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docx.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31711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docx.docx

《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docx.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docx.docx

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docx

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

摘要:

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代,如何面对愈加突出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其严峻的养老问题。

目前,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政府和市场解决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老龄福利事业的新途径、新办法已势在必行。

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所需要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问题,完全依靠家庭已经难以解决,养老职能将日益多元化。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及迅速的增长,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沉重的问题,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

现依据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剖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社会养老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同时,老龄人口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

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现状与优势分析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老龄化社会标准,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就显示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据预测,从2020年开始,中国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2050年,中国将步入超高老龄化国家行列。

然而,与其他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面临更为艰难的问题。

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均GDP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足发达国家的20%,这种被称为“未富先老”的状况是社会的隐忧。

  有统计显示,2008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6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居世界首位,并且继续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

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已达到1805万,并以年均10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

2009年,中国已经入人口老龄化社会10年,这十年老年人口以每年311万的速度增长,中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未来十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以5%的速度迅速增加。

预计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达4.37亿,约占总人口30%。

(一)、家庭养老

1、定义:

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反馈模式。

在经济供养上,家庭养老是代际之间的经济转移,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过程。

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模式在每两代之间的取予是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

2、现状:

(1)生育率下降直接导致家庭的供养资源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几倍增长。

年轻一代妇女的生育率大幅度下降,从过去的5-6个孩子,降到只生1-2个。

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从过去的1/4-1/5上升到如今的1/2,甚至100%。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鼓励一孩政策在社会中形成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和少子女家庭。

目前,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陆续进入老年,在本世纪前半叶,特别是在城市,独生子女们将陆续进入婚姻、生育期。

据桂世勋教授估计,中国领取"独生子女证"的人数达一亿左右。

上海市领取"独生子女证"的人数从1980年的36.7万增加到1990年的181.9万,增长约4倍。

预计30%以上的老年人口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前后。

一对夫妇要赡养四位老人,将是一个非常沉重、几乎无法承受的重担。

多子女的老人生病后,子女分担医药、护理和营养费用,轮流陪护、看望。

独生子女只有一个人扛着,面临经济和时间的双重压力。

(2)、“421”家庭的养老压力

据全国老龄办调查,1982年中国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4.4人,1995年为3.7人,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人,下降幅度约28%,以上海市为例,上海独生子女家庭目前约有305万个,占全市家庭户总数的比例为60.2%;全市有610万左右的独生子女父母,占户籍人口的比例为43%。

据预测,上海市2013年新进入老年阶段的人口中80%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在2018年以后,每年有24万到34万的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阶段。

城市家庭结构小型化更加明显,而且这种趋势仍在延续。

与此同时,独生子女的父母正在逐渐老去。

1979年我国妇女平均初育年龄为24岁至25岁,当时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只生育了一个孩子的父母,如今差不多都到了退休年龄,开始步入老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的矛盾越发凸显,特别是新的家庭结构——“四二一”模式(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形成,两个年轻人要负担起4个老人的养老重任,更增加了家庭养老的难度。

(3)、死亡率的下降推动寿命延长。

1999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1岁,正在向发达国家的水平(74岁)迈进。

过去,"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七、八十岁不希奇"。

随着父母寿命的提高,赡养时间延长。

同时,高龄老人不断增多,家庭里会出现两代老人,赡养数量增多。

另一方面,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

供养者的老龄化,将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产生。

(4)、21世纪将是老年人独居的时代。

1990年,我国老年人口中,有70%的人与子女同住。

现如今,在许多城市老年人口中空巢家庭增长到40-50%,有的甚至达到70-80%。

代际分离增加了家庭养老的困难。

3、养老优势

(1)、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反馈模式。

在经济供养上,家庭养老是代际之间的经济转移,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过程。

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模式在每两代之间的取予是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

(2)、家庭养老促进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

家庭与老年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于中国老年人,尤其如此。

家庭是老年人毕生精力和努力的结晶,保留了老年人整个生命历程的印记,使老年人感到安全和对亲情需求的满足,满足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

费孝通教授讲过:

“家,强调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互依存。

它给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以生活的保障。

它也有利于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

”但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并不计较经济贡献上的平等问题”。

可见,老年人更多的是从子女身上获取那种情感慰藉,“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

(3)、家庭养老降低社会成本。

与社会养老相比,家庭养老是把这个社会的养老负担转化为子女的负担,一旦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不能兑现,可以规避社会养老在基金管理方面的风险,同时也不存在服务和交易费用支出问题。

(4)、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道德强大内在力的必然结果

中国人提倡尊老爱幼,在全社会形成养老尊老的风气,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子女一种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义务。

(5)、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基础差,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家庭养老

目前,中国城市尚无系统的老年服务体系,社会福利十分有限,养老设施严重不足,远不能适应老年人口迅速发展形势的需要。

1994年底,全国城乡由政府和社区兴办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共收养孤寡老人73.6万人,约占1亿老人的0.7%。

当老人无人照料时,他们只能依赖家庭。

(二)、社会养老

1、定义: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

2、现状:

(1)建设社会养老的任务十分繁重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2)、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

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3)、养老基础设施和收养老人情况

我国现有养老机构中,公办养老机构占75%,民办养老机构只占25%,床位中公办占80%,民办只占20%,市场化率很低,更谈不上产业化。

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9904个,比上年增加233个,床位314.9万张,比上年增长9.0%,年末收养老年人242.6万人,比上年增长6.6%。

公办老人主要以集中供养为主,分散供养为辅,民办老人主要以机构供养为主,家庭或居家养老为辅。

公办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完善,部分设置已达到或接近国家行业标准。

民办养老机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设置不合理、不规范,基本上达不到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的标准。

(4)养老人员配置情况

我国当前养老机构总体服务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是队伍建设滞后造成的。

我国养老机构队伍总体呈现出年龄大、学历低、专业人员少、专业水平低、流动性大等特点。

全国30万养老护理人员中,具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的只有2万多人。

全国老龄办进行的首次全国民办养老机构调查表明,管理人员中大专以上的学历只占32%,中专、中学学历占59%,还有9%的管理人员只有小学学历甚至没有学历;平均1所养老机构不到1名医生、1名护士;护工中40岁以上占66%,50岁以上占22%,30岁以下只占7%。

养老护理是一门专业,是一种技术,现在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是城市的“4050”人员和农村务工人员,文化基础较差,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缺乏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能进行简单的生活照料。

(5)养老经费来源

全过社会养老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多,公办养老机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福利彩票、公益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加大投入等,而民办养老机构经费主要来源于投资者个人的私有财产以及贷款。

3、养老优势:

(1)、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表现。

公办养老机构属于国有养老机构,即国家政府部门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供养的对象是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并参照国家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的养老机构,它隶属于各级政府统一管理,其产权及资金归属国家所有;而民办养老机构属于民间养老机构,即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兴办的养老机构。

收养对象是社会上的老年人,它隶属各级民政部门主管,产权属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所有。

两种性质的养老机构互相并存,在养老形式上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社会养老城乡并重,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

(2)、资金筹集的多样性。

社会养老资金的筹集是多种多样的。

它既可以是政府财政预算安排,政府购买公益岗位专项资金安排,也可以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利用非国有资产集体出资,公民和社会组织个人出资筹集集资金。

一般来说,公办养老机构资金属于财政统一预算安排。

这种预算安排可以是国家转移支付资金、地方各级财政算安排资金、社会捐助的资金等等。

而民办养老机构资金源于企事业单位自筹的非国有资产、公民个人自筹的资金、社会捐助资金等等。

(3)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

二、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

1、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中国的老龄化面临更为艰难的问题。

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均GDP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足发达国家的20%,这种被称为“未富先老”的状况是社会的隐忧。

2、子女数量减少,家庭养老负担加重。

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直接导致家庭供养资源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

如今,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进入老年。

“421”家庭模式作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是一个风险型的家庭架构,对养老而言更是如此。

独生子女的现实不仅使父母早早步入空巢的阶段,更长的经历空巢期,同时也将他们置于一种更加脆弱的家庭养老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特别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他们能从这唯一的孩子身上得到的都是非常有限的。

可以说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最大限度的削弱了传统社会“家文化”的基础,使得众多家庭养老的对应措施黯然失色,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中建立在多子女基础之上的养老实践或许在许多重要的方面不能为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提供经验。

3、传统养老观念受到各种不良价值观念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对公民的个体价值给予了多方面的承认,并从道义上肯定了追求个人幸福的合理性,个体价值的确立动摇了传统家庭伦理的基础。

中国的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信息渠道越来越广,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在更多、更深入了解外面世界的同时,其观念、生活方式也不断在自觉、不自觉中发生变化,在追求现代生活方式过程中,产生了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他们转变了养老观念,开始走出“养儿防老”的圈子,加之受效益主义、拜金主义、个体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的家庭责任观念、家庭义务观念等都在不断更新、蜕变,有些人拒绝承担赡养老年人的义务,甚至虐待、遗弃老年人。

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老年人在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均处于较低的地位,再加上行动不便、体弱多病等因素的影响,渐渐地,几世同堂的家庭就少了其应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了当代中国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4、现代化生产节奏不断加快,劳动强度增加。

忠孝两难全,由时间、精力所限,成年子女越来越感到照料老人的担子沉重。

尤其是对于卧床不起老人来说,他们的子女更难以承担长期照料老人的责任。

单独依靠家庭来解决大面积、旷日持久的老人照料问题是不可能的。

(二)、社会养老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保障资金投入长期不足,导致城市社会养老体系的资金十分匮乏,并且由于等级式的养老体制,特权阶层对有限养老资金的过多分割,使资金匮乏问题更加严重。

资金不足导致养老设施数量极端不足,床位十分缺乏,娱乐设施、休闲设施、康复设备基本没有,在许多大中城市,床位不足已成为制约老年人养老的主要因素。

资金不足也导致服务提供严重不足,基本的服务也难以满足,有些养老院甚至连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都没有。

资金不足也严重影响到养老设施的质量,导致一些养老院空间狭窄,房舍破败,设备陈旧、简陋,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资金不足还影响到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质量和士气,造成工作人员与养老人员之间的矛盾,人员的高流动性,进一步恶化了养老环境。

2、管理不善,合格的社会工作人员严重不足。

由于中国养老体系主要由政府管理,政府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降低了管理质量,恶化了养老环境。

由于缺乏正确的评估,对老年人状况没有进行合理分类,让不同状况的老年人混杂居住,导致重度残疾的老年人得不到必要的看护;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得不到必要的娱乐,也难以发挥余热;精神疾病人员难以得到必要的康复治疗,混居忽视不同状况人员的特殊需要,导致普遍的不满。

由于管理不善,有限的养老经费经常被大量挪用,乱用或被贪污掉,使资金短缺问题更加严重,老年人权益得不到维护。

并且由于政府长期忽视养老问题,导致老年护理人员严重缺乏,社会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绝大部分是“4050”下岗人员或临时聘用的农民工,难以提供合格的养老服务,甚至有些人对老人恶言恶语,难以保证养老质量。

3、经费来源过于单一,优惠政策不到位,难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从中国社会老龄化的现实和国外社会养老的经验来看,政府主要侧重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障,市场与民间社会应该成为社会养老的主力。

但从调查的情况看,由于政府的特殊属性,加上官僚主义习气,经营性的养老机构普遍管理不善,难以维持,而私营养老机构虽然也存在着设施不足,管理不善,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但依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因此,从现实来看,在养老体系中国退民进有

其必然性,但由于政府对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养老领域的政策

4、依然不够明朗,也不够优惠,并且支持力度与宣传的有很大差距,实际是口惠而实不至,严重影响到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养老领域的积极性,制约了养老体系的健康发展。

5、城市养老体系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政府部门,垄断企业形成特权阶层,过度占用有限的养老资源,造成严重的养老不公,引起社会普遍的不满。

“由于集权体制长期延续

造成的权力分层,形成了不合理的养老体系”(王文龙,2009),那些享受特权的政府官员在离休后依然享受着退休特权,占用了大量高档的疗养院、养老院,领取全额的退休工资和大量的其他补贴,有些则长期霸占高干病房,每年报销巨额的医疗费。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下岗工人和大量普通工人,养老金微薄,甚至经常被拖欠,医疗费长期被拒报,生活困顿,更不用提那些城郊养老院的五保老人与被收容的“三无”人员、残疾人、精神病人生活在一起,艰难度日。

这种离休后的特权造成的社会不公平感更甚于在职的社会不公,已引起广泛的民愤,但受利益集团的抵制,短时期内取消这些养老特权恐也不易。

6、普遍的社会寻租与政府对拔款的放任自流导致严重的腐败,使有限的养老资金被截流,挤占或挪用。

由于缺乏民主法制体制的硬约束,也缺乏毛泽东时代的国家主义精神的软约束,个人机会主义的恶性膨胀在中国已形成严重的腐败问题,社会养老资金被贪污的事件并非特例,从上海社保基金案到医保冒领,已形成系统性的腐败。

至于一些养老机构克扣老人的生活费,降低老人的养老标准,占用养老设备用作其他经营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由于服务质量低劣、收费高昂,一方面造成众多空巢老人无处养老,床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大量养老设施闲置浪费。

7、片面的养老理念导致养老质量不高,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养老需求。

在中国,由于片面的养老观,大多数养老机构更偏重于物质层面的养护,而忽视精神层面的抚慰,情感层面的交流。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饱经风霜,他们对物质层面的需求较低,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抚慰和情感层面的交流,但由于片面的养老观,这些需求往往难以满足,造成精神失调和情感枯竭,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正是由于社会养老体系依然存在着这些严重的的问题,造成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这就要求全社会特别是政府采取积极的行动,逐步解决养老体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养老环境。

三、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养老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

(二)、社会养老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

四、国外养老模式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