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1713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模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模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模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模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模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模拟.docx

《中考语文模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模拟.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模拟.docx

中考语文模拟

中考语文模拟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四川省汶川县的映秀镇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依山傍水,秀色可餐。

  

B.“5· 12” 大地震发生后,互联网及手机短信中流传着用三个“ 8” 攻击北京奥运会的谣言,始作俑者是境外的“法轮功”邪教组织。

  

C. 2008年5月31日 ,数百名韩国人手持李明博的头像出现在首尔抗议进口美国牛肉的队伍中。

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言辞激切,兴之所至,上下其手。

  

D.在这块巴掌大的端砚上,雕刻着《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个个栩栩如生,真可谓鬼斧神工。

  

3.下面一段话A、B两处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文字写在横线上。

(4分)  

  “慈善一日捐”活动 6月2日 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正式拉开序幕。

A许多市民积极执行哈尔滨市慈善会的倡议,将一天所得送到社区捐赠点,奉献爱心。

有关人士认为,开展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募得善款,B还能够增强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

  

  A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两个句子是(   )和(   )。

(2分)  

  要形成讲礼貌的风气,就要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要有好的语感。

________。

假如心里老是考虑“我要讲礼貌,我要讲礼貌”,这是很勉强的,勉强的事情是不能持久的。

________。

所以要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不必想,自然而然地做到不使人家不舒服。

叶圣陶先生的话是十分中肯的。

  

  A.有了文明习惯,有了好的语感,讲起礼貌来就自然,就靠得住。

  

  B.良好的语感是一个人语言素质高的表现,是在长期的积累和运用中形成的。

  

  C.记着的时候还行,忘了的时候,脏话就来了,这当然不能形成社会风气。

  

  D.很多事情都是不能勉强的,太勉强了往往会让人家感到不自在。

  

5.在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句子。

(6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1分)  

  

(2)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1分)  

  (3)古代诗歌中许多以“月”为意象的句子,往往寄寓着诗人丰富的情感。

例如,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都是如此。

(2分)  

  (4)环境有好有坏,人生有得有失,我们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要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种广阔胸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6.《水浒传》中的108将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其中:

花和尚指的是___,豹子头指的是___,宋江因侠义好施又被称为_____,李逵因鲁莽而勇猛被称为_____。

(4分)  

7.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下列三题。

(6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2分)  

   答: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2分)  

   答: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2分)  

答:

  

二、阅读(33分)  

(一)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8-12题。

(12分)  

[甲]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论语·为政》)  

  [乙]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此谓何器也?

”对曰:

“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

“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

”对曰:

“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

“呜呼!

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

倾斜。

②宥(yòu)座:

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

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

哪里,怎么。

  

  8.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4分)  

(1)知之(为)知之。

为:

_____________  

(2)(是)知也。

   是:

_____________  

(3)思而不学则殆。

  殆:

_____________  

(4)满则覆。

        覆:

_____________  

  9.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

(2分)  

  

(1)诲女知之乎?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2分)  

  12.

(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

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1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

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 (A秀色可餐:

形容女子非常美丽或景色非常优美。

此处取后一义项。

B始作俑者:

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D鬼斧神工:

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

上下其手:

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作弊。

与句意不符)  

 3A 处许多市民积极响应武汉市慈善会的倡议  

 B处还能够增强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

  

 4A 、C  

5

(1)直挂云帆济沧海

(2)苔痕上阶绿(3)海上生明月,千里共婵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鲁智深    林冲    及时雨     黑旋风  

7.

(1)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

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2)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3)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二、阅读  

(一)8

(1)为:

是。

(2)是:

这。

(3)殆: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覆:

翻倒。

  

 9.

(1)诲女知之乎:

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

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10. 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11. 态度、学思  

 12.

(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敧器)的特点。

  

 

(2)有必要。

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

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答:

“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

例如:

没有必要。

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中考总复习笔记(5)

重庆市万州区走马初中2008级9班

罗化请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与运用

(五)常用修辞格

●《考试说明》要求:

6.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复习方略:

1.对于修辞知识的把握,首先能准确判断语句所用的修辞,但考查的重点为在动态环境里对辞格的运用,也就是说概念考得少,关键在于灵活运用——自己运用辞格写出优美的语句。

(因在“仿写句子”中有相关训练,所以本复习可点到为止。

2.复习时教师应讲清以下几点:

①比喻与比较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比较仅是双方在程度、范围等方面的对比或类比。

例:

妹妹的脸像苹果一样红。

(比喻)

例:

他比他爸爸还高。

(比较)

②比喻有明喻(比喻词通常如“像”等)、暗喻(比喻词通常如“成了”、“是”等)借喻(比喻词通常不出现)之分。

③比喻与借代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借代通常直接以相似体替代本体。

例:

她像圆规直立在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

(比喻)

例:

圆规尖叫着跑到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

(借代)

④一般疑问、反问和设问

一般疑问通常是提出问题,别人解答。

反问质问他人,答案却在问题中。

设问通常是自问自答。

⑤排比与反复

排比通常由三句或以上的意义相近的语句组成。

反复通常由两句或以上字同义同的语句组成。

例:

《周恩来年谱(1949——1976)》详细记述了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期间的重要业绩、主要思想和作出的重大贡献;反映了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进行的艰辛探索;表现了周恩来为党、国家和人民利益殚精竭虑,无私奉献,顾全大局,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再现了周恩来日理万机,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日夜操劳的感人情景和非凡的管理国家的才能。

(排比)

例:

无耻啊,无耻,这是特务们的无耻,恰是我们的光荣。

(反复)

⑥夸张有夸大和缩小之分

例: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例:

闰土的见识广博,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见到的只是四角的天空。

●练习

1.选出与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组()

例句: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

野花遍地是:

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重庆的夜,微波荡漾在江面上,倒映着万家灯火,盏盏点点,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

纺车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

A.

B.

C.

D.

2.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能站住几天!

(运用反问,强调反动派的失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B.(清国留学生)……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运用比喻、夸张,抓住人物性,辛辣地嘲讽了日本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C.老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

(运用拟人、比喻,写出了贫苦老农杨白劳的觉醒,表现了他要推翻旧世界的决心。

D.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

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

(运用比喻、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歌颂志愿军战士。

3.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香港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世界的东方。

B.昨夜我在梦中好像看到大家都在庆贺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

C.香港和祖国大陆之间的壁障很快就要彻底拆除了。

D.香港真是祖国的一块璀璨宝石!

4.对下面的比喻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次,北京某礼堂,首都师范大学李燕杰教授给台下特殊听众——下岗女工作报告。

他用了两个比喻句作开场白,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不少女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两个比喻句是“没下岗的如秧田里的苗,下岗的如同石缝里的草。

A.这两个比喻句概括了下岗女工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

B.前一比喻意在告诉我们:

在岗的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上岗。

C.“石缝里的草”即使在“石缝”里,也可以凭着自己的坚韧,为生活添上一株新绿。

D.“石缝里的草”是说尽管生存环境艰难,但并没有失掉生存的希望。

5.将下列8句组成对联,选出组合正确的一项()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②白铁无辜铸佞臣

③竹直心虚乃吾友④霜叶红于二月花

⑤青山有幸埋忠骨⑥水淡性泊是我师

⑦柳絮池塘淡淡风⑧带水芙蓉点点雨

A.⑦⑧/⑤②B.①④/⑥③

C.⑤②/⑥③D.⑥③/⑦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2)题:

我在街上遇到一个老乞丐,伸着手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糖,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甲。

)我不安地紧紧握了握他的手:

“请原谅,兄弟!

”乞丐凝视着我,笑了笑:

“哪儿的话,兄弟!

这已经很感谢了,这也是恩惠呵,兄弟。

”我也从(我的兄弟乙)那儿得到了恩惠。

(1)甲处使用了繁笔,它比用“我掏了掏口袋,里面什么也没”的简笔,表达效果要好得多。

请简述好在哪里?

(2)若将乙处“我的兄弟”改为“乞丐”为什么不好?

 

答案:

1.C

2.A

3.B

4.B

5.C

6.答案:

(1)用了排比作铺陈,写尽当时的窘迫,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2)用借代,含义更为深刻。

十种非比喻“像”字句

作者:

宽容

转自: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但不少同学一看到“像”“好像”“仿佛”“似的”,或可以加上类似词的句子,就确定是比喻句。

但也有非比喻的“像”字句,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十种情况。

  一、形容、特别是同类事物的形容不是比喻

  (鲁迅和内山老板)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天真。

(《一面》)

  我每次抬起头,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

(最后一课)

  二、摹形不是比喻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星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老山界》)

  他……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一面》)

  三、相仿不是比喻

  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

(《草地晚餐》)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的影写一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四、猜测不是比喻

  嘴张着,好像在那里喊“啊”!

(《古代英雄的石像》)

  黄显声仿佛没有听见,把头转过去了。

(《挺进报》)

  五、比较不是比喻

  从这一天起,大家心里都有这位英雄……做什么事都像比以前特别有力气!

(《古代英雄的石像》)

  (闰土)眼圈也像父亲一样红肿着。

(《故乡》)

  六、举例不是比喻

  ……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等等。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我的老师》)

  七、想像不是比喻

  (醒了的波浪)……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

(《听潮》)

  “是,看明白了!

”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

“这下可好办了!

”他仿佛看见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的火旁……(《七根火柴》)

  八、幻觉不是比喻

  ──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

仿佛我们的脚下轻松起来,平静地……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

(《听潮》)

  ……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

(《济南的冬天》)

  九、有些夸张、拟人句不是比喻

  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钢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渔夫的故事》)

  ……微黄的阳光斜射到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济南的冬天》)

  十、词的比喻不再是比喻

  有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意义,产生出另一种意义,这是比喻手法,如:

  她不是一个怯弱的人,从去年她娘家被清算起,就感到大厦将倾的危机。

(《果树园》)

  “大厦将倾”原意是“大楼将要倒塌”,这里借喻封建阶级将被打垮。

  有些词语由比喻产生的意义用得很普遍,约定俗成而成了比喻义,就不再是比喻的修辞格。

  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一.注意关联词的前后搭配。

在涉及到复句的病句中,我们要注意它们的关联词,考虑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关联词有无放错位置,语序是否合理等等。

复句的关联词分单用和配对使用两种,如果句子中使用了必须配对使用的关联词就要注意它们的搭配是否恰当,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

如果是递进关系的复句,则要留心两个分句的语序是否合理,看有无语序不当的语病。

例1:

想象不是对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而且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

例2:

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92年高考试题)

分析:

例1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应用“不但……而且……”,而“不是”应与“而是”搭配,例句就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了。

例2“无论”是表示无条件的关联词,后面不能动并列性的词组,只能带选择性的词组,例句中“和”应为“还是”。

能力提升:

1.只有好好听课,好好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就能大幅提高。

2.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

3.应用这种罗盘,无论在阴云密布以及早晚看不到太阳的时候,也不会迷失方向。

(92年上海高考试题)

4.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上了顶峰。

5.“管住自己”,不仅是良好精神面貌的体现,更是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6.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二.注意出现“禁止”“防止”类词的句子。

有些词语,如“禁止”“防止”“忌”“避免”等词语,本身就有“设法阻止”的意思,命题者常增设否定词,造成句意相反,形成语病。

在做题时一定要先审清题意,弄清本意是推行什么,还是阻止什么,再确定否定词的去留。

例:

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2003年北京海淀区中考试题)

分析:

例句中本意是“阻止非典的反弹”,若再加否定词,“防止”和“不再”形成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恰与原意相反,成为语病。

应去掉“不”。

能力提升:

1.睡眠三忌:

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94年高考题)

2.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

3.为了防止类似的恶性事故不再发生,我们一定要加强管理,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

(2004年扬州中考试题)

4.学生写作文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2006年广东湛江中考试题)

5.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以免不发生事故.(2004年衡阳中考试题)

6.如何防止驻伊美军免遭汽车炸弹的袭击,这是美国政府头痛的问题。

(2005年佛山市课改区中考题)

三.句中出现多个否定词时要注意。

命题者也喜欢用多个否定词来迷惑考生,因此我们对反问句要有清楚的认识:

肯定的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如果是双重否定句则表示肯定意思。

在出现多个否定词时不妨算清究竟有几个,然后运用数学“负负得正”的理念去理解,如果发现有多余的否定词把本意弄反了,那么就可以确定有语病,就要把多余的否定词删去。

例:

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的。

分析:

“谁也不会否认……”这一双重否定句已表示肯定意思,后面再套进“不是……”这一否定词,最终表示否定的意思。

(三重否定表示否定。

)应去掉“不”。

能力提升:

1.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98年高考题)

2.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相信高科技不会给人类带来福音?

3.对于那些无视交通规则的人,难道不应该不受到责备吗?

4.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不承认,太阳不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

5.近年来经济的发展,谁也不能否认这不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

四.注意句中的介词。

介词的运用上,极易出现语病。

这类句子常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介词短语做状语,另一部分有正常的句子主干,命题者就常在这里设陷阱,给两个部分都加上介词,使句子的主语隐藏了起来,造成成分残缺的语病。

修改时常会发现两个介词删去任何一个都可以,这时仍要留心读句子,尤其有上下文的句子,准确把握句子的真正主语后,才把多余的介词删去。

例:

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使我掌握了许多知识,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2004年广东湛江中考试题)

分析:

介词“通过……”,“使……”与后面的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整个句子没有主语。

应该去掉其中一个介词。

能力提升:

1.当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使我想起许多往事。

2.通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使她很快恢复了健康。

3.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2003年北京海淀区中考试题)

4.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才使他打开思路,掌握了解题方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2004年扬州中考试题)

5.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无可指责的。

五.注意并列短语的搭配、语序情况。

这类句子常出现由并列短语作谓语部分或宾语部分的情况,命题者常设置搭配不当或语序不当的语病。

若由动词性并列短语作谓语时,就要注意语序是否合乎逻辑;此外就要留心它们是否都能与前面或后面的中心语搭配。

例1:

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004年长沙中考试题)

例2:

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的报告。

分析:

例1句中先“解决”再“发现”不合逻辑,属于语序不当的语病。

应改为“及时发现并解决”。

例2“注视和倾听着”这一并列短语中“倾听”可以与“报告”搭配,可“注视”与“倾听”就不能搭配了,句子犯了搭配不当的语病。

能力提升:

1.各种新发现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

2.只有坚持经久不息的冶炼和艰苦卓绝的开采,才有可能获得一颗光彩夺目的金珠。

3.老知青在这本书中看到自己经历过的感受和状态。

4.同学们明确了学习态度和目的。

5.晚会以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

六.注意有关数量增减的句子。

数词有确数、概数之分,对此我们要掌握它们的使用规则:

概数前面不能加上“至少”“最多”“最高”“超过”“最低”一类词;使用“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否则产生矛盾。

我们平时掌握好这些规则,即可以避开命题者的陷阱了。

此外还要注意出现重复啰嗦的语病。

例1:

10年间,图书年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多,而总印数基本持平,说明图书的平均数下降了一倍多。

例2:

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和毁掉。

(2004年广东中考试题)

分析:

例1使用“减少”“降低”“下降”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应改为几分之几或用百分比。

例2“大约”“左右”都表示不确定,重复了,应该删掉其中一个。

能力提升:

1.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10%。

(2005年山东菏泽中考试题)

2.这次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三千万元以上。

3.我们的语文教材本子几乎是世界上最薄的,比几个主要国家同类教材少好几倍。

4.由于“非典”的影响,今年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