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作业选择高中地理某节内容运用案例化教学模式设计一个.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25890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四作业选择高中地理某节内容运用案例化教学模式设计一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必修四作业选择高中地理某节内容运用案例化教学模式设计一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必修四作业选择高中地理某节内容运用案例化教学模式设计一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必修四作业选择高中地理某节内容运用案例化教学模式设计一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必修四作业选择高中地理某节内容运用案例化教学模式设计一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四作业选择高中地理某节内容运用案例化教学模式设计一个.docx

《必修四作业选择高中地理某节内容运用案例化教学模式设计一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四作业选择高中地理某节内容运用案例化教学模式设计一个.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四作业选择高中地理某节内容运用案例化教学模式设计一个.docx

必修四作业选择高中地理某节内容运用案例化教学模式设计一个

必修四作业:

选择高中地理某节内容,运用“案例化”教学模式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方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活动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荒漠化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分布。

2、能力目标:

  ①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事理知识、把握重点和知识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

  ②通过阅读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增强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和干旱与荒漠化的关系。

 2、理解西北地区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降水、植被景观的影响。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为主

【教学过程】

1.展示案例──阅读感知

教师导入课题之后,利用课本案例──我国西北地区,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案例,辅之于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2.设疑问难──自主探究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后,教师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

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信心。

对本案例,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①请描述荒漠化的景象和荒漠化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

什么叫做荒漠化?

(这是浅层性的设问,属于知识性的探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开始对案例展开探究。

②我国西北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这是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将前一层次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原因的分析;这要求学生探究出正确的行为倾向,因此属于行为性探究。

③请为荒漠化防治提出对策和措施。

(这一层次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属于创新性探究。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地诱发,学生思维空间一次又一次地被突破。

教师设疑后,不能放任自流,主要有两个任务:

(1)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

(2)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良好的基础。

3.拓展案例──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这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更主要的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

我们为分组合作探究设计了一个拓展案例:

观察组合投影“海南岛地形图”和“海南岛卫星照片”,请各小组同学们结合西北内陆地区的荒漠化知识,讨论:

西北内陆地区的荒漠化与海南岛出现的荒漠化有何差别?

把讨论的结果填入下表,再由各小组派代表参与班级讨论。

自然地区

西北地区

海南岛

气候

植被景观

荒漠化地区的降水

分界线

自然原因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以6人左右为佳。

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

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非达成共识不可。

由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

小组讨论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采用辨论,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

4.总结评价──提高能力

案例化教学的最后通常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

本课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予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各小组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给予合理的评价。

(2)对本案例重点学习探究的问题进行评价。

以调整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

 

 “案例化”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

案例必须是开放的,是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物,必须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研究后能够解决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梯度和实效性。

背景问题的呈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尤其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角色,教师答案的呈现要迟于学生的探究结论,答案要具有创造性和启发性。

问题解决要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之四:

“案例化”课堂教学模式

    “案例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由“生活体验——展示案例信息——案例探究——技能形成”四个环节组成,此活动以案例探究贯穿始终,其要求如下:

    1.生活体验营造案例背景——如在介绍高中地理“太阳高度角”这一节时,让学生思考“我们这个地区一些小杂货店的门面都有一把遮阳伞,问遮阳伞向店外延伸多远最合适?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想到与太阳光线有关,进而让学生自觉了解太阳光线在一天、一年内的不同变化。

    2.展示案例信息——教师根据案例背景提供一些探究所需的资料、方法,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准备。

在这些资料的展示过程中,可能有的学生掌握的资料更具有代表性,我们也可由学生围绕材料背景提供相应资料,为合作学习打下伏笔。

    3.案例探究——即依据“案例”信息,围绕核心问题,联系已有的知识,结合教材内容,探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因,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提出改进思路。

    4.技能形成——即通过以上探究,新旧知识产生碰撞,体验探究喜悦和获取知识的快乐,使学生产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欲望。

从学生的这种心理出发,教师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解决问题。

    “案例化”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

案例必须是开放的,是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物,必须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研究后能够解决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梯度和实效性。

背景问题的呈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尤其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角色,教师答案的呈现要迟于学生的探究结论,答案要具有创造性和启发性。

问题解决要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导入新课:

   呈现:

两张图片——沙漠和沙尘暴图片

   提问:

荒漠化是不是我们常说的沙漠化,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

   讲授提纲:

   一、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

   引导学生: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

   师生共同评价与归纳:

   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实质——土地退化

   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投影)“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和“全国荒漠化土地现状分布图”

 学生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

(学生回答后,投影“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并作补充说明)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1/4

※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西北地区

(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

(过渡)本节课我们以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了解该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二、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1、地形、海陆位置与荒漠化

从地理位置、地形分析我国西北自然地理特征。

  (投影)“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西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单位和邻国),并请一位同学到屏幕前指图表述。

 (学生指图讲述,教师补充)西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亚欧大陆的中部;东起大兴安岭,南到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和中部是辽阔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等高大山脉,其间夹有塔里木、准噶尔等内陆盆地(三山夹两盆)。

 (教师讲述)与我们习惯上所讲的西北地区所不同的是,这里所讲的西北地区是指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其范围:

新、宁、甘(或陇)、内蒙古的大部分,吉、辽、冀、陕等省区的小部分。

 (承接过渡)干旱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根据大家已有知识,请简要说说本区干旱的主要原因。

 (学生回答)略

 (投影)“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图示”,教师补充讲解:

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

 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过渡)干旱特征对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带来了什么影响?

(课堂活动1)请大家阅读课本P17图2.2思考题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并分析原因。

 (出示组合投影)“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先出示“我国降水地区分布图”,学生观察并思考:

 ①    根据年降水量状况,判断我国从东南至西北降水的递变规律。

 ②由于降水的递变引起自然植被类型发生什么样有规律的更替。

(学生回答)略

 再出示上述组合投影的下半部——自然景观演变: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草甸草原

每公顷产鲜草每公顷产鲜草每公顷产鲜草每公顷产鲜草

750千克750千克—1500千克1500千克—3000千克3000千克—4500千克西降水量50㎜以下200㎜以下300㎜以下400㎜以下东

 思考:

受水分条件影响,我国西北地区自东向西自然景观呈现怎样的演变?

草原土地生产力相应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本区自然景观自东向西的演变是:

森林—草原-荒漠。

草原土地生产力也相应逐渐降低,载畜量随之减少(读出具体载畜量)。

   2、降水的递变与荒漠化

 降水

植被

至东向西逐渐减少

森林—草原—荒漠

 (过渡)在干旱和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西北地区荒漠广布。

       3、干旱的气候与荒漠化

    基本原因——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多戈壁和沙漠

   物质基础——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且集中在冬、春两季

       4、气候异常与荒漠化

加剧

温带

大陆性

气候

降水的变率大

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抑制

   三、西北内陆地区的荒漠化PK海南岛的荒漠化

  (课堂活动2)请同学们结合西北内陆地区的荒漠化知识,思考海南岛荒漠化的成因?

(出示组合投影)“海南岛地形图”和“海南岛卫星照片”,学生观察并思考:

组织学生完成此表内容:

自然地区

西北地区

海南岛西部

气候

 

 

植被景观

 

 

 

荒漠化地区的降水

 

 

 

分界线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

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专家点评:

    吴飞老师的课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以案例为载体,注重深化与拓展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