是(37℃),生长成熟的鸡的温度是(41.5℃),结冰的水的温度是(0℃)。

3、当我们把盛有冷水的玻璃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时,容器中的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最终会(一样高)。

这说明热是从(热水)传向(冷水)的。

4、使用温度计时,玻璃泡要(浸入水中),不要碰(容器的底和壁)。

二、实验:

冷水和热水

实验目的:

当我们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时,这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实验假设:

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

实验材料:

烧杯、锥形瓶、2支温度计、冷水、热水、纸板

实验过程:

1、向烧杯中加入热水,向锥形瓶中加入冷水。

2、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

3、将两只温度计分别插入小孔中。

4、观测并记录水中温度变化。

实验现象:

烧杯中的热水逐渐变冷,锥形瓶中的冷水逐渐变热,最后水温相同。

实验结论:

热从热水传向冷水的。

14、传热比赛

一、填空:

1、把铝勺放入热水中,用手捏住勺柄的一端,1分钟后,感觉(勺柄热了),说明(金属能传热)。

2、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3、(金属)等传热能力(强)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隔热材料)。

4、用一块棉布裹上一枚硬币,把一支燃着的香烟按在棉布上,直到香烟熄灭为止。

观察棉布(没有被烧焦),因为(硬币是热的良导体,香烟很快会熄灭)。

把硬币换成木片,棉布(烧焦了),因为(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香烟不会很快熄灭)。

5、当我们赤脚分别踩在瓷砖地板上和木地板上时,踩在瓷砖地板上比踩在木地板上觉得(凉),因为(瓷砖是热的良导体,脚上的热很快被传走;木地板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慢)。

二、选择:

我知道下面物体中(2、3、5)是热的良导体,(1、4、6、7、8)是热的不良导体。

1、纸板 2、铜片 3、铝合金 4、棉花 5、不锈钢 6、橡皮泥 7、空气 8、木头

三、判断:

1、热在不同的物体中传递的快慢是一样的。

(×)

2、冬天,周围的冷气传递给了我们的身体,所以我们感觉很冷。

(×)

四、实验:

(一)实验内容:

在同一物体中,热是怎样传递的?

实验假设:

在同一物体中,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实验材料:

烧杯、热水、豆子(3粒)、凡士林、铁勺。

实验过程:

1、往烧杯中入热水。

2、用凡士林把三粒豆子粘在铁勺的勺柄上,距离相等。

3、把铁勺放入烧杯中。

4、观察豆子的掉落情况。

实验现象:

离热水最近的豆子掉得最快。

实验结论:

在同一物体中,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二)实验内容:

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一样吗?

实验假设:

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一样。

实验材料:

铁勺、塑料勺、烧杯、热水、豆子、凡士林。

实验过程:

1、将烧杯中倒入热水。

2、用凡士林在铁勺和塑料勺的勺柄上分别粘一粒豆子,高度要相同。

3、将两个勺子同时放入热水中。

4、观察豆子掉落的情况。

实验现象:

铁勺上的豆子先掉落,塑料勺的豆子后掉落。

实验结论:

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一样。

15、衣服的颜色

一、填空:

1、冬天人们穿深色衣服,因为(深色衣服吸收热量多);夏天人们穿浅色衣服,因为(浅色衣服吸收热量少)。

2、“高斯号”轮船能平安脱险,因为(黑灰和煤屑是黑色,吸收热量多,能使下面的冰很快融化)。

3、地球上的热主要来自于(太阳),它从(遥远的太空)直接将热传给了地球,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辐射)。

4、太阳能热水器是靠(吸收太阳的辐射热)使水变热的。

它主要由(吸热器)和(贮水箱)组合而成,一般分为(闷晒式)和(循环式)两种类型。

安装方式宜(朝南偏东)、倾角在(29°—31°)为宜。

5、物体颜色(越深),吸热能力(越强)。

6、储油罐的外面要涂上银白色的银粉漆是为了(减少吸收热辐射)。

二、实验:

不同颜色的材料吸热本领一样吗?

实验假设:

不同颜色的材料吸热本领不一样。

实验材料:

三个小瓶,黑、红、白三色纸,三支温度计,台灯。

实验过程:

1、分别用黑、红、白颜色的纸将小瓶包起来。

2、分别向3个小瓶中各插入一支初始温度相同的温度计,并同时将小瓶放在灯光下照射。

3、观察并记录温度的变化。

实验现象:

黑色的小瓶温度最高,红色的小瓶温度居中,白色的小瓶温度最低。

实验结论:

物体颜色越深,吸热能力越强。

16、风的形成

填空:

1、冬天,把教师的门打开一条缝,将纸片分别放在门缝的底部和上部,会发现上部的纸片(往外飘),因为(室内的热空气上升,把上部的纸片吹响外面);底部的纸片(往里瞟),因为(室外的冷空气向下走,把底部的纸片吹向里面)。

2、将螺旋圈放在点燃的蜡烛上,螺旋圈会(旋转起来),说明(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上升的空气)使螺旋圈旋转起来。

3、空气受热后会(上升),首位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4、(诸葛亮)制作了孔明灯,法国的(蒙特哥尔菲兄弟)制成了热气球。

空气受热后会(上升),(上升的空气)使孔明灯和热气球升上了天空。

5、暖气或炉子会使整个屋内变暖是因为(空气对流)的缘故。

暖气使附近的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就会(流到暖气附近);流过来的空气受热后(再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又会(补充过来)。

就这样,在冷热空气的不断相对流动过程中,整个室内的空气就会变暖。

6、厨房的排风扇要安在窗子的上部,是因为(热空气会上升)。

7、夏天常用冰块使鱼保鲜,冰块应该放在鱼的(上面)。

17、保温和散热

一、填空:

1、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时需要减少热的传递,这就是(保温);有时需要使热散去,加快热的传递,这就是(散热)。

2、保温材料一般是热的(不良导体),散热材料一般是热的(良导体)。

3、让热水变凉的方法有:

(用金属棒搅拌)(用风吹);让热水凉的更快的方法有:

(放冰箱里)(加冰块)。

4、卖冰糕的阿姨用白色的棉被把冰糕包的严严的,因为(白色吸收的热量少,棉被是热的不良导体,冰糕不易融化)。

5、羽绒服具有较好的保暖效果,因为(羽绒服里面是羽毛,羽毛是热的不良导体,具有隔热作用)。

二、设计一个保温屋。

目的:

保温、环保、节能。

材料:

太阳能板、泡沫板、调温玻璃。

设计图:

18、地表探秘

填空:

1、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通过观看地图上大西洋两侧的大陆海岸线轮廓,提出了(现在的七大洲是由一块大陆地分裂开来的)假设。

2、我国西藏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在考察时,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在远古时代,喜马拉雅山可能是海洋)。

3、高山是由于(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19、地震

一、填空:

1、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研制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2、(地震)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地区发生(7.8级)大地震,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地震灾害。

3、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地震)。

二、判断:

地震时,如果我们在教室上课,不应该盲目向室外跑。

(√)

三、问答:

1、地震的危害有哪些?

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人身伤亡、泥石流、水灾、火灾、海啸、瘟疫

2、地震前的征兆有哪些?

井水水位变化;动物行为异常;不寻常的微波;大地变形;瓦斯泄漏等。

3、地震时应该怎么办?

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尽快做到:

熄灭炉子,拔掉电源,迅速跑到室外的空地上,并且远离高压线。

如果来不及,要躲避在厨房、卫生间等狭窄的地方或坚固的桌子、床等家具侧面,并尽可能地找到一些物品保护头部。

20、火山

一、填空:

1000多年前,古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

火山脚下的(庞贝古城)就被火山喷发物掩埋了。

二、问答:

火山喷发有利的一面是什么?

1、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

2、火山岩是优质的建筑材料。

3、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21、岩石

一、填空:

1、地球表面是由(岩石)构成的。

2、岩石是(固体块状矿物),它们组成了(地壳)。

根据岩石的形成,地质学家通常将岩石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化石是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

4、山地是(地球上地势高低起伏最大的区域)。

5、地球上的山地,绝大多数是由(地壳板块抬升)形成的,只有部分山峰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二、判断:

1、我们只有在山上可以找到岩石,其他地方是找不到岩石的。

(×)

2、采集岩石时,通常带上一个布袋或者盒子就可以了。

(√)

3、我们制作岩石标本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观赏各类岩石。

(×)

4、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

三、问答:

1、列举岩石的种类。

花岗岩、砾岩、石灰岩、石英岩、玄武岩、页岩。

2、岩石的用途有哪些?

做建筑材料、做雕像、做饰品。

3、山地的用途是什么?

(1)有丰富的岩石矿物和动植物资源。

(2)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22、环境问题

一、填空:

1、当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变化时,就成为了威胁人类的(环境问题)。

2、生产的发展和新材料的使用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好处),同时给人类带来了(危害)。

3、地球上每(6)小时有一个物种灭绝,每年有(5-7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有(25%)的人口缺少充足的饮用水。

4、任何事物总会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二、问答:

环境问题有哪些?

1、土壤污染。

成因:

农药、化肥。

2、水污染。

成因:

生活中的废水、生产中的废水。

3、空气污染。

成因:

工业烟尘、交通尾气。

4、沙尘暴。

成因:

水土流失、植被减少、土地沙漠化。

5、能源短缺、臭气层破坏、淡水缺乏。

23、保护我们的家园

填空:

1、72年,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行动计划)。

从此,许多国家开始重视保护环境工作。

2、89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之后,又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资源和防治污染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组成了环境保护法体系,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环境的破坏。

3、境状况的检测),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环节。

监测包括:

(监测噪音)(监测空气质量)(监测水体)(监测尾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