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几个问题和解决方案.docx
《浅谈农村几个问题和解决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农村几个问题和解决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农村几个问题和解决方案
论文题目:
浅谈农村几个问题和解决方案
学院: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专业:
农村区域发展
(一)班
学号:
22209326032021
论文作者:
颜修红
论文摘要:
从农村的实际问题和面临的问题出发,针对农村问题做出简单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主要从农村的减贫速率、土地问题、贫困代际、城乡差距、社会保障、农村教育和卫生事业、农村扶贫出现的问题出发,做出简要的分析和一些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
农村贫困问题教育人力资源扶贫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升化发展,“三农”政策应运而生,因此,农村问题也日益突出。
要发展中国农村经济,农村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关键;要实现中国现代化,必须要实现农村现代化;要解决中国贫困问题,首先也必须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现就农村几个现状问题作简要分析:
一农村减贫速率明显趋缓
贫穷问题虽然有所下降,但速率依然趋于缓慢,农村贫困问题依然严峻。
尽管国家正在大力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建设新农村,但成效仍然不明显,许多新的问题也随着诞生,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此外,对农村的扶贫项目已经落实,但依然发现许多漏洞,依靠社会关系享有扶贫资金的风气已是普遍现象,由于没有更好的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就靠主观想象地下放资金,就发现了贫困的更加贫困,富的越来越富。
这更造成了脱贫的速率更加缓慢。
二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现在城市土地资源紧缺,而农村土地大多数开支浪费掉了,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剩余劳动力向但薄弱,都是老人和小孩,使许多土地荒芜无人问津。
即使是劳动力充足的人家,农产品的产量也是十分低,而土地除了种植作物,再也没有在其他作物可种植,农作物的结构比较单一。
因此,利用好农村土地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关键。
利用好土地是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的关键。
因为,当土地利用好了,农作物的产量就可以得到提高,并且利用它的优越的特点,是产品规模化。
使之与城乡的需求联系起来,促进城市对产品的需求量,使之成为农村的销售出口的主要途径。
三贫困问题代际出现
在农村出现了一种现象,在大部分家庭出现了父贫困,子贫困,孙贫困,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观念落后,对现在社会不了解,思想落后,文化素养不高。
依然过着传统的生活,就其原因是:
教育没能普及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少,或是家长不重视现在的教育,这就会出现代代相传。
据深入农村调查发现,有百分之九十的农村家庭依然还保持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并且还留有陈旧的生活观念,而且还传到了下一代。
例如,调查发现:
在少数民族的村落里,当年走进房屋时,就会看见还有古老的织布机和画蜡的笔和颜料,并且还会看见他们的孩子在一针一线的做着裙子和画着彩布。
他们没有教育观念和知识的重要性观念,他们只有生活一天过一天的满足感,不会有长远的打算和计划。
因此他们的贫困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只有改变他们的这种观念才能从本质上去改变。
四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现在的城乡收入差距正在缩小,但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差距是相当突出,比如收入、工作、住房等等。
而在农村内部,又正在出现这一现象,个别的农户通过各种渠道致富了,而他并没有带动其他的人们致富,反而是成了一种剥削关系,使其他贫困者更加贫困。
在农村又会出现了一种分层现象,有了工作或是能够在外面有事业的人都有了一定的资金,就会越积愈多,而在家种地的那部分人就会无收入而成了下一层了,而另外的一层是在没有追求的那部分人只知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日子,使农村土地荒废。
而造成地资源的浪费。
五农村社会保障不够完善
在农村中,社会保障虽然已经不断实现,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享有过,比如说最低生活保障金,一些家庭情况虽好,也能够拥有,而一些人比其他更穷的人却没有,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当地政府没有真正了解农名的生活情况,而靠主观的或人际关系而赋予的,如此之多举不胜举。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地方,许多的人还没有脱离贫困线,还过着最落后的日子。
还有许多的人都对当地的政府有反感的情绪,他们都认为当地政府的扶贫方式和保障对象存不合理的地方,政府对农民的了解不够造成扶贫对象有误。
有些人虽然家境已经不错的了,但是还有补贴,而有些的人家境很差的却没有。
着就使保障的性质出现了变化。
六教育、卫生等质量还不够好
(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农村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一些关键性的突破,但是还是存在质量问题。
1、其获得的发展阶段
(1)教育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
农村教育思想从“发展当地经济”转变到“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与创新能力”上来,使科教兴国的社会功能建立在素质的育人功能上,农村教育从“功利性”向“教育性”的变革,是“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教育上的变现。
(2)明确农村教育的目标
农村教育是新时代科技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文化(认为精神)的启蒙教育;是面向不利地区不利人口的全民教育;是关于基础教育的普及教育;是从根本上促进农村人口与农村社会摆脱贫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创业教育。
(3)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体制
在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由农民承担转到由政府承担;把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以乡镇为主转到一县为主。
”将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这样把农村教育放在第一位,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4)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
据调查,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达到9.3%,近半数适龄儿童未能及时入学,已入学流动儿童还有10%因家庭贫困学业难以为继。
农民工子女教育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5)加强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支持
从2004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启动后,中央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
从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学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适当给予奖励支持。
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6)大幅度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管理责任的明确,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农村教育经费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有了大幅度的投入有力较大的幅度增长,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进展加快2002年达到920亿元,2002年达到1265亿元,2003年达到1365亿元,2006年达到1840亿元。
(7)加强农民专业技术培训
2004年我国的农民高等学校有3所,在校学生2136人,毕业生474人,有专业教师71人;农民技术培训学校19.2万所,在校学生4684万人,毕业生5127万人,专业教师10.6万人。
(8)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从2003年以来,国家下发《农民工培训规划》,2003——2005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引导性培训,从而培训了大量的得农民工。
2、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
(1)农村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
(2)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3)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获得发展
(4)以“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为代表的教育资助体系逐步建立
2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2)我国辍学儿童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
(3)我国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4)城乡教育投入的差距仍然存在
(5)农村职业教育仍然非常薄弱
3农村的卫生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给予极大的关注,把医疗卫生重点放到农村去。
还建立了农村医疗合作,乡卫生医院的卫生条件也有极大的改善。
但是还是存在极大的为题,主要有:
(1)农村卫生院数量大幅度下降
(2)农村与城市在人均卫生占有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遭到破坏
教育乃农村兴衰之关键,抓好农村社会的教育是带领农村走出困境的关键,现行的农村教育虽然已经普及,但质量不高,无辍学,失学的,而九年义务教育也是许多孩子没有抓住机会而浪费了时间,导致许多孩子勉强走完了初中就外出务工去了,而在九年中所学知识少之甚少,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只有把农村教育抓好,农村贫困问题和农村卫生等问题才能做好。
七农村开发式扶贫的定位存在一定偏差
〈一〉目标定位重消除生存贫困而轻消除发展贫困式扶贫
有些人或家庭所不能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生活状态为生存贫困,发展贫苦是指个人和家庭虽然能维持基本的生存,但是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的生活状态。
虽然农村的生存和基本的生活解决了,但是相对长远来说只是短暂的,所以国家需要重视发展式扶贫和生存式扶贫并重。
〈二〉方式定位重开发式扶贫而轻救济式扶贫
不能过高估计开发式扶贫的作用,而忽视了救济性扶贫功能。
虽然区域开发式扶贫战略有助于改变救济所产生的依赖性,有助于集中资源缓解区域性扶贫,但这种改变却抛弃了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使那些丧失劳动力而无力开发去潜力的贫困人口边缘化。
还有一部分患有长期慢性病的,扶贫对这些人几乎无效应,当救济式扶贫保障缺失或不足时,其贫困必然被边缘化。
〈三〉主体定位重政府主导开发而轻群众主动参与
贫苦的消除,单凭农民自身实施无能为力的,迫切需要有政府的帮助,贫困者低度参与所导致的最直接的问题有:
一是扶贫项目的设计脱离了贫困农户的实际需求,限制了扶贫项目的减贫效果,造成扶贫资源的浪费。
二是扶贫项目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造成了扶贫资源的渗漏和偏离,甚至比较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的局面。
三是扶贫项目实施结束后缺乏有效的可持续管理和维护机制,造成了扶贫行为的短期性。
〈四〉客体定位重集中片区是扶贫而轻零星分散式扶贫
现实中,在经过集中片区扶贫后贫困人口更加分散,呈现出点状分布特点,减贫成本也就随之增加,政府扶贫只能向瞄准的集中片区,事实上将发生贫困人口无法从政府扶贫资源中受益。
因此,集中扶贫和零星分散扶贫并行,才有可能保障不会出现漏洞。
〈五〉内涵定位重物质资源开发而轻人力资源开发
只注重视物质资源开发而忽视人力资源开发,导致减贫效应缺乏增长性、持续性,甚至还因资源的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因此,为了走出发贫困的困境,使开发式扶贫更加有效,必须救开发好扶贫定位作适当的调整,通过扶贫的“点”和“面”结合,“开发”和“救济”互补,政府与贫困者互动,物质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共举。
来实现生存贫困战略,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尤其需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而人力资源的扶贫的实现关键在于教育,教育乃兴邦之策。
首先,教育通过消除观念贫困实现反贫困,对于一些传统文化落后的乡村,传统观念和传统文化依然保持浓厚的色彩,以农耕为主的传统观念占主导地位,只有消除这种以农耕为主的传统观念,以知识来该变命运的观念才可以发展致富,才是兴邦之策略。
其次,教育通过消除素质技能来实现反贫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克服其就业和创业中的技术技能障碍,增加其收入,农民教育是投资少、见效快、扶贫效果显著的教育。
政府必须加大量投入,对农民教育实行免费制度。
其次,对资源优势集中、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可以通过与农户的合作把农户联接起来,把分散的农民集中起来进行生产,这种联接可以通过订单合同,或者建立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方式进行,联接分散的农户。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将面临产权、利益权、分配权等一系列问题,交易费用也较高。
因此,在这发面的制度还要进一步完善,以更有效地平衡各个发面的利益。
规范各个发面的行为、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培养,建立,运作,规范等。
需要进一步的发展,联接农户的新方式,新安排,也需要有新的突破。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