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唐代的干谒之风与杜甫的干谒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9450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唐代的干谒之风与杜甫的干谒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二讲唐代的干谒之风与杜甫的干谒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二讲唐代的干谒之风与杜甫的干谒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二讲唐代的干谒之风与杜甫的干谒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二讲唐代的干谒之风与杜甫的干谒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讲唐代的干谒之风与杜甫的干谒诗.docx

《第二讲唐代的干谒之风与杜甫的干谒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唐代的干谒之风与杜甫的干谒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讲唐代的干谒之风与杜甫的干谒诗.docx

第二讲唐代的干谒之风与杜甫的干谒诗

唐代的干谒之风与杜甫的干谒诗

“干谒”,《辞海》释为“有所干求而请见”。

它是古代文人为寻求入仕门径而向当朝达官贵人或有名望者呈送书信、进献诗文赋作,以求援引的行为方式。

钱穆《记唐文人干渴之风:

“唐代士人干渴之风特盛”,“唐人干渴之风,实至晚而弥烈”。

葛晓音《论初盛唐文人的干渴方式》: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无论统治阶级取士的制度有多少变化,干渴始终与文人求仕相伴随。

然而哪一个时代都不如初盛唐的干渴兴盛。

张玉璞《论盛唐干渴文》:

“干渴之风盛行于盛唐,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陈雅贤《唐代干渴诗文研究》:

“自初唐之时始萌,至晚唐则臻于极盛。

 

一、唐代的干谒之风

1、干谒的渊源起源于汉代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干渴求仕是荐举辟召的取士制度所造成的一种社会行为。

从汉代起,干渴的风气便与荐举取士的制度一起产生了。

2、唐代干谒之风盛行的背景

(1)唐代的选士制度科举与荐举并行,两者都允许甚至鼓励自我推荐。

科举士子向州县官和考功员外郎上书行卷;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载:

“唐之举人,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

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至进士则多以诗为蛰,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

荐举玄宗诏令荐贤不避亲、文武高才者自举。

与科举相平行的荐举,是指在官员或权贵的荐送下,朝廷不经考试而直接录用人才

太宗时马周西游长安,经中郎将常何的荐举入仕为朝官,终于青云直上而致宰相。

当时,“帝以常何举得其人,赐帛三百匹”(《旧唐书·马周传》)。

《新唐书·方技传》载,蓟州人师夜光“少为浮屠,至长安,因九仙公主得召见温泉。

帝奇其辩,赐冠带,授四门博士,赐绯衣、银鱼、金缯千数,得侍左右如幸臣’,”。

唐代有向朝廷上书、献赋或献诗而入仕一途,其间往往需要有权人物的举荐。

如诗人李群玉应试不第,转而向宣宗皇帝进诗三百首,在宰相令狐绚的荐举下授官弘文馆校书郎。

(2)官员编制与求仕者的巨大差异天宝初年,唐帝国官员三师以下17000人,当时求职者达12万。

影响:

干谒盛行(初唐四杰、王维、李杜、韩愈、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等)

3、唐代干谒之风对文学的影响诞生大量的干谒诗、文,推动了诗文、小说的发展。

据学者统计,保留干谒诗歌和干谒散文的作家,初唐共有10人(诗作者3人,文作者8人a),盛唐36人(诗作者25人,文作者15人),中唐83人(诗作者67人,文作者28人),晚唐65人(诗作者57人,文作者16人)。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张九龄时为荆州长史)

尤袤《全唐诗话》,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

“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张固《幽闲鼓吹》:

“李贺以歌诗渴韩吏部。

吏部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

首篇《雁门太守行》曰: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却援带命邀之。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二、杜甫的干谒与干谒诗

1、杜甫与韦济

《奉赠韦左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有如神。

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竞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幸。

主上顷见徵,chuā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cèng蹭dèng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cūn踆cūn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训。

这首诗是赠给韦济的,作于天宝七年(748年),时杜甫三十七岁,是杜甫赠给韦济的第三首诗,此前还有《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赠韦左丞丈济》等。

天宝六年唐玄宗下诏征天下世人,凡有一技之长者,都可来京应试。

杜甫抱着极大的希望参加了这次考试。

结果,因宰相李林甫怕这班人录取之后任意批评朝政,对自己不利,全部不取。

事后,还上表向皇帝称贺,说是“野无遗贤”。

这次考试失败给杜甫很大刺激。

杜甫之前常周旋于公卿贵族门庭,但由于有中举得官的期望在鼓舞着,虽然过着乞求的生活,还不觉得处境的辛酸。

现在考试失败了,希望破灭了,他开始意识到生活的矛盾,感到过去奔走周旋的屈辱。

但在那个封建社会里,他还能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因此越来越悲愤。

这首诗就是这种痛苦悲愤心情的表现。

韦济并不是特别高明的人,他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把一个乌烟瘴气的方士张果举荐给玄宗,逢迎玄宗求长生迷信的心理。

可是这个人对于杜甫的诗很赏识,曾经到洛阳首阳山下访问过杜甫,没有遇到。

在长安的时候,又常常在同僚的座上,称赞过杜甫的诗。

天宝七年韦济由河南尹升尚书左丞,杜甫希望他援引推荐,在另一首《赠韦左丞丈济》诗中写过: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结果没有成功。

由于韦济是当时在长安唯一器重他的诗的一个贵人,别无更好的门径,所以在一次将自己的抱负和情况向韦济陈述仍然抱有万一的希望。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纨绔”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儒冠”指服膺儒家道义的人。

纨绔子弟不事生产,老天不叫他们受一点苦,反而作威作福;抱着济国救民志向的儒生反而快要饿死了。

这是他三年来长安生活体验的总结,充满了愤慨和悲痛的感情。

这两句写得突如其来,想抓住对方的注意力,但还恐怕他不能了解自己的心情,故意又把语调缓和下来。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丈人”是对韦济的尊称,把话从头说起,好让对方了解自己所以这样激愤的原因。

现在他就开始追叙他自己少年时代的抱负和理想,青年时代的热情和信心好像又在他心里复活起来,诗的语言和音调都呈现出慷慨激昂的气氛。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才二十四岁,从吴越归来至洛阳参加进士考试。

唐代人考中进士的年龄一般都很大,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谚。

这次考试,虽然没有得中,但以他那样的年轻,就能由乡里贡举,保送来参加这场国家考试的大典,作为“观国之光”的王宾,他感到是可以骄傲的。

接着他就叙述自己的经验和自许。

“读书破万卷,下笔有如神”读书勤奋刻苦钻研,做起诗来自然而然的有一股艺术魅力奔赴腕下。

“破”字含有突破旧框框化为己有之意。

这两句话确有至理,但须我们善于体会。

他自认为写的赋可以和西汉时有名的诗赋大家杨雄匹敌,诗的水平可以和三国时代的曹植相近。

当时有名的北海太守李邕亲自登门访问,前辈诗人王翰愿意移家与自己为邻。

“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这四句中,以两个在文学史上早有定评的古人的成就自比,再以两个众所周知的当代文豪对于自己的器重,衬托出自己的才华出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具有如何高的自信。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这是必然的推论。

以那样高的才华,在朝廷当然不难取得一个重要职位。

他说自己所以要在朝廷取得一个重要职位目的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就是要使皇帝能与尧舜比美,再使社会风俗重新归于淳厚,人民都能享受幸福的生活。

这一段话把自己的抱负和才华写得非常具体、坦率。

妙在“自谓颇挺出”冠以“自谓”二字,因为后来事实证明并不如此,仅仅是个人片面的想法。

杨伦评这段话说:

“自是腐儒大言,在他人亦敢说。

”其实不是什么敢不敢的问题,而是在那个封建官僚韦济的面前吐露这样伟大的抱负,虽然从人民利益出发,仍以皇帝为中心,并不违背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

尽管如此还是被认为是幼稚的和狂妄的“腐儒大言”。

“此意竞萧条”,就是说上一节他个人片面的一些想法,在现实处境中是根本不能实现了,他感到辛酸沉痛,所以说“意萧条”。

古来中国诗人的传统理想是不仕则隐,完全是一种独善其身的自私的思想。

如果按照这个思想,抱负既不能实现,那就应该归隐,而自己又不愿逃避现实去做个隐士,只有流浪在长安,写些诗歌投赠达官贵人,所以说“行歌非隐沦”。

下面紧接着倾诉他这几年来流浪在长安的实际情况: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幸”杜甫从二十四岁那年参加洛阳的进士考试,到这一年共十三年。

十三年来,一直是骑着个毛驴凄惶奔走,现在依然在长安流浪。

早上起来就到富贵人家去伺候,晚上跟着达官贵人的肥马后面跑,虽然有一些残酒冷菜,吃起来也是偷偷的和着眼泪往肚子里咽。

这种生活是一个自强不息的诗人所绝对不能忍受的,但是为了生计,为了应徵诏能够入选,就不得不把这种悲愤的感情深藏起来。

“到处潜悲幸”的“潜”字有说不出的入骨之痛。

“主上顷见徵,歘然欲求伸”,是指前面所说的天宝六年应玄宗徵诏赴试全部不取而失败的事。

大意是说因为皇帝的诏令,自己又想获得一个机会来伸展自己的抱负,没有想到,结果又失败了。

他用“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来说明和形容自己这一次的失败。

犹如青鸟垂着翅膀从天空跌落下来,犹如大鱼陷身在水干的泥潭之中了。

这两个比喻虽然很形象,很生动,但是很含糊。

因为这时候李林甫还高踞相位,不敢明说。

直到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死后,在《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那首诗里才明白讲出来:

“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

诗人对于这一件事所感到的辛酸,两首诗都表现得很明显。

最后一段,写出他对韦济的感激和希望,也写出自己这时候的矛盾和决心。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是说自己在到处潜悲辛的时候,只有韦济真诚地对待他。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猥”是古人的客气话,犹今“承蒙”;“颂佳句”是推荐的意思,因为唐代以诗取士,也以诗来推荐人的。

虽然推荐未成,但是很可感激,就是前两句“厚”“真”的说明。

表示感激之后,就用一个典故对韦济信任尚书左丞表示祝贺。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汉时贡禹和王吉为友,闻王吉德了高位,高兴起来“弹冠相庆”,预料自己出头的日子也快到了。

原宪是孔子的学生,家贫,后人常用它的名字来代表贫穷的读书人。

这里以韦济比王吉,自比贡禹和原宪。

表示自己愿意像贡禹那样祝贺韦济升官,同时又表示再难于象原宪那样过穷日子了。

这两句话包含着对韦济极殷切的期望,由于过去一项伟绩要求过,没有成功,现在不好再说出来,用意还是显然可见的。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怏怏”是气愤不平,“踆踆”是且近且退的样子。

这两句是诗人自己内心的苦闷,形容进退两难之意。

最后决定,“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东入海”并不是真的要再游吴越或去扶桑,而是说现状再维持不了,不得不离开长安而去。

“东入海”表示抱负不能伸展,因孔子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此处即暗用其意。

因为决定要离开长安,对韦济便更加眷念。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终南山和渭水都在长安境内,这里用来指现在还留在长安的韦济。

古人一饭之恩尚不忘宝,何况对韦济这样的大臣又有知遇之感,如何能不令人眷念呢?

所以要“尚怜”要“回首”,也就是恋恋不忍即离之意。

最后“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训”两句,表现诗人桀骜的性格。

决定离开长安,打破一切顾虑,也摆脱过去韦济所给与自己的一点点的恩情,不再向人乞怜,恢复得使自己能独立自由的飞翔。

从此他要像一只白鸥飞翔与万里长空,出没于浩荡无边的波涛,那时还有谁能制服我呢?

后来,他实际并没有如诗中所说即时离开长安,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却是无比真实的。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对于社会生活的体验还不够深,所以篇中大部分是个人身世的悲诉,但是他已经从“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幸”的实际生活体验中,认识到“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这种残酷的社会矛盾了。

从这一点认识出发,他自己的现实主义的风格,就要开始形成,因此,这首诗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2、杜甫与张垍

《赠翰林张四学士垍》:

“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

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

赋诗拾翠殿,佐酒望云亭。

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

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

无复随高凤,空馀泣聚萤。

此生任春草,垂老独漂萍。

倘忆山阳会,悲歌在一听。

◆张垍,说次子,尚宁亲公主,拜驸马都尉,许于禁中置内宅,侍为文章。

坐事,出为卢溪司马,入为太常卿。

禄山乱,受伪相命,死贼中。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张说传》)

3、杜甫与鲜于仲通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王国称多士,贤良复几人。

异才应间出,爽气必殊伦。

始见张京兆,宜居汉近臣。

骅骝开道路,雕鹗离风尘。

侯伯知何等,文章实致身。

奋飞超等级,容易失沈沦。

脱略bō磻溪钓,操持郢匠斤。

云霄今已逼,台gǔn衮更谁亲。

凤穴雏皆好,龙门客又新。

义声纷感激,败绩自逡巡。

途远欲何向,天高难重陈。

学诗犹孺子,乡赋念嘉宾。

不得同晁错,吁嗟后xì郄shēn诜。

计疏疑翰墨,时过忆松筠。

献纳纡皇眷,中间谒紫宸。

且随诸彦集,方觊薄才伸。

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

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

交合丹青地,恩倾雨露辰。

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

鲜于仲通  名向,字仲通,渔阳县人,寄籍新政(今四川东北部),中年举进士。

鲜于深得剑南节度使章仇赏识,引为采访支使。

唐天宝初年,鲜于向剑南节度使章仇推荐杨贵妃兄杨国忠。

杨借章仇之力,得以觐见唐玄宗,拜为朝廷参政命官。

天宝九年(750),推荐鲜于为剑南节度使。

天宝十年(751),唐朝与南诏间发生战争(鲜于仲通手下张须陀强奸南诏王妃子,南诏王报仇,把张大卸八块,唐军7万进攻,南诏求和,不允,结果联合吐蕃大败唐军,斩首6万,死尸塞满了山谷),唐军统帅鲜于仲通“仅以身免”。

杨为鲜于掩盖讨伐南昭败迹,并推荐为京兆尹。

天宝十二年(753),鲜于请为杨刻“铨综之能”碑,立于尚书省门,以颂杨。

不久,鲜于违杨遭贬,天宝十四年(755)病故。

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杜甫时在长安。

752李林甫死,杨国忠为相,引鲜于仲通为京兆尹。

鲜于仲通在历史上并不怎么样,751年与南诏一战,“仅得身免”,杨为其掩盖,并推荐为京兆尹。

属于与杨国忠狼狈为奸的人。

但杜甫在诗中吹嘘他的话,简直有点肉麻。

其中提到李林甫,说:

“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

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

”因为李林甫两次断送杜甫仕途。

“沾”字用得好,沾,本是沾溉,沾惠,本是褒义,此处却是沾忌刻,其中讽刺意味更浓了。

表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沾上了古代以仕途为最终目的习气,表现了他人格的两重性,也对自己的仕途不理想而叫屈,怀才不遇的心情,还是想通过权贵的举荐,走向仕途。

4、杜甫与高仙芝(干谒求入幕)

《高都护骢马行》: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bó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高都护安西都护府都护高仙芝(?

—756.1.24),中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高句丽人,唐朝著名军事将领。

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

父亲高舍鸡,起初以将军在河西(指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从军,后立军功,官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

这首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年)。

安西都护府都护高仙芝在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平定勃律国,虏获勃律王,由此建功。

公元749年入朝,此诗当作于此时。

诗为七言歌行体,凡十六句,分成四段,每段四句。

首段写骢马的来历。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高仙芝是安西都护,他的骢马随着主人东至长安,名声与身价也随之骤增。

“此马临阵”二句,补叙骢马曾在边地立过战功。

次段“功成惠养”四句描写骢马的性格。

骢马立功西域,如今随主人入朝,受着恩惠被豢养在厩里。

“飘飘远自流沙至”,流沙,泛指西北沙漠地区,《天马歌》: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

继而借用曹操《步出夏门行》诗意,称誉骢马不甘心接受伏枥豢养的恩惠,时刻不忘建功沙场。

“腕促蹄高”四句,概述骢马的骨相形貌,二句写腕蹄,二句写身躯。

踣铁,踏地如铁。

据《相马经》,良马腕须短促,促则力健;蹄须高厚,蹄高则坚硬。

交河,西域河名,源出交河县,流经高昌县。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五花,骢马毛色,散在各处,如满身云锦。

这匹骢马是汗血马,奔驰万里,才能见到身上汗流如血。

  末段四句写马的才力和志向。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电掣倾城知”,二句继续写出马的才力。

因为它雄俊绝伦,京都“壮年”都不敢骑乘它,骑术高超的人驾御它,风驰电掣地在城里奔跑,全城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匹良马。

“青丝络头”二句,照应“雄姿未受伏枥恩”,写出骢马向往西域战场,诗人代马言志,是说带上青丝络头,老死在槽枥间,这并非它的志向,怎样才能出横门道,重新驰骋于西域战场上呢?

横门,长安城北西起第一门,横门道,是去西域的必经之道。

以感慨的语调结束全篇,更能点明全诗的题旨。

此诗摹写骢马的形貌、才力、品格、志向,句句写马,体贴入微,颇得其神理。

诗人借着骢马的伏枥境遇,比喻自己困守长安的遭际;借着骢马的雄姿才力,喻写自己的才能襟怀;借着骢马的立功心愿,寄托自己施展抱负的愿望。

正如张綖说:

“如此咏物,不唯格韵特高,亦见少陵人品。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

但此诗实际上也是一首干谒诗,结果可能因为身体原因没有成功(岑参成功应聘为高仙芝幕府掌书记)。

5、献赋与得官现共存6赋

(1)《三大礼赋》(之前有《天狗赋》,赞美玄宗的猎狗,无任何结果)

《旧唐书》卷九《本纪第九·玄宗下》:

“十载春正月乙酉朔。

壬辰,朝献太清宫。

癸巳,朝飨太庙。

甲午,有事于南郊,合祭天地,礼毕,大赦天下。

天宝十年,杜甫献《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於南郊赋》等所谓的《三大礼赋》。

结果是,“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新唐书·杜甫传》)。

《进三大礼赋表》:

“臣甫言:

臣生长陛下淳朴之俗,行四十载矣。

与麋鹿同群而处,浪迹於陛下丰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矣。

岂九州牧伯不岁贡豪俊於外?

岂陛下明诏不仄席思贤於中哉?

臣之愚顽,静无所取,以此知分,沈埋盛时,不敢依违,不敢激訏,默以渔樵之乐,自遣而已。

顷者卖药都市,寄食朋友,窃慕尧翁击坏之讴,适遇国家郊庙之礼,不觉手足蹈舞,形於篇章。

漱吮甘液,游泳和气,声韵寝广,卷轴斯存,抑亦古诗之流,希乎述者之意。

然词理野质,终不足以拂天听之崇高,配史籍以永久,恐倏先狗马,遗恨九原。

谨稽首投延恩匦,献纳上表,进明主《朝献太清宫》、《朝享太庙》、《有事於南郊》等三赋以闻。

臣甫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2)《封西岳赋》与《雕赋》(作于天宝十三年,也有人认为《雕赋》作于天宝9年)

《封西岳赋》大拍玄宗马屁。

《进封西岳赋表》:

“臣甫言:

臣本杜陵诸生,年过四十,经术浅陋,进无补於明时,退常困於衣食,盖长安一匹夫耳。

顷岁国家有事於郊庙,幸得奏赋,待制於集贤,委学官试文章,再降恩泽,仍猥以臣名实相副,送隶有司,参列选序。

然臣之本分,甘弃置永休,望不及此,岂意头白之後,竟以短篇只字,遂曾闻彻宸极,一动人主,是臣无负於少小多病贫穷好学者已。

在臣光荣,虽死万足,至於仕进,非敢望也。

日夜忧迫,复未知何以上答圣慈,明臣子之效?

况臣常有肺气之疾,恐忽复先草露、涂粪土,而所怀冥寞,孤负皇恩。

敢摅竭愤懑,领略丕则,作《封西岳赋》一首以劝,所觊明主览而留意焉。

先是御制西岳碑文之卒章曰:

“待余安人治国,然後徐思其事。

”此盖陛下之至谦也。

今兹人安是已,今兹国富是已,况符瑞翕集,福应交至,何翠华之脉脉乎?

维岳固陛下本命,以永嗣业;维岳授陛下元弼,克生司空。

斯又不可以寝已,伏惟天子霈然留意焉。

春将披图视典,冬乃展采错事,日尚浩阔,人匪劳止,庶可试哉。

微臣不任区区恳到之极,谨诣延恩匦献纳,奉表进赋以闻。

臣甫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雕赋》为咏物赋。

《进雕赋表》:

“臣甫言:

臣之近代陵夷,公侯之贵磨灭,鼎铭之勋,不复照耀於明时。

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

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於中宗之朝,高视於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於今而师之。

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馀篇。

今贾、马之徒,得排金门、上玉堂者甚众矣。

惟臣衣不盖体,常寄食於人,奔走不暇,只恐转死沟壑,安敢望仕进乎?

伏惟明主哀怜之。

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於沈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跋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舍诸?

伏惟明主哀怜之,无令役役便至於衰老也。

臣甫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以为雕者,鸷鸟之殊特,搏击而不可当,岂但壮观於旌门,发狂於原隰?

引以为类,是大臣正色立朝之义也。

臣窃重其有英雄之姿,故作此赋,实望以此达於圣聪耳。

不揆芜浅,谨投延恩匦进表献赋以闻,谨言。

结果是,天宝十四年,授“河西尉”,不就;后改为“右卫率府曹参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