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1677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11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docx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docx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

 

粤教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

 

学校:

班级:

高二(5)班

科目:

语文

教师:

时间:

第一单元走进经济

1、钱王则柯

教学思路

1、走进文本

(1)从“钱”的角度,梳理本文的“经济学脉络”;

(2)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走出文本

(1)与文本对话:

由文本引发值得关注的问题;

(2)与作者对话:

探究作者的观点;

(3)与自己对话:

反观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走进文本:

训练检索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2、走出文本:

批判性地接受作者的观点的能力。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1、“钱”是什么?

2、“钱”有什么作用?

3、“钱”的外在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5、在阅读本文时,你所遇到的问题。

二、动画激趣

播放flash作品《钱、钱、钱》

通过上面的这首儿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着几十年间,“钱”这个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让我们随着经济学家王则轲的笔触,来了解“钱”几千年来的变化。

三、走进文本

走进经济学家笔下的“钱”

1、整体感知

目标设定:

根据“钱”的外在形态变化,梳理“经济学脉络”

能力训练:

检索信息、归纳概括

问题设置:

用原文的句子回答以下问题:

(1)“钱”是什么?

(“是一种信用符号”)

(2)“钱”的外在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最早的“钱”是兽皮,是贝壳,甚至是笨重的铁块,到了现在,世界各国无一例外都使用一种特殊印刷的薄纸——纸币。

(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方便)

(4)“方便”了什么?

(贸易)

(5)贸易的变化是怎样使“钱”的外在形态发生变化的?

以物易物——以特殊符号易物——以纸币易物——以金银易物——以电子货币以物

自给自足——小范围的交换——地区贸易——全国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世界贸易(地球村)

这就是经济学家要向我们展示的“经济学脉络”了。

板书:

外在形态变化:

兽皮、贝壳——纸币——铜金银——纸币——电子货币

经济学脉络:

自给自足——小范围的交换——地区贸易——全国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世界贸易(地球村)

小结:

《钱》的行文相当巧妙。

作者要向读者展示“经济学脉络”这个较为专业的问题,而“钱”是“经济学脉络”最核心的元素,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通过“钱”的发展变化来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变化。

2、问题探究

目标设定:

解读重点难点

能力训练:

检索信息,归纳概括

问题设置:

检索文章信息,概括归纳,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

(2)P9第十七自然段提到:

“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固然曾经推动并且继续推动历史的发展”,请问“钱”是如何推动历史的发展的?

(3)“钱”的负面影响?

▲为什么说“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

思路点拨:

重点理解“轻”和“重”的内在含义

概括归纳:

轻:

是钱变成纸币后,实际重量轻了;重:

是钱变成纸币后,它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大了它承载的内容多了、重了。

▲“钱”推动历史发展?

思路点拨:

检索信息:

(1)自然段7:

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的交往。

(2)自然段9:

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经营对象的商人——“钱商”。

概括归纳:

促进全球的交往,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催生了银行的产生,带来利益,推动历史的发展。

▲“钱”的负面作用?

思路点拨:

检索信息:

(1)自然段14:

人们以“钱”炒“钱”,……终于升腾为“泡沫”。

(2)自然段15:

经济泡沫一旦破灭,迄今十年不振。

(3)自然段15:

钱啊钱,认为它贵,它就贵;一旦泡沫破灭,认为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概括归纳:

负面作用:

制造泡沫经济,严重打击经济,使社会倒退。

三、走出文本

目标设定:

批判性地探讨和接受作者的观点,反观自己的价值系统

能力训练:

探究问题的能力

问题一:

钱与个人

文本:

“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异,值得我们注意。

作者:

1、带来了怎样的变异?

2、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

如何理解“必要的制度来规范”,请举例说明。

除了“制度规范”外你还有其他的看法吗?

也请举例说明。

问题二:

钱与社会发展

文本:

“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

作者:

作者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问题:

我们国家也在面临同样的问题,它就存在在你的生活里,你是否感受到了呢?

举例说明

四、表达与交流

请你根据今天讨论,用一句含蓄而简练的话,表达出你对“钱”的态度和看法。

小结:

生活在珠三角的经济中心广州,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经济”“钱”“发展”等等的相关话题,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同学们遇到有关“钱”的困惑时,今天同学们所写的话,可以成为大家找到出口的明灯。

同时在走进经济这个模块中,我们还会就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众多的讨论,今天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五、归纳本文写作过程中收集资料的方法

1、围绕主题,把握脉络

比如本文写“钱”,所以,首先要搜集关于钱的发展脉络(即钱演变的历史)的资料;

2、从表象看本质,认识事物间的联系

比如,“钱”只是经济活动的一个纽带,是表象性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深入探讨“钱”与经济活动的关系,也就是要搜集关于“钱”与“经济活动”关系的资料;

3、全面思考,辨证地认识,注重现实指导意义

如本文,谈到与“钱”相关的“经济活动”时,不要只想到正面的影响,更要看到负面的危害,要关注这些负面影响在现实中的重要性。

因此,搜集资料时要注意经济活动正面、负面辨证地搜集资料。

六、拓展延伸

以“财富”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2、规则和信用:

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 林其屏

教学目的:

1、学习有关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规则和信用);

2、讲法制,讲信用;

3、学习加小标题、使内容清晰的写法。

4、学习本文“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模式以及“例证”“反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有关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

:

对市场经济中的规则和信用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上篇文章我们讲到,要避免“钱”的危机,就得进行道德抑制和法制抑制,那么这两种抑制到底怎么样呢?

我们今天学第二课。

请学生浏览课文,思考并标出中心论点,并简要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来进行论述的。

学生浏览,教师放出幻片,出示重点字词。

1、释义

基石:

比喻基础。

契qì约:

所有权的凭证

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自律:

约束自己。

猖獗jué:

闹得很凶。

紊wěn乱:

杂乱,纷乱)

吞噬shì;吞咬。

亟jí(急迫地)待解决

牟móu利:

谋取利益。

2、识记

履lǚ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屡禁不止人无信不立

二、课文研讨:

1、请学生回答中心论点:

规则和信用:

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

(学生指出,第一段中间的一句“规则是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也可以),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这个中心论点在第一部分就提出了。

回答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么来论证这个中心论点的呢?

教师点拨,学生思考:

文章的几个部分在论证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研读课文,总体把握。

明确(放幻灯片)

绪论: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归纳,本文总思路是:

提出问题(绪论:

提出中心论点,并指出,应强化市场规则,逐步建立信用制度。

)分析问题(第一部分:

规则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

第二部分:

规则和信用在当前市场经济中的运行情况。

)解决问题(第三部分: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应当重构规则和信用两大基石。

2、请同学读绪论部分,教师作简要的分析:

——绪论:

提出中心论点,并指出,应强化市场规则,逐步建立信用制度。

3、学生研讨第一部分,请同学们标出其段落号。

看下列哪个图表能更好表示本部分的结构关系。

⑴①|——④——⑤

②④

2)①—||

③⑤

教师归纳说明:

第二是正确的。

规则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

首先总述规则和信用是管束市场行为地一系列规定和约束。

接着分述强调规则是外在的约束,信用是内在的自律,第四五自然段谈两者都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缺一不可。

4、研读第二部分要求同学们如第一部分一样画出其结构示意图。

教师总结归纳:

规则和信用在当前市场经济中的运行情况。

第一自然段总述。

指出在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比较混乱,是不守规则、不讲信用所致。

第二自然段分述。

一些地区只讲经济发展不讲市场规则。

第二自然段分述。

人们对信用更缺乏重视。

5、请同学们读第三部分,并说每自然段的大意。

请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一部分总的讲: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应当重构规则和信用两大基石。

(1)、这是我国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2)、这是建设良好市场秩序的迫切需要。

(3)、这是加入WTO后“补课”的主要着力点。

(4)、这是政府的职责。

(5)、呼应开头,重申制定、遵守市场规则,形成信用制度。

6、重点词语辨析:

(1)、第10页11行中的“规定”和“约束”有何不同?

——“规定”一般由行政单位制定。

“约束”由多种情况决定。

(2)、“法制”和“法治”有何不同?

——“法制”指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方法和工具。

“法治”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三、活动练习:

1、文章说“市场经济既要讲法制,也要讲道德;既要讲规则,也要讲信用。

规则是外在的约束,信用是内在的自律,两者都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缺一不可。

”请结合课文讨论: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哪些活动应讲规则,哪些行为应讲信用,规则和信用构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见第2部分。

2、抄写生字词。

3、学习第2页《活动指引》,进行活动。

3、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沈杰

教学目的

1、学习调查报告的写法;

2、学习调查问卷的设计;

3、形成正确的青少年消费观。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调查报告的写法。

2、难点:

调查问卷的设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实惠(实际的好处)认同度(对某一问题认识相同的比率)攒zǎn钱(积聚钱)弘hóng扬(发扬光大)

二、课文研讨

(一)分组集体朗读课文。

(二)自学第20页《调查的开始和报告的写作》,结合本课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与报告之间有何关系?

——《调查报告》是“七分调查,三分报告”。

“调查”是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报告”是反映“调查”成果的“发言形式”。

2、本课的调查背景如何?

——见第15页注释①

3、调查有哪些方式?

各有何特点?

本课采取了哪种方式?

——调查有表格调查、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电话调查、文案调查、实地调查等。

表格调查和问卷调查较为便捷,访问调查真实可信,电话调查省时省力,文案调查易于操作,实地调查现场感强。

本课是问卷调查。

4、对调查的选题有何要求?

本课是否符合这一要求?

——应以对当前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的某些问题作为选题。

本课选题既有社会意义,又有时代气氛,符合要求。

5、设计调查对象有何要求?

本课设计是否合理?

(参阅《调查问卷的设计》一文第4自然段)

——见该文第4自然段。

6、本课是如何对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的?

——见第21页第5自然段。

7、调查报告的双行标题中的正标题和副标题各点明什么:

①内容;②对象;③主题;④人物。

——正标题点明了③主题;副标题点明了①内容。

8、调查报告的结构形式有哪些?

本课采用了什么形式?

——见第22页表格。

本课的结构形式是:

背景材料(注释①)——结论——调查结果及分析——总结。

三、运用

本课调查结果及分析有四部分内容,全班分四组各根据一个部分的内容绘成图表。

然后派代表在黑板上画出来。

(结合学习《调查问卷的设计》一文)

四、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大作文:

对过去所做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调查报告,进行整理,写成一份调查报告。

第二单元新闻

4、东方风来满眼春陈锡添

教学目的

1、学习邓小平二次南巡讲话的基本精神及重要意义。

2、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3、学习本课选材和标题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2、难点:

学习本课选材和标题的特点。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背景简介

1992年,是中国确立经济改革和实施现代化计划为永久主题的年份。

邓小平视察深圳等地,给中国改革计划以巨大推动,并最终确立了中国毫不动摇的改革路线、。

二、课文研讨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总体把握。

回答:

1、文章的标题有何特点?

——形象生动,有寓意。

歌颂邓小平二次南巡讲话大大促进了深圳及中国改革开发的新发展

2、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导语: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第一部分:

写小平同志来到深圳观看市容,并介绍有关新闻背景。

第二部分:

写第二天小平同志在国贸大厦的活动及讲话。

第三部分:

写第三天小平同志游览民俗村和锦绣中华。

第四部分:

写第四天小平同志同省、市负责人作重要谈话。

第五部分:

写第五天小平同志离开蛇口港,离途中与省、市负责人亲切交谈。

小结:

点明小平同志二次深圳之行的伟大意义。

三、重点研读,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色?

——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富有激情。

2、在第一部分中邓小平着重谈了哪些问题?

——①信心更足。

②特区姓“社”不姓“资”。

③两个文明建设都要上。

3、第一部分中的新闻背景是什么内容?

其记叙形式是什么?

——有两处,补充说明小平同志与特区的关系,包括创办特区和第一次南巡。

记叙形式是插叙。

4、在第二部分中邓小平着重谈了哪些问题?

——①肯定了深圳的成绩。

②肯定了党的基本路线。

③要坚持两手抓。

④中国要保持稳定等。

⑤多干实事,少说空话。

5、在第三部分中邓小平着重谈了哪些问题?

——①共同富裕的问题。

②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③保持生产力快速发展,精神文明也可以搞上去。

④经济建设经尽可能搞快点,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6、在第三部分中为什么要详细描写邓小平的游览活动?

—一是证实了深圳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二是表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人民心连心的高尚情怀。

7、在第四部分中邓小平着重谈了哪些问题?

——①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③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允许看。

8、在第五部分中邓小平着重谈了哪些问题?

——①大胆地干,每年要总结经验。

②不要怕犯错误,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③要搞快一点。

9、小结中点明小平同志二次深圳之行有什么意义?

——“‘东方风来满眼春。

’小平同志来到深圳,使深圳再一次涌起改革开放的热潮。

小平同志在这里发表的许多重要谈话,对深圳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0、这篇通讯用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形式,报道了小平同志在深圳考察时的许多重要谈话,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说说这些谈话体现了小平同志哪些性格?

(练习三)

——领袖风范,高瞻远瞩,深思熟虑,勇敢果断,平易近人。

11、邓小平同志的深圳之行,可写的内容很多,作者在通讯报道中是怎样选择与安排材料的?

(练习二)

——从政治思想角度选材,着重邓小平同志的言论。

因为这关系到当时中国的命运。

安排上:

①按时间顺序,分小节,眉目清楚。

②头尾呼应。

12、《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是这样开始的: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唱的就是邓小平在深圳考察的故事。

请找出小平同志这次深圳谈话的核心观点和相关的重要信息,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联系歌词畅谈小平同志这次谈话的重要意义。

附:

《春天的故事》歌词曲:

王佑贵词:

叶旭全蒋开信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啊、、、、、、

四、中心思想

——本篇通讯生动地记叙了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二次来到深圳考察的主要活动和他在这里发表的许多重要谈话。

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使深圳及全国再一次涌起改革开放的热潮,对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五、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上网查询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南巡的有关资料。

5、“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培养写作新闻的能力。

2、通过整体把握和层次划分,掌握新闻的结构特点,进而学习新闻的写法。

3、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了解扬利伟的英雄事迹,严格要求自己,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的结构特点,学习写作新闻。

教具:

多媒体。

一、导入。

世界载人航天历史大事回顾: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升空,历时108分钟,代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尼-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上天,历时2天又22小时50分,成为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走出上升2号飞船,离船5米,停留12分钟,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史上的太空行走。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在月面停留21小时又18分钟,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第一人。

神州五号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间最大的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内绕地球飞行了14圈,进行了约60万公里的太空旅行。

中国在1992年正式启动载人航天计划,2003年,神州五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第三个踏入太空的国家,整个世界为之惊呼,美国总统布什在致中国的贺电中说“中国正在成为拥有高新技术的国家,并且具有极大的潜力。

二、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按照新闻的结构,给文章划分层次。

2、文章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讲述了杨利伟的一些事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件事。

3、从这些事迹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杨利伟身上具有怎样的品质?

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

4、作者是如何来刻画杨利伟这一英雄形象的?

5、归纳本文的主旨。

点拨:

1、导语:

(1、2)飞天第一人,青年人的偶像

正文:

(3—13)英雄的奋斗。

结尾:

(14、15)英雄的风采。

2、英雄的奋斗:

克服“空间运动病”

地面训练水上训练反映了杨利伟顽强拼搏、刻苦训练意志坚强、刚毅质朴的航天英雄形象。

控制体重与黒障作战

3、文章通过杨利伟顽强的行动和坚毅的语言来表现他,还结合一些典型的事件,通过具体的细节来展示人物形象。

4、《英雄潇洒走苍穹》报道了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的光辉事迹,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顽强拼搏、刻苦训练、意志坚强、刚毅质朴的航天英雄形象。

三、合作探究

1、请找出这两则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比较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从这两则新闻报道上出发,你觉得写好一篇新闻通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点拨:

1、《心》侧重点在于描写场景。

描写从火箭点火、箭船分离、进入轨道等的全过程。

是发射现场的纪实。

《英》侧重点在写人。

集中叙写了飞天英雄杨利伟的事迹。

《心》是记叙、抒情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抒情性的文字集中体现了人们的激动、自豪的心情。

《英》是记叙,但在材料上取舍得当,所选材料紧扣主题,紧紧围绕“英雄”二字。

2、写通讯需要注意:

(1)必须搜集、占有大量的材料,精心挑选出能说明主题、突出主题、具有典型性的材料。

(2)还要善于谋篇布局。

6、喜看稻菽千重浪沈英甲

教学目的

1、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难点:

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人物格言)

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

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

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

——袁隆平

二、课文研讨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总体把握。

回答:

1、正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练习一)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2、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

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练习二)

——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课文第2-3行:

“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3、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你认为本单元新闻中的人物,都是“中国的脊梁”吗?

请说说理由。

(练习三)

——邓小平、杨利伟、袁隆平都是“中国的脊梁”。

理由是:

①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

②在各自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