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十句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6925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十句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十句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十句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十句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十句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十句话.docx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十句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十句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十句话.docx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十句话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十句话(图)

(2011-09-3007:

17:

36)

转载

标签:

中国孩子成功法

好父母

教出好成绩

今天

我们怎样做父母

分类:

家长学校

很多有成就的人一生受益于几句格言。

这些简单的格言使孩子懂得了基本的行为准则。

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十句话:

1、有了礼物分给小朋友一半;2、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3、健康光荣;4、遇到事情替别人想一想;5、遇到不会的问题多动动脑筋;6、自己的事情自己做;7、脑筋越用越灵;8、一会关心自己,二会关心别人;9、眼睛要用来观察世界;10、发明来自灵机一动。

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十句话

文/柯云路

 

 

《中国孩子成功法》的第二部分是专门指导如何处理孩子与家长的冲突的,这就是“冲突化解法”。

因为孩子在生活中经常会与家长发生冲突,而冲突的时候,有可能孩子是错误的,又欣赏不得,又夸奖不得,打和骂又不对,家长没辙。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有这样四种方法。

 

一 逻辑中断法

 

第一种方法,是“逻辑中断法”。

孩子在智力思维方面,心理素质表现方面,在健康方面,在行为能力、道德表现方面,有了不良的、错误的,或者说是缺点的表现,不符合我们对孩子的形象设计,第一个原则是打断他错误的思想行为逻辑。

 

正确态度的明确表达

 

一个好大的孩子跌倒了不爬起来,哭,闹,这是一个错误的逻辑。

我跌倒了,家长应该扶我,哄我,这是他的逻辑。

打断这个逻辑很简单,就是正确态度的明确表达,叫做“自己跌倒应该自己爬起来”。

必须中断他原来的逻辑。

也可能你一次并不能有效地完成根本的扭转,比如,你说完这句话就走了,站在一边的奶奶把他扶起来了,但是你已经在一定意义上把他的逻辑中断了。

下次再跌倒了不爬起来,你又一次中断他原来的逻辑,说完“自己跌倒应该自己爬起来”,你又走了,旁边没有爷爷奶奶,他自己爬起来了。

又比如,遇到了难题,他不肯动脑筋,说,爸爸我遇到一个难题,妈妈我遇到一个难题,怎么做呀?

他过去的逻辑是,只要不会就问父母。

这个逻辑要中断它。

“不会的问题再多动动脑筋”,给他一句话。

也可能他动了半天脑筋还是没有做出来,你这时可能要启发、辅助他一下,但是他的逻辑毕竟在一定程度上中断了。

你在帮他的时候,略微指点一下,结果他做出来了。

你说,好,这主要是你自己动脑筋做出来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中断了他旧有的逻辑。

如果他行为道德有错误,骂人,打人,不对;不讲公共秩序,不对。

那么,要明确打断他旧有的逻辑,因为他觉得打人骂人是没有关系的。

你就告诉他,“好孩子不应该有这些不文明行为”。

比如在健康方面,他稍微有点不舒服就叫,哎哟妈呀,我走不了啦。

这种弱者状态的旧逻辑是什么?

我稍有不舒服,就唉声叹气,我一唉声叹气,爸爸妈妈就哄我,我就得胜回朝。

这时要打断他的逻辑,你可以这样说,不要紧,笑一笑,拿手按摩一下肚子。

他真的就不要紧了。

这叫中断旧有的逻辑。

 

两个原则

 

总之,在智力、非智力心理素质、道德、健康、自在状态这五个方面,孩子出现了错误的行为,是因为他旧有的逻辑,这个旧逻辑是社会给予的,也可能是家庭过去给予的,那么,要中断他过去的逻辑,提供新的逻辑,这是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不急于通过一次中断旧逻辑、建立新逻辑而根本改变他的缺点和错误。

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就获成效。

 

二 原则坚持法

 

在遇到孩子有不良表现或错误、缺点的时候,处理问题的第二个方法,是“原则坚持法”。

 

不教而诛是错误的家教举措

 

虽然我们主张家长从小不打骂孩子,也主张对孩子要和蔼平等,还主张对孩子欣赏、夸奖、鼓励;可是,再和蔼、再平等的家长都会面临孩子的无理要求,无理行为。

这时候不教而诛是错误的。

什么是不教而诛呢?

就是你不教育,不讲明原则是什么,你就说他错了,就惩罚他。

你从来没有对他讲过,遇到难题不动脑筋是不好的;你从来没有对他讲过,打人骂人是不好的;他一旦出现这些缺点,你上来就训斥他,这个家长叫“不教而诛”,这是一个错误的举措,是失职而又粗暴的家长作风。

而家长要做的事情是:

 

明确原则

 

首先,原则是明确的。

过去曾经对孩子明确说过,现在孩子犯了错,又明确重申一次,接下来在一般情况下不应该退让。

比如你讲了,一个人要讲信用,要说到做到。

这是原则。

孩子说了没有做到,缺乏意志品质,受到诱惑之后做不到自己允诺的事情,这种表现应该说是错的。

这时候你要重申一点,“你承诺了,不做到是不对的”。

这就是重申原则。

 

坚持,不退让

 

重申原则以后,孩子可能还坚持无理的、不合理的要求,作为家长,只要你认为你的原则是正确的,态度应该如此:

第一,已经有过原则;第二,再重申原则;第三,和蔼不发脾气,同时坚持,不退让。

家长要做到这一点。

如果不和蔼,发脾气,你是错的。

如果退让,你也是错的。

对于很小的孩子,按时睡觉是为了健康必须遵循的原则。

那么,他晚上十二点还要看电视,是破坏了这个原则。

你要重申这个原则。

可以和蔼,可以不发脾气,但是你不能退让。

 

局部退让,整体上不退让

 

有时还遇到一些很难处理的情况。

比如说,虽然你和蔼了,可是你的坚决不退让与孩子形成激烈的僵局,这时候还有通融的办法。

这种通融主要是针对那些年龄比较小,一时还难以晓之以理的孩子。

大一点的孩子最终要以互相商量的方式达成共识。

小孩子往往在性格上冲动得很厉害,你不让他十二点以后看电视他在那儿哭闹。

你倒是挺和蔼的,不发脾气,把电视关了,或把电源拔了。

可是孩子冲动得很厉害,这时候还有通融的方式。

这种通融的方式,是整体上的不退让,做局部的退让。

僵、僵、僵,你说不让看,他非要看。

明明他要看一个小时,你就是不让看一分钟。

好,再看五分钟吧。

然后你一生气,走了。

孩子再看五分钟,自己回房间睡觉了。

这种局部的退让和整体的不退让,有时是通融解决问题的自然方式。

孩子觉得你没有退让,可孩子也找到了台阶。

 

名义上不退让,实际上退让

 

还有的问题可能比这个还难解决。

他要看一小时,你只让他看五分钟。

如果他回去睡了,这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这是场球赛,他非要看完不行。

有可能你的坚持原则不退让不能够解决问题。

这时候万不得已的方法叫做“名义上不退让,实际上退让了”。

就是说,你跟孩子讲,你这么小的年龄,明天一大早还要上学,我觉得十二点以后看电视是不应该的,而且你答应过遵守这一条。

今天这件事你怎么说我都不会同意。

然后,你就出门了。

然后,他就偷偷看了。

等你一点钟回来的时候,他已经钻到被窝里,装着什么也没发生。

这是你坚持原则的一定程度的胜利。

孩子虽然偷偷看了电视,但他觉得自己不对,觉得妈妈没有妥协,他以后再这样做的时候,就得考虑考虑。

原则坚持法,对于再和蔼的家长,再平等的家长,在有些时候为了使孩子确实改变一些不合理的、无理的行为和要求,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柔中带刚的措施。

三 别开生面法

 

那么,对待更复杂的问题还有一个方法,是“别开生面法”。

当家长的教育和孩子的行为、思维逻辑,发生了倾向性的对立和冲突时,是一个明显的僵局。

而这种僵局用逻辑中断法不可以,原则坚持法也不可以。

还有什么方法?

叫别开生面法。

 

用跳出逻辑的方法解决冲突

 

什么是别开生面法?

就是用新颖的、跳出逻辑的方法,跳出你和孩子冲突点的方法,来解决家长所要坚持的正确原则与孩子的错误行为逻辑的冲突。

这个方法的表现是方方面面的。

有个小学生,不太喜欢作文。

暑假的时候,她写了两篇作文。

有一天,她爸爸把她领到我这儿来,说:

你给叔叔念一下作文。

他想通过让孩子念作文鼓励孩子的写作兴趣。

她说:

我不念。

父亲说:

你念吧,叔叔又不是外人。

她还是说:

我不念,要念你念。

这时候家长的意图和孩子的意图发生了冲突。

家长是想让孩子锻炼锻炼。

平常她不敢在正式的场合念自己的作文,如果念了,对她是个锻炼。

这里,家长的意图是正确的,但孩子就是不念。

因为她羞怯,不好意思,怕自己写得不好,过去又不喜欢作文。

这是个弱点,这个弱点和家长发生了冲突。

家长说念,孩子就不念。

别人也说:

你念吧。

她还是不念。

我也说:

你念吧。

她还是不念。

这就是一个僵局。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是硬性要求孩子念吗?

这个强迫不得,因为孩子没有犯什么明显的道德错误。

你说,不念就不念,算了,真没出息!

这样合适吗?

你就使孩子继续不喜欢作文,继续不敢在公开场合念自己的作文,继续不敢在生人面前做这种大胆的陈述,性格素质和学习都受影响。

家长和孩子经常会发生这种冲突。

在这种冲突中,只靠坚持原则是没有用的,虽然你正确,但是这个原则不能用这种坚持的方法来实现,这时候要跳出那个冲突。

我当时是这样办的。

我说:

你念第一句,我就能知道你第二句是什么。

孩子一下就好奇了,她已经忘了刚才和爸爸的争论了,忘了你让我念、我就不念这个对立了,也忘了她不敢念这个心理了,她的注意力完全被转移了。

“我不信”,她拿起作文就念了第一句,“我背着旱冰鞋和爸爸一起来到了旱冰场”,底下我说:

“我看到”,果然是这三个字。

她问:

你怎么知道的?

我说:

我就是知道,你再往下念,我还会知道呢。

她哗哗一口气就念下来了。

 

提出一个新思路

 

这就是别开生面。

跳出那个你念我不念的僵局,用另外一个方法,提出另外一个方案来解决问题。

很多复杂的外交谈判,有时候就是这样解决的。

我们和孩子的冲突有时也是一种外交僵局,要别开生面,提出新思路,使大家从原来的僵局中突然走出来。

孩子念了,这是孩子合作的表现。

然后我的表现呢?

我说:

你念得真好,这个作文写得真好。

她写得也真是不错。

我就一连串地夸,让她爸爸回去也夸,我想这个孩子由此可能就会比较喜欢作文。

因为她会想,一个作家都夸奖过我了。

结果,那天她又主动念了第二篇作文,第二篇一口气就念下来了。

这样,就解决了两个问题。

第一,由不喜欢作文到喜欢作文,这对于孩子的一生是个很大的变化。

第二,由不敢大声对外人表达观点,变得敢于表达。

一个别开生面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再加上及时的欣赏和夸奖,使孩子在一天之内解决两个问题。

可是如果你这样解决问题:

不念算了,真没出息。

完了,这个孩子从此失去两个机会。

而且以后你再让她念,她还是不念。

家长也不敢让她念了,因为家长失败了。

又比如孩子穿衣服的问题。

寒流来了,该多穿衣服他就不多穿,这是经常发生的冲突。

你要他穿他就是不穿,要不就不起床。

这时候,家长千万不可在这个逻辑中,穿,不穿,穿,不穿,啪,一巴掌打下去。

不要这样,要跳出来,有很多跳出来的方法,是随机应变的。

比如,你可以对他说,你先不穿衣服下来,到阳台上站一站,感觉感觉,然后你说不穿就不穿。

他到阳台上感觉了一会儿,不说什么了,吃过早饭,穿上衣服走了。

这个事情需要这样解决,而不需要靠一巴掌来解决,这就是别开生面解决问题的方法。

 

僵局就是非此即彼的思维逻辑

 

又比如,孩子们互相争东西,争来争去,这也是一种僵局,这种僵局都是因为这种或那种逻辑。

很多人的思维方法就是非此即彼,但很多矛盾不能靠这样的方法来解决。

又比如,你说:

那个小朋友在哭,你去帮助帮助他。

他说:

我不去。

你说: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去不去?

他说:

不去。

这又是个僵局。

面对这种僵局,当你的坚持达不到目的的时候,不要固执于这个坚持,滞留于这个坚持,最后以和孩子闹僵,训斥孩子为结束。

这样不好。

你不去,爸爸去,或妈妈去,你等我一会儿,或者你帮我拿东西,我去。

回来以后你对他说:

我去帮助小朋友,你帮我拿了东西,咱们一起帮助了小朋友,没有你,我也帮助不了他。

这个感觉挺好,这也叫解决矛盾的方法。

要跳出僵局的逻辑,别开生面,想出新思路。

当孩子因为某种倾向而不接受大人对立的倾向,与大人表现出冲突的时候,只要这个冲突不是个根本的道德问题,都可以用别开生面的方法来解决。

而当孩子接受了你的新解决方法,要及时地欣赏和夸奖。

 

别开生面法是思维技术的高超表现

 

别开生面是跳出非此即彼的生硬的对立僵局,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外交的也好,工作上的矛盾也好──一个特别重要的艺术。

推而广之,可以用在人生的方方面面。

做生意的人,搞外交的人,搞经济的人,都可以找到这种方法。

很多思维难题、科学难题、哲学难题、艺术难题,有时都需要用这种方法解决。

别开生面的方法不只是教育孩子的方法,更是思维技术最高超的表现形式。

家长因为不懂得这个方法,往往会和孩子形成僵局,这个僵局等于死局,这个死局最后以家长训斥孩子,以双方共同的失败而告终。

孩子没能念作文是一种失败,家长没能让孩子念作文也是一种失败。

孩子是人生的失败,家长是教育的失败。

如果谈判最终形成僵局,双方都是失败。

本来是要和平,最后打起来。

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个方法不行,换个方法也不行,两个方法都不行,死死地僵在那儿,没有解决问题。

这就是死局,僵局。

 

超越问题,才能随机应变

 

解决死局和僵局,使局面变活,这是个高度的哲学问题,高度的生活艺术。

用古人的话讲,是禅的真理。

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许多禅书都是书面文章,真正的禅是什么呢?

我让孩子念作文的方法,就叫禅。

禅就要跳出自我逻辑,随机应变。

否则,我提个问题你就回答不了:

你是愿意当小偷,还是愿意当强盗?

二者必居其一。

你怎么回答?

你两个都不愿意当,所以没法回答。

这叫死局,僵局。

你跳出这个僵局,就有一万种回答问题的方式。

有一个方式是,我觉得你提的这个问题毫无意义。

还有一种回答,我不知道你提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

你若陷在他设定的问题中,你就没有正确结论。

许多思维的错误就在于社会生活、周边人物给你提出了问题之后,你就套在问题里面,而不知道超越它,问一问这个问题本身是什么意思?

禅宗有一个公案,一个禅师悬在树上,树很高很高,他手里拿着东西,只好用嘴咬住树枝,才能不掉下来。

这时候底下有个人问:

“佛祖西来,旨意如何?

”对这个问题,禅师不能不回答,要不他就不是禅师。

可是如果他回答,嘴一张开,肯定会从树上摔下来。

如果这个问题要你回答,你怎么办?

又是一个死局。

你如果陷入这个问题,不回答这个问题,就不成为禅师;回答问题又要掉下来。

要么我宁肯不回答,要么我宁肯掉下来。

这两种思维方式,一个代表前面举例的那个孩子,我就不念,一个代表家长,你就得念。

当别人问你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也许这样回答:

我想知道这个禅师上树之前在干什么?

这样,你就没有陷在对方提出的问题之中。

就好像我问你是想当强盗,还是想当小偷?

你回答说这个问题提得没有意义。

可是如果你必须选一个,就很荒唐了。

所以,要跳出原有的逻辑。

别开生面法是非常有效的。

当它与逻辑中断法、原则坚持法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解决许多与孩子错误行为倾向发生冲突的矛盾。

 

四 简单格言法

 

第四个方法,是“简单格言法”。

在新形象确认中,在心理暗示中,在欣赏、夸奖、鼓励、榜样中,在心想事成法中,在逻辑中断法中,在原则坚持法中,在别开生面法中,同时都可以结合一个方法,就是把道理、结论、原则、语言、暗示概括为一句简单的话,越简单越好,这就是简单格言法。

 

简单格言是特别有力量的

 

简单格言是特别有力量的。

比如说:

“绿灯行,红灯停”,这是交通安全常识的一句简单格言,五六岁的孩子都会背。

如果说得复杂就不好了:

过马路的时候,遇到红灯就不要走,遇到绿灯就赶紧走。

“红灯停,绿灯行”,这就是简单格言法。

“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这也是简单格言法。

你如果说一大堆,人都难免摔跟头,摔跟头肯定是很疼的,疼的时候你也不要怕,自己爬起来,爬起来就是好孩子。

这样啰嗦,不好,没力量。

“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简单格言法。

 

使孩子终生受益的行为准则

 

很多有成就的人一生受益于几句格言,其中有句话就叫做“有了礼物分给小朋友一半”。

还有一句叫做“饭前要洗手”。

还有一句是关于礼貌的,“客人来了要问好”。

这些简单的格言,使孩子懂得了基本的行为准则。

我们在家教学到的知识,家长要善于把它们变成简单的格言灌输给孩子。

比如说:

健康光荣。

遇到事情替别人想一想。

遇到不会的问题动动脑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脑筋越用越灵。

一会关心自己,二会关心别人。

眼睛要用来观察世界。

发明来自灵机一动。

又比如,字是人的一半相貌。

有位家长曾经把“字是男人的一半相貌”送给儿子,孩子从此就注意写字了,字也写好了。

家长下了很多功夫教孩子写字,最后还要给一句话,这句话深入人心。

字写得不好看,别人对你的感觉也就不好。

如果是个男孩,就这样告诉他,字是男人的一半相貌。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孩子印象深刻,因为它是孩子也能接受的道理。

家长就应该这样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