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进展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9168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进展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进展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进展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进展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进展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进展_精品文档.doc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进展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进展_精品文档.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进展_精品文档.doc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进展

吕才模

(解放军第474医院心内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3)

摘要: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广泛应用于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但在临床应用中尚存在着一些误区

和争论。

本文就阿司匹林应用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机理、用药方法、药理基础、主要副作用及阿司匹林抵抗等问

题进行综述。

关键词:

阿司匹林;动脉硬化;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6273(2008)10-1959-04

作者简介:

吕才模(1953-),男,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研究及临床工作.

(收稿日期:

2008-04-01接受日期:

2008-05-20)

1945年Siger首先发现了阿司匹林能影响凝血过程[1],至20世纪80年代,充分的证据证明其具有抗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1985年美国的FDA正式批准阿司匹林用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适应证。

近年来有关阿司匹林在防治血栓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越来越多,许多国家的心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均推荐使用阿司匹林。

2006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推出了《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中国专家共识(2005)》[2],所以目前阿司匹林已广泛应用于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被誉为是心血管疾病现代治疗的“基石”。

但是,在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中尚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同观点,尤其在一级预防中的应用尚有争论,另外,对阿司匹林用药方法、能否预防脑卒中、不同性别应用阿司匹林的收益、阿司匹林抵抗等问题,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综述。

1阿司匹林的作用及机理

1.1抗血栓作用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主要是通过干扰血小板聚集而实现的。

阿司匹林可选择性的乙酰化血小板环氧化酶Ⅰ多肽链中

529位点一个丝氨酸残基组上的羟基组,使环氧化酶活性丧失,导致花四烯酸转化为PGG2减少,阻断PGH2和TXA2的生成,最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而阻止血栓形成[1,3]。

1.2抗炎症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4-6],因此抑制炎症有可能抑制斑块的进展。

阿司匹林兼有抗血小板和抗炎双重效应,国外研究阿司匹林有抑制炎症所诱发的细胞增殖和高脂饮食所诱发的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作用[6-9]。

国内唐熠达等[10]研究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CRP)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这两个炎症标志物在阿司匹林各剂量组的降低程度与斑块进展受抑制的程度相平行,提示阿司匹林抑制斑块进展的机制可能与其抗炎作用有关。

在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过程中,作为炎症标记物的CRP可升高,而这些CRP升高的患者易患心肌梗塞和脑卒中,因此CRP水平与炎症的出现及其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在损伤的6-8h内,血清CRP迅速升高,对临床有一定的预报作用[11]。

国外研究显示[6,9]炎症反应可能主要是通过COX-2途径促进斑块进展,而阿司

匹林通过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COX-2产生抗炎作用,从而抑制斑块进展。

其次可能与阿司匹林参与阻止炎症过程中的转录因子基因的活化有关[1]。

1.3抗动脉硬化和保护内皮功能

“损伤反应学说”认为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最终都能损伤动脉内膜,而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损伤作出反应的结果[12]。

而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通过减弱动脉内皮的损伤,从而阻止了粥样硬化的发展,同时可能通过保护LDL-C的氧化改变,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1.4抗氧化效应和抗自由基作用

阿司匹林能对抗氧自由基,同时又是羟自由基强清除剂,使用后可发挥对组织细胞的保护作用。

2阿司匹林的用药方法及药理学基础

·1959·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ProgressinModernBiomedicine2008Vol.8No.10

目前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中主要以肠溶片为主。

关于阿司匹林的使用方法,仍有不同看法,部分学者提倡

“合理”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则主张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应“规范”使用阿司匹林。

其内涵是:

①所有有适应证的人群应积极应用阿司匹林;②采用临床的最佳剂量与剂型;③坚持长期应用。

2.1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最佳剂量

循证医学资料显示,阿司匹林75-150mg.d-1长期治疗有最大的抗血栓疗效[13],这与阿司匹林药理学特点有关。

阿司匹林吸收后30-40min达血浆高峰浓度,60min内达明显的血小板抑制,其血浆半衰期为20min,但抗血栓作用和剂量间期为24-48h[1]。

COX-1主要位于血小板内,而COX-2主要存在于内

皮细胞。

由于无核的血小板本身不能合成COX-1,因此只待新生的血小板达到一定量时,血小板测定值才能恢复正常。

实验研究发现,较低浓度的阿司匹林即可达抑制COX-1的作用,更高浓度和更长时间并不增加其作用,即无剂量相关作用[13]。

随机临床研究亦证实,阿司匹林的充分抗血栓作用是在75-150mg.d-1的剂量范围内,该剂量足可以使人类血小板COX-1失活。

所以“中国专家共识”和国外学者建议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长期使用的最有效剂量为75-150mg.d-1,这种剂量在减少高危患者心血管事件中疗效优于更高剂量的疗效,而被称之为“最适”或“最佳”剂量。

同时亦符合所谓“疗效最大、毒性最小”的原则[2]。

关于老年人的阿司匹林使用剂量国内有学者[1]建

议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分别使用75mg.d-1和100mg.d-1为宜,同时推荐≥75岁高龄老人剂量为50mg.d-1。

2.2阿司匹林用药时间及服用时限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对血小板而言是终生性的,因血小板无细胞核,COX-1不能再生。

人体内80%以上的血小板功能受抑制就可发挥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作用,人体每天约有1/10-1/14的血小板是新生的,因此每天1次服药只需抑制此前生成的有功能的血小板,就能抑制90%以上血小板的功能[14]。

因为上述原因,迄今为止,各国阿司匹林使用指南都推荐每天1次服药。

另外,对阿司匹林服用时间问题,以前多数学者认为每天睡前服用阿司匹林疗效最佳,其理由是因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时段为6-12h,而18-24h是人体新生成血小板的主要时间段,夜间血浓度高,因此推荐睡前服用阿司匹林。

Hermida等[14]研究显示,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具有轻度降压作用,而上午服用则无此作用,提示其服药时间有生物时效性。

但近年研究发现如果睡前服用,第二天白天血清前列环

素水平比前一天晚要高;如果早晨服用,则当天的血清前列环素水平比当晚要低,故目前主张以早餐后服用为宜[1]。

另外,由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阿司匹林长期应用具有明显的药效学优势。

至于阿司匹林服用多长

时间合适,至今仍无循证医学证据,也没有比较不同持续时间疗效的大型临床试验。

有的提出要终生服用,有的主张短期服用。

Califf等[15]对确诊为冠心病的25000例患者进行一次长达20年的生存率调查,其结果显示坚持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和从未服用者比较,时间越长,生存率改善越显著。

该报道证明了长期应用阿司匹林为提高冠心病患者远期生存率带来的益处。

故“中国专家共识”支持阿司匹林“长期”治疗以预防中、高危患者和已有血管事件病史的患者发生严重血管事件[2]。

3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

3.1在一级预防中的应用

所谓一级预防就是对大于40岁、绝经期妇女和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成年人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性治疗,能降低上

述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国外血栓治疗试验协作组(ATC)对总数56000例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资料的评价。

它包括持续一年以上的5个临床试验,即美国男性医师健康研究(PHS)、高危男女一级预防方案(PPP)、高血压最佳治疗国际研究(HOT)、英国男性医生试验(BMD)和高危男性血栓预防试验(TPT),其评价结果表明:

在无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史的患者中,阿司匹林治疗能使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下降;心肌梗塞和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总体降低[2]。

Ridker等进行了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的“妇女健康研究”(WHS),该研究中近40000例年龄≥45岁的健康女性,接受了阿司匹林100mg隔日一次口服干预,10年后结果显示:

阿司匹林降低女性首次卒中发生率,而出血性风险未增加[2]。

≥65岁女性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显著减少主要血管事件和降低心肌梗塞发生率[16]。

WHS结果证明健康女性也能从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中获益,同时也进一步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女性一级预防中的地位。

临床循证医学证明:

心血管病高危因素越多,未来冠心病风险就越大的人群,使用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获益就越大。

而对于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健康者,有学者[1]认为无需长期应用阿司匹林作一级预防,因此并不是每个中老年都要服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国外CVD防治指南中均建议在10年内冠心病风险≥6-10%的人群应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

针对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和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的情况,“中国专家共识”推荐在10年内冠心病风险≥10%的人群中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2]。

3.2在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所谓二级预防,即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的患者,在治疗或改变危险因素的前提下,长期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延长寿命[17]。

1994-2002年ATC荟萃分析总结了54000例有OMI、TIA、UA、SA、AF及卒中,血管重建、血管成形等病史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可减少其心血管事件25%[1]。

“中国专家共识”中建议对SA、OM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外周血管病、糖尿病合并CVD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和TIA以及部分心房纤颤(需300mg.d-1)和部分瓣膜置换术后(75-150mg.d-1,需与华法令或肝素合用)的患者应长期应用阿司匹林作二级预防。

3.3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治疗应用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不管是UA、ST段抬高的A-MI,还是非ST段抬高AMI,目前一致意见是都应在发病后尽早应用阿司匹林,初始剂量为150-300mg.d-1,(如系肠溶片应嚼碎后吞服),7天后100mg.d-1长期应用。

对于AMI患者不论ST是否抬高,或是否行介入治疗,很多文献都支持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同服,比单服阿司匹林效果·1960·现代生物医学进展ProgressinModernBiomedicine2008Vol.8No.10好,“中国专家共识”亦建议治疗AMI时,需加用氯吡格雷300mg负荷量,然后75mg.d-1,至少服用一个月,对行介入治疗者,需服9-12个月。

4阿司匹林主要副作用及预防措施

4.1主要副作用及机理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其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刺激症状,另可诱发或加重溃疡和出血。

其发生机制是由于胃肠粘膜中Cox-1

能催化PGE2合成,PGE2在胃肠粘膜中有细胞保护作用,而阿司匹林抑制Cox-1合成,继而干扰PGE2的合成,最终导致胃肠粘膜损伤[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