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5册 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5676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5册 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5册 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5册 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5册 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5册 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5册 知识点.docx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5册 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5册 知识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5册 知识点.docx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5册知识点

第5分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要点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840-1842)

一、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与世界B

中国:

清王朝衰落,社会矛盾激化,危机四伏,统治者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世界: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速。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

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成为主要侵略目标。

二、虎门销烟:

1、鸦片走私的危害:

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2、虎门销烟的时间、领导人及意义: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烟。

这一壮举,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三、鸦片战争的时间:

1840年~1842年

四、《南京条约》:

1842年

1、主要内容:

B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2、对中国的影响:

C

①《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此后的百年间,在列强的威逼之下,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迭遭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

②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③从此,反帝反封建就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的历史进人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④鸦片战争之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地作为第一批通商口岸对外开放。

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列强除了继续向中国走私鸦片之外,还争相通过通商口岸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⑤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思潮。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这一主张,是鸦片战争时期强国御侮的时代强音,也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

自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6年,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1、《天津条约》:

(1)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

(2)主要内容:

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

B

2、火烧圆明园: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北京条约》:

(1)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

(2)内容:

《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B

(3)影响: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起义,发动与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

2、洋枪队:

上海地方官绅与英、法、美侵略者勾结,组织洋枪队,抵抗太平天国。

3、清政府令各地举办团练——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镇压太平天国。

第4课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在朝廷有奕、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二、洋务机构: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奕担任总理大臣,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内容B

(1)兴办军事企业:

19世纪60年代,“求强”为主,重点是“练兵制器”,旨在学习西方的军工制造及其科学技术,以增强军事实力。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2)兴办民用企业:

70年代以后,提出“求富”主张,兴办厂矿、铁路、航运、电报等民用工业。

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3)筹建新式海军。

70年代起,清政府建成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三支海军,后又建立了北洋舰队。

(4)培养新式人才: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开办一批新式学堂。

1862年,在奕的主持下,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聘请外国人为教习,教授英、法等国文字,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

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2、结果: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日甲午战争惨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3、洋务运动的评价:

B

积极: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化的开端。

不足:

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一、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1、背景: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影响,沿海地区的一些商人、买办、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近代工业,采用机器进行生产。

2、近代民族企业的名称

1869年上海发昌机器厂(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二、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

办学兴教、翻译西书。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一、中日甲午战争

1、爆发时间:

1894年,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次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2、结果:

18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以中国失败告终。

二、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1895年日本马关李鸿章伊藤博文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B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3、《马关条约》的影响:

B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7课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

1、概况:

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2、作用: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时务报》与《天演论》

1896年在上海创刊的《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

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竭力鼓吹维新。

严复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三、百日维新:

1、概况: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这年是农历戊戌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主要内容:

政治上:

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

经济上: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

军事上:

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文化上:

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结果:

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于新政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

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以及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政变后,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

戊戌变法,前后历时103天,历史上又称“百日维新”。

2、影响:

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

说明和平改良之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一、瓜分狂潮:

1、瓜分:

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租借”胶州湾,并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首开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恶例。

随后,俄、英、法、日等国纷纷效仿,寻找各种借口,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列强你争我夺,肆意宰割,形成了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2、“门户开放”政策:

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权益,美国政府于1899年提出了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同时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

对此,列强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先后表示接受。

“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同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二、八国联军入侵

背景:

列强肆意宰割中国的行径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民族矛盾的激化促成了民族反抗意识的高涨。

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在山东、河南、直隶等地逐渐蔓延开来,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爆发:

1900年6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借口中国“内乱”,危及其在华利益,组织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三、《辛丑条约》B

1、1901年9月,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德、日、意、西、荷、比等11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

2、主要内容:

B

条约规定:

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人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影响:

B

《辛丑条约》是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9课清末新政

一、概念:

1901年至1911年清王朝覆亡为止,清政府陆续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史称“清末新政”。

二、1901-1905年新政举措:

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

这些举措,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三、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实行“预备立宪”:

以九年为限,九年后正式召开国会,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组建所谓的“责任内阁”,但内阁13名成员中,皇族占7人。

这一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的成立,严重违背了宪政精神。

至此,清政府借立宪之名欺骗国人、企图实现专制集权的目的完全暴露。

原先对立宪抱有幻想的立宪派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兴中会的成立:

1894年秋,孙中山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