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法说教学方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25142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法说教学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教学法说教学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教学法说教学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教学法说教学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语文教学法说教学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法说教学方法.docx

《小学语文教学法说教学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法说教学方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教学法说教学方法.docx

小学语文教学法说教学方法

说教学方法

(一)什么是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

教师教的方法,通常简称教法,学生学的方法,通常简称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在一节课中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开展学习的两种不同活动的反映,二者既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又相互制约,互为前提。

说课活动中的说教法与学法,实际上就是要在确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背景下,解决教师的“教”如何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问题。

常言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又道:

“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

”这充分说明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不存在绝对“好”或“不好”的方法,只有恰当不恰当。

而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把握。

因此,说课活动中的说教法,实际上是说教法的选择;说学法,实际上是学法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强调学法指导,于是乎,有些文章(包括某些著作)中清清白白地分出常用教法有哪些、常用学法有哪些。

笔者认为:

教法和学法,仅仅从名称上是很难归类的。

比如“朗读法”,究竟该归结到教法里还是应该归结学法里呢?

如果是教师通过示范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体会情感,应该算教法;如果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去理解、去体会、去品味、去感悟,那就是学法。

因此,本书的相关阐述中仍然沿用“教学方法”,而不分“教法”、“学法”。

当然,在具体的说课活动中,究竟是用“教学方法”还是分“教法”、“学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征,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有所不同。

即使是同一学科的相同内容,针对不同学生,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学方法的选择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说课者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了解的程度以及对自身的客观评价。

因此,教师应该在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结合自身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考虑相关教学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灵活机动地运用一种或者多种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并且能够对它们进行科学组合,努力发挥出最佳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

“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得出结论,可以把所有的教学方法归为两类:

一类是使学生初次感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另一类是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当然仅靠这一花独放肯定成就不了美丽的春天,只有百花齐放,万紫千红,那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的春天。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朗读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游戏法、比较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法、圈点批注法、合作学习法、联系生活法、联系语境法、质疑问难法、查阅资料法等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色,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择优选用。

1.朗读法

朗读法就是以朗读作为教学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外部感官和内部的大脑皮层,使之达到调动学习兴趣、增强记忆能力、唤起内心情感、扩展思维角度、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古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

朱熹在《训学斋规》里明确指出: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读,永远是学习语文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如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

“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

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叶圣陶先生曾说: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因此,语文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读课文。

朗读指导是教师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唤起灵魂,用智慧培植智慧的过程。

运用朗读法,要做到“五读俱全”:

目的明确、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示范精彩,让学生在“读”中学习语言、理解文本、体会情感、陶冶情操、获得享受。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目的要明确

教学的目的性是教学活动总的指导原则,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从而为实现总体的教育目标服务。

有个成语叫“有的放矢”,说的是射箭的人,要瞄准目标后再进行射击。

其实读课文也和射箭一样,带着目标去读,才有针对性,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常常听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将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这就是目的明确的读。

其方式是:

默读,不能出声,自己读自己的;其目的是:

自学生字。

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把每个字读正确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2)层次要清晰

阅读教学中的读,不仅要有目的,而且要有层次。

崔峦先生在《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中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有层次地读整篇课文,由读得不大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通顺,读得不大有语气到读出语气,读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与此同时,要从有初步的感受到有较深刻的感受,到抓住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的精妙,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第一个整体一般是通过自读自悟,获得初步感受,并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的、形式的、写法的。

)这一步很重要,是精读的准备,也是个性化阅读的实践。

在此基础上,抓住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联系文章在内容上的、语言上的、写法上的重点或难点,进入对部分的解读。

这种解读力求是联系全文的,兼顾内容与形式的(不仅要学生知道写了什么,而且知道是怎么写的;不仅知道哪个地方写得好,而且知道好在哪里)。

最后,回到整体,要能把握文章主题,受到情感熏陶,内化文章语言,习得文章写法,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背诵,传达对文章内容、情感、语言、写法的理解与把握。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的读不是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的简单的重复,而是层层深入,不断深化的读书过程。

张祖庆老师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总共安排了五个板块,中间的三个是:

“板块二范读课文聚焦震撼”,“板块三研读‘选择’感受豪壮”,“板块四回读课文突显群像”。

这里“范读”、“研读”、“回读”各有目标,一环套一环,由浅入深,真正做到了读的目的明确、读的层次清晰,不愧为名家的设计。

3)重点要突出

一篇文章一般由词语、句子、段落组成,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而必须突出重点。

何为重点?

词典里解释:

整体事物中重要的或主要的部分叫重点。

一篇文章的教学重点,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和课文本身的特点来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里说:

“精读的评价……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这就是说:

即或是同一篇课文,放在不同的年段,其教学重点也不会相同。

一般而言,一篇课文的重点,往往是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句子、段落等。

引导学生朗读时一定要突出重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4)形式要多样

在语文课堂上,读的形式很多,有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有默读、朗读,有分角色读、领读、齐读、配乐读,有精读、略读、浏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特级教师周莲清曾说:

“朗读,可以激活文字,可以还原画面,可以赋予文字以生命。

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阅读实践中充分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做到不唱读,不拖腔拉调,该断的地方断,该连的时候连,像说话一样地读书,有效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感。

不论是哪一种形式,都有其独到的效果。

比如指名读有利于检查督促,默读有利于独立思考,分角色读有利于激发情感体验,分小组读有利于引进竞争机制,师生合作读有利于增强课堂的和谐气氛……运用多种形式来读,还可以避免学生的阅读疲劳。

5)示范要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

教师范读能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

只有这样,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才会是深刻的,终生难忘的。

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

“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受到影响和启发,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彩的示范朗读,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给学生的感情朗读定下基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的情境。

难怪周莲清老师说:

“教师的范读往往能使学生少走很多弯路,进而快捷地走进课文,便捷地提取课文中有效的信息,事半功倍地理解课文,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当然,达到这样的效果要求老师的示范一定要精彩,只有让文章内容及主旨融入自己的情感,带着自己真实的体会去读方能起到示范作用。

2.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1)讲授法的优点

讲授法的最大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进程,能够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讲授法的优点还在于教师可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传递信息,有利于学生接受。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可以用不同词语陈述相同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听课对象、设备和教材灵活处理讲授内容。

2)讲授法的缺点

讲授法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被指责为“填鸭式”的学习,学生学得机械、被动,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只强调学科知识的结论性和接受性,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课堂沟通方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机会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部“一刀切”,难以顾及学生的兴趣和个别差异。

3)运用讲授法要注意的问题

讲授法运用得好,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运用讲授法要注意:

①讲授的语言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②讲授的内容要注重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

③讲授过程中要适当与学生互动,以便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满堂灌。

3.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教学方法。

谈话法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丘就常用富有启发性的谈话法进行教学。

他主张教学要“循循善诱”,运用“叩其两端”的追问的方法,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去探求,以便获取真知。

他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于能提出深刻问题的学生常给予褒奖,并公开表示向学生学习。

1)谈话法的优点

谈话法的主要优点是:

比较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适用范围广,各科教学都适用。

2)运用谈话法要注意的问题

①提出的话题要有思考价值,有启发性,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②提出的话题要难易适中,让学生跳起来能够摘到苹果。

如果问题太容易了,学生不屑于参与;太难了,学生无法参与。

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

③注意双向互动,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

这样才会越说越有劲儿。

④教师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谈话内容要有计划、有针对性,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4.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个或者某几个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讨论法的优点

讨论法的优点是:

讨论需要多人参与,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由于讨论需要一定的基础,因此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比较多。

2)运用讨论法要注意的问题

①要做好准备工作。

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

②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实际相符合,以便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

③讨论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启发引导,让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充分发表意见。

④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5.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各科教学都可以采用。

练习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类:

⑴语言方面的练习,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旨在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⑵解答问题的练习,包括口头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实际操作的练习,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训练目的采取不同的方式。

比如,就识字而言,练读可以帮助记住字音,书写可以帮助记住字形,组词造句可以帮助理解字义。

再如,背诵练习有利于积累语言,复述课文有利于培养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搜集资料的练习有利于扩大知识面……

6.游戏法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

“儿童非常爱好游戏,也应当满足这种爱好。

不仅仅应该给儿童游戏的时间,而且应当使儿童的全部生活充满游戏。

儿童的全部生活,也就是游戏。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罗素在《游戏与幻想》中谈到:

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

可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童年。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游戏的机会。

游戏法是指由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在遵守一定规则的前提下,相互竞争并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

游戏的形式取决于游戏的内容,通常游戏中含有竞赛和变革的内容。

游戏只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1)游戏法的优点

①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一般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因此运用游戏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②游戏至少需要两个人,因此运用游戏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调意识、团队精神。

③游戏都有竞争性,因此运用游戏法有利于培养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④凡游戏都有规则,因此运用游戏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人生就是一场游戏,其中有很多规则需要严格遵守,比如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等等。

如果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那么在他的人生中也许会少走很多弯路。

2)游戏法的缺点

①容易流于形式。

②不太容易组织。

③胜负难以评判。

3)运用游戏法要注意的问题

①游戏的目的要明确,不能只重趣味性而忽视目的性。

②游戏的内容要健康,游戏只是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忽略了教育性。

③游戏要有创造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7.比较法

俗话说: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乌申斯基说: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比较法是通过对比、对照、比较来辨别知识之间的异同的一种学习方法。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会有区别,又有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知识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果不去比较,就会把相关知识的概念、原理、现象等混为一谈,这不利于对知识进行深刻理解和准确应用。

善于比较则可以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准确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1)比较的种类

比较一般分两种:

①一种是同类事物的比较。

同类事物的比较,是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特征的重要条件,是抽象和概括的基础。

②一种是不同类事物的比较。

不同类事物的比较,是对不同类但是相似、相近或相关的事物的比较,是区分对象的特殊性质,不同本质特征的重要条件。

2)运用比较法要注意的问题

①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思维过程,它同分析和综合是密切相关的,分析与综合是比较的基础。

采用比较法,首先必须进行分析,把所要比较的知识分解为若干部分,找出它们各自的特征,然后再进行综合,依据这些特征把所要比较的知识联系起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关系。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②生活中常常听说:

“这俩没法比呀。

”这就提醒我们:

运用比较法要注意比较的对象一定要有可比性。

否则,比较就没有意义了。

比如将“渴”与“喝”进行比较,可以找出它们的相同点:

韵母相同,声旁相同,都是左右结构等;可以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读音不同(声母不同,声调不同),形旁不同,意思不同等。

通过比较,发现这两个字的异同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两个字,这就有可比性。

如果拿“渴”与“也”来比,就没有意义了。

8.直观演示法

直观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这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和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夸美纽斯认为,直观原理是教师教学的“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放到感官跟前。

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在视官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在听官跟前。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

初步教学的责任要教儿童真实地观察,要以尽可能完全的、真实的、鲜明的形象来丰富他们的心灵。

直观演示法,就是尽可能地把鲜明、生动、形象的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的心灵深处带着活泼的印象与图像,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力。

1)直观演示法的优点

①俗话说:

“眼见为实。

”运用直观演示法,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感性认识。

②如果运用得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2)直观演示法的缺点

在语文课堂上,过多地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不利于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运用直观演示法要注意的问题

①目的要明确。

无论是出示图片、观看视频还是演示过程,都要围绕教学目的进行,为理解内容服务,不能哗众取宠,为了直观而直观。

②所展示的现象要明显且容易观察。

③不要用直观演示法代替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代替学生的思考。

④要做好准备工作,如果是实验,一定要注意安全。

⑤直观演示法要与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9.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古人云: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只会扼杀学生的探索真理的欲望。

”因此,教师应该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教育的外部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内在需求,变苦学为乐学。

情境教学法正是针对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

儿童的学习兴趣、审美的兴趣、认识的兴趣,乃至向往丰富精神世界的兴趣,也在其间培养起来。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

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音乐欣赏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1)情境教学的优点

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科学、恰当、适度,就能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生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沉浸在探索、思维和发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2)运用情境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情境教学法要注意“真、美、情、思”相结合:

讲究“真”,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符号学习与多彩生活链接;追求“美”,给儿童带来审美愉悦,在熏陶感染中生成主动学习的“力”;注重“情”,与儿童真情交融,让情感伴随认知活动;突出“思”,给儿童宽阔的思维空间,尽力开发儿童的智慧。

10.读写结合法

读写结合法就是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写”的训练内容,将阅读、写作、思维训练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训练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黎锦熙先生在《新国文教学法》中提出:

“精读须‘手到’,熟读须‘口到’,这是国文教学铁一般的原则。

”而且还进一步解释说:

“概自中国兴学以来,国文教学失败,原因就在学生的‘筋肉运动’太少,不训练他们的口和手,只随顺他们的眼和耳,所以现在须要改革。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据说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并躬行,以后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或者说是教学模式,迄今尚被广泛应用,对中国语文教学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

阅读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写作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沟通的。

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1)读写结合法的优点

①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利用文本资源,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写法。

②学以致用,及时仿写,趁热打铁,有利于读写之间的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③少年儿童喜欢模仿,喜欢表现,读写结合正符合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写作的兴趣。

2)运用读写结合法要注意的问题

①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切切实实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每个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广泛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动合作,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②对学生而言,“写”比“读”要困难,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动手写的兴趣,敢说敢写,努力从“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

③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作文、自己改文,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主体精神。

④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扶差,以优带差,以差促优,拉动中间,共同进步。

11.圈点批注法

圈点批注法是传统的读书方法。

圈点,指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圈点勾划。

圈点的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便于复习,便于检查、摘录。

宋朝著名学者朱熹读书时就十分喜欢在书上作各种记号,初读、再读、三读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勾画,他认为这样能“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

批注,即批语注释,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同时也是读者的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

批注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眉批”,即批在书头上;二是“旁批”,即批在句子旁;三是“尾批”,即批在一段或者文章之后。

批注可记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类:

一是注释:

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等,立刻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楚,然后写在该书的空白处。

这样,既帮助了理解,又有利于记忆,特别是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

二是提要:

在读书中,边看边思考,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把某段的主要意思记在书上,便于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脉络,等到复习浏览时,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