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最新研究进展集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1716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方剂最新研究进展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医方剂最新研究进展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医方剂最新研究进展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医方剂最新研究进展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医方剂最新研究进展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方剂最新研究进展集锦.docx

《中医方剂最新研究进展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方剂最新研究进展集锦.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方剂最新研究进展集锦.docx

中医方剂最新研究进展集锦

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一、解表剂

        凡以辛散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称解表剂。

属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主要适用于表证,或麻疹未透,以及疮疡、水肿等初起之时。

解表剂常分为两类:

辛温解表剂,适用于表寒证,以麻黄汤为代表方;辛凉解表剂,适用于表热症,以银翘散为代表方。

        应用解表剂时,服后取汗,但不可发汗太过,以防损伤正气。

解表剂不宜久煎,以免影响疗效。

麻黄汤《伤寒论》

[研究进展]

        用皮肤电阻反射的电生理学方法,观察大鼠在给麻黄汤前及给后15min、30min、60min时的皮肤电阻的变化,结果给该药后大鼠皮肤电位的幅度明显增高,而潜伏期无明显的改变,还能明显降低耳朵温度、舌下温度,表明麻黄汤发汗作用机制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下降,通过神经途经使汗腺分泌增加,从而使体温下降(中药药理与临床.2000,16(4):

8)。

        以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内径作为发汗强度的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观察麻黄汤及其效应成分对小鼠的发汗作用。

结果麻黄汤及其所含效应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及桂皮醛对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内径均有扩张作用,且呈量-效关系。

表明麻黄碱、伪麻黄碱、桂皮醛是麻黄汤发汗作用的物质基础,但麻黄汤的发汗作用不是单体效应成分作用的简单相加(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

(2):

3-5)。

        以α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NA)、α、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AD)、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和β1受体阻断药阿替洛尔为工具药,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麻黄汤给药后30min对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的发汗作用。

结果显示麻黄汤具有发汗作用。

NA0.39mg/kg抑制发汗,1.56mg/kg能完全阻断麻黄汤的发汗作用。

AD0.1mg/kg抑制发汗,0.4mg/kg能完全阻断麻黄汤的发汗作用,虽然汗管明显扩张,但未见分泌现象。

酚妥拉明对麻黄汤的发汗起促进作用,并且随着酚妥拉明剂量的增加,发汗作用越来越显著。

普萘洛尔对麻黄汤的发汗有抑制作用,随着普萘洛尔剂量的增加,发汗作用减弱。

阿替洛尔对麻黄汤的发汗作用无影响。

表明麻黄汤的发汗作用与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陕西中医.2006,27(3):

363-365)。

桂枝汤《伤寒论》

[研究进展]

        以4、7、9.4g/kg剂量的桂枝汤于致炎前三天开始灌胃给药,可显著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急性足爪肿胀和继发性足肿胀,明显抑制继发性关节炎关节液中1L-1β、TNF-α的活性,桂枝汤低剂量还可降低关节液中的PGE2含量。

提示桂枝汤具有防治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其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活性和炎症介质的含量,应是其抗炎作用的机理之一(中药药理与临床.2000,16(6):

1)。

        选用前列腺素受体3(EP3)发热大鼠模型及氨基比林低体温大鼠模型,采用比色法测定给予桂枝汤后大鼠下丘脑组织中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的活性。

结果显示,两种模型下丘脑组织中pCREB活性均有升高倾向,以发热大鼠明显;给予桂枝汤可使发热大鼠的pCREB活性降低,而低体温大鼠的pCREB活性变化不明显。

表明pCREB参与了大鼠的体温变化过程;桂枝汤的解热作用可能与降低pCREB活性有关;pCREB基本上不参与低体温机制的调节或仅有较弱调节作用,桂枝汤的升温作用与其关系不明显(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4):

25-28)。

银翘散《温病条辨》

[研究进展]

        分别接种鼻病毒R14型、流感病毒A型FM1株、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7型于KMB17、MDCK、Hep-2、Hela细胞,观察银翘散体外对多种呼吸道病毒作用。

结果显示在4种培养细胞上,银翘散对4种呼吸道病毒株,均未见明显的抑制病毒致细胞病变的作用。

表明银翘散在体外对多种呼吸道病毒的增殖未显示抑制作用,结合体内抗病毒有效的结果,认为将来银翘散抗病毒机理研究方向可调整为以含药血清进行研究,模拟药物代谢的体内过程,使结果更符合临床特点;也可考虑银翘散可能通过对宿主防御机能的影响而发挥抗病毒感染效果(中国热带医学.2006,6

(1):

16-17)。

        用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温病邪在卫气分所致的高热30例,病儿服药后退热时间最短为3小时,最长为5天。

其中显效19例,占63%;有效8例,占27%;无效3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中国中医急症.2000,9(3):

102)。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研究进展]

        麻杏石甘汤两种提取液(水提液及醇提液)对发热家兔体温有降低作用,其中醇提液降低显著。

对鼠肺炎病毒感染小鼠死亡率有降低作用,醇提取液降低显著;对鸡胚内病毒A3水提液有显著抑制作用。

提示麻杏石甘汤具有退热及抗病毒作用(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7,18(6):

522)。

        应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急性肺炎46例,并与西药头孢呋辛钠组30例进行对照观察。

结果显示,麻杏石甘汤治疗组在退热、止咳、平喘、肺部罗音吸收、X线肺部点片状阴影消失以及治愈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河北中医.2006,28(4):

277-278)。

        以高剂量组(4.0mL/kg灌胃)、低剂量组(2.0mL/kg灌胃)和对照组(生理盐水4.0mL/kg灌胃),分别观察对酵母致大鼠发热的解热作用,对巴豆油致小鼠耳壳炎症的抗炎作用,对氨水致小鼠咳嗽的镇咳作用,对肺炎双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的抗病毒作用。

结果显示麻杏石甘汤高、低剂量组均能明显抑制大鼠发热,显著抑制巴豆油致耳壳炎症,显著延长咳嗽潜伏期和减少咳嗽次数,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显著抑制作用,能显著提高病毒感染小鼠的存活率。

表明麻杏石甘汤具有较好的解热、抗炎、镇咳、抑菌和抗病毒作用(中国药业.2005,14(4):

32-33)。

桑菊饮《温病条辨》

[研究进展]

        桑菊饮加减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3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扁桃体Ⅱ度肿大19例,Ⅲ度肿大10例;扁桃体化脓单侧18例,双侧9例。

临床表现为发热、畏寒、咽喉疼痛,痛引至同侧耳后下部,张口吞咽困难,头痛、咳嗽、口干苦等症。

35例患者全部采用桑菊饮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其中治愈26例,占74.28%;好转8例,占22.85%;无效1例,占2.85%。

总有效率为97.14%(内蒙古中医药.2002,21(6):

11)。

        采用桑菊饮治疗喉源性咳嗽56例,并与西药青霉素钠组20例进行对照观察。

结果表明,桑菊饮组治愈49人,显效7人,总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6):

11)。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研究进展]

        60例感冒发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观察药物为陶氏柴葛解肌汤,对照药为维C银翘片。

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组对感冒发热及其他症状的改善有较好疗效,对发热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为80.0%、93.3%,对感冒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56.7%、83.3%、66.7%。

两组显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明陶氏柴葛解肌汤加减治疗感冒发热是有效、可靠的。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

(2):

100-101)。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研究进展]

        败毒散治疗老年慢性湿疹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56~72岁。

败毒散加减日一剂,水煎服,药渣以纱布包裹热敷患处。

10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显示,治愈10例,治愈率50.0%;总有效率85.0%。

全部病例平均治疗1.5个疗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4):

316)。

二、祛风剂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的方剂,称为祛风剂。

风病可分为外风与内风两大类,外风是指风邪侵袭人体头面、经络、肌肉、关节、筋骨等所致的病证;内风是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风病。

祛风剂分为疏散外风及平熄内风两大类。

疏散外风剂可分为祛风散邪及祛风除湿两类,祛风散邪是治疗外风所致病症的方法,代表方如川芎茶调散;祛风除湿是治疗风邪夹寒、夹湿为病的一种方法,常以祛风药与散寒化湿药配伍应用,代表方如独活寄生汤。

熄风剂分为三类:

镇肝熄风剂,适用于肝阳上亢,风阳上旋之证,以镇肝熄风汤为代表方;凉肝熄风剂,适用于热极生风之证,以羚角钩藤汤为代表方;滋阴熄风剂,适用于阴虚生风,虚风内动之证,以三甲复脉汤为代表方。

        祛风剂药性多温燥,津液不足、阴虚有热者慎用。

(一)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研究进展]

        采用颅脑多普勒超声检测方法判断眩晕患者脑血流的改变。

选择35例眩晕患者作为治疗组和3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治疗组用川芎茶调散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和脑血流的变化。

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脑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8.6%,治疗组治疗后大脑前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明显高于治疗前,椎动脉的左侧Vm、Vs、Vd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余检测之项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未达到显著性。

表明川芎茶调散可用于中医辨证的瘀阻脑络证眩晕患者(北京中医.2006,25

(1):

59-61)。

        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急慢性额窦炎180例作为治疗组;用青霉素或头孢氨苄静脉滴注治疗1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治疗组无效6例,对照组无效32例,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国药业.2001,10(12):

25)。

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研究进展]

        牵正散穴位贴敷治疗面神经麻痹42例。

将中药研成粉剂,治疗时用鲜姜汁调成糊状,制成药膜,分别敷在阳白、太阳、四白、颊车、地仓、下关、翳风等穴位。

10天为一疗程。

结果显示,痊愈26例,占61.9%;显效10例,占23.8%;好转4例,占9.5%;无效2例,占4.8%;总有效率95.2%(中国针灸.2006,26

(1)64)。

        用牵正散加减治疗偏头痛50例作为治疗组;用西比灵、阿司匹林等西药治疗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牵正散组和常规西药治疗组临床治愈、好转、无效例数分别为35例、10例;10例、4例;5例、16例。

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3):

195)。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研究进展]

        独活寄生汤不能明显抑制小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的发生,但能显著降低关节炎指数和抗Ⅱ型胶原(CII)抗体水平。

同时该药抑制模型小鼠内源性白介素—Iβ(IL-Iβ)的产生、提高r—干扰素(IFN-r)水平,说明独活寄生汤对CIA的影响与对IL-Iβ和IFN-r的调节有关(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7(5):

289)。

        为评价独活寄生汤对男性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骨密度的影响,将65例男性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和对照组(30例,用柳氮磺吡啶治疗),疗程6个月。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2组治疗前后腰椎2~4及股骨颈的骨密度,并同时测量2组治疗前后脊柱活动度相关指标。

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显著增加(P<0.05,P<0.01),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2组治疗后脊柱活动度相关指标方面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提示独活寄生汤能提高男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骨密度,改善脊柱的活动(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

33-34)。

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研究进展]

        用微循环观测仪观测大秦艽汤对小鼠耳廓微循环变化;采用盐酸肾上腺素造模法观察大秦艽汤对正常大鼠和血瘀大鼠血流变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大秦艽汤能显著改善小鼠耳廓微循环状态,明显降低正常及肾上腺素造模大鼠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

表明大秦艽汤具有改善耳廓微循环的作用,并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性(陕西中医.2004,25(7):

659-660)。

消风散《外科正宗》

[研究进展]

        消风散加减治疗湿疹患者45例,其中治愈38例,治疗时间最短1天,最长5天,一般用药1~2天后,丘疹及渗液明显减少,丘疹颜色变浅,继续用药1~2天可获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好转7例,用药1~2天后,丘疹及渗液减少,丘疹颜色变浅,但数周或来年又再复发,而渗液及丘疹范围则有所减少(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15):

2172)。

        观察消风散颗粒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耳肿胀度、胸腺指数、脾指数;丝裂原诱导的脾T、B淋巴细胞增殖和炎症组织细胞因子的影响。

结果表明,消风散颗粒可降低DTH小鼠异常增高的耳肿胀度、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抑制丝裂原诱导的脾T、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炎症组织细胞因子白介素1、白介素2和白介素4的活性。

表明消风散颗粒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其调节T、B淋巴细胞功能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活性有关(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4):

39-42)。

(二)平息内风

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研究进展]

        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的升高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红细胞通过免疫粘附作用来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使之不易沉积在易感组织中造成病理损害;T淋巴细胞功能降低,可使循环免疫复合物更易沉积在血管内皮。

镇肝熄风汤能调节大白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提高红细胞免疫及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为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提高了依据(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6,(5):

412)。

        将24只14周龄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SHR组、镇肝熄风汤组、依那普利组,同时以同源雄性WKY大鼠8只作为对照组,灌胃给药8周后,与WKY组相比,SHR组血压升高,且血浆、心肌组织中AngⅡ含量显著升高,脑组织中ET含量升高。

镇肝熄风汤可降低SHR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脑组织中ET含量。

表明镇肝熄风汤可减少缩血管物质(AngⅡ、ET)的释放,对心、脑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预防高血压并发症(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6,11(5):

550-553)。

        SD大鼠随机分为镇肝熄风汤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采用改良Nath法复制脑出血模型。

镇肝熄风汤组以镇肝熄风汤灌胃,生理盐水组与模型组均以生理盐水灌胃。

用TUNEL法测大鼠脑细胞凋亡。

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脑细胞凋亡数在术后24h已增加,72h到达高峰。

而镇肝熄风汤组在48h即可显著减少大鼠脑细胞凋亡数,此作用持续至72h(P<0.05)。

推测镇肝熄风汤对脑出血后脑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脑细胞凋亡有关(山东中医杂志.2005,24(12):

742-744)。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研究进展]

        目的:

观察羚角钩藤汤控制小儿高热惊厥发作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高热惊厥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加用羚角钩藤汤。

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退热时间亦短于对照组。

结论羚角钩藤汤控制小儿高热惊厥发作疗效确切(中国中医急症.2004,13(7):

434-435)。

        以羚角钩藤汤加味为主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并与常规西医治疗62例作对照。

观察一个月,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变和血肿吸收情况判定疗效。

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3%,血肿全部及大部分吸收率为84.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4%,血肿全部及大部分吸收率为46.4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明以羚角钩藤汤加味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出血可以加快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药学刊.2003,21(4):

590)。

        为观察羚角钩藤汤加大黄治疗脑出血继发中枢性高热的疗效,将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应用羚角钩藤汤加大黄配合物理降温,对照组采用溴隐停配合物理降温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体温下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表明羚角钩藤汤加大黄可有效治疗脑出血继发中枢性高热(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6):

333)。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研究进展]

        将56例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大定风珠治疗组30例和秋水仙碱对照组26例。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检测患者的血清透明质酸(HA)、Ⅲ有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水平,并作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HA、PC-Ⅲ、Ⅳ-C、LN较治前均明显下降(P<0.01)。

两组治疗后比较,PC-Ⅲ、IN-C有显著差异(P<0.05)。

HA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表明大定风珠能降低血清纤维化指标,有抗肝纤维化作用(中医杂志.2002,43(7):

520-521)。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研究进展]

        选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加灌附子汤的方法造肝阳上亢证模型,灌服天麻钩藤饮高、低剂量与西药卡托普利,并与正常对照组、SHR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后卡托普利组和中药低剂量组FBG、FINS明显降低、ISI明显上升,与肝阳上亢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另外中药高剂量组FBG、FINS值下降、ISI上升不如卡托普利组和中药低剂量组。

结论:

天麻钩藤饮有较好的降低FNG、FINS,升高ISI的作用,并在一定剂量内呈量效关系(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

(2):

62-64)。

三、祛湿剂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方剂,称祛湿剂。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又常与风、寒、暑、热相间。

祛湿剂分为五类:

芳香化湿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以藿香正气散为代表方;苦温燥湿剂,适用于湿困脾胃之证,以平胃散为代表方;淡渗利湿剂,适用于水湿停留水肿等证,以五苓散为代表方;清热化湿剂,适用于湿热俱盛或湿从热化之证,以茵陈蒿汤、八正散为代表方;温阳化湿剂,适用于湿从寒化,阳不化水之证,以真武汤为代表方。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研究进展]

        藿香正气散治疗湿浊眩晕患者150例,其中女性90例,男性60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60岁。

藿香正气散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3~7天为1个疗程。

结果显示,显效100例,好转4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2%。

表明藿香正气散治疗湿浊眩晕疗效明显(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

(2):

90)。

        藿香正气散治疗50例小儿再发性腹痛,并与常规西药治疗50例作对照。

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3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与西药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福建中医药.2001,32(6):

12-13)。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研究进展]

        平胃散加味治疗慢性胃炎68例,男性43例,女性25例,年龄23~68,平均年龄35岁。

结果显示,临床治愈61例,有效6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98.5%(吉林中医药.2006,26(3):

31)。

        塑造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湿阻造模组、平胃散组及自然恢复组,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浆ADH、ALD及ANP的浓度,用电解质分析仪测定细胞内Na+、K+。

结果显示治疗后,平胃散组和自然恢复组与湿阻造模组比较,ADH和ALD显著下降(P<0.01),ANP无显著性差异,Na+明显降低(P<0.01),K+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平胃散可通过抑制湿阻中焦证大鼠ADH的释放和ALD的分泌,调节机体水、电解质平衡的紊乱,起到保钾排钠的作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

(1):

26-27)。

三仁汤《温病条辨》

[研究进展]

        采用湿热环境、肥甘饮食、病原微生物等复合因素造成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动物细胞浆内HSP70的表达情况。

结果显示,湿热模型组淋巴细胞HSP70表达明显增加,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湿热模型加三仁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表明在湿热环境、肥甘饮食、病原微生物等复合因素特别是鼠伤寒杆菌的作用下,动物血浆淋巴细胞HSP70表达明显增加,而三仁汤的祛湿清热,宣畅气机的作用有对抗上述复合因素所导致的淋巴细胞HSP70增强表达的作用(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6

(1):

11-12)。

        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

正常对照组、湿热组、湿偏重组和三仁汤组,每组共8只。

采用放免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液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的变化。

结果显示,MTL、GAS湿热组、湿偏重组与正常对照组、三仁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湿偏重组与湿热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三仁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表明三仁汤能对抗湿热证大鼠模型血浆胃动素的升高作用,亦具有调节湿热证大鼠模型血浆胃泌素低下的功能(新中医.2005,37(9):

94-95)。

五苓散《伤寒论》

[研究进展]

        心钠素(ANF)具有明显的排钠利尿作用,是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重要内分泌激素之一。

研究发现小鼠在五苓散灌胃45min后ANF明显升高,方中泽泻、桂枝也有明显升高ANF的作用,且作用较生理盐水明显,因此推测ANF是五苓散利尿作用的物质基础(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

(1):

36)。

        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对各组动物的足细胞进行形态计量;以聚乙烯亚胺作为阳离子示踪剂,观察五苓散对模型动物肾小球基底膜电荷屏障的影响。

结果显示,五苓散可以减少阿霉素肾病大鼠足突的宽度和体积密度,增加其表面积密度以及比表面(与模型组比较,P<0.01);可以增加阿霉素肾病大鼠基底膜的阴离子位点(与模型组比较,P<0.01);表明五苓散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足细胞形态及基底膜电荷屏障有一定保护作用,这是其减轻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的作用机理之一(中药材.2006,29(3):

272-274)。

        建立二肾一夹高血压大鼠模型。

大鼠随机分为6组:

假手术组、模型组、五苓散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和氢氯噻嗪组。

测量大鼠尿量、血压、血清Na+、K+、Cl-浓度。

结果显示,五苓散高、中、低剂量组均能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具有显著利尿作用,但作用较氢氯噻嗪缓和;并且对Na+、Cl-浓度无影响。

表明五苓散提取液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具有利尿、降压作用,且不造成电解质紊乱(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4):

285-288)。

茵陈蒿汤《伤寒论》

[研究进展]

菌陈蒿汤具有保        肝利胆、解热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效应物质可能富集在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位(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

(1):

41)。

茵陈蒿汤具有磺脲类药物和双胍类药物的降糖作用(中药材.2001,24

(2):

128)。

        不同浓度的酒精灌胃造成大鼠肝损伤模型,检测茵陈蒿汤对血清转氨酶及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结果显示,茵陈蒿汤提取物可降低酒精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