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四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6993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四单元.docx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四单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四单元.docx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

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

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课文朗读。

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

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

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

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

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

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

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

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

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

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

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

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

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

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本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

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智力

2.逻辑顺序

3.作比较 打比方 列数字

4.准确性、严密性。

5.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6.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

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

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

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

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

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

不好。

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

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

“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

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

《桥之美》一文中: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

《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

“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

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

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

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

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

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

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

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

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

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

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

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

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

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

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

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同时告诉我们:

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

例:

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附:

板书设计

物候现象-----大自然的语言-----------用来研究生产(逻辑顺序)

 

 

17奇妙的克隆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渗透有关克隆的立法问题。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

  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中。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展开竞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

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

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找的资料

 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感知课文,展开竞赛

 按课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

(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

 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

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

(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

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问:

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

 教师补充提问: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

作者介绍克隆是什么时用了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

(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⑵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

(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请二组同学准备,其他同学发掘问题。

 问:

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

(1979年克隆鲫鱼、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问:

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据)

 问:

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

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问:

这部分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

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

(如果其他学生觉得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引导。

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的,是由低级到高级。

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

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

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教师补充提问:

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学生找出后,教师追问:

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锲而不舍、求真创新)把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

 ⑶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读,最后一组同学做好准备。

 问: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问:

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

通过举例,说明只有通过克隆技术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这些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问:

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

(学生自由发言)

 问:

作者对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略)

 对竞赛优胜小组以肯定后,教师小结:

我们对“克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克隆人也不再是幻想。

那你对克隆的看法如何呢,请整理好收集到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辩论——我看克隆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总结前课内容,展开辩论。

 教学步骤

 1、复习课文内容。

 

《奇妙的克隆》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实验对象

研究成果

时间

说明方法

克隆——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

克隆含义——克隆实验和发展(按生物进化,由底到高)——克隆造福人类

 

鱼类

 

鲫鱼

1979

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鲤鲫鱼

 

 

两栖类

 

爪蟾蜍

1962

黑斑蛙

1978

 哺乳类

 

多利羊

1996

2、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主题:

你对克隆的看法如何呢?

指出辩论要求:

  ⑴语言清晰、流畅,有条理性,声音洪亮。

 ⑵观点明确,论据充足。

 ⑶在驳斥对方观点时应该有“理”,更应该有“礼”。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结。

我国在有关场合表明:

反对克隆人,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克隆人实验。

  3、布置作业

  ⑴把文中好的词、句抄在资料册里,增加知识的积累。

  ⑵回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它的特征。

附:

板书设计

克隆的含义

奇妙的克隆克隆实验

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好处

人类对克隆技术的思考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辨音:

遗骸   褶皱   劫难   追溯

(2)释义:

遗骸   褶皱   劫难致密追溯 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

明确:

(1)hái zhě nàn sù

(2)遗骸:

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

灾难、灾祸。

致密:

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

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

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