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8559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学案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课标要求】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资料卡片】

汉诺威王朝(1714~1917)统治英国的日耳曼血统王朝。

1638年,不伦瑞克-卡伦堡-格丁根公国在德意志成立,首府为汉诺威。

后改名为汉诺威公国。

1692年,被定为选帝侯国,其公爵恩斯特·奥古斯特(1629~1698)娶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之女、英王詹姆斯一世外孙女索菲娅为妻。

他们的儿子乔治·路易与吕讷堡公爵的独生女结婚。

1705年两公国合并称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汉诺威王朝的正式名称应为不伦瑞克-吕讷堡王朝。

1714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女王安妮去世,依1701年的嗣位法,乔治·路易到英国即位称乔治一世,从而开始英国的汉诺威王朝。

这个王朝的前5个国王乔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和威廉四世都兼领德意志的汉诺威公国。

1837年威廉四世死后无子,而按汉诺威的继承法女子无权继承王位(1815年维也纳会议承认汉诺威为王国),因此,由其弟恩斯特·奥古斯特(1771~1851)继承汉诺威王国王位,而英王位则由其侄女维多利亚继承。

维多利亚与来自德国萨克塞-科堡及哥达诸侯国的艾伯特结婚,因此当他们的儿子艾伯特·爱德华在1901年继位(称爱德华七世)时,有人称汉诺威王朝为萨克塞-科堡及哥达王朝。

1910年乔治五世即位。

1917年6月,他为了表示与臣民共同反对德国的决心,宣布凡有英国国籍而带德国贵族封号者一律改封为英国贵族;7月进而宣布放弃自己及家族的一切德国尊号,明文规定王室改姓温莎,故此后改称为温莎王朝。

【基础知识梳理】

一、代议制确立的政治前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时间:

1640—16882.领导阶级:

3.根本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经过:

(1)内战时期(1640---1649)

(2)共和国时期(1649---1660)

(3)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60---1688)(4)光荣革命(1688)

5.特点:

具有和

6.结果:

保留了国王,削弱了王权,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向封建贵族的产物。

7.意义:

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英国代议制形成的政治前提。

二、代议制发展过程:

(一)限制王权的法案: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权利法案》

(1)时间:

(2)颁布机构:

议会

(3)内容:

确定议会的权力(立法权、征税权、军事权,言论自由权、司法权等)

(4)意义:

标志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

2.《王位继承法》

(1)时间:

(2)内容:

和的决定权

(3)目的:

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

(4)结果:

实权转移到了议会手中

(5)意义:

确立了、原则,奠定了法律基础。

(二)小密室的演变: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过程

时间

变化

意义

光荣革命后

国王直辖的

最高行政机关

汉诺威王朝乔治一世

时期

议会行政权

大增

18世纪

中叶

责任内阁制

正式形成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表明:

议会控制了大权。

2.英国政体结构特点

(1)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

(2)君主保留,但议会掌权;

(3)以议会和责任内阁为核心,相互制衡;

(4)国王临朝不理政,代表国家,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三)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

1832年议会改革

1.背景:

(1)旧的选举制度弊端严重。

①工业革命后要求更多权力,对旧的议会选举制度(和等方面)不满。

②剥夺了工人群众甚至是中小资产阶级的选举权。

(2)客观推动作用:

的冲击,高涨,以及的客观推动作用。

2.改革内容:

(1)降低财产资格限制

(2)重新划分选区和分配议席

3.意义:

(1)进步性:

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2)局限性:

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

(四)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

“内阁专横”

1.时间:

2.表现:

议会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1)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而且在许多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这使一部分立法权直接转入内阁手中。

(2)内阁还篡夺了议会的。

(3)伴随政党组织的日益完善,议会通过投不信任案来的做法的有效性大大削弱了。

3.意义:

(1)英国议会的已经过去,许多权力转向了,开始膨胀。

(2)体现了这种的政治格局和的政治发展趋向。

【课堂讨论】

 

二美国1787年宪法

【课标要求】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资料卡片】

美国独立战争也称“北美独立战争”。

为1775-1783年,北美13个殖民地人民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战争。

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建立以后,英国将其视为工业品销售和原料供应地。

英国政府则对殖民地工商业的发展实行限制政策。

由于共同的语言、文化和市场,到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已形成一个新民族——美利坚民族。

七年战争后,英国加强对北美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1765年,颁布《印花税法案》;1767年,颁布《唐森德条例》;1773年,颁布《茶叶税法》;1774年,颁布《强制法令》,激化了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终于导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

1775年4月19日,波士顿郊区的列克星顿打响了独立战争第一枪。

5月10日,殖民地13个州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组织大陆军的决议,任命乔治•华盛顿为总司令。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

战争初期,英军处于优势,自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后,形势开始变化。

同时美国也积极展开外交斡旋,西、荷各国参加对英作战,普、俄领导的“北欧联盟”实行武装中立,使英国陷于孤立。

1783年9月,英美签订《巴黎合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在美洲遂出现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欧洲及拉丁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它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基础知识梳理】

一、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1.政治问题:

邦联体制————邦联制的和中央政府的软弱

2.经济问题:

无法保护本国工业和美国商人的,无法促进。

3.债务问题:

无力偿还。

4.安全问题:

无力维持常备军以解决。

二、1787年宪法的内容

1.确立美国的联邦体制

(1)中央:

(2)地方:

(3)影响:

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

①政治:

中央集中了一定的权力,使美国变成一个的国家。

②经济:

有利于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③安全:

有可能维护国内的,应对外来的。

④矛盾:

既避免的弊端,又发挥了地方,很好地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中央政府的构成

(1)美国总统的权力

①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拥有最高,总统可以任命政府高官,直接组织领导政府;

②兼任总司令;

③由产生,每届任期年;

④对负责,对立法有权;政府不对国会负责,只对总统个人负责。

内阁是总统的顾问。

⑤任命;

⑥对外缔结条约的权力;

⑦战时可行使独裁大权。

(2)美国国会的权力

①国会实行制;

②参议院、众议院由组成;

③权归于国会,总统否决可以复议2/3多数通过;

④参议院对总统权,可总统;

⑤对最高法院大法官任命的权;

⑥对总统缔结条约的审批权;

⑦在职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

⑧国会拥有宣战权。

(3)联邦法院的权力

①拥有权(审判权);

②若不违法,大法官任职;

③对法律的最终解释权;

④宣布总统,审判总统;

⑤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反宪法;

(4)原则:

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5)作用:

①确立共和政体,权力相互制约,避免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②协调了中央和地方、大小州、南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宪法的评价

1.积极性:

(1)性质:

是世界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2)联邦体制的作用:

政治、经济、安全、矛盾

(3)中央政府权力的作用:

制约权力、平衡利益

(4)还为其它国家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2.局限性:

(1)没有废除南方的,打上了的烙印。

(2)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体现的也只是的民主。

1816

联邦党

解体

四、联邦共和制的发展

19世纪后半叶

最终形成两党制

1.历程:

建国后不久

两党制

开始形成

19C50S

19C30S

民主党

民主党

民主共和党

自由党

共和党

2.本质:

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美国总统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异同:

(自己补充)

国家政体

总统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

 

首脑

产生方式

任期

有无实权

 

首脑

产生

对谁负责

与内阁关系

产生

权力

权力中心

司法机关

 

经济基础

性质

原则

政党制度

议会制度

行政制度

【课堂讨论】

 

三民主政治的扩展

【课标要求】

(1)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2)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资料卡片】

王朝战争包括三次。

第一次王朝战争:

对丹麦的战争发生于1864年。

当时,丹麦王国在其本土之外还占领着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

其中,荷尔斯泰因的居民主要是日尔曼人,所以加入德意志邦联;而石勒苏益格公国的居民除了日尔曼人外,还有大量的丹麦人,因此没有参加德意志邦联。

丹麦国王一直企图把这二个公国并入本国版图。

1863年颁布的丹麦新宪法规定把两国归入丹麦领土。

此举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对,俾斯麦乘机挑起对丹麦的战争。

1864年2月开战,丹麦很快战败。

根据当年10月签定的维也纳和约,普鲁士占有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则得到了荷尔斯泰因。

第二次王朝战争:

普奥战争对丹麦的战争结束后,俾斯麦便积极筹划对奥战争,因为德意志统一的最大障碍是奥地利。

他首先在外交上拉拢俄、法、意,使他们在对奥战争时不予干预。

1866年6月17日普鲁士出兵荷尔斯泰因,发动对奥战争。

7月3日,双方主力在萨多瓦村(捷克境内)展开决战,普军大胜。

此后,奥军无力再战,只得请法国调停。

8月23日,双方在布拉格缔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不仅吞并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而且还占领了其他一些土地,使普鲁士占有全德领土的2/5和人口的2/3。

第三次王朝战争:

普法战争普奥战争结束后,成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

这个联邦已经具有统一国家的性质,它有统一的议会,普鲁士控制着其军政和外交大权。

德国统一已经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还有莱茵河以南、邻接法国的4个小邦国(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和黑森—达姆斯塔得)。

这4个邦国力图保持独立,因而靠拢法国,抵制普鲁士。

而法国担心德国因统一而变得强大,所以竭力阻扰普鲁士统一的步伐。

早在调停普奥战争时,法国就提出,普鲁士的势力不能超越莱茵河以南。

1870年,普法两国为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生争执。

7月13日,法驻普大使要求普王保证永远不同意霍亨索伦族人继承西班牙王位。

普王婉辞拒绝,并将事情经过电告俾斯麦,俾斯麦乘机窜改电文,以此激怒法国。

电文公布后,法国于7月19日向普宣战。

战争爆发后,普军优势明显,并迅速攻入法国境内,9月1日,双方在色当展开决战。

普军的数百门大炮轮辐轰炸,几小时内法军伤亡达2.5万名。

下午3点,法军升起白旗投降,拿破仑三世当了俘虏。

普法战争后,巴伐利亚等4邦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德国统一全部完成。

【基础知识梳理】

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宪法颁布的背景:

震荡的中的法国

(1)政局特点:

(2)共和与帝制的斗争

①各派政治力量:

保皇派、共和派

②梯也尔政府:

“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

③麦克马洪政府:

直接着手恢复帝制

④斗争结果:

恢复帝制的计划破产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

(1)颁布:

①时间:

②历程:

(2)内容:

总统权力

议会权力:

两院联席选出总统

其他内容

①国家元首(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②军队的

③任命

④缔结

⑤实行

⑥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

⑦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

参议院:

①选出,任期九年,三年改选其1/3

②有权否决

③对参议院负责

众议院:

①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

②可提出通过法案,权利很小

③受参议院和总统的控制

①国歌:

②国庆日:

③永远不得动摇。

④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评价

(1)标志着法国的最终确立。

(2)从法律上阻断了。

(3)是法国的必然结果,说明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推动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4)局限性:

是相妥协的产物,法国的共和政体并没有得到巩固。

二、《德意志帝国宪法》

1.背景:

德意志帝国统一的完成,方式:

王朝战争

2.《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

(1)颁布时间:

(2)内容:

1)联邦制:

22个和3个组成;帝国政府权力很大,各邦保留一些。

2)君主立宪政体:

皇帝

宰相

议会

①国家②任命

③创制④统帅

⑤决定帝国政策(宣战、媾和、缔约)

⑥主宰(召集和解散)

①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即首脑

②由任命,只对负责(任期由皇帝决定)

①实行两院制

②是帝国最高机构,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审批法律;

③权力小,由成年男子普选产生

3.《德意志帝国宪法》评价

(1)局限性:

①是虚,是实;

②占主导,次之;

③保留了和传统。

(2)进步性:

①是德国迈入的标志;

②从此德国得到十分迅速发展。

英、德两国君主立宪政体比较:

(自己补充)

比较

 

君主

名称

产生

权力

内阁

首脑

首脑产生

内阁形成

对谁负责

权力

议会

组成

产生

权力

与内阁关系

3.法德代议制度的异同(自己补充)

比较

 

政体

名称

产生

权力

任期

内阁

首脑

对谁负责

议会

组成

产生

权力

相同点

4.关于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几点认识:

(1)西方代议制度的一般模式:

具有议会、政党、宪法等民主形式;以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为基本制度;

运行中强调参与、竞争、制衡和法制等机制。

(2)主要特征:

选举(间接民主);议会立法;分权与制衡

(3)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过程形式:

各国途径(革命战争、和平改革)不同,代议制形式不同;

到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确立,此后日益健全。

(5)主要作用:

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

保证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影响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制度。

(6)基本评价: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的重大进步;但存在一定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

总统

总统

国王

皇帝

 

内阁

法院

国会

内阁

议会

议会

内阁

议会

 

【课堂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