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教案 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6025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教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教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教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教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教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教案 1.docx

《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教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教案 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教案 1.docx

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案1

内容

第十课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修改与创新

(一)知识目标:

识记:

辩证否定观的内涵,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基本特点;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学习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使学生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初步具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自己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能力。

(三)价值观目标:

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一、辩证否定

问题情境:

有人认为,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毁灭,是借助于外力作用实现事物的变化。

如我把虫子踩死,就是否定了虫子;大风摧折了庄稼,就是否定了庄稼。

问题探究:

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什么否定观?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

把虫子踩死是外来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中断,不是辩证法所说的否定。

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种表现。

1.辩证否定的含义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一个特点。

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二个特点。

否定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根本性的质变,因此新旧事物之问有着本质的不同。

但是,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辩证的否定并不是把旧事物简单地抛弃,而是既否定,又肯定,既抛弃,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

就是说,被否定的只是旧事物中过了时的、消极的东西.对于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则肯定和保留,并加以改造、提高、吸收,使之成为新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4.辩证否定的实质

情境探究:

(阅读课本第76页材料)

问题探究:

为什么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能够突破传统疗法,提高烧伤治愈率?

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1)因为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不迷信权威意见,坚持独立思考,刻苦攻关,在重新研究和分析传统疗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采用了与传统的包扎疗法相反的暴露疗法,从而大大提高了烧伤治愈率。

(2)这一事例体现的哲理是: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5、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

问题情境:

材料一:

1932年美国著名生物遗传学家潘特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出,人的染色体的数目和大猩猩一样,是48条。

1952年,美籍华裔生物学家徐道宽将低渗溶液倒进胚胎组织,发现染色体的数目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辨。

由于盲从听从权威,他没有想到用来验证潘特的观点,从而失去重大发现的机会。

1952年12月,美籍华人蒋有兴教授采用了徐道宽的低渗处理方法,敢于怀疑权威,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观点:

人类的染色体是46条而不是48条。

他也因此在1962年荣获美国肯尼迪

国际奖。

材料二: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逐步制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

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多样化,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这种新的认识被实践证明对经济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问题探究: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对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3)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哲学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甲:

材料一说明了在自然科学研究上要善于创新、敢于创新,不被固有的思想所禁锢。

学生乙: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在对经济体制的认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过去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实行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

制形式。

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发生了变化,改变了过去的思想,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

学生丙: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都要善于创新、敢于创新,这样才能推动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

教师总结: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师生互动:

教师: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怎样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学生回答: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既然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因此,我们对待过去的历史文化遗产既不能一概肯定,全盘继承,也不能一概否定,统统抛弃。

而应当在批判的基础上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把批判和继承统一起来。

教师总结:

任何文化都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都有其本身发展的历史。

马、恩、列、斯和毛泽东同志都十分珍视历史文化遗产,给以批判地总结,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吸收和改造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对人类先进思想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对待文化遗产。

毛泽东也十分强调批判地继承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指出: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对这些。

我们还只是小学生。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认这一份珍贵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问题情境:

社会历史和人的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问题探究:

(1)有没有永恒不变的自然和社会状态?

有没有永恒的不再被丰富、发展的认识和真理?

为什么?

(2)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还会向前发展吗?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实践和科学揭示,自然界中从宏观到微观,从大的天体到基本粒子,从基本生物细胞到高等的人类,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发展的。

它的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自己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各个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人的认识,也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肤浅到深刻的发展的。

无论是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还是对世界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认识,乃至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统统如此,概莫能外。

无数事实表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

(2)从发展的角度讲,人类社会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它也不会停滞不前;仍然会不断地前进、发展和完善的。

1.辩证否定的革命批判精神。

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因此,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1)事物的存在对于它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来说是有理由的、必然的。

任何事物在它刚刚产生的一段时间内,对它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来说,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它的存在是必要的、合理的。

如,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尽管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是极端野蛮和残酷的,但在它刚刚产生的一段时间内,它取代原始社会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进步,是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当时劳动能够提供剩余产品,战争中的俘虏不

再杀掉,保护了劳动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并促进了社会分工,所以奴隶社会的存在是必要的、合理的。

历史上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它们刚刚产生的一段时间内,其存在都是必要的、合理的。

(2)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原来存在的理由就会丧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肯定的事物都会失去自己存在的必要性,失去自己存在的权力,失去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东西。

奴隶社会对原始社会来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这种生产关系是以十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终因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丧失自己的合理性,被封建制度取而代之。

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如此。

(3)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从实质上讲,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一事物向另一事物的转化,是事物根本性质的转化,是新陈代谢。

但事物的发展只有经过事物内部矛盾一方否定另一方,才会有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不否定旧事物,新事物就不能产生,事物也就不能发展。

所以说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想的发展都是经过一个一个的否定而实现的,可见,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方式进行的。

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只有经过否定,事物才能向前发展,所以说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具有创新意识。

问题情境:

南宋朱熹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明代陈献章说:

“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问题探究:

(1)怀疑和批判精神在人们的认识和创新中具有什么作用?

(2)我们常说,不破不立。

“破”和“立”是一种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批判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

批判精神源于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人对世界的认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科学只能老老实实地、一点一滴地在实证的基础上发展。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仅有观测的不精确,以及观测所依据的理论的可靠性等问题需要质疑,而且从事实跨越到假说和理论往往没有直接的逻辑通路,是一种理论尝试,需要对其前提、推演和结论作出批判性的反思。

(2)创新是需要勇气的。

所谓不破不立,没有打破旧的框架、旧的体系的勇气,就难有理论上和实践中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破”和“立”是一种对立的统一。

破是手段、途径,立是目的。

没有破就没有质变,就没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立是在破的基础上的立,是不能离开破的立,它是对“破”的否定,但这种否定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1)创新就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创新的科学内涵就是突破、质变和飞跃。

创新是创造全新成果的行为与过程,就是总结新经验、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具体说来,创新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问题情境:

2003年上市的新品类饮料中,脉动一骑绝尘。

脉动的热销是营销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