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公布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5656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公布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公布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公布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公布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公布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公布稿.docx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公布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公布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公布稿.docx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公布稿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

序言

  

(一)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文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范围。

  本规划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按照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工作环节,以及风险管理、基层应急、社会参与、重要基础设施与关键资源安全、巨灾应对等重点领域和技术体系建设的不同要求,统一规划“十二五”时期全市应急体系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三)规划定位。

  全面落实和细化国家有关应急规划及《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应急体系发展的要求。

依托常态行政管理体制职责分工和管理格局,充分整合各部门、各系统、各区县应急资源,重点解决跨部门、跨区域的全局性、共性问题,以及制约应急体系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法制性和基础性问题。

统筹考虑各区县、重点地区应急体系的发展。

  一、“十一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主要成就

  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应急工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人民生命财产高于一切,首都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宗旨,将应急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四个服务”、提高执政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内容摆到突出位置,“十一五”应急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应急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一)应急体系基本建立。

  市14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及办公室整合组建完成,市紧急报警服务中心和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投入运行,街道(乡镇)、社区(村)应急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形成了“3+2+1”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框架。

建立了以市总体预案为核心,专项、保障和部门预案及区县总体预案为依托,单位预案为基础的应急预案体系,全市共制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48.1万个。

健全了全市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发布体系。

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应急宣教体系,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逐步提高。

初步建立以应急理论和实践为内容、以提高应急决策与处置能力为重点、以各级领导干部和应急工作人员为对象的培训体系。

构建起以市应急指挥平台为龙头、区县应急指挥平台和专项应急指挥平台为支撑、移动应急指挥平台为辅助的应急指挥技术支撑体系。

  

(二)应急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本市率先出台国内首部应急管理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以下简称本市《实施办法》),逐步建立并完善应急管理各项制度。

建立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全年整改工作机制。

全面启动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专业部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立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初步建立市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建立健全应急现场指挥及处置机制。

定期开展各类应急演练。

建立市、区县两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成专业应急救援队伍220余支、6万余人,应急志愿者队伍20余支、18万余人;初步建成应急物资储备网络;新建应急避难场所16个。

启动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应用建设。

确立公共安全季度形势分析会制度和重要时期安全稳定工作会商制度。

  (三)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持续增强。

  本市突发事件形势总体平稳,各级各类突发事件数量和损失总体呈下降趋势,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事件有所减少。

事故各项指标均控制在国务院安委会下达的年度控制指标之内。

杜绝了鼠疫等重大传染病的发生,有效防控了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

刑事警情平稳,未发生重大刑事案件。

全市妥善应对各级各类突发事件和突出情况1.3万余起,其中,有效处置了河北山火蔓延本市北部山区、京广桥附近路面塌陷、地铁苏州街站工地塌方、央视新址大火、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初低温冰雪天气等情况复杂、处置难度大的突发事件。

  (四)应急服务保障作用充分发挥。

  北京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依托现行应急管理体系,城市应急管理工作与奥运会、残奥会和国庆应急保障工作实现全面融合,有效控制了各类城市公共安全及各项赛事、庆祝活动风险,全市应急保障力量科学部署、备勤待命,实现了奥运赛事和庆祝活动万无一失。

在春节、国庆和清明小长假等重要时期和各类敏感期,本市全面启动应急机制,强化值守应急和应急准备,保障了城市运行和社会秩序安全平稳。

  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本市应急体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是经受住一系列重大考验的五年。

“十一五”应急规划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本市应急体系迈入了完善体系、提升能力的新阶段。

过去五年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向更高目标和更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中央对北京安全稳定的一贯要求相比,与广大市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特别是与构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应急体系的要求相比,本市应急体系还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

  一是“一案三制”建设和规范化程度需进一步深化。

部分区县应急管理机构的人员还需进一步配齐配强,应急法制建设需要进一步细化配套制度和措施,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应急管理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仍然比较缺乏。

应对巨灾的体制机制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是重要基础设施综合防范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城市重要基础设施抵抗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能力较弱,部分学校、医院、人员密集场所、重要交通枢纽的建筑物抗震能力需进一步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应急保障计划还需完善。

  三是应急处置救援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应急队伍、物资和避难场所等资源统筹规划及综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大型、特种设备及空中救援装备数量不足。

各类基础信息亟待整合共享,突发事件快速评估和决策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

突发事件通行机制和现场指挥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应对巨灾的队伍、物资、场所等准备和能力总体不足。

  四是基层应急能力需进一步增强。

街道(乡镇)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亟待完善,应急设备设施和技术系统的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基层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有待强化,信息报送和预警机制尚待完善。

  五是应急管理的社会参与程度需进一步扩大。

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尚需进一步增强,公众防灾应急常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尚待提高。

社区(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责任尚需有效落实。

  二、“十二五”时期首都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形势

  “十二五”时期,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履行 “四个服务”的职责,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北京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时期,结构升级、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加快将伴随各类矛盾凸显和突发事件高发,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安全风险交织并存,首都城市安全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更加复杂严峻,防范与处置突发事件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艰巨。

  

(一)自然灾害风险日趋频繁。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强降雨、干旱、高温、浓雾、冰雪、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仍是北京面临的主要灾害,极易诱发城市交通拥堵甚至瘫痪等次生衍生灾害,对首都经济社会活动、城市正常运行和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威胁。

受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的山区旅游景点和度假村存在较大潜在危害。

北京处在VIII度高地震烈度区,首都圈以及华北地区具备发生中强破坏性地震的背景。

外来有害生物对农林生产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较大危害。

  

(二)各类事故灾难仍然可能高发。

  本市已形成12大类、6万公里的地下管线网络,因自然老化或人为外力破坏造成的管线破裂、泄漏和路面塌陷等突发事故仍时有发生。

过境交通压力大,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多,易发生危险化学品泄露、爆炸、污染等事故和突发环境事件。

中心城区超高层建筑集中,发生高层火灾的机率增加。

人员密集场所、有限空间作业、地下空间等领域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加。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建筑施工等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可能有所增加。

第二产业中的高风险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危险因素;产业间的关联更加紧密,突发事件导致的次生衍生灾害使灾情加重。

  (三)城市安全运行面临较大压力。

  作为人口密集的特大型城市,人口急速扩张对城市承载能力形成严峻挑战,人口高度集中导致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强。

水资源严重不足,资源能源对外依赖性强,特别是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局部地区能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城市基础设施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

机动车保有量将突破600万辆,日均出行总量将达到约5600万人次,交通安全压力持续增大。

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初步形成,大客流冲击日益严峻,安全运营风险持续存在。

城市生命线系统日趋复杂、脆弱性增加,极端天气、外力破坏构成的威胁不容忽视,并可能导致部分能源品种紧张事件发生。

  (四)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大。

  受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球气候异常变化、北京对外交往扩大、人员密集流动等综合因素影响,发生各种输入性新发或烈性传染病疫情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加,疫病防控难度加大。

重大动物疫病病原不断变异,新发疫病不断出现,尤其是本市所需60%的动物产品来自外埠,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的风险持续存在。

本市发生由已知因素导致群体性食物中毒的数量将稳中有降,但由未知因素或外埠食品及相关产品污染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将增大。

药品安全和职业中毒、化学中毒事故高发趋势较为明显。

  (五)社会安全稳定形势更加复杂。

  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污染引发的上访、聚集等群体性事件仍将较为突出。

不排除发生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和重大刑事案件的可能。

流动人口增长过快,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任务繁重。

国际化速度加快,使北京的社会安全环境更加复杂,突发事件处置难度加大。

恐怖主义、分裂势力、极端势力和敌对势力制造社会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增加。

涉外突发事件增多趋势明显。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中外游客的旅游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因金融突发事件、物价上涨、生活必需品供应波动等导致的民生问题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

信息化技术应用更加广泛,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三、“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按照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安全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和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着眼于防大灾、抗巨灾,以提升处置救援能力为核心,以加强预防为重点,以强化应急准备为抓手,充分发挥首都区域协调联动机制作用,加大创新力度,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精细化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实现本市应急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捍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首都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全局。

  坚持“人民生命财产高于一切、首都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宗旨,围绕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首都发展稳定大局,有效减少重特大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为首都科学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综合协调和管理,统筹推动应急体系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