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灵格论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8410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灵格论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海灵格论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海灵格论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海灵格论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海灵格论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灵格论道.docx

《海灵格论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灵格论道.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灵格论道.docx

海灵格论道

许金声采访海灵格实录片段(论道系列)

时间:

2002年7月8日上午10点~12点

地点:

前门饭店

采访开始前,我把一本签好名的《活出最佳状态》给他。

“ToHellinger:

TheGreatFriendofChinesePeople.XuJinsheng”

海灵格翻开扉页,看见里面写的文字,笑了。

这时候,海灵格夫人把我送给司徒女士的书,还给了司徒。

原来海灵格夫人为了给海灵格更多信息,把这本书带到前门饭店来了。

我对他的采访的部分内容如下(记录未经海灵格先生审阅):

许金声:

李先生说,他感觉你衰老很快,这与你从事工作有关系吗?

心理治疗工作是不是很消耗能量?

你在治疗中运用同理心(empathy)吗?

海灵格:

我做的工作给了我力量。

在做这种工作的时候,我受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挑战,从中我也得到大量的经验。

每一个案例都是独一无二的,必须以不同的方式处理。

我和许多人接触,他们好的能量作用于我,使我成长。

如果我只是单方面地只是自己做治疗,我就不会这样迅速地发展并且成长。

许金声:

你在工作时是否运用同理心?

海灵格:

是的,但有各种各样的同理心。

有一种同理心与我的治疗差不多,它是一种强调同理心的治疗方法。

同理心有时候是危险的,它妨碍你真正帮助人。

给你举个例子,医生做手术就不能够运用同理心。

我有时候没有用同理心,但是我有尊重。

老子说“道”不是仁慈的。

如果我们仁慈,我们就不能够做很多的事情。

这是不同的态度。

还有灵性的同理心(spiritualempathy)。

你理解吗?

评注:

海灵格先生所使用的“empathy”的含义,还不是罗杰斯所诠释的“empathy”。

罗杰斯所诠释的“empathy”已经强调了治疗师自己的立场和状态。

故海灵格先生说“医生做手术就不能够运用同理心”。

重要的是他谈到了老子的“道”。

按照“道”来做事情就是“灵性的同理心”(spiritualempathy)。

许金声:

“灵性的同理心”就是“大我”。

你的治疗是快速的。

你同时能够解决很多人的问题。

海灵格:

(此处录音不清楚。

许金声:

你为什么对来中国有兴趣?

除了中国的文化外,还有什么原因?

海灵格:

我对来中国没有特别的兴趣,这不是个人的兴趣,是有人邀请。

这不是我个人的愿望。

评注:

海灵格先生没有说什么客套话,而是直截了当地说“我对来中国没有特别的兴趣”,这表现了他的坦率。

许金声:

你说过老子是你的朋友,你对他的优点很清楚,你认为他有什么不足吗?

海灵格:

每一个优点同时也是缺点。

我看《老子》,与我的心灵里有共鸣,我与老子有同样的感觉,做家庭排列的时候,读老子的书,与“道”连接起来。

尊重“道”。

评注:

海灵格先生又进一步谈到了与老子的关系。

许金声:

马斯洛曾经提出“Helpfulletitbe”(有帮助的顺其自然)的概念,如果你知道他的这一概念,是否认同这一概念?

你还有不理解老子的地方吗?

海灵格:

“无为”

许金声:

在“无为”和“有帮助的无为”之间有一些区别?

海灵格:

“道可道,非常道。

”在心理治疗方面,要帮助人,但是不造作。

例如,有人坐在我的旁边,他没有做什么,但是在他那里有一些事发生。

当事人在旁边,保持自己的状态。

做同时也不做。

不做有最大的能量。

评注:

海灵格先生强调当事人“有一个自己的过程”,有时候甚至不用去陪伴。

他还说过自己不是治疗师。

大概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许金声: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向老子咨询,老子是不是比孔子高?

海灵格:

我知道这一故事。

要看谁追随谁。

有一个时期我对孔子不太重视,但是现在我发现孔子有很大的爱,我开始非常尊敬他。

老子和孔子各有所长,我并不想比较他们。

对于马斯洛也是这样。

评注:

海灵格先生对孔子的注意体现了他的开放性和学习精神。

许金声:

“FamilyCanstellation”是否可以考虑家庭以外的人,如朋友,老师等?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些人比家人更重要。

海灵格:

是的。

这些人的确很重要。

帮助他们抽离这个牵连。

许金声:

耶稣更像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老师?

还是其他什么?

或者说,他对你意味着什么?

海灵格:

我开始时是学习神学的。

我不可以说他是我的“朋友”,因为他对于我来说是很伟大的,应该是“老师”。

关于他的话,是后来的人放上去的。

真正的耶稣,我们有很多不知道的地方,他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和伟大的老师,在《圣经》里有很多,所以这两方面是分开的。

我们可以针对他说的他做的,例如,针对保罗。

耶稣是怎么说的,保罗是怎么说的。

所以我宁愿

许金声:

作为一个人的耶稣,有缺点吗?

海灵格:

是的。

他有缺点。

例如,他想帮助某些人,但是帮助不了。

他有的时候很愤怒。

他是一个人,一个很伟大的人。

许金声:

你认为他曾经和女人有过亲密关系甚至性关系吗?

海灵格:

这没有记录,可能性不大。

但有很多女人追随他,这些女人大部分是做母亲的。

有一个推测,他也许有比较亲密的关系。

你也许能够记起他30岁就死了,而他在世时是全力以赴地投身传教的。

许金声:

你知道马斯洛和皮尔斯(F·Perls)发生过一次冲突吗?

你认为谁的人格更健康?

海灵格:

什么冲突?

许金声:

一次马斯洛做演讲,皮尔斯忽然躺在地上。

海灵格:

皮尔斯的确是一个很疯狂的人。

许金声:

你对海德格(MartinHeidegger)有什么看法?

他在二战期间还有没有可能做更好的选择?

海灵格:

我读过他写的好几本书。

他是我最重要的老师之一。

我不能够想象他的书能够翻译成任何语言。

改动任何一个词,就有完全不同的意思。

许金声:

你见过海德格吗?

海灵格:

没有见过。

他几年前就去世了。

他在二战时做得不好,但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许金声:

如果希特勒没有死,你能够为他治疗吗?

海灵格:

是的。

可以。

许金声:

音乐对你意味着什么?

喜欢贝多芬吗?

海灵格:

喜欢。

我更喜欢瓦格纳,他是一位哲学家,他有丰富的思想。

许金声:

希特勒为什么也喜欢瓦格纳呢?

海灵格:

(此处录音不清楚。

评注:

海灵格先生对这些关于人物的问题的回答使我比较满意。

许金声:

我们希望明年邀请你再到中国来。

我将成为这件事情的发起者。

你真正想来吗?

海灵格:

是你准备主办吗?

许金声:

也许是我办,也许是和其他人合办。

海灵格:

你想不想单独主办,请一些富有灵性的人来听?

评注:

海灵格先生似乎对灵性很有兴趣。

前面他谈到“我和许多人接

触,他们好的能量作用于我,使我成长。

如果我只是单方面地只是自己做治疗,我就不会这样迅速地发展并且成长”。

2003年3月海灵格先生第二次来北京举办工作坊。

继2002年7月之后,过了大约8个月,我在北京前门饭店再一次见到了海灵格先生。

他当时已经78岁高龄。

第二次见到他时,我又向他提出了采访的要求,没有想到他又爽快地答应了。

那一次采访,我主要想了解一些关于他的经历问题以及他对于灵性智力(SpiritualIntelligence)等问题的看法。

为了答谢海灵格先生两次接受我的采访,我在采访前送了他一个礼物名画复制品《清明上河图》。

海灵格先生非常高兴地打开看了看。

到了海灵格下榻的房间后,意外地发现某位女士也在场,而且准备好了录音机。

我事先并没有邀请她参加采访。

海灵格先生也没有告诉我她会在场。

下面是采访的部分片段:

许金声:

我想首先从你自己的经历开始。

17岁的时候你就开始经历战争

海灵格:

一般我不谈我个人的生活。

许金声:

(仍然想坚持)我的意思是我17岁的时候,我也有类似的经历,那时中国也在打仗,不过那是“文化大革命”。

我竭力想体会你当时的状态、心情。

海灵格:

我不想谈个人的生活。

我从来都是这样。

(他非常坚决地拒绝谈个人经历。

评注:

我理解这种“拒绝”不一定说明他在这方面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还有什么隔离。

这也许只是他自己的一个立场而已。

其中一种可能是:

当人们觉得某个问题难以说清楚,难以让人理解之时,还不如不说。

许金声:

(沉默了约5秒钟)昨天你在讲课的时候说,你是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你只有爱

海灵格:

并不总是这样。

比如老子说:

“道并不是善良的”,如果只有爱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基督,也并不是一直都是在爱的。

许金声:

我理解你说的“道德”只是一个小系统内的道德。

如果扩大到上帝,扩大到“大灵魂”(greatsoul),到更大的系统

海灵格:

道德是和意识相联系的。

世界是没有良心的,是在一个没有道德的状态下运行的。

问题在于我们会把家庭的道德观念投射到世界中去,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别人,所以道德是冲突的根源。

在更深的层次有一种别样的力量在起作用,那就是和平的力量,它正好和意识是对立的。

我称为“灵魂的运动”。

也许更确切地可以称为“道”的运动。

评注:

海灵格先生再次提到“道”的问题。

他的工作坊就是尽量让“道”这种“别样的力量”发挥作用。

许金声:

你是否喜欢这样一个概念:

灵性智力(SpiritualIntelligence)?

海灵格:

我不喜欢。

“灵性的”(Spiritual)这个概念是和世俗相对立的。

人们往往会做世俗和精神的分割,这种分割基于这样的观念,认为世俗的就是坏的、肮脏的,神性的是纯净的,神性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困在身体里的,如果要发展就必须离开世俗,这样才能够发展神性。

追求神性的这些人试图摆脱世俗生活,远离社会、世界,实际上他们选择了一种更简单和方便的生活。

可以说他们决定追随神性的这条路,那就是远离社会,很难说这是不是好的。

许金声:

我觉得海灵格先生所理解的只是字面上的概念,SpiritualIntelligence(灵性智力),很多人现在在用这个概念,它指的是我们与超越的东西、与“道”的沟通能力。

海灵格:

我之所以对“SpiritualIntelligence”这样解释,是因为人们对它有些误解。

“道”绝对不是神性的,不是“SpiritualIntelligence”,因为你说“SpiritualIntelligence”的时候,意味着就有一种二元分化的概念在里面。

神性的,就必然暗含有另外的力量和神性对立。

但是作为“道”,是没有丑和美这个二元分化在里面的,其实在深层是没有这个区分的。

说“SpiritualIntelligence”时,就暗含还有其他的Intelligence。

我在根本上是反对这种二元对立的。

但你要说到一种运动的话,运动是渐进的,think,feel,into,也可以去想,去感受,和它们融为一体。

三种运动是一种逐渐延伸的过程,而不能说某一个词和某一词是对立的,在这种运动状态中你不是去感受、去分化,不是在二元分离这个概念中,而是把所有的概念都包容了,我要有一些理解不对的地方

许金声:

我感觉海灵格先生对西方文化的问题看得很清楚,西方文化好像是有这样一种倾向,身心二元有可能分开,但在最新的心理学里面,例如TranspersonalPsychology,在提出SpiritualIntelligence的时候,有一个确定的含义,是从更大的系统来看问题,是从“道”这个角度来看问题。

不过,我认为这个并不重要,这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名词的使用问题

在你的家庭整合治疗里面,“道”存在于每个人当中,我们是整个宇宙中的一分子,整个宇宙是“道”的,所以我们也是“道”,我感觉你这种治疗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

能够把来访者心中的“道”启发出来。

海灵格:

我是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实际上我的目的很一般。

我一般面对的是不同的人,他们有不同的问题,而我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找到方法来解决问题,每个人都是和更广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情况,完整地放大。

我的方式就是让人跟更广大的东西联系起来,并没有找具体的针对不同人的东西,我的方式是引导人们去做事、行事。

这就是我的目的,让他们去做,而不是去想。

而人们在做的过程中思考,所以是先做后想,而不是先想后做。

那么过一段时间后,我就会看到有一种运动会自发地自动地进行下去。

所以你在我的工作坊中你会看到这一点,我并不指导具体的事,或者指向具体的事,我只是使这种运动开始,然后运动就会自发地进行下去,我只是坐在一边观看。

我只是去帮助他们,只是帮助他们这个必要性而已,而不是更多。

许金声:

我所体会的你的治疗工作能够达到的最好的效果,就是使每一个人和尽量多的人流动起来,不仅仅包括自己家人,地球上的整个其他的生物,甚至整个宇宙。

当你第一天做治疗的时候,你叫我们跟我们的祖先沟通,祖父母沟通,我当时就有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我不仅跟我的父母亲沟通,我跟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在沟通。

我沟通的时候,我甚至开始体会到了你的父母和你的祖先。

海灵格:

你们之间的界限慢慢被推到一边去了。

这种分割线一下就垮掉了。

许金声:

为什么我对于你这一点体会得比较深,原因就是在这个之前,我正在读肯·威尔伯的书,研究后人本心理学,这是肯·威尔伯的《没有疆界》。

(手指茶几上放的肯·威尔伯的这本书。

海灵格:

我认识这个人

评注:

海灵格先生描述治疗的效果:

“你们之间的界限慢慢被推到一边去了。

这种分割线一下就垮掉了。

”看来他对肯·威尔伯的思想是了解的。

他的说法与肯·威尔伯是一致的。

许金声:

我采访你,是更想和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而不是问一些知识性的问题。

如果需要了解知识方面的问题,我看一些书就行了,我主要想和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所以就有可能涉及关于你个人经历的问题,如你不愿意回答也可以。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

你是怎么样从天主教中走出来的?

谈谈我自己的感受我曾经喜欢过很多宗教,如果让我只信仰一种宗教,这使我感到很困难。

因为每一种宗教指的仅仅是一个系统。

海灵格:

我是一个没有宗教情感的人,就像我没有道德一样。

许金声:

我理解的你说自己是“没有宗教情感的人”,是指对“有组织的宗教”的一种态度。

但我们对“道”的信仰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宗教?

海灵格:

“道”是一种体验,我们不用去信仰它,“道”是流动的。

许金声:

你理解的“道”是没有人格的?

海灵格:

是的。

我认为“道”不是神圣的,只是自然的。

许金声:

但你是否相信有一种神秘的不可解释的力量推动着我们呢?

海灵格:

人的体验是有边界的,有时候他们会感觉到被某种外在的、不知道的力量所影响,我知道有些东西,但我不信那些东西。

如果我信仰的话,这个东西在我脑海中一定会有一种形象。

如果我能够的话,我一定抱持这种形象。

对我来说,宗教是一个很人性的东西。

宗教发源于人们的渴望,很多宗教都是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加以扩大,就像孩子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那样渴望从宗教得到帮助,当父母不在时,孩子就创造出一种父母或更伟大的形象,然后他们就会抱持这种形象。

这实际上就是人类的一种经验的扩展,在经验之外我们是一无所知的。

所有宗教都是建立在这种儿童渴望父母的框架、结构之上的。

所以,上帝在这种架构中,可以说是比父母,或者说比国王更大的一种形象。

这种形象有这种特征:

他们可以去帮助,但本身不容侵犯。

所以,宗教是在某种程度上,把家庭生活扩展化了。

但是,原初宗教(originalreligious)和宗教现象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宗教的特征是你向往这种边界(boundary),追随这种边界,但你却从来过不了这一边界。

你无法超越它,在边界之外有一些神秘的力量。

而你到了边界这地方就停下了,你就不会再前进了。

你在这个时候尽管没有看到任何东西,但你是全神贯注的。

这时你是在一种“空”的对面,这种空只是对我们来说是空白的。

我们感觉自己渺小,但不会再前行了,只是面对着空,那就是很大的成就。

如果你不再前行,而是等着的话,你看到的前面就是黑暗。

很少人能够忍受这种状态,和众神(gods)或者上帝(God)一起来感受这种虚无,感受这种“空”。

所以,与最原初宗教的动力来比较,这是一种退步。

在寺庙中就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我在香港看人们拜佛的时候,我注意了那些人的脸他们都是小孩。

评注:

海灵格先生精彩地谈到了对“原初宗教”的看法。

世俗的宗教是一种投射,是家庭的放大。

而“原初宗教”是“和众神(gods)或者上帝(God)一起来感受这种虚无,感受这种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