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及皈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6265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宝及皈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宝及皈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宝及皈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三宝及皈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三宝及皈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宝及皈依.docx

《三宝及皈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宝及皈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宝及皈依.docx

三宝及皈依

第四章三宝及皈依

第一节:

佛法僧三宝

一,世间最初有三宝(现前三宝)(参考教材P1)

二,佛法僧三宝的名义

(一)佛,梵语‘佛陀’,译为觉者,或智者。

即真正圆满觉悟诸法事理,了了分明,究竟无余的一切智人。

觉有正觉、等觉、无上觉三义。

无上觉→别于菩萨觉行不圆满

等觉→别于二乘自觉

正觉→别于外道邪觉

觉→别于凡夫不觉

总起来说: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

如《佛地论》说:

‘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觉醒,如莲花开,故名为佛。

这里要注意的是:

佛是三界中最胜的。

后面讲皈依还会谈到。

 

(二)法,梵语‘达磨’,译名为法,是轨则义。

《成唯识论》说:

‘法谓轨持。

’《成唯识论述记》解释说:

‘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

’这就是说:

凡是一种事物,能固持自性,如花有花的体,树有树的体,而又能表现其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使其他有情见之即可了解其为何物,合此任持自性、轨范物解两义,即名为法。

故这个‘法’字,实即概括了宇宙间一切的东西。

佛法的法,是指佛陀依如实所觉而宣示于世间众生的善巧教法;

这些教法,有它的自体,可以为一切众生的轨则,与‘达磨’的意义相当,所以名之为法。

若就所化的机来说,则法可以为五乘:

为人乘说五戒法,为天乘说十善法,为声闻乘说四谛法,为独觉乘说十二因缘法,为菩萨乘说六波罗密多法。

若就对治的法门来说,则有八万四千法;

就修持的总纲来说,则只有戒定慧三学。

 佛陀入灭以后,由大迦叶尊者为领导,召集佛弟子们,把佛陀垂示众生的一切教法,由阿难诵出,结集起来,总分为三藏:

藏是含摄义,即三藏中。

考其所诠,各有通局。

就局而言,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

以通言之,则各相交摄,三藏是能诠教,三学是所诠义,以教摄义,无有遗余。

名称

三藏(含摄了一切所应知、应行、应证的法义)

十二部(如来对机说法的多种形式和事义的差别,分为十二分教)

(一)

‘素呾览’,

 

译言契经,即是经藏。

经有贯、摄、常、法四义。

经通五种人说:

佛、佛弟子、诸天、仙人、化人。

 

(一)契经。

即诸经宣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缘起、四谛、菩提分法等法义的长行文句。

(二)应颂。

即诸经长行文的中间或最后,以一定的字数组成颂文,重行概括长行文句已说的法义,或显示未明了究竟的法义。

(三)记镃。

即诸经中记说诸弟子命终以后生处的差别,或授记菩萨何时何处成佛等事。

(四)讽颂。

有的经典,宣说法义,不用长行文句,而是以颂文的形式体裁宣说。

这是纯粹颂文体的经典,所以又名孤起颂,如法句经等。

(五)自说。

为令正法久住,或为令众生得大利益,有的殊胜法门,不因请求,如来自然宣说,这就是不列诸请法人的经典,如阿弥陀经等。

(七)譬喻。

即诸经中以譬喻来显了本义而说的教法。

(八)本事。

就是佛陀宣说弟子们过去世因缘事的诸经典。

(九)本生。

如来说自己过去世种种生死,行菩萨行等事。

(十)方广。

诸经中宣说能证无上菩提的诸菩萨道,令证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

这是方正广大的真实事义,所以名为方广。

(十一)稀法。

佛陀宣说弟子们最殊胜奇特的神通功德,和甚深的法义。

这都是稀有的,不可以常情思议的,所以名为稀法。

(二)‘毗奈耶’,

译言调伏,即是律藏,惟是佛说。

(六)因缘。

即一切摄有因缘事相而说的教法,如别解脱经等。

(三)‘阿毗达磨’,

译言对法,即是论藏。

(十二)论义。

即研究解释诸经的宗要和意义的经典。

 

(三)僧,梵语‘僧伽’,译和合众,三人以上的名称(旧译四人为众);即是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

为什么称为和合众呢?

和合有两种意义:

P5

(一)理和,同证择灭理故。

(二)事和,具有六种:

 

三、称为宝的意义佛法僧三种为什么称为‘宝’呢?

四、三宝的种类P8

 

三宝的种类有六种:

(一)同体,

(二)别体,(三)一乘,(四)三乘,(五)真实,(六)住持。

五、三宝的差别P10

佛法僧三种的差别,《瑜伽师地论》以六种相来显示它:

(一)由自相差别。

(二)由作业差别。

(三)由信解差别。

(四)由修行差别。

(五)由随念差别。

(六)由生福差别。

六、何谓毁谤三宝?

(一)谤佛:

(二)谤法:

一、一切佛法无违,均是饶益有情成佛之道一切佛法都是诸佛菩萨救度不同根机、意乐的众生的殊胜方便,是众生依之出离轮回苦海、乃至获得究竟佛果的解脱正道。

因此对一切法宝,三宝弟子都应该同等恭敬地归依与信受。

《四十二章经》中说:

“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

二、什么是谤法

《广论》中说“如《白莲华》及《谛者品》宣说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

有未解是义者,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及执他类为成佛障碍,遂判好恶、应理非理及大小乘,谓其菩萨须于是学,此不须学,执为应舍,遂成谤法。

《遍摄一切研磨经》云:

曼殊室利!

毁谤正法业障细微。

曼殊室利!

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说:

“若有于我为欲利乐一切有情所说正法,谓依声闻乘所说正法,或依缘觉乘所说正法,或依大乘所说正法,诽谤遮止障蔽隐没,下至一颂,当知是名谤正法者,亦名毁灭八圣道者,亦名破坏一切有情正法眼者。

”就是说:

导师佛为了让一切有情获得利乐而宣说的正法,即依声闻乘所宣说的正法,依缘觉乘所宣说的正法,还有依大乘所宣说的正法。

如果对这些正法进行诽谤、遮止、障蔽、隐没的话,即使只有一个偈颂,应知此种人即是诽谤正法者,亦名毁灭了八圣道者,亦名破坏了一切有情正法眼者。

三、导致障碍获得法宝加持的因素

另外,还有下列情况会导致障碍获得法宝的加持,故应引起高度的警惕:

1、对法宝没有真正归依心。

将甘露一般殊胜的佛法只是当作普通的知识进行研究,并非是为了修证佛法而闻思,这样即使研究得很认真,也很难获得法宝的殊胜加持。

2、对佛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认识到佛法所具有的一字千金的价值,而导致对法宝归依心不强。

由于未引起重视,故在听闻佛法的时候,没有欢喜心,产生出覆器、秽器、漏器等的各种过失,并且对法本不尊重,随便乱放,对法师也不恭敬。

还有,即使是没有学懂也不去请教,有疑问也不解决,这种随随便便的心理,也会障碍获得佛法殊胜的加持。

3、师心自用。

根据自己对法宝的一知半解,以傲慢心随意下一些没有充分教证、理证的不正确结论,会导致正法的隐没。

4、没有了达一切佛法本来圆融。

对自己正在闻思修的,或在自己地域所流传的佛法,受先入为主的观念、我所执引起的贪心等因素的影响而进行赞叹,而对其他佛法,在自己的言语中却流露出贬低之意。

这种将完整、圆融的佛法,凭凡夫的情见割裂成了“我们的佛法”与“他们的佛法”,并对所谓“他们的佛法”有意无意地进行贬损,这种言行不但得不到佛法的加持甚至会导致谤法与舍法的严重恶业。

5、没有对教、证二法平等重视。

只赞叹、重视证法,不赞叹、重视教法,不知道证法需要通过教法来获得。

6、对法宝归依心不足。

遇到烦恼、障碍,能祈祷佛宝与僧宝当然好,但若根本就没想到其实自己也可以运用法宝的力量,解决当下的烦恼和障碍,则反映出了对法宝归依心的不足,也根本没有认识到三宝其实是以法宝为核心的内涵。

7、没有平等重视闻思修。

只强调闻思佛法,放弃修行,或者只强调修行,不强调闻思正法。

8、仅是倾心赞叹世间善法。

倾心赞叹世间善法,但是对能获得世出世间功德的至善佛法却束之高阁,不去闻思、传播、弘扬,这也会障碍对法宝的圆满归依等。

另外:

谤法原因《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告须菩提,当知彼人有四种因,何等为四?

  一者为魔所使;

  二者自所积集无智业因,破坏所有清净信解;

  三者随顺一切不善知识,于非法中生和合想;

  四者执着我相不生正见,随彼邪心作诸过失。

  须菩提,由是四种因缘故,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而生毁谤

(三)谤僧:

不论在家出家,对僧宝恶口、轻毁、讥议、诽谤,或斗乱两舌,破坏僧团,均为谤僧。

 

第二节:

皈依三宝

一、皈依的内涵:

P258

(1)从皈依的对象角度而言皈依即是救护的含义。

其存在的责任和誓愿就是救度众生,给众生以安乐,为众生之依怙。

(2)从众生角度而言皈是投向、依靠,依是依止、依托。

皈救,、即依怙、依托、依仗。

众生其实都在寻求皈依,生命都在寻求一种依靠。

二、所皈依境的选择:

1.五处观察,如来是皈依处P259

①所以皈依,投靠时,皈依的对象要靠对,可以从五处观察。

可知诸佛如来是真正归依处。

如来

1.身业清净故

2.语业清净故三业不清净者,必有过失。

三业以智为导首。

3.家业清净故

4.于诸有情起大悲故→无大悲者,必有偏私,究竟不舍有情。

5.成就无上法故→否则,自利利他不能究竟圆满。

结合皈依的内涵再思维:

a从三宝角度而言皈依即是救护的含义。

三宝而言,其存在的责任和誓愿就是救度众生,给众生以安乐,为众生之依怙。

佛在因地修行即是为了众生而发菩提心,《普贤行愿品》中菩萨因众生而成佛。

其言教即是为众生解脱而生;僧众即是其教法的随行者,故以众生为重。

救护众生的愿力和责任是三宝为众生解决苦难的前提:

佛菩萨及一切发了菩提心的人,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众生而存在的,有了这个前提,学佛的人为了解脱三恶趣的怖畏,流转生死的痛苦皈依三宝,仰求救护,才有可能。

这是众生得救的一个前提条件。

十圆满之一,为利他故心哀愍。

特别是受了菩萨戒的佛弟子此处尤应引起注意。

b从众生角度而言皈是投向、依靠,依是依止、依托。

皈救,、即依怙、依托、依仗。

皈依即是把自己托付给三宝,托付给阿弥陀佛。

全身心地依靠。

靠对了对象,就应该全身心地把自己交付出去。

2.诸天鬼神世间权贵、名誉地位、金钱、亲人等都不是真正的皈依处。

P261

3.真正皈依对象P265

真正的皈依处,唯有三种,即佛、法、僧。

《瑜伽师地论》六十四卷说:

‘问:

皈依有几种?

……答:

皈依有三种,谓佛法僧。

四缘故,有尔所皈依:

一由如来性极调善故,二于一切种所调能调善方便故,三具大悲故,四以一切财而兴供养未将为喜,要以正行而供养乃生欢喜;由如是故,彼所立法,彼弟子众,皆可皈依。

4.皈依的正体P268

5.全面平等地皈依P270

皈依佛,是皈依一切佛;皈依法,是皈依一切佛所证的涅槃法;皈依僧,是皈依一切佛弟子。

、未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全面、平等的归依会有哪些表现?

A、在佛法僧三宝之间有取有舍

这个第一种是在佛法僧三宝之间有取有舍的情况。

a比如有的人喜欢闻思修经论,也恭敬出家僧人,但对导师佛没有感恩与崇敬,不愿意了解佛的功德与恩德,也不愿意祈祷,即使嘴上没有明显表现出来,其实这也是对佛宝归依心缺失的表现。

b又比如有的人喜欢念佛,对出家僧人也非常恭敬,但是就认为不需要闻思修经论,认为那些是浪费时间等,这就是舍弃了法宝。

c又比如有的人认为现在末法时代守戒如法的僧人少见,于是提出只归依佛宝和法宝,这就是舍弃了僧宝。

诚然在末法时代,清净持戒、如理闻思修的僧人并不如佛正法时代那样,但是见到每一位出家僧人,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

一方面,他剃须发、着僧衣的形象,就是僧宝的形象,因此对他的恭敬,就是对僧宝的恭敬。

另一方面,对于他个人的操守如何,则应分开对待,如果严谨持戒,精进地闻思修行,则应该亲近;反之可以远离,但即使远离,也应感谢他示现了僧相,内心保持对僧宝的恭敬。

佛法僧三宝是众生要获得解脱的三个不可缺少的依靠,三宝各自有其功德的侧重,同时又互相联系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只有对佛法僧全部进行了如理、到位的归依,才有可能为解脱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只归依其中某部分,都会导致基础不实,而在修行路上歧路不断、障碍重重,根本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B、对佛宝、法宝、僧宝各自进行取舍

这个第二种对佛法僧三宝各自进行取舍的情况,在不注意的前提下,也容易产生。

a对于佛宝的取舍:

从大乘的观点来说,众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